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16~19题。(18分)大 鱼安石榴  镜湖里有大鱼,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鱼。就是说不是一米两米长的大鱼,而是三四十米长的大鱼。  镜湖大鱼...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16~19题。(18分)
大 鱼
安石榴
  镜湖里有大鱼,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鱼。就是说不是一米两米长的大鱼,而是三四十米长的大鱼。
  镜湖大鱼的事情虽不及喀纳斯湖大鱼影响广泛,但也终于是沸沸扬扬的了。
  这是个噱头吗?抑或是炒作?都不关我的事,我用这样的语气叙述和任何传媒不搭界,只因为……等一下!
  我的伯父住在镜湖边,是个老林业,年轻时在镜湖水运厂,专门把刚砍伐下山的原木放入湖中,排好,原木就顺着湖水的流向被运出山外。我从来没亲眼见过水运原木的壮观场面,它像一种灭绝的动植物永远消失了。我只见过一幅版画,不过我觉得好在只是一幅版画。
  我的伯父安居山中,和伯母养了一头奶牛、两只猪、三箱蜜蜂、一群鸡、一条狗,侍弄一大块园子。
  那一次我到伯父家,正是关于大鱼的传说四处播散的时候,但是从没有人通过任何方式捕捉到它。是的,从来没有。
  我走进院子的时候,伯父和伯母正在八月的秋阳里采集蜂蜜。伯父穿着一件半截袖的老头儿衫,露着两只黝黑的胳膊,一只脚踏着踏板,蜜蜂们“嗡嗡”地围着他转。我看得心惊胆战——伯父稀疏的头发里、伯母的鼻尖上都有蜜蜂爬来爬去。
  我把照相机、摄像机、高倍望远镜等机械,高高架在伯父的院子里,一排枪口一样对着湖面。在这些事情完成之前我没有说一句话,伯父伯母也未理睬我。
  我问伯父:“真的有大鱼吗?镜湖就在您眼前,您见过大鱼吗?”
  伯父沉吟了片刻,说:“你记好了,什么事情都不能让人知道。”伯父把“人”字说得很重,“人要是知道了,就不妙了。要是人不知道这山里有大松树,那些大树就还活着,现在还活着,一千年一万年也是它。人知道了,那些大树就没有了,连它们的子孙也难活。”
  我心里当时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打断大伯,说:“求您说实话,到底有没有大鱼?”
  大伯深深地看了我一眼,不吱声。我突然感到不同寻常的异样。首先是大黄狗,刚才还在我身边蹦跳着撒欢儿,这一刻忽然夹起尾巴、耷拉着耳朵、耸着肩膀一溜烟钻进窗户下面的窝里去了。几只闲逛的鸡抻长了脖子偏着头,一边仔细听,一边高举爪子轻落步,没有任何声息地逃到障子根去了。
  我猛地领悟了伯父的眼神,随即周遭巨大的静谧漫天黑云一样压下来。阳光并不暗淡,依然透明润泽,但是森林里鸟儿们似遇到宵禁,同时噤声,紧接着,平静如镜的湖面涌起一层白雾,顷刻一排排一米多高的水墙,排浪似的一层一层涌来,然后……等一下,你猜对了。
  大鱼出现了!
  大鱼又消失了!
  一切恢复原样。
  我带的几件现代化机器等于一堆废铁。是的,我没来得及操作。我懊恼地坐在地上,看着鸡们重新开始争斗,大黄狗颠儿颠儿地跑出院子站在湖边高声吠,森林里鸟儿们的歌声此起彼伏。我忽然想:其他动物或者植物该是怎样的呢?
  伯父却淡淡地说:“我们活我们的,它们活它们的,互不侵犯。
  又说:“你倒是个有缘的,有时候它几年也不出来一次。”伯母在旁边连连点头。
  随后的一个月时间里,我都住在伯父家里。我睡得很少,吃得也很少,基本上不说话,但是心里很静很熨帖。伯父伯母每天仍然愉快地忙碌着,两只猪、一头牛短促的呻吟和悠长的叹息互相唱和,呈现的都是生命的本来面目。
  一天晚上,伯母拿出自酿的山葡萄酒,我和伯父喝着唠着,伯父就给我讲又一个惊人的森林故事。
  野人?外星人?等一下,别猜了,你猜不对。而且,我和伯父一样,不会说出一个字。
打死也不说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9.12)
小题1:伯父为什么说“什么事情都不能让人知道”,而且“把‘人’字说得很重”?(4分)
小题2:从“充满探索的欲望”到“打死也不说”,“我”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6分)
小题3:小说题为“大鱼”,却始终没有出现大鱼的形象,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描述大鱼的。(4分)
小题4:有人说:人是万物的主宰。文中伯父却说:“我们活我们的,它们活它们的,互不侵犯。”你认同哪种观点?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案

小题1:因为人如果知道了,山中的动植物就要遭到破坏,(2分)伯父把“人”字说得很重,是表达心中对那些为利益所趋而不惜破坏自然的人的强烈不满与愤怒。(2分)
小题2:
①出于一种猎奇炒作求取名利的心理,想拍到大鱼出现的画面;
②大鱼突现而又转瞬即逝,我为错失良机而懊恼;
③受到伯父的点拨,我尊重并愿意保护一切生命的自然状态。
小题3: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或者间接描写、留白手法)。(2分)当大鱼出现时,文章通过伯父的眼神,大黄狗、鸡、鸟儿的异常表现以及湖面的白雾、水浪等壮观情形来侧面烘托大鱼的不寻常,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达到了“未见其形,却领其神”的奇效。(2分)
小题4:认同伯父的观点。(1分)人作为万物灵长,真正的力量不是表现在用强力去征服,去占有,而是一种宽容,一种博爱,一种“互不侵犯”的自然相处;应该靠自律和品行的升华,为这个世界乃至自身带来福音,实现人类的文明进步与大自然的原始形态和谐共处的至高境界。(3分)
解析

小题1:共4分。
小题2:每点2分,共6分。
小题3:共4分。
小题4:划线处为重点,意思对即可得分。考生如果认同第一种观点,可视合理程度酌情给分。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16~19题。(18分)大 鱼安石榴  镜湖里有大鱼,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鱼。就是说不是一米两米长的大鱼,而是三四十米长的大鱼。  镜湖大鱼】;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梨花恒美
王本道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这似乎是我国中原以南地区的节令,而地处东北医巫闾山麓的辽西走廊一带,却是“清明过后梨花”。正值清明谷雨之交,那盛开着的梨花铺天盖地,横无际涯,如同纷纷扬扬的大雪,填满了山野峡谷,周遭世界浸透着温婉恬静的芬芳。
我们忙不迭投身于充满绚烂而温馨的流变之中。一畦畦方正的梨园,千树万树横陈的枝桠之上,或疏或密,或淡或浓,一色浅素的嫩白,令人心颤的圣洁之美。其实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美丽圣洁的东西与我们近在咫尺,只是由于在城市居久了,加上公私两忙的荒疏,竟然对他们视而不见或是熟视无睹,恰如“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就说眼前这无垠的梨园,与我居住的小城相距不足一小时的车程,况且这些年适逢梨花盛开的时节,也不止一次地在此路过,却只是浮光掠影,未能认真地光顾一次。而那梨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年复一年痴情地等待我的到来。面对这月白风清、水明沙净般的纯粹,我忏悔自己多年来辜负了梨花的这份痴情!一阵清风吹过,淡淡的清香和着泥土的气息扑鼻而来,这朴素、安详的氛围,让我想起上个世纪60年代流行的一首歌曲,“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鲜明的节奏,忧郁且又浪漫的旋律,唱出了一个小伙子跟名字叫喀秋莎姑娘的恋情。遥远的节奏旋律和眼前的梨花不期而遇,心头也禁不住漫上了一阵或浓或淡的馨香。
常听人说:“人比花娇”,其实任何美女面对“花容”都会自觉黯然。清雅高贵的梨花静静地绽放在蓝天和绿草之间,宛若一张张笑脸,笑脸上蕴含着唐诗宋词的古典韵味,这不加修饰的美当然会让美女们自叹弗如了。李清照当年可称得上是淑女加美女了,就连她也担心“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细看梨园中的一棵棵梨树,也是千姿百态,或蓊蓊郁郁、铁干虬枝,或瘦削峭拔,巍然兀立。有的枯槁中却见生出新枝,嫩叶在枝桠间簇拥成团。无论是干渴的沙土还是贫瘠的岩缝,它们都永远安详地守护在那里,借助于清风、蜜蝶传递着彼此间的爱。听当地老乡说,自祖上闯关东流落到此地,老几辈在这里生生息息,是这漫山遍野的梨树,才了却他们的衣食之忧。那众多的梨树中,有的已经有二三百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衍进中,抵御着风雪雷霆,见证了民族的兴衰。他们的根深入人生、自然、历史,它们的情感凝聚着人类心灵的信息。纷繁世象,功罪评说,都刻入了他们的年轮。值得深思的是,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在几天之内营造出一座摩天大厦;市场经济的肥水可以须臾改变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但是任何超人都不能高速度造出弹奏生命和弦的天籁,养育出百年古树!
临近中午,透过梨园主人敞开的窗户,参差的梨树之上繁密的花团依旧如流云泉涌般映入眼帘。阵阵花香袭来,飘向人们的鬓发、衣衫,浓浓淡淡,似聚还散。那满眼的梨花,蓦然让我陡生惆怅:落尽梨花春又了。毕竟韶光易逝,转眼就是花落春残。
但转念一想也就释然了:那梨花留给人的美是永恒的,何况梨花落后,还有果实的生长,还有秋天的希望。
(2009年5月2日《人民日报》)
小题1:通观全文,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梨花的恒久之美?请分条列述。
小题2:文章第四段结尾画横线的语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含义?
小题3: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写梨花的美,后两段却一转再转,由美景到惆怅,又由惆怅到释然。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5分)
小题4:文章第二段引用了我国上世纪60年代流行的前苏联民歌《喀秋莎》中的歌词,有什么作用?试从文章内容和结构上分析探究。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温家宝总理再赴灾区,看望复课学生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一些学校在地震中受损,无法继续使用。灾区孩子们的上学问题,成为温家宝总理时刻牵挂在心头的一件大事。
22日,温家宝重返四川灾区指导抗震救灾,第二次来到正在清理场地、进行卫生防疫的北川中学。23日上午,温家宝又来到设于四川长虹集团培训中心院子里的北川中学临时学校。
温家宝走上升旗台,充满感情地向同学们说,这是我第三次来北川中学了。让我们记住这场大地震,记住你们生长的北川,记住你们学习的北川中学,这样你们就会懂得生活,懂得生活如同道路一样崎岖不平。
“地震刚刚发生时,我曾经要求大家要镇定,要有信心、勇气和力量。现在,我希望大家要面向光明的未来,昂起倔犟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燃起那颗炽热的心,向前,向光明的未来前进。”
“今天,别人拯救了我们,照顾了我们。将来,我们学好了本领也要帮助别人,报答他们。这种互相帮助就是人世间的爱。我希望老师和同学们把这次地震作为一堂生动的课,铭刻在心,铭刻一生,永不忘记。”温家宝目光注视全场,伸出左手放在胸前。
随后,温家宝走进高三(一)班的临时教室,一位中年教师正在上课:“现在是最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共同渡过这个难关……”温总理亲切地对这位老师说:“我占用你几分钟,给同学们说几句话。”
站在讲台上,温家宝诚恳地和同学们谈起心来:“同学们,你们都是高三学生了。这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你们很快就要参加高考,国家已经考虑到这里的灾情,将四川地震灾区的高考时间往后推迟。我们一定要创造条件,让你们复习功课,准备高考。”
温总理拿起一支白色粉笔,在黑板一侧一笔一划竖着写下四个大字:“多难兴邦”。他说:“我们要记住
这4个字。相信经受过灾难的同学会更加努力。”
“将来会有一个新的北川中学。它将不仅是一种纪念,更是地震灾区人民和全国人民精神的一种象征。”
温总理的话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掌声再次热烈响起。
“同学们,加油!努力!”掌声再次响起……
随后,温家宝来到安置了1000多个孩子的九洲体育馆帐篷学校。10天前,温总理就曾经来到这里看望孩子们。一顶十分宽大的帐篷内,上百名小学生正在上课。黑板上方贴着“自强、自立、自信、自爱”8个大字,中间是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看见可爱的孩子们,温家宝脸上就浮现出了微笑,加快脚步走到他们中间,在一张张小课桌前俯下身去亲切询问孩子们的情况,鼓励他们要坚强。温家宝动情地说:“同学们,我又来了。很高兴,现在你们又有了学习的地方。今后生活的道路还很长,你们必须学好本领,克服困难。相信你们会坚强起来,会成长得更快、更好,更懂得生活,更懂得奋斗。还是那句话,把家乡建设好,把祖国建设好,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
“温爷爷好!”孩子们齐声喊着。
一个小学生手里拿着一条红领巾走过来,温家宝微笑着低头请他戴上。戴着红领巾的温家宝面向全体同学,神情凝重地说:“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为遇难的同胞们行个礼吧。”说完,他将右手举过了头顶,孩子们也齐刷刷地举起了小手……
下午,温家宝来到彭州市小鱼洞镇的一个简易的“帐篷教室”,黑板上写着一个大大的“家”字。温家宝告诉孩子们,家有小家,也有大家,“大家”可以大到整个灾区,还可以大到一个国家。他随即在黑板上写上一个字“爱”,告诉孩子们要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同学之间要互助友爱,在地震面前尤其要有爱心,要顽强不屈,更加努力学习,掌握知识,将来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8年05月24日,有删节 )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通讯往往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本篇通讯虽然重于记叙和描写,但是同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B.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温总理在北川中学、北川中学临时学校、九洲体育馆帐篷学校、小鱼洞镇的一个简易的“帐篷教室”看望复课学生的事实。
C.“温家宝目光注视全场,伸出左手放在胸前”是形体语言,是对他说的“我希望老师和同学们把这次地震作为一堂生动的课,铭刻在心,铭刻一生,永不忘记”的有力补充,能够让听众加深印象。
D.温总理的讲话主题明确,很有气势,坚定的语调、亲切的话语、诚恳的交谈使得他的讲话富有鼓动性和教育意义。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温总理对同学们有哪些希望。
小题3: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18日刊登署名文章说, “中国式总理,无法复制,想学也学不来”。你是否认可这种评价?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总理形象的理解。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伦理学创新与方法论转换(节选)
基于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伦理学发展状况的理论反思,伦理学本身的创新问题在近年来受到了许多学者的普遍关注。不言而喻,伦理学创新涉及许多复杂问题,其中最主要最困难的问题就是基础理论创新,而其前提和基础则在于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原则创新。然而,通常人们只是着眼于新立场和新视野的寻求,而对于这些立场视野之间的内在关联则往往重视不够。其结果,虽然新主张和新看法接连不断,但真正的新思想和新理论却难以确立。
  当代中国伦理学创新的前提之一,是对其学科性质要有一个正确理解与合理设定。然而,恰恰在此问题上人们观点分歧最大。在现代西方伦理学中,早已有所谓描述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分析伦理学和对话伦理学等不同类型,它们分别代表着“科学的”、“价值的”、“逻辑的”和“商谈的”等不同性质伦理学。对伦理学性质的不同理解,在国内学者中也早已出现。例如,有的主张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有的则强调伦理学是一门主体性的“人学”。有的认为伦理学是通过科学方法制定和实现优良道德的“描述性科学”;有的则认为伦理学是研究人的存在意义及其合理生活方式的一门“特殊价值哲学”。有的主张伦理学是以幸福为目的的“价值学科”;有的则强调伦理学是研究为人之道和为人之学的“人学价值论”。
上述种种不同看法意味着,没有学术上的百家争鸣,就没有伦理学的发展和创新。在此意义上说,不同看法存在本身并非坏事,相反,它倒是伦理学发展和创新的必由之路。但是,伦理学作为一门特殊学科,毕竟有其特殊性质,不可能总是见仁见智。谈到哲学方法,黑格尔曾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即真正的方法应当是与其内容相一致的方法。伦理学也同样如此。它之所以应当确立价值与事实相统一的方法论,从根本上说乃是因为伦理学对象本身就是价值与事实的有机统一。毋庸置疑,伦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应当如何生活的价值规范学科,它要给人们提供符合人的发展需求及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价值原则和伦理价值规范,因而首先是一门特殊的价值学科。然而,正像其他任何价值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某种事实矛盾和现实困境一样,道德价值原则与伦理价值规范,也并非脱离现实存在的人的主观情感意志的某种抽象表达。
  由此而言,当代中国伦理学就应当是一门事实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综合性学科。其事实性,意味着它的对象的客观性和实然性,决定了它的方法的描述性和性质的科学性;其价值性,则意味着它的内容的主体性和应然性,决定了它的方法的超越性和性质的理想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伦理学从“事实如此”直接推出“应当如此”。实际上在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联系中介,那就是人的现实生存方式的道德矛盾和人与人的现实交往关系的伦理困境。伦理学本是一门既研究道德伦理生成和发展规律,同时又为人的应然生存方式和理想交往关系提供道德价值原则和伦理价值规范的事实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双重性质学科。(选自光明网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 崔秋锁)
小题1:下列有关伦理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伦理学创新最主要最困难的问题就是基础理论创新,而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原则创新是其前提和基础。
B.对伦理学性质的不同理解,在国内学者中存在着见仁见智的现象,这种现象会阻碍伦理学的发展和创新。
C.中国伦理学应是一门事实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综合性学科,它的对象具有客观性和实然性的特点。
D.伦理学的价值规范是人和人的现实交往关系中所存在的伦理困境的一种理想超越和否定表达。
小题2:下列各句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伦理学的创新不应只着眼于新立场和新视野的寻求,而要高度重视立场视野之间的内在联系。
B.道德价值原则与伦理价值规范是根源于人的生活世界的道德事实矛盾和伦理现实困境。
C.中国的伦理学应按照现代西方伦理学的分类方法早日界定伦理学的学科性质。
D.确立价值与事实相统一的方法论是解决中国伦理学学科性质的可能路径之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究竟如何界定伦理学的学科性质,是目前伦理学发展和创新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B.现代西方伦理学划分的描述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分析伦理学和对话伦理学等不同类型,意味着人们对伦理学性质存在不同理解。
C.通过道德矛盾和伦理困境的这种中介桥梁,伦理学的事实性质和价值性质实现了有机统一。
D.价值性为事实性的生成提供现实基础和事实根据,事实性则为价值性的升华展现应然方式和理想状态。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灯 火
萧 萧
乌黑油污的煤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
“生命”是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生命的最简单意义可以是一个字:“动”!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
在胡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小的时候们我们叫它“番仔油灯”。番仔油和番仔火(火柴)一样,都是由洋人传来的。番仔油的味道呛鼻难闻,打来的油通常都放在墙角不起眼的地方,煤油灯缺油的时候才提出来添加,小心翼翼的,一方面怕弄脏了衣物、桌子,一方面怕易燃的煤油引来祝融肆虐,回禄嚣张
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大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外围有铝片为套,瓶口是一个铅皮的盖子,中间钻一个小洞,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洞里,灯芯可以一直伸向瓶底,将煤油汲吸上来,油润的灯芯,火柴一点就燃着了,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
深夜的时候,面对这样一盏摇曳的灯火,仿佛可以跟古人促膝而谈,读一点诗词,雅兴随之而起,如果能翻阅几则“聊斋”,或许更增加一些古奥之趣,可惜,当时年纪小,只认识李白的铁杵、王冕的荷花!
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一老一少,祖孙两人从“人初静”,守到夜更深,守着永夜,守着灯火,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那是祖母无怨的爱,无尽的心,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
当灯芯烧黑了,我们用个小竹片剔亮它,挑灯夜战原来就是这样的啊!那情景仿佛剪烛西窗一般,灯芯越烧越长,就要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光,就更亮了!
煤油灯的火焰很容易将墙壁、屋梁熏黑,因此悬挂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处,不随便改换,以免房子到处留下乌黑的油烟。
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们过去。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东西,拿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
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风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履薄的人,战战兢兢。
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
虽然,煤油灯有效的亮度不过是一两尺而已,那样的光晕却是不灭的永恒之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
多少风与云吹送过去了,我们长大了,家里安装电灯了,刚开始,我们只要五烛光的灯泡,五烛光的亮度刚好模拟煤油灯的古意,却免除了油烟的熏染、风动的闪烁,那样笃定而拘谨的五烛光灯泡,是我们使用“电火”的第一步。
此后,四十烛光、六十烛光的灯泡陪伴着我们的成长,日光灯一到,黄光从此成为白光,那又更向前跨过了一步,这时,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惨白的日光灯下总觉得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总觉得身边嘘寒问暖的声音就这样沉寂了下去,我怅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
继之而来的美术灯,霓虹灯,将我们的家、我们的城装扮得更美,耀眼、闪烁的灯,增添了一些妖媚,每个家、每个众人进出的地方,都安装了无数的、千奇百怪的灯,入夜以后的都市和乡村,比白天更多了一些新奇和眩惑。
有一次,我从华冈上望向台北,万家灯火里哪一盏是为我而开的?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四十年了,从摇曳昏黄的煤油灯下,我们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坐在讲求爱眼照明的桌前,如果祖母还在,那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境?我常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在一个万灯闪亮的夜晚,陪祖母静静欣赏着一些光影缤纷!
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   (有删节)
注释:①祝融、回禄:传说中的火神,借指火灾。
②土埆厝:台湾的一种民居。
小题1: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季羡林身后,“大师”何堪?
徐 锋
在这个喧嚣浮华的时代,货真价实、坚守学术良知的大师正在成为大熊猫,季老以他光洁的灵魂和一生所交出的“作业”,能否感动中国的学术界?
公元2009年7月11日晨,一代宗师季羡林,因心脏病突发,遽然辞世,享年98岁。以季老的高寿,听到他驾鹤西行的消息,虽属意料之中,却依旧令人痛心惋惜。
大师已逝,风范长存。季老留在身后的,是一个被他用毕生心血打磨得异常光亮的、名副其实的“大师”铭牌。这一铭牌,固然是因其在古文字学、历史学、东方学、佛学等诸多领域皆创下的卓越成就,更是因其在治学态度、处世品德方面给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为上;大师者,有大德者也,以“德”为先。不管是细览他的文字还是他的一生,季老留给世人的,更多是一介书生的形象,随和、清朗、睿智、平实……而其中最令人钦佩的,自是他的那份清醒与真诚。在他晚年公开发行的《病榻杂记》中,季羡林“婉拒”了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项桂冠,并说:“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而在他的《季羡林自选集》中,对一些有着“历史问题”的旧日文章,他也毫不加以删改,统统保留下来,“不加掩饰,目的仍然是存真”。
这让我们想到另一位让人尊敬的老人——巴金,在其晚年的《随想录》中,勇于挤出“不曾愈合的伤口流出来的脓血”,以笔为手术刀,无情解剖自己在荒唐十年里“曾经由人变兽”的往事。真正的大师,为了大义、大道、大德,不惮于直面小我的“污点”,不惮于袒露小我的伤痕。正因这种真,这种挚,这种诚,这种坦然与自省,让“大师”的铭牌更显光洁和澄净。在真正的大师眼中,至高的道,非治学之道,实乃为人之道。
然而,在一些被尊为“大师”者那里,却俨然“大道既隐”。他们眼中,名与利、钱与权占了上风,大义、大道、大德成了可有可无之物,“为人师表”成了表面文章。在这个喧嚣浮华的时代,货真价实、坚守学术良知的大师正在成为大熊猫,而欺世盗名、装腔作势、热衷炒作的“大师”却粉墨登场、层出不穷。一些所谓大师,登高一呼,不是为了学术良知、时代精神、公众福祉,而是为了抄个登顶的终南捷径、图个金灿灿的“注意力经济”。有的“大师”忙于自身造神,对历史污点问题却心虚不已、闭口不提;有的“大师”乐于策划和曝光,其学术态度和成就却愧对“大师”二字,更在“捐款门”上徘徊歧路、不知所云……可惜,他们自己“浮云遮望眼”,陶醉于镁光灯下,公众的眼睛却是雪亮的,一眼就看穿了“大师”们堂皇言行后面的那个“小”字。
大师者,既源于自身禀赋,亦有赖于其生长土壤-最近,约50%的科技工作者坦言身边的学术不端现象很普遍,有相当比例的人对此表示出“宽容”,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数据。我们不敢幻想,在如此之低的学术道德底线上,能再培育出多少像季老、巴老这样的人格和学术比翼齐飞的真正大师。曾经感动中国的季羡林老人,以他光洁的灵魂和一生所交出的“作业”,能否感动中国的学术界?答案无人知晓。
(摘自《广州日报》2009年07月12日)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大师”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    )
A.大师者,有大德者也,以“德”为先。
B.真正的大师,为了大义、大道、大德,不惮于直面小我的“污点”,不惮于袒露小我的伤痕。
C.在真正的大师眼中,至高的道,非治学之道,实乃为人之道。
D.真正的大师,不仅在古文字学、历史学、东方学、佛学等诸多领域皆创下卓越成就,而且在治学态度、处世品德方面给后人留下宝贵财富。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季老留在身后的“大师”铭牌是因其在古文字学、历史学、东方学、佛学等诸多领域皆创下的卓越成就,更是因其在治学态度方面给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B.巴金以笔为手术刀,无情解剖自己在荒唐十年里“曾经由人变兽”的往事,让人尊敬,是真正的大师。
C.季羡林在他晚年公开发行的《病榻杂记》中,“婉拒”了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项桂冠,表现了他的清醒与真诚。
D.大师们正因这种真,这种挚,这种诚,这种坦然与自省,让“大师”的铭牌更显光洁和澄净。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季老以其学术成就、治学态度、处世品德成为当之无愧的大师。‘
B.时下,一些欺世盗名、装腔作势、热衷炒作的“大师”粉墨登场、层出不穷,真可谓“大道既隐”。
C.大师的形成,因素诸多,而最关键的原因是其自身禀赋。
D.季羡林对一些有着“历史问题”的旧日文章,毫不删改,统统保留下来,“不加掩饰”,此举固然可敬,但也影响了“大师”的形象。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