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水之经典肖复兴①世上丽水秀水晶莹之水清澈之水恢弘之水浩瀚之水,多得是。但在我看来,极富个性、最值得看的是这两处:都江堰和九寨沟。②看都江...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水之经典
肖复兴
①世上丽水秀水晶莹之水清澈之水恢弘之水浩瀚之水,多得是。但在我看来,极富个性、最值得看的是这两处:都江堰和九寨沟。
②看都江堰的水,看的是强悍奔腾的水如何层层叠叠化为生命的涓涓细流。飞奔如兽、桀骜不驯的岷江水,经过都江堰,立刻将仰天长啸变为喃喃细吟,将浪涛如山变为珍珠四溢,将凶猛如火变为柔情万缕……出宝瓶口流入内江,立刻呈现一派水光潋滟的情景,让人叹为观止,看到水的柔劲、可塑和万难不屈、长流不懈的生命活力。那是一种将绚烂归于平淡,将刚劲寓于柔顺,将一时融于永恒的生命。
③都江堰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天上流入人间,如何从神话流入现实,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哺育人类、灌溉庄园的生命。
④都江堰的水,是一种入世的现实的水。
⑤ 李冰的都江堰名垂千古,功劳在于他知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看似浅显的道理。水的两重性,比之人的多重性,他认识得还要透彻深刻。他或许对付不了人类的多变纷纭的世界,一辈子只当个蜀中郡守;却能对付水,把疯狂的水引入现实,一直绵绵流淌了二千多年。花开花落不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
⑥去年秋天,我曾在成都看国际熊猫节开幕式的演出,演李冰父子治水一幕,满场旌旗飘扬、战鼓如雷,黄尘翻滚、刀光剑影,让李冰父子率领众人杀败龙王恶神,我实在不以为然。这种善恶之斗、人鬼之争的简单演绎,把李冰父子变成了神。其实,恰恰是李冰父子将水从不可治理不可理喻的神化为同芸芸众生一样的,在现实中浇灌着农田,在平凡土地上存活的生命。
⑦看九寨沟的水,看的是宁静、恬淡的水如何凝聚成生命的湖泊。镜海、长海、珍珠滩……每一个湖泊都是那样清澄透明、纤尘不染,让人如同看到教堂里洗礼用的圣洁露水,如同听到教堂里管风琴演奏的圣母颂,而不敢有丝毫杂念俗念;让人懂得并真正地看到人世间居然有纯洁美好真诚和透澈明净,就在这里远避尘嚣而静静地存在。
⑧那水几乎一动不动,任外面的世界如何纷繁变幻,将污染、噪音连同人心泛起的种种污浊的泡沫一起抛向天空和大地,它独自坚持着自己的贞操,不动丝毫涟漪,不染丝毫尘俗,将水底的虬枝沉木、水藻、水锦,将天上的薄云丽日、山岚清风,将身旁的雪峰幽谷、古树老藤……一一映在自己的怀中,映得那么明净、幽深、清冽。因为它的洗涤,所有这一切,都显得比本身还要清纯与洁净,如同脱胎换骨一般,玉洁冰清,重塑了自己一番。尘世沾惹的市俗庸俗,风骚矫情、浪声虚名、欲火利海……起码不敢在这里抖擞,而被这水洗却大半。⑨九寨沟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人间流向天上,如何从现实流向童话,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启迪人类、净化心灵的艺术。
⑩九寨沟的水,是一种出世的艺术的水。
⑾看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觉。在现实中找不准自己的位置,便会蹉跎生命,沉迷现实而背弃心灵、抛掷精神、亵渎纯洁,不懂得一点点现实永远不会给予,而只有艺术才能焕发和唤回的浪漫与童话的情怀,便会麻木了生命而只剩下一个蝉蜕一样的空壳。心,因缺少水的滋润,会成为一片荒芜的沙漠。在现实与艺术之间,在物质与精神之间,人总是矛盾着、跌撞着,顾此失彼而永远找不到连接两者之间的直线或弧线。大概这正是人类永远苦恼困惑的原因。而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分别给予人类一面镜子。
⑿我们谁也无法离开水,我们选择水,水也选择着我们,我们身旁喧嚣、嘈杂、泛滥的污泥,漂浮着的落叶,禁不住一阵风吹就会抖搂波纹的水太多了;要不就是人工制造的湖水、喷泉水、蒸馏水、矿泉水太多了;我们身旁浅吟低唱、矫揉造作、流行时尚、浮华奢靡的水太多了……都江堰和九寨沟,是那种旷世稀有属于我们生命核心与灵魂深处之水。他们才是我们的水之经典。
小题1:作者认为,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是“水之经典”,“经典”在这里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小题2:文中插叙国际熊猫艺术节开幕式演出的场景用意是什么,有何作用?(4分)
小题3:为什么说“都江堰的水,是一种入世的现实的水”,而“九寨沟的水,是一种出世的艺术的水”?(4分)
小题4: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分别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迪,说说你自己的看法。(4分)
答案

小题1:“经典”是指“最典型、最具代表性”。(1分)这里指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最富个性、最值得一看,是树立在人类面前的两面镜子;(1分)属于我们生命核心与灵魂深处。(1分)表达出作者对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的高度赞美之情。(1分)
小题2:反对世人把李冰父子神话,强调李冰父子打破水的神话,把它引入现实造福人类的历史功绩,(2分)突出都江堰的水是入世的现实的水。(2分)
小题3:因为都江堰的水有着现实的功用,浇灌着农田,哺育着人类,人们看到的是将自己化为在平凡土地上存活的生命的现实境界;(2分)九寨沟的水,远避尘嚣,不染尘俗,洗涤污浊,人们看到的是将自己化为启迪人类、净化心灵的艺术境界。(2分)
小题4:都江堰的水启示我们,在现实中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要蹉跎生命,而要把生命融入永恒,就要奉献自己,造福人类;(2分)九寨沟的水启示我们,不能沉迷现实而背弃心灵,要在庸俗市侩、欲火利海中保持纯洁与崇高。(2分)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水之经典肖复兴①世上丽水秀水晶莹之水清澈之水恢弘之水浩瀚之水,多得是。但在我看来,极富个性、最值得看的是这两处:都江堰和九寨沟。②看都江】;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我想像你姐
陈永林
那天,晓晓到婺源县的小雨村参观明朝建筑。进村口里,晓晓见一个十一二岁的男孩紧紧跟在她身后,晓晓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晓晓停下来,男孩也停下来,男孩的眼珠一动不动粘在晓晓脸上。
晓晓问男孩,你为啥跟着我?
男孩说,你像我姐姐一样好看。如果我姐姐不死,也同你一样大。
晓晓说,我毕竟不是你姐姐,你别跟着我。
男孩说,我们能一起照张相吗?我姐姐从没照过相。
晓晓说,同你一起照相行,但你得把你脖子上的竹项链给我。晓晓早注意到男孩脖子上的竹项链了,竹项链做工很精美,一粒粒竹珠子磨得圆溜溜光滑滑的,做这条竹项链得花不少时间。
男孩摇摇头说,这竹项链是姐姐特意做给我的,我不会给任何人的。
男孩很失望地走了。
晓晓一连游了几个景点,晓晓走了不少路,感到累。走到小雨村村口时,晓晓就在村口的河边坐下来。晓晓的脚伸进河里,河水柔柔地滑过晓晓的脚板,晓晓酥痒得直想笑。后来晓晓又把手伸进河里,可挎在肩上的手提包掉进河里了。晓晓急忙伸手捞,却够不着,手提包随着河水越流越远。
晓晓见河堤有十几个小孩,晓晓急着求他们,小兄弟,你们谁会游泳,帮我下河捞一下手提包吧。晓晓自然急,那包里有她的身份证、火车票,还有一千多块钱。
一个男孩说,帮你拿到手提包,你拿啥给我?
晓晓说,你想要啥?
那男孩说,想要你脖子上的项链。
晓晓自然舍不得,项链花了她一千多块钱。晓晓说,你的心太狠了,下河捞个包就要项链。
男孩说,你的心不狠?开初,木子想同你照张相,你竟要他姐姐送给他的项链。
晓晓这才知道那个想同她合影的男孩叫木子。晓晓说,要不,我给你100块钱吧。
谁要你的100块钱!
晓晓看着越漂越远的手提包,急得直跺脚。晓晓这时看见木子了,晓晓惊喜地喊,木子兄弟,你会游泳吗?你快帮帮我,我的手提包掉进河里了。
那些男孩都喊,木子,别给她捞手提包。
晓晓的眼泪都流出来了,木子,帮帮我,你拿到了手提包,你想同我照多少张相都行。
木子很快拿到了手提包。
晓晓接过手提包,激动地说,木子,谢谢你!晓晓又从包里掏出200块钱递给木子,木子不接。
晓晓说,你不要钱?哦,我知道你是想同我合影,来,我们合影。晓晓说着拉木子。木子挣脱了晓晓的手,摇摇头,我现在不想同你合影。
晓晓问,为什么?
木子看了眼晓晓的脸说,你只是相貌长得像我姐,其他地方一点也不像我姐。
晓晓又问,你既不要钱,又不想同我合影,那你为什么下河帮我捞包?
木子说,我想像我姐,我姐总是乐意帮人,她帮人从不要回报。我姐就是为救掉下河的小孩淹死的。
晓晓羞得脖子都红了。木子看都不看晓晓,就往村里走。
晓晓喊,木子,木子。
木子站在那儿。
晓晓说,木子,你信不信,我今后会越来越像你姐。
木子说,我信。
小题1:小说中对晓晓请求男孩们捞手提包的场面描写有何作用?
小题2:木子一开始为了与晓晓合影,跟了她很久,为什么后来却说“我现在不想同你合影”了?
小题3:对于“谁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这一问题,有人说是木子,有人说是晓晓,也有人说是未出场的“姐姐”,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和当代大学生谈王瑶先生
理群
王瑶先生在建国后长期执教于北大中文系,他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他对中古文学史的研究,他最著名的著作是《中古文学史论》,据有关专家说,可能到现在中古文学史的有关研究还很少有超越他的著作;他另外一个最大的贡献是在建国以后,第一个写《新文学史稿》,是我们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所以有非常巨大的影响。
1987年,王瑶先生曾经写过一篇题为《自我介绍》这样一篇短文:“在校时诸多平平,鲜为人知。惟斯时曾两系囹圄,又一度主编《清华周刊》,或能为睽违已久之学友所忆及。多年来皆以教书为业,乏善可述,今乃忝任北京大学教席。迩来垂垂老矣,华发满颠,齿转黄黑,颇符‘颠倒黑白’之讥;而浓茗时啜,烟斗常衔,亦谙‘水深火热’之味。惟乡音未改,出语多谐,时乘单车横冲直撞,似犹未失故态耳。”
“出语多谐”,是王瑶先生最为特别的语言表达方式。先生著作里的语言,和他日常生活中谈话的语言是不一样的,有很大的差异。先生著作的语言是标准的学术语言,严谨而简洁;但在日常谈话中,他确实“出语多谐”。鲁迅先生喜欢给人起绰号,入木三分,到了刻毒的地步,王瑶先生也是这样,假如私下讨论一个人,或一类人,他会用一句话概括,概括得也是入木三分,让人终生难忘。我举个例子:他说我们学者中有一类,与其说是学者,不如说是社会活动家,是“社会活动家型的学者”。我们今天就到处遇到这样的社会活动家型的学者,他或者根本没有学问,但极善公关,或者也有点学问,开始阶段还下了点工夫,取得一定成绩,然后就通过社会公关极力推销自己的产品,以取得最大报酬,得到最大限度的好处,包括政治和物质的好处,通常情况下,还要超值。而他们一旦掌握权力那就很可怕,他会充分利用现有的体制,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拉帮结派,“武大郎开店”,压制才华高于自己的同辈或年轻人,有的就成了学霸。——可以说,王瑶先生的概括是击中了某类人,以及我们的教育体制的要害的。
王先生还把一些学者称为“二道贩子”,即向外国人贩卖中国货,又向中国人贩卖外国货。他并没有真学问,无论对中国文化,还是外国文化都并无真知,深知,一知半解,抓住一些皮毛,就到处炫耀,糊弄,他的学问全在一个“贩”字。——这话说得非常刻毒,却也击中要害。王瑶先生在八十年代就看出了贩卖学术,即学术商业化的倾向,这样的眼光不能不让人折服。我现在在观察当下中国学术界与教育界时,常常要想起王瑶先生取的这样两个绰号,我觉得这都可以称得上某些学者类型的经典性概括。
王瑶先生还有一段话也让我不能忘怀。有一天王瑶先生找到我,他说,我现在面临两难选择:我现在年纪已经大了,要是继续努力,发挥余热,不过是“垂死挣扎”;要是什么也不做,那就是“坐以待毙”,你说我该怎么办?他最后的选择是:“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垂死挣扎”。——我当时听了以后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也反过来问自己:我是不是也面临着这样的两难,虽然我年纪比王先生轻。这是一个人类共同的生命命题:所有的人,都有同一个“死亡”在等待你,这是毫无例外,不可选择的;但由生到死的路途,却有“有为”(“垂死挣扎”)与“无为”(“坐以待毙”)两种选择。这背后是有一个人生哲理的,即人生意义和价值不在于结局,而在于过程。在“挣扎”的过程中,“有”所“为”,爆发出生命的火花,哪怕是只有一个瞬间,也会带来美感,就有了某种价值;如果选择“无为”,什么也不干,这样的生命就没有一点光彩,就真的“坐以待毙”了。这里有很深的哲理,但王瑶先生用一种玩笑式的幽默的语言表达出来,就具有很大的冲击力。
(节选自《和当代大学生谈王瑶先生以及我们那个时代所受的教育》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中古文学史论》是王瑶先生最为重要的学术贡献之一,到现在中古文学史的有关研究还没有产生超越他的著作。
B.王瑶先生著作里的语言,是标准的学术语言,严谨而简洁,与他日常生活中谈话的语言存在很大差异。
C.王瑶先生用“武大郎开店”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一旦掌握权力就会充分利用现有体制,压制才华高于自己的同辈或年轻人的某类人。
D.王瑶先生在评价某些人事时,具有入木三分、不乏刻毒的鲁迅式的风格,那些精准的概括不但常常击中某类人或教育体制的要害,还具有一定的预见性。
E.作者主要运用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的手法,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他的个性与人格魅力。
小题2:本文第二段王瑶先生的《自我介绍》中,“颠倒黑白”与“水深火热”分别是什么含义?在文中有哪些作用?(6分)
小题3:本文通过哪几方面来表现王瑶先生的“出语多谐”?(6分)
小题4:王瑶先生所说的“垂死挣扎”和“坐以待毙”的选择背后,蕴含着一个怎样的人生哲理?你是否认同王瑶先生的选择?请谈谈你的认识。(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现代UFO研究一般认为是从1947年6月24日肯尼思·阿诺德驾驶私人飞机途经华盛顿雷尼尔山上空时看到了九个发光的物体编队快速移动这个事件开始的。实际上在这个事件之前,古代人对UFO研究也是相当充分的。
例如,《山西方志》中记载:“明万历28年春,蒲县中白村雨急风大。云中有异物,状如桶,长约丈余,色黄、卷尾。落于杨树下,顷刻无踪。”又如我国清代画家吴友如作的“赤焰腾空”图,画中有文字说明:“九月二十八日晚间,金陵城南隅忽见火球一团自西而东,形如巨卵,飘荡半空;维时天色昏暗,举头仰视甚觉分明。立朱雀桥上翘首驻足者不下数百人……”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不明飞行物,也就是UFO。像这样的记载国内外是相当多的,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人类没有花更大的力气去加以研究。
1947年后,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通讯工具的迅速发展,飞碟事件逐渐地引起了各国政府的关注。对不明飞行物的目击报道,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人认为,不明飞行物是可以用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加以解释的,所谓不明飞行物是不存在的;另一种人认为,不明飞行物是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一种不明现象。这就是UFO研究史上肯定论与否定论的大论战。其间,美国空军部门组织了一个调查委员全,对12618例UFO事件逐一进行研究,其中有11917件可以用现代科学解释,701件用现代科学技术无法解释;英国也组织了专门人员,对1631例UFO事例逐一进行了研究,结果查明了1351件,还有280僦无法用现代科学技术解释。它们的工作,使下面的事实得到了肯定:用现代科学技术无法解释的飞行物现象是存在的,但是,不是所有的目击报告都是不明飞行物。目击报告中很大一部分是可以用云块、球状闪电、海市蜃楼;雷达假目标、流星、行星等天文、大气现象来解释的。一向不承认不明飞行物存在的海尼克博士1980年写给《飞碟探索》杂志的信中说:“……作为一个科学家,我不得不承认,一种名叫不明飞行物的现象是存在的,当然它们是值得研究的。”
1978年11月27日,格林纳达政府向第33届联大特别政治委员会提交的有关不明飞行物问题的第126项议题的决议草案得到了通过,“大会提请各有关成员国采取必要的立场,以便在有关国家协调包括不明飞行物在内的外星生命的科学研究和调查”等内容的会议纲要,是飞碟研究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UFO研究也从此变成了世界各国和全人类研究的一个大课题。
1978年11月,《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UF(卜一个不解的世纪之谜”的文章,我国近代UFO研究从此开始了。第二年,也就是1979年,在武汉大学成立了“中国UFO爱好者联络处”, 1980年5月1日更名为“中国UFO研究会”。至此以后,各省市都陆续地成立了相应的研究组织,UFO研究像旭日东升一样,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展开了。   
小题1:下列对UFO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根据《山西方志》中的记载和画家吴友如作的“赤焰腾空”图中的文字说明,可以知道,古代人对LJF()研究也是相当充分的。
B.UFO研究史上肯定论与否定论的大论战是围绕“不明飞行物是否可以用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加以解释”展开的。
C.英国和美国空军部门对多个UFO的认真观测表明,用现代科学技术无法解释的飞行物现象是存在的。
D.一向不承认不明飞行物存在的海尼克博士,1980年认可了不明飞行物现象的存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1947年6月24日肯尼思·阿诺德驾驶私人飞机途经华盛顿雷尼尔山上空时看到了九个发光的物体编队快速移动,这是最早的关于UFO的记载。
B.1978年11月27日,有关不明飞行物问题的第126项议题的决议草案得到了通过,UFO研究从此变成了世界各国和全人类研究的一个大课题。
C.我国对UFO的研究是以1978年《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UFO——一个不解的世纪之谜”的文章为标志的,而非联大特别政治委员会上决议草案的通过。 
D.1980年5月1日,“中国UFO爱好者联络处”更名为“中国LJFC)研究会”,之后各省市都陆续地成立了相应的研究组织,UFO的研究在中国展开了。
小题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云块、球状闪电、海市蜃楼、雷达假目标、流星、行星等天文、大气现象都有可能被人类看成是LIFO,因此越能对以上现象进行更为精准地分析,越能快速准确地判断真正的不明飞行物。
B.“赤焰腾空”图中的文字说明栩栩如生,据此,我们可以知道,我国清朝年间有数百甚至上千人目睹了的UFO是真芷意义上的不明飞行物。
C.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通讯工具的迅速发展,人类对UFO的探索研究将更为深入、细致。
D.自古而今,大部分关于LIF()的目击报道都不是不明飞行物,但是对这些报道的研究分析却能够提高人类辨析真假UFO的能力。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撕日历的日子
迟子建
①又是年终的时候了,我写字台上的台历一侧高高隆起,而另一侧却薄如蝉翼,再轻轻翻几下,三百六十五天就在生活中沉沉谢幕了。
②厚厚的那一侧是已逝的时光,由于有些日子上记着二些人的地址和电话,以及偶来的一些所思所感,所以它比原来的厚度还厚,仿佛说明着已去岁月的沉重。它有如一块沉甸甸的砖头,压在青春的心头,使青春慌张而疼痛。
③发明台历的人大约是个年轻人,岁月于他来讲是漫长的,所以他让日子在长方形的铁托架上左右翻动,不吝惜时光的消逝,也不怕面对时光。当一年万事大吉时,他会轻轻松松地把那一摞用过的台历捆起,随便扔到什么地方让它蒙尘,因为日子还多得是呢。而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煮着那一摞摞用过的台历,也许会有一种人生如梦的沧桑感。
④于是想到了撕日历。
⑤小的时候,我家总是挂着一个日历牌,我们称它“月份牌”。那是个硬纸板裁成的长方形的彩牌,上面是嫦娥奔月的图画:深蓝的天空,一轮元与伦比的圆月,一些隐约的白云以及袅娜奔月的嫦娥飘飞的裙裾。下西是挂日历的地方,纸牌留着--双细眯的眼睛等着日历背后尖尖的铁片插进去,与它亲密的吻合。那时候我每天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撕日历。早晨一睁开眼,便听得见灶房的柴禾噼啪作响,有煮粥或贴玉米饼子的香味飘来。这多半是善于早起的父亲弄好了一家人的早饭。我爬出被窝的第一件事不是穿衣服,而是赤脚踩着枕头去撕钉在炕头被架子一侧的月份牌。凡是黑字的日子就随手丢在地上,,因为这样的日子要去上学,而到了红色字体的日子基本上都是星期天,我便捏着它回到被窝,亲切地看着它,觉得上面的每一个字都漂亮可爱,甚至觉得纸页泛出一股不同寻常的香气。于是就可以赖着被窝不起来,反正上课的钟在这一天成了哑巴,可以无所顾忌地放纵自己。有时候父亲就进来对炕上的人喊:“凉了凉了,起来了!”“凉了”不是指他,是指他做的饭。反正灶坑里有火,凉了再热,于是仍然将头缩进被窝,那张星期日的日历就随之跟了进去。父亲是狡猾的,他这时恶作剧般把院子中的狗放进睡房,狗冲着我的被窝就摇头摆尾地扑来,两只前爪搭着炕沿,温情十足地鸣呜叫着,你只好起来了。
⑥有时候我起来后去撕日历,发现它已经被人先撕过了,于是就很生气,觉得这一天的日子都会没滋味,仿佛我不撕它就没拥有它似的。
⑦撕去的日子有风雨雷电,也有阳光雨露和频降的白雪。撕去的日子有欢欣愉悦,也有争吵和悲伤。虽然那是清贫的时光,但’因为有一个团圆的家,它无时不散发出温馨气息。每当白雪把家院和因田装点得一派银光闪闪的时候,月份牌上的日子就薄了,一年就要过去了,心中想着明年会长高一些,.辫子会更长一些,穿的鞋子的尺码又会大上一号,便有由衷的快乐。新日子被整整齐齐地装订上去后,嫦娥仍然在日复一日地奔月,那硬纸牌是轻易不舍得换的。
⑧长大以后,家里仍然使用月份牌,只是我并不那么有兴趣去搬它了,可见长大也不是什么好事情。
⑨不管多么不愿意面对逝去的日子,不管多么不愿意让青春成为往事,可我必须坦然面对它。当我串起今年的台历、将明年散发着墨香气的日子摆在铁皮架上时,我仍然会在上面简要抒写一些我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的。如果能把幼时已撕去的日历一一拾回,也许离异的家庭就会复活,父亲又会放一条狗进我的睡房催我起床,也许我家那个已经荒芜了的院落又会变得绿意盈门。但日子永远都是:过去了的就成为回忆。
⑩可它毕竟深深地留在了心底。当我年事已高,将台历的日子看花了,翻台历的手哆嗦不已时,嫦娥肯定还在奔月。
小题1:本文写的是“撕日历的日子”,为什么作者在开头花费笔墨去写对台历的所感所思?(6分)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它有如一块沉甸甸的砖头,压在青春的心头,使青春慌张而疼痛。
(2)翻台历的手哆嚏不巳时,嫦娥肯定还在奔月。
小题3:第5、7、10段都写到了“嫦娥奔月’’的彩牌,这样写的作用各是什么?(6分)
小题4:从全文看,撕日历带给了作者哪些快乐与悲伤?你作何感想?(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各题。
树影下的家族(有删改)
朱以撒
①生前寂寞身后名,可以作为众多贤人的注解。孔子也不例外,他的行踪,实在是很可以给后人一些警策的。尽管他的身影已意象化,如一道遥远的风景。
②他活着的时候,美风良俗“礼崩乐坏”,物欲横流,生灵涂炭。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孔子不是躲在他的三间故宅里,作高头讲章,而是坚决地干预现实生活。如任鲁国大司寇时,见鲁定公喜爱淫歌妖舞,迷恋于齐国送来的八十名美女歌妓,便心急如焚。当劝谏无效时,他的文人脾性就上来了,辞去大司寇的职务,开始他颠沛流离的生活。
③他的漂泊,是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在奋力抗争,阳光普照也罢,风寒霜雪也罢。只是在过于雄大磅礴的苍凉空间下,他觉得自己有些力不从心了。尤其是周游卫、陈、蔡、楚后,他的主张“终无任用”,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啊。他的心一定在疲惫中触及到寂寞的苍凉了。夜间听漏,漏尽更残,失意仿佛没有尽头,氤氲迷雾中不见曙色。他的出行,在后人看来是一种象征,在当时却是怎样一种痛苦——他那摇摇晃晃却执着朝前的身影,成了思想史长廊里不朽的雕像。
④孔子是很讲“正名”的,讲究雍容之礼乐。但他却面对着扇自己耳光的窘境;周游列国时,那段“累累如丧家之犬”的日子;置身星空下,那种孤独而凄冷的仰望;逃离险境时,生命河床中无数的坎坷不平……此情此境,该如何为这种非雍容的狼狈“正名”?换了人,恐怕只有仰天长叹。孔子却是自由的,他从精神层面,消解了诸多污泥,包括浸入身边的冷落和嘲笑。用精神武器,孔子给我们展现了世间最绚烂的美丽、雍容和华贵,高洁和清贫就这么融洽地得以正名!
⑤怀想着几千年的事迹,我花了大半天的时间在幽深的孔府里穿行。我在孔府的树影下变得那般弱小。古老的树影使我的呼吸变得滞重,树影上布满了时光的符号和思念的语言。尽管我和孔府相处是如此的短暂,寒冷却一直扑击着我
⑥孔子生前的执着和忧郁,他的后人没有体验,不能细品,却享用了名噪古今的荣华。一顶顶光焰四射的桂冠飞临,使孔府光芒万丈。声名的显赫对于前人来说,是一种肯定,一种精神上的追补,而对于后人来说,荣耀的同时也万般沉重。他们不能过普通人那般轻轻松松的寻常日子了,动不动就被称为多少代“衍圣公”,一举手一投足必然要有衍圣公那架式。除了给予孔子后人优渥的生活条件外,又增加了多少文化品位、美学价值于其中呢?就是那些封给孔子一顶顶桂冠的帝王们,好像尊孔得很,卫道得很,对儒家学说膜拜之至,可结果呢,看看宫廷内演出的一幕幕丑剧,尊孔只不过是骗人的幌子罢了。
⑦孔家的人早已不在高墙内树影下生活了,进入树影下的反倒是那些怀着各种各样心理的旅行者、朝拜者,和孔氏毫无瓜葛。我好几次抬起头,试图透过树影窥见头顶的青天,可是孔府接收阳光是那么的有限。这在我后来匆匆穿过孔庙的神秘和森严、孔林的枯寂和荒芜,目击那十万余树影下密集的坟茔时,我终于明白过来,是什么汇聚在树影之下。我还看见了那些风雨中面容残沥的翁仲,或蹲或倒的石兽,岿然不动,它们是在回望过去的鼎盛吧?
小题1:第①段写到“他的行踪,实在是很可以给后人一些警策的”,联系全文来看,孔子的行踪,可以给后人哪些警策?(6分)
小题2:第⑤段写到“寒冷却一直扑击着我”,除了孔府幽深的环境让人感到寒冷之外,还有哪些原因使作者产生这种感觉?(6分)
小题3:怎样理解题目“树影下的家族”中的“树影”的含义?(4分)
小题4:文章最后写了孔林的“翁仲”和“石兽”,其作用是什么?(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