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下列各小题。我十八岁的冠军路丁俊晖如果没有台球的话,就没有我丁俊晖的今天,也就没有那么多值得珍藏和回味的记忆。初到东莞的时候,经人介绍,爸爸...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下列各小题。
我十八岁的冠军路
丁俊晖
如果没有台球的话,就没有我丁俊晖的今天,也就没有那么多值得珍藏和回味的记忆。
初到东莞的时候,经人介绍,爸爸带着我来到了东英台球俱乐部。
这家东英台球俱乐部,应该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台球俱乐部之一,有着47张球台,其中,有六张国际标准比赛用球台,还有一个专门的比赛厅。台球厅24小时开放,有中央空调,开放时一点都不会感到炎热。我在里面训练和打球的球房,隔音条件都相当棒,跟我后来出去见识过的国外专业球房比,丝毫也不逊色。在这种环境下练球,你说我能不感觉爽吗?
更重要的是,这里是国内台球高手们经常出入的场所,不仅有前面提到过的那些人,甚至一些香港的高手都经常过来,比如区志伟,还有傅家俊。
最常来的,就是蔡剑忠蔡叔。我们那边,像我这样的小孩,对没结婚的都叫哥,结了婚的都叫叔。在我从宜兴到东莞后,球技大幅度提高的过程中,蔡叔是最关键的人物之一,也可以说,是我很重要的一个老师。
蔡叔的球打得很好,现在也还是全国排名前五的高手。那个时候,我可不是他的对手,即便是现在遇上了,我也不敢说可以轻易获胜。爸爸经常带我找他去练球,而他不仅和我对练,还经常有意识地指导我。
记得有一次,打着打着球,他突然停下来,对我说:
“你打球得控制白球啊,不能走到哪算哪啊。”
听了他的话,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在打球方面,只要是一受到批评,我都会哭出来,现在想想,那个时候我还真是小孩子啊,那么沉不住气。
爸爸马上把我叫过去,对我说:
“小晖,蔡叔说的话有没有错?”
我说:“没有。”
“那蔡叔的话,对你打球有没有帮助?”
“有。”
“那你就不应该哭!你一哭,人家以后就不会告诉你了。一会儿你过去和蔡叔打个招呼。”
说完,爸爸先走过去,对蔡叔说:“小蔡,你别在意,孩子不懂事……”
“没事儿,我喜欢这个小孩才说的,要是不喜欢,我还不说呢。”蔡叔一点儿都不介意。
和高手练球的感觉,真的特别开心和愉快。尤其当你自己的水平一点一点增长的时候,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不过,获得台球的乐趣,也就意味着必然会失去一些东西,比如童年的乐趣,比如悠闲的时光。
给大家说说小时候我还在宜兴的一件事情吧。之所以拿到这里才说,是因为这件事直到今天,连我爸爸都还不知道呢。
那是一个下午,我从阳台上往下看,看到花坛旁边有几个大孩子,有的在打羽毛球,有的在打篮球。看他们几个人玩得那个高兴啊,我心里简直羡慕得不得了。
爸爸那会儿出去了,只有妈妈一个人在家。我对妈妈说:
“妈妈,今天我不想练球,想和他们一起玩。”
妈妈说:“你爸爸要是同意,就让你去玩。”
……
“妈妈,今天我不想练球,想和他们一起玩。”
隔了一会儿,我又说:“妈妈,今天我不想练球,想和他们一起玩。”
“你去和你爸爸说,他要是同意,你就可以和他们一起玩。”
我心里多想让妈妈替我瞒住爸爸,放我出去玩一会儿啊,因为要是去和爸爸说,肯定是没戏的,想都不要想的。但是,妈妈的坚决,似乎也让我在一半希望一半失望的等待中明白了什么。
结果,那天直到最后我也没有去和爸爸说,那天,我还是去练了球。
为了台球,我确实失去过一些东西,而那些东西,恐怕一辈子也没有弥补回来的可能了,但是,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我觉得,那也是值得的吧。要不,为什么文人写文章老爱说什么“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呢?一般人只是看到了成功时的光环多么耀眼多么炫目,却往往忽视了这成功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辛和汗水。尤其是当一个年幼的孩子,要克服自己的玩心,而把精力集中在一件事上,对他的毅力和信念是多么大的考验啊。这么一想,连我自己都有点佩服我自己了呢!哈哈!
其实,在我训练的过程中也不总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到了一定阶段的时候,自己很想再往上进一步,但当时能力就是达不到,你一定能想象出,那时的我有多么懊恼和沮丧!
我记得最清楚的一次就是,一个中袋的蓝球,本来没什么难度的,我打了一次,没进。拿回来再打一次,还是没进。一连打了八次,就是不进。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这么简单的事情,我怎么就是做不到啊。
眼泪“唰”的一下就出来了。那个时候,我还真是爱哭呢。
爸爸走到服务台,对服务生说:“把灯关了吧,小晖,我们今天不练了。”
爸爸走过来,拉着我:“来,爸爸抱抱,都长这么大了,抱也抱不动了……”
那一天,爸爸抱着我在黑暗中坐了很久,也没怎么说话,我在爸爸的怀抱里慢慢平静下来。接下来我没有继续练球。到了第二天,我又重新打了十次那个角度的球,结果进了十个。
这就是我,我不想输,从小我就不想输球。如果这次输了,下次一定要赢!
小题1:通读全文,用简要的文字概括丁俊晖成功通往冠军路的诸因素。(4分)
小题2:文中两次写到“哭”,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传主怎样的性格特征?对本传的这种描写,你如何评价?(4分)
小题3:“我不想输”,“一定要赢”,可以说是丁俊晖的人生宣言。请结合本传,谈谈你的看法。(2分)
答案

小题1:优越的训练条件;高手名师的指点;父亲的循循善诱;刻苦的训练与磨练;克服外界的诱惑或懂得舍弃与专注。
小题1:性格特征:①争强好胜(不服输;追求完美);②脆弱(不能正确对待失败、挫折);③欠缺磨练。
评价:体现了传记的“不溢美,不掩瑕”的真实性原则;使桌球神童丁俊晖这一形象更为丰满可信。
小题1:正是这种“不想输”、“一定要赢的精神”,使丁俊晖能够不断克服困难与挫折,最终赢得“桌球神童”的美誉。但是,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输赢”,也会影响心态(如受到批评会哭,连打八次球不进中袋也会哭),甚至影响成长。
解析

小题1:4分,任意答出四条得4分。
小题1:性格特征2分,评价2分。
小题1:本答案包括利弊两方面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下列各小题。我十八岁的冠军路丁俊晖如果没有台球的话,就没有我丁俊晖的今天,也就没有那么多值得珍藏和回味的记忆。初到东莞的时候,经人介绍,爸爸】;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音色里的中国人文
中国音乐里音色表现的一个内涵即是“音即一切”的音色观。音色的表达是在音色里就完成的,不需假借任何外在的旋律、曲式、结构的发展。音色里的实音、虚音、合音,就有层次。如《思春》,由一个音的五种音色变化就可以带出心有戚戚,但欲言又止,最后终于倾吐出来的心情变化。一个“音”在这里事实上就具足了一切。
就中国音乐“音即一切”的音色特质,我们做几点简单介绍。任何音乐系统都有它喜欢的音色。中国音色虽然比较多元,但还是有它基础音色的存在。这基础音色跟桐木音色有关。中国人在音乐上比较不讲究共鸣,它要的是材质本身的音色。而梧桐软硬适中,较能传达出很淳厚中和的感觉,而在这点基础上再做变化。   
中国音乐重视音的本质,以《阳春》为例,它所以有那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就因琵琶“多骨少肉”的音色,这首曲子不能拿到吉它上弹。也许当吉它弹出第二十个音时,它第一个音的共鸣恐怕还在那里。所以吉它很适合伴奏,而琵琶只能做主体的、独奏的表现。中国的乐器都有这个特色,它的音色虽然站在梧桐木的基础上面,但个性很清楚,颗粒很清楚地直接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常说中国乐曲的音色是非常个性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再有,音色还常体现一个较音色更基底的角色出来。过去琴人讲,散音不动,像地;泛音空灵,像天;按音是人来变化它的,代表人。一个好的乐曲一定要在天地人中间得到协调。所有的古琴曲,一开始不是散音,就是泛音。最后的结束一定是泛音,为什么,因为散音代表地,泛音代表天,代表音乐来自天地。最后好的音乐,要回归于天。这里体现出了中国人特殊的创作观。
“音即一切”还涉及到中国音乐对下指落弦的功力讲究。中国音乐,讲软弦对软弓。最好的民间胡琴家用的乐器,弓拿起来,弓毛是垂在下面的,弓毛可以缠三匝。其好处是可以在瞬间达到最大的张力位差。
我们听20岁的《塞上曲》,中年的《塞上曲》,老年的《塞上曲》,这样一种因音色的变化而产生的情怀对应,必须在具体实践中才能感受到。乐谱是没有办法表现音色的。所以从谱子认知一个中国作品,可能那个原点就缺了。而这样一个原点缺失,就会导致中国音乐里可能最重要的一块就从根柢流失了。
(节选自《文汇报》林谷芳《音色里的中国人文》)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音乐里的音色表达,与旋律、曲式、结构无关。
B.中国的乐器都是悟桐木制成的,是因为中国音乐音色的需要。
C.中国人独特创作观是要体现乐曲在天地人之间的协调。
D.中国乐曲是不能从谱子去认知的,乐谱难以表现中国音色。
小题2:下列对乐器与中国音色关系的表述,符合文章原意的一项是( )3分
A.吉他等西洋乐器不太适合演奏中国乐曲,因为吉他只适合伴奏。
B.琵琶“多骨少肉”的构造,可以产生“大珠水珠落玉盘”的音色效果。
C.最好的民间胡琴家用的是软弓,目的是为了在瞬间达到最大的张力位差。
D.因为桐木木质中和,表达音色比较单纯,符合中国人讲究材质本身音色的需要。
小题3:总结“音即一切”的音色特质所具有的特点:4分
答:                                                        
小题4:文段中作者列举了三首中国乐曲,谈谈作者借这三首乐典分别说明了中国音乐音色的哪个特点:(对每一首乐曲的说明不超过25个字)6分
《思春》:                                                                
《阳春》:                                                                
《塞上曲》: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任选一组作答。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话说知音
林  非
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 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当他将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钟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咏着:“巍巍乎若泰山!”当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迸涌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河之滨,禁不住心旷神怡地叫喊起来:“汤汤乎若江河!”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地兴奋和感激?因此当钟子期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心思触摸琴弦了。知音难觅,怪不得唐代的诗人孟浩然,要反复地感叹“恨无知音赏”和“知音世所稀”了。
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思忖着知音这两个字的分量,想得心驰神往时,眼前似乎笼罩着一阵阵飘荡的云雾,在惝恍和朦胧中超越了时间的阻隔,觉得伯牙老人隐隐约约地从这两本典籍的字缝里走出来,矍铄地站在我身旁。当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时,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依旧要不断地奏出震撼人们灵魂的声音,其中自然应该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让人们更透彻地理解,智慧的灵魂和丰盈的情感是多么值得怀念和尊重。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难道就不会熏陶出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知音?而如果不再去弹奏这迷人的弦索,哪里还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知音总是越多越好啊!
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是太艰辛了,我曾在《乐府解题》里看到过样的记载。据说他整整三年都困苦地弹奏着,琢磨着,冥想着,手指都开裂了,鲜血直往外冒,浑身消瘦,憔悴得像奄奄一息的病人。但是,琴弦上总是蹦出一丝丝浑浊和粗糙的声响。于是苦心孤诣的恩师带领他奔向波涛汹涌的东海,整日整夜在沙滩上踯躅。狂风吹肿了眼睛,暴雨淋湿了衣衫,烈日晒黑了皮肤,黯淡和凄凉的月光又使他迷失了道路,险些儿溺死在奔腾和呼啸的海浪中。那铺天盖地怒吼着的波涛,茫茫无际蔓延着的天涯,扶摇真上哀号和翱翔着的鸥鸟,霍地使他开启了紧闭的心窍,琴声突然变得悠扬而又壮烈,清冽而又浩瀚,刚劲而又缠绵,悲切而又欢乐,我似乎瞧见他无法遏止自己的泪水顺着脸颊滚滚流淌 。像这样花费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轻易放弃了是多少严重的损失,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不能动摇和沉沦。
大凡能用声音、图画或文字去打动人们的艺术家,往往会历尽沧桑,甚至要闯过多少生死的关隘,还得在日后反复地揣摩,昼夜都不能停歇。既然已经耗尽了毕生的主血,投入了如此巨大的工夫,确实就应该永不停顿地奋斗下去,将自己美好和高尚的憧憬始终存留在人心中,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
小题1: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4分)
答:                                                                        
小题2:知音的似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6分)
答:(1)                                                                     
(2)                                                                    
小题3: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5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题。(25分)
青储香
刘心武
如今的城郊,难得见到大片农田了。我在村里的书房温榆斋,最让我惬意的,就是尚可步行去亲近田野。当然,那已经是被膨胀的城市挤压得破碎零落的地块了,所谓“一望无际”,早已只是词典上的一个干瘪的词条,跟我所望见的田园,如断线的风筝,再也联系不上。东边不远处现出一片脚手架,是正开发的新楼盘,据说其风格是北欧与澳洲风情的完美拼贴;北边稍远处现出集装箱堆积出的壮阔的轮廓线,那里有一家吞吐量很大的物流公司……不过,还好,我终于找准一个角度,从那里望过去,毕竟还有大片的玉米地,而且最可喜的,是听到了突突突的马达声,有大型收割机,在那片尚堪称是“青纱帐”的大田里,仿佛大象举鼻迈进般地,雄伟地移动过来。
  玉米还没有完全成熟,被收割的玉米株连杆叶带嫩棒子被立即粉碎,从高耸的“象鼻”中喷出,一辆接收那些碎屑的卡车与收割机平行驶动。
  “青纱帐”被豁开了很大的篇幅,收割过的田地仿佛一堂课讲完又被擦净的黑板,默默地等待着下面更精彩的一课。一群早已被飞机、汽车轰鸣声震聋耳朵的灰喜鹊飞落在收割完的田垄里,欢叫着寻觅可以啄食的美味。
  风吹过,一股浓烈的带有酒香的鲜活植物的气息扑鼻而来,连续深呼吸,七窍中的浊气仿佛都被驱尽,身躯中整个儿换了腔好心情!
  我站在公路边的树阴下,忽然有辆小轿车停在路边,车里出来位男士,他舒展两臂,深呼吸,眯眼作陶醉状,然后偏过头问我:“好闻呀!这叫什么气息?”我跟他微笑对视,回答说:“这叫青储香。”他特别问明了“储”字,道了谢,显然,还得继续赶路去办事,坐进车里,开车离去了。他给我留下的最后的面影,带有明显的恋恋不舍神情。愿这田野中的青储香伴他一大程,起码充实他一天的好心情!
  我深深理解那位男士的感受。在我书房附近的这片城乡犬牙交错的地带,一些零田碎野,常惹得一些偶然路过的城里人,利用休假日,特地开私家车找过来,或一家人,或一群朋友,找片柳阴,傍藕田,憩河湾,铺席毯,挂悬床,弹吉他,放音乐,野餐,吟唱……
  城市真是张越烙越大的饼,热烘烘,油晃晃,每天都在滋滋地滚展着它的体积,农村正被这张饼吞噬、切割、碾碎。有种说法:富裕文明的城市被贫困粗陋的农村包围。似乎城市很委屈。但是,城市的膨胀,难道不应该产生使农村均富的效果吗?文明的含义又究竟是什么?难道只有城市里那种完全靠人造气候维系的所谓“智能大厦”,才算得人类文明,像这大田里的青储香,就算不得文明?
  各类文明,都应该得到尊重。要学会与异己的文明共处。城乡差别的消失,不应该是乡村的消失,完全地城市化,而应该是城市与乡村的好处的双发扬、城市与乡村的缺点的双消失。包括青储香在内的乡村诗意,是不应该在我们故土上消弭的。
青储,也就是青储饲料,把玉米等农作物在未完全成熟时,带青地收割粉碎,然后运送到专门的大坑里。一车车的青储料运进去以后,并一再地压挤密集,直到彻底储满。这些青储料是供应奶牛食用的,尤其在漫长的冬季,奶牛全靠这些青储料,才能给我们酿出优质的乳汁。在青储坑库边,那股气息就更加浓烈,因为发酵得非常充分,也就更接近美酒的醇厚,但美酒却没有青储的那种令人如置身田野青纱帐里的嗅觉感受。哎,多么美好的青储香啊!           
回到温榆斋书房里,鼻息里还氤氲着沁人心肺的青储香……
小题1:本文以“青储香”为题,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从那里望过去,毕竟还有大片的玉米地,而且最可喜的,是听到了突突突的马达声,有大型收割机,在那片尚堪称是“青纱帐”的大田里,仿佛大象举鼻迈进般地,雄伟地移动过来。
小题3:第五段描写开车男士的言行,目的是什么?第六段中作者说“我深深理解那位男士的感受”的原因是什么?(6分)
小题4:联系城市和乡村的现状,谈谈你对“城市与乡村的好处的双发扬、城市与乡村的缺点的双消失”这句话的认识。(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贫富差距的代际传承
张雨生
“富二代”这个名称,公开用在媒体上,也就是近一两年的事。被囊括其间的子弟,对这个称呼并不满意,似乎还觉得含有贬义。有的不满地说:“什么‘富二代’?我们是‘第二代企业家’!”刚从父辈手里接过企业管理权,就要称“家”,实在太早了。接过管理权很容易,是否能管得下去,那要经过时间检验。更多的“富二代”,目前蒙昧未开,或属于飙车一族,或是热捧明星的粉丝,或是痴迷于声色犬马的玩儿家,他们对父辈的事业并无兴趣。
与“富二代”相对应,还有“穷二代”。“穷二代”最有代表性的一群,是第二代打工族。中国农民工已达1.6亿,60%是“80后”“90后”,群体相当庞大。“穷二代”没在乡下种过地,没有父辈那双长满厚茧的手,他们所追之梦,是有朝一日成为城里人。要在城里扎根,又谈何容易。扎根的标志,总得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吧。一个来北京打工的农民子弟,看到京城房价一个劲地飙升,靠打工挣钱买房,得积攒一百年。
“富二代”的富,“穷二代”的穷,与他们自身的创造力无关。二者之间,存在的差距主要是对社会财富的占有量。我想点明的是,在贫富差距的代际传承中,政府需要担当起调节这个差距的责任。
政府应该不应该启动遗产税?
启动遗产税,得有一个征收基数,发达国家的征收基数近百万美元。这对于20世纪的中国人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如今情况大不相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二十多年间。中国出现了富裕阶层。“百富榜”董事长胡润说,2004年,资产达到10亿元的巨富,只找到100个,2009年,找到的在榜人数,就有1000个。中国富豪财富积累的时间也超短。胡润说,把1个亿变成10个亿,国外需要10年,中国只需要3年。我国制定了《物权法》,切实保障公民的私有财产。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财产分配,只有30%进入劳动分配。这个比例实在太小。凭资本分配,肯定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富二代”是凭资本分配养育的一代。面对这种状况,启动遗产税,进行必要的调节,应该是适时的。
差距在同一代人中扩展,已经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差距进一步扩展,传承到第二代,带来的社会问题就更多。“富二代”的所作所为,有的极为荒唐,造成社会不满,也就更为激烈。“富二代”形成了他们的圈子和阶层。如此挥霍,如此张狂,让买套住房得奋斗一百年的“穷二代”,能不产生“仇富心态”?可以说,不能自律自尊的“富二代”,会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面对此情此景,政府难道不应该负起责任,有所作为?
(选自2010年第6期《杂文选刊》,有删改)
小题1:作者认为“政府应该启动遗产税”,下列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A.“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使中国有了富裕阶层,也就有了可征收遗产税的对象。
B.“富二代”对父母的事业没兴趣,而且不能自律自尊,会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C.在我国财产分配中,凭资本分配,肯定占据相当大的比例,而“富二代”就是凭资本分配养育的一代。
D.在贫富差距的代际传承中,政府需要担当起调节这个差距的责任。
小题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富二代”是个贬义词,因为他们将来能成为企业家的不多,而成为败家子的肯定不少。
B.“穷二代”指的是第二代打工族,其中的60%是“80后”“90后”,群体相当庞大。
C.“穷二代”中的第二代打工族因为缺少钱财,他们在城里扎根的梦想很难实现。
D.“穷二代”与“富二代”的主要差距是社会财富的占有量极少,因而创造力不足。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不符的一项是(   )
A.作者不赞同把“富二代”理解成“第二代企业家”,因为二者的实质不一样。
B.“政府启动遗产税”不是作者的独创,发达国家早已实行。
C.征收遗产税能调节贫富差距在代际之间的传递,缓解人们的焦虑感。
D.中国现在可以启动遗产税,借此消除因贫富差距的代际传承而形成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列各题 (21分)         
韦杰三君
朱自清
韦杰三君是一个可爱的人;我第一回见他面时就这样想。这一天我正坐在房里,忽然有敲门的声音;进来的是一位温雅的少年。我问他“贵姓”的时候,他将他的姓名写在纸上给我看;说是苏甲荣先生介绍他来的。苏先生是我的同学,他的同乡,他说前一晚已来找过我了,我不在家;所以这回又特地来的。我们闲谈了一会,他说怕耽误我的时间,就告辞走了。是的,我们只谈了一会儿,而且并没有什么重要的话;——我现在已全忘记——但我觉得已懂得他了,我相信他是一个可爱的人。
第二回来访,是在几天之后,那时新生甄别试验刚完,他的国文课是被分在钱子泉先生的班上。他来和我说,要转到我的班上。我和他说,钱先生的学问,是我素来佩服的;在他班上比在我班上一定好。而且已定的局面,因一个人而变动,也不大方便。他应了几声,也没有什么,就走了。有一回,在三院第一排屋的后门口遇见他,他微笑着向我点头;他本是捧了书及墨盒去上课的,这时却站住了向我说:“常想到先生那里,只是功课太忙了,总想去的。”我说:“你闲时可以到我这里谈谈。”我们就点首作别。我常是这样想:他是一个可爱的人。
钱先生有一日告诉我,说韦君总想转到我班上;钱先生又说:“他知道不能转时,也很安心的用功了,笔记做得很详细的。”我说,自然还是在钱先生班上好。以后这件事还谈起一两次。直到三月十九日早,有人误报了韦君的死信;钱先生站在我屋外的台阶上惋惜地说:“他寒假中来和我谈。我因他常是忧郁的样子,便问他为何这样;是为了我么?他说:‘不是,你先生很好的;我是因家境不宽,老是愁烦着。’他说他家里还有一个年老的父亲和未成年的弟弟;他说他弟弟因为家中无钱,已失学了。他又说他历年在外读书的钱,一小半是自己休了学去做教员弄来的,一大半是向人告贷来的。他又说,下半年的学费还没有着落呢。”但他却不愿平白地受人家的钱;我们只看他给大学部学生会起草的请改奖金制为借贷与工读制的信,便知道他年纪虽轻,做人却有骨气的。
我最后见他,是在三月十八日早上,天安门下电车时。也照平常一样,微笑着向我点头。他的微笑显示他纯洁的心,告诉人,他愿意亲近一切;我是不会忘记的。所以我现在又想,他毕竟是一个可爱的人。
三月十八日晚上,我知道他已危险;第二早天上,听见他死了,叹息而已!但走去看学生会的布告时,知他还在人世,觉得被鼓励似的,忙着将这消息告诉别人。有不信的,我立刻举出学生会布告为证。我二十日进城,到协和医院想去看看他;但不知道医院的规则,去迟了一点钟,不得进去。我很怅惘地在门外徘徊了一会,试问门役道:“你知道清华学校有一个韦杰三,死了没有?”他的回答,我原也知道的,是“不知道”三字!那天傍晚回来;二十一日早上,便得着他死的信息—这回他真死了!他死在二十一日上午一时四十八分,就是二十日的夜里,我二十日若早去一点钟,还可见他一面呢。这真是十分遗憾的!二十三日同人及同学入城迎灵,我在城里十二点才见报,已赶不及了。下午回来,在校门外看见杠房里的人,知道柩已来了。我到古月堂一问,知道柩安放在旧礼堂里。我去的时候,正在重殓,韦君已穿好了殓衣在照相了。照相毕,入殓,我走到柩旁:韦君的脸已变了样子,我几乎不认识了!他的两颧骨突出,颊肉瘪下,掀唇露齿,那里还像我初见时的温雅呢?这必是他几日间的痛苦所致的。唉,我们可以想见了!我正在乱想,棺盖已经盖上;唉,韦君,这真是最后一面了!我们从此真无再见之期了!死生之理,我不能懂得,但不能再见是事实,韦君,我们失掉了你,更将从何处觅你呢?
韦君现在一个人睡在刚秉庙的一间破屋里,等着他迢迢千里的老父,天气又这样坏;韦君,你的魂也彷徨着吧!
1926年4月2日
(选自《朱自清散文》卷二,有删节)
[注]韦杰三,清华大学学生,在“三·一八惨案”中和刘和珍等人被段祺瑞反动政府***害。
小题1:结合文意,请概括韦杰三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6分)
答:                                                                   
小题2:作者反复写 “韦杰三是一个可爱的人”,请分析该句在文中的作用。(6分)
答:                                                                   
小题3:作者在第4、5两个自然段中不厌其烦地叙写表时间数字,请探究作者这样处理的目的。(5分)
答: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忘记与韦杰三初次见面时的谈话内容的原因,一方面是当时的韦杰三还不引人注目,另一方面是谈话的时间短。
B.本文叙述了作者与韦杰三相识、相交、相知以及韦杰三遇害的详细经过,表达了作者对韦杰三之死的深切哀悼之情。
C.本文虽然没有直接写“三·一八惨案”的经过,但文章的内容却鲜明地反映了本文的写作背景是“三·一八惨案”。
D.文章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的表达方式,既突出了人物形象,又使作者的情感得以淋漓尽致的抒发。
E.本文的语言虽然朴实自然,可是朴实的语言中却饱含着作者深沉而强烈的爱憎情感,这也使文章内容十分真切感人。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