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抗菌纺织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风云变幻保健品市场又有异军突起——抗菌纺织品突然占据了各大商场的重要位置。据专家介绍,抗菌纺织品确实是近年来...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抗菌纺织品
稍加留意,就会发现风云变幻保健品市场又有异军突起——抗菌纺织品突然占据了各大商场的重要位置。
据专家介绍,抗菌纺织品确实是近年来崛起的新型纺织品,正规产品也确实有相当的抗菌效果,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我国目前每年有5000多万人次住院,大约有10%的人次在治疗期间在医院发生感染。主要感染源就是来自床上用品、衣物,仅这一项每年就造成100亿元的损失!如果抗菌纺织品得到普及,这100亿的损失完全可以避免。
其实抗菌纺织品也不是什么太新鲜的事物,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的军需部门就制作过抗菌服装。它们用铵盐阳离子抗菌整理剂间歇浸泡军服,对控制伤员感染起到了一定作用。
2005年,德国科学家推出一种银色的T恤,这种银色T恤是由含有金属银的新型纤维和纳米复合材料织成的。金属银很早就被证明具有抗菌的神奇功效。含有金属银的纤维在织物中的比例越高,它的抗菌能力越强。织物因此不仅能够抗真菌,而且也能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细菌。这种织物可以应用于床上用品、T恤、内衣、内裤、袜子等。如果这种织物被广泛应用于生活用品,那么,交互感染的问题就很容易被解决了。
在生活中,人体不断地分泌汗渍、油脂、皮屑等等,因而皮肤就为微生物提供了最佳孳生场所;在衣服和皮肤之间,也具有微生物繁殖的理想环境:潮湿和温暖。细菌在人们毫不理会的情况下,成千上万的繁殖,每20分钟就可以增加一倍!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可产生不良气味,甚至感染皮肤,产生瘙痒。稍加留意,就可以发现不常洗澡的人身上有一股异常气味,这往往就是细菌代谢的气味。如果广泛地推广使用抗菌纺织品,人体的微生物感染会减少很多,不良气味也会减少很多。由此看来,抗菌纺织品确实应该大力推广、广泛使用。
抗菌纺织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把成衣或者布料用抗菌染料或涂剂经高温处理,固定在衣物上;一种是把抗菌剂直接混入高分子聚合体中,制成原料,就是在纤维制作过程中,将高效能抗菌剂直接混入高分子聚合体中制成纤维,再经过纺纱、织布,制成成衣,使整个商品都具有抗菌效果,经多次洗涤,也不受太大影响。但是,应该说明的一点是:大多数抗菌织物不是用金属银制成的。很多抗菌纤维都是结合了当今最先进的纳米技术、远红外技术等而成的。
这似乎也是抗菌织物发展的大趋势。而前一种将抗菌涂剂固定在衣物上的方法,使用者越来越少,因为这种方法的很多涂剂都是水溶性,经过多次洗涤以后,效果下降。
纤维或织物经过抗菌防霉处理之后,不仅保护使用者免受一些细菌的攻击,预防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避免医院内患者交叉感染,可以提高老人和患者的免疫力,还可以防止纤维受损、保护衣物少受腐蚀。由于抗菌剂具有杀灭黑曲霉菌、结核杆菌等各种霉菌,可以防止衣物腐蚀、变质、变色等,易于贮藏。
抗菌纺织品由于有这么多优势,被世界各国普遍看好,所以各国大公司纷纷瞄准这一产品。如今,美英德日等发达国家正在大力研究开发,我国的台湾、香港和沿海发达地区也不甘落后,抗菌纺织品方兴未艾,前景广阔。
小题1:下列对“抗菌纺织品”的作用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可以减少细菌繁殖。B.能够避免人体微生物的感染。
C.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D.可以延长衣物的贮存时间。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含有金属银纤维的织物,不仅能抗真菌,而且也能抗其他任何种类的细菌。
B.我们从经常不洗澡的人的身上闻到一股异常气味,这就是细菌代谢的气味。
C.抗菌纺织品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抗菌纺织品的生产技术在不断地完善、提高。
D.抗菌纺织品占据了各大商场的重要位置,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现象不可避免。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 抗菌纺织品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随着不断的开发研究,我国也将生产出更好
的抗菌纺织品,使其在生活中得以使用。
B. 如果抗菌纺织品在医院得到普及,那么,就可以完全避免病人治疗期间在医院
发生的感染。
C. 抗菌防纺织品使用含有金属银的纤维会产生抗菌的神奇功效,因此,在未来的
抗菌纺织品制作中,会更多地运用含有金属银的纤维。
答案
D. 把抗菌剂固定在衣物上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它不具有“抗洗涤性”;将抗菌剂制成原料,再制成成衣,就具备了“抗洗涤性”,即使多次洗涤,也不会有什么变化。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A
解析

小题1:不是“避免”而是“减少”。
小题1:A“而且也能抗其他任何种类的细菌”不准确;B应是 “这往往是细菌代谢的气味”;D“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现象不可避免”文中没有提到。
小题1:B应是避免“来自床上用品、衣物这一项造成的感染”;C“会更多地运用含有金属银的纤维”这一说法错误;D“即使多次洗涤,也不会有什么变化”说法错误,文中是“经过多次洗涤,也不受太大影响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抗菌纺织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风云变幻保健品市场又有异军突起——抗菌纺织品突然占据了各大商场的重要位置。据专家介绍,抗菌纺织品确实是近年来】;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蓝 调
朱以撒
在漫长委婉的海岸线上,暮色渐渐地飘落下来。已经是深秋的海滩,清寒随之而起。依然是裸足在沙滩上走,这些洁净的细碎颗粒,被温热的脚底揉搓着、摩擦着,沉了下去,显出一串歪歪斜斜的脚印。
  眼前的蔚蓝色调,至少可以和这几个词联系在一起——空旷、清澈、洋溢,还有岑寂、萧瑟。永远持有一种节奏的是那一层层皱纹般的海浪,带着摩擦的力道,涌到沙滩上,消失,又复始。这种单调和机械般的持续,让人体会到了自然界的耐性,无始无终。简单产生了大美,在我们的视野里、耳听中,也就是这种推移的单调,表达了一种敞开式的阔大,毫无掩饰,不会是习惯地躲在面具的后面,把假相给人。一座城市被海洋环抱着,本来是可以设计成为个性城市的,却很遗憾,格局狭促,街巷潦草,多拐弯抹角少畅快通达,多花里胡哨少单纯简约。
我住在海边,懒得跟车到市里转上一圈。海与海有许多不同,城市和城市却有太多的雷同,它们反蓝调而行,它们和嘈杂、拥挤、脏乱这些词有关,也和脂粉、艳冶连在一起。一座城市和环抱它的海洋如此大的区别,可见生活是以相互对照的方式展开的。一个人从城市到海边,开始了几天止息的、向下的、解脱的日子。心境、举止,连说话的口吻、言说的内容都有所更变。夕阳眼看着又一次西颓,有些亚麻色的光线,让眼前荡漾着的蓝色液体,更多了一层心理上的冰凉。所谓的休闲就是这样,休闲服、沙滩鞋只是改换了肢体上的行头,更要紧的是自身的节奏律动,像被抽走了绷紧的那根筋,一下子松松垮垮。
远处有人在昏暗中吹着一只小号。缓缓地把一个柔和圆转的中音送了出来,而后是主旋律随之跃起。吹奏者的技巧不高,只是心气随和,透过空旷,传到耳边已经十分的柔软。烧烤的营地里燃起了篝火,舔着夜色的火舌将暗中的一角轻轻撩开。这是我少年时熟悉的一串动感,只有在学期末了,该考的全都过去了,才会有心思举办一场篝火晚会。少男少女围坐在篝火旁,唱歌或者起舞,没有忧虑,却有无数漫无边际的幻想。一个人成长并有生存意识之后,他的劳累就开始了,像一首歌,没有休止符,调子又那么高,唱起来尤其吃力。这些在篝火前满脸稚气的少男少女,也许下次来时,已经是计较油盐的小丈夫或者少妇了。似乎一只小号曲未了,人事已多错舛。
我还看过一本地理杂志,撰写者显然亲身到达了这几个地方,他提到了塞班、圣托里尼、塞舌尔、马尔代夫,在他细腻的描述中,我感到了他的陶醉。这是一种纯粹之蓝,与我今生所见过的蓝调不可相比。那是我从未见过的蓝调啊,我不知用哪一个词汇可以贴近,它们在词汇之外,在人的破坏之外。许多的河流污染了,对此我并不惊奇,河流毕竟太小,一家造纸厂、石板材厂就足以改变它的颜色。可是大海大洋,它的浩瀚无边,天水相接,能使大海变色,这需要多大的一种能量。古代的海洋是什么样的色调,如果要追问,就有一堆类似的问题要牵扯出来——天空、云彩、空气、气候是否都如这般混混沌沌?那时的眼力可以穿透到多远?你我都回答不了这些问题。追问远古永远是浪漫的,决不像今日的生存环境,在追问中变得不开心了。
月亮升上了海面,使沙滩上那些毫无关联的景、物都浑然一体,带着水淋淋的清洁。立秋之后,沙滩上已经没有行者的影踪了,越往后的日子,它越发走向冷清,在冷清中慢慢清洗盛夏带来的杂沓和纷乱,沉淀污浊,在冷下去的氛围中,大海得到了歇息。
当我孤零零面对如此浩大的海面,并不会有孤寂感——人之初始大抵也是如此。让一个人变成一滴晶莹的宿露,会比化为一缕青烟更有诗意,更为透亮。当它垂落海中,刹那被无声地收藏着。
小题1: 阅读文章第二、三自然段,然后概括蓝调的“大海”与反蓝调的“城市”各自的特点。(4分)
                                                                       
小题2: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两个问题。(6分)
(1)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写道:“简单产生了大美。”作者为什么认为“简单产
生了大美”?(3分)
                                                                   
(2)第四自然段中写道:“调子又那么高,唱起来尤其吃力。”如何理解“调子
又那么高,唱起来尤其吃力。”?(3分)
                                                                   
小题3: 本文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标题“蓝调”除了“蔚蓝色调”这一字面意思之外,还有更深层的含义。请结合文
意探究其更深层的含义。(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洞庭一角
余秋雨
那么,就下洞庭湖看看吧。我登船前去君山岛。
这天奇热。也许洞庭湖的夏天就是这样热。没有风,连波光都是灼人烫眼的。记起了古人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这个“蒸”字,我只当俗字解。
丹纳认为气候对文化有决定性的影响,我以前很是不信。但到盛暑和严冬,又倾向于信。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是九月十五日,正是秋高气爽的好天气。秋空明净,可让他想想天下;秋风萧瑟,又吹起了他心底的几丝悲壮。即使不看文后日期,我也能约略推知,这是秋天的辞章。要是他也像今天的日子来呢?衣冠尽卸,赤膊裸裎,挥汗不迭,气喘吁吁,那篇文章会连影子也没有。范仲淹设想过阴雨霏霏的洞庭湖和春和景明的洞庭湖,但那也只是秋天的设想。洞庭湖气候变化的幅度大着呢,它是一个脾性强悍的活体,仅仅一种裁断哪能框范住它?
推而广之,中国也是这样。一个深不见底的海,顶着变幻莫测的天象。我最不耐烦的,是对中国文化的几句简单概括。哪怕是它最堂皇的一脉,拿来统摄全盘总是霸道,总会把它丰富的生命节律抹煞。那些委屈了的部位也常常以牙还牙,举着自己的旗幡向大一统的霸座进发。其实,谁都是涉小的。无数涉小的组合,才成伟大的气象。
终于到了君山。这个小岛,树木葱笼,景致不差。尤其是文化遗迹之多,令人咋舌。它显然没有经过后人的精心设计,突出哪一个主体遗迹。只觉得它们南辕北辙而平安共居,三教九流而和睦相邻。是历史,是空间,是日夜的洪波,是洞庭的晚风,把它们堆涌到了一起。
挡门是一个封山石刻,那是秦始皇的遗留。说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巡游到洞庭,恰遇湖上狂波,甚是恼火,于是摆出第一代封建帝王的雄威,下令封山。他是封建大一流的最早肇始者,气魄宏伟,决心要让洞庭湖也成为一个驯服的臣民。
但是,你管你封,君山还是一派开放襟怀。它的腹地,有尧的女儿娥皇、女英坟墓,飘忽瑰艳的神话,端出远比秦始皇老得多的资格,安坐在这里。两位如此美貌的公主,飞动的裙裾和芳芬的清泪,本该让后代儒生非礼勿视,但她们依凭着乃父的圣名,又不禁使儒生们心旌缭乱,不知定夺。
岛上有古庙废基。据记载,佛教兴盛时,这里曾鳞次栉比,拥挤着寺庙无数。缭绕的香烟和阵阵钟磬声,占领过这个小岛的晨晨暮暮。吕洞宾既然几次来过,道教的事业也曾非常蓬勃。面对着秦始皇的封山石,这些都显得有点邪乎。但邪乎得那么久,那么隆重,对山石也只能静默。
岛的一侧有一棵大树,上嵌古钟一口。信史凿凿,这是宋代义军杨么的遗物。杨么为了对抗宋廷,踞守此岛,宋廷即派岳飞征剿。每当岳军的船只隐隐出现,杨么的部队就在这里鸣钟为号,准备战斗。岳飞是一位名垂史册的英雄,他的抗金业绩,发出过民族精神的最强音。但在这里,岳飞扮演的是另一种角色,这口钟,时时鸣着民族精神的另一方面。我曾在杭州的岳坟前徘徊,现在又对着这口钟久久凝望。我想,两者加在一起,也只是民族精神的一小角。
可不,眼前又出现了柳毅井。洞庭湖的底下,应该有一个龙宫了。井有台阶可下,直至水面,似是龙宫入口。一步步走下去,真会相信我们脚底下有一个热闹世界。那个世界里也有霸道,也有指令,但也有恋情,也有欢爱。一口井,只想把两个世界连结起来。人们想了那么多年,信了那么多年,今天,宇航飞船正从另外一些出口去寻找另外一些世界。
……
杂乱无章的君山,静静地展现着中国文化的无限。
君山岛上只住着一些茶农,很少闲杂人等。夜晚,游人们都坐船回去了,整座岛阒寂无声。洞庭湖的夜潮轻轻拍打着它,它侧身入睡,怀抱着一大堆秘密。
小题1:第四段中,“中国也是这样”的“这样”指代什么? “那些委曲了的部位”是指哪些“部位”?(共4分)
答:
小题2:(1)如何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2)联系后文,哪些典故风物与此紧密关联照应?(共5分)
答:
小题3:第九段中,(1)“这口钟,时时鸣着民族精神的另一方面”,根据文意,推断“另一方面”指的的是哪方面?(2)为什么说“两者加在一起,也只是民族精神的一小角”?(共6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2分)
那些柔软的或坚硬的时光   徐怀谦
“柔软时光”四个字,大约是属于丽江古城的专利。漫步在商铺林立、灯红酒绿的丽江古城,不时会有“柔软时光”、“一米阳光”之类的客栈、酒吧,懒洋洋地探出幌子,挽留你的脚步。幌子上的广告语有点特别,多是“聊天、偶遇、看书、发呆、晒太阳、赏月、恍惚、游离、做梦、睡觉”之类的词汇,让都市人看了,不免立马恍惚起来。
②想起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为了告别的聚会》。书中写美国富翁巴特里弗对捷克人的生活有这样一番评价:“在这个国家,人们不会欣赏早晨。闹钟打破了他们的美梦,他们突然醒来,就像是被斧头砍了一下。他们立刻使自己投入一种毫无乐趣的奔忙之中。请问,这样一种不适宜的紧张的早晨,怎么可能会有一个像样的白天!那些每天早晨伴着他们恰当地称为‘闹钟’的一阵铃声开始生活的人,他们发生了什么呢?他们一天天变得习惯于紧张,而不习惯于快活。相信我,人的性格是由他们的早晨决定的。”
③巴特里弗的话有点“饱汉不知饿汉饥”的味道。为了生计,都市里的人有几个不是伴随着闹钟开始一天忙碌的?可是从人的本性来说,谁不想好好地睡个懒觉,让自己的早晨乃至一生都过得从容一些?
④所以当都市人真的抽身出来,来到丽江古城,沿光滑的石板街寻觅当年马帮的足迹;在粉墙黛瓦的古屋前倾听岁月的诉说,看清澈的小溪水流走昔日的繁华与衰落,或者,踅进茶馆或酒吧,在一壶茶或一杯酒中品味友情的绵长,从街上陌生行人的面孔上阅读人世的沧桑,这一刻,你才会卸下生命中的很多重负,感觉到一份从未有过的闲适与从容。
⑤这就是所谓的柔软时光吧?可它只属于有钱和有闲的人。
⑥在丽江木王府驿栈小住一晚,淅淅沥沥的雨声安谧了我漂泊的心。睡得奇好,醒来得就早,心想太阳是晒不到了,那就出去淋淋雨吧。推门出去,是黎明前的黑暗,灯光是有的,一副睡眼惺忪的样子,行人也是有的,三三两两,步履匆匆。是些什么人呢?看清了,主要有三类:一是上学的小孩子,二是环卫工人,三是赶早买菜或上货的人。孩子是怕人的,见了我的相机,全都躲着镜头跑开去,硕大的书包在他们屁股后晃呀晃的,让我想起正上小学的女儿。这个点儿,是女儿起床的时间,可是丽江的孩子已经奔跑在石板街上了。国学大师南怀瑾说现代教育把小孩子弄得都架着眼镜,国家一旦有事,这些人出来当兵打仗,先要报告敌人慢点放炮,说我眼镜还没戴好呢。最近媒体报道成都有个12岁的女孩,每天清晨四五点钟就在成都街头替生病的姨妈打扫卫生。时光对于这些孩子和大人来说,是柔软还是坚硬呢?
⑦不错,柔软只属于有钱和有闲的人,而坚硬总是“偏爱”那些贫穷和苦难的人。丽江有大把大把的柔软时光,可是它们是由那过着坚硬生活的人支撑起来的。至于熙来攘往的游客,丽江不过是他们释放心情的一个驿站,要他们以此为家,一辈子就那么柔软下去,也绝无可能,不是财力不济,而是人总要在创造和奉献中体会快乐,实现价值,一味柔软,就变成了颓废。
⑧所以,对于芸芸众生来说,得柔软时就尽情享受那片刻的柔软;处于坚硬时光时,也不气馁,不自弃,而是以坚硬的意志去改善境遇,超越自我,像贝多芬那样,“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这样的人生,才不枉过吧。
小题1:
简要解释“饱汉不知饿汉饥”在文中的含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
文章开头说“‘柔软时光’四个字,大约是属于丽江古城的专利”的理由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条叙述。(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
作者用“柔软”和“坚硬”分别形容怎样的时光?这样用词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语境作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
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第七段划线句子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
毕淑敏
被人邀请去看一棵树,一棵古老的树。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已被唐朝的地震弯折了腰,半匍匐着,依然不倒,享受着人们尊敬的注视。
我混在人群中直着脖子虔诚地仰望着古树顶端稀疏的绿叶,一边想,人和树相比是多么地渺小啊。人生出来,肯定是比一粒树种要大很多倍,但人没法长得如树般伟岸。在树小的时候,人是很容易就把树枝包括树干折断,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就结束了生命。就算是小树长成了大树,归宿也是被人伐了去,修成各种各样实用的物件。长得好的树,花纹美丽,木质出众,也像美女一样,红颜薄命,被人劫掠的可能性更大,于是很多珍贵的树种濒临灭绝。在这一点上,树是不如人的。
树比人活得长久,只要假以天年,人是绝对活不过一棵树的。树并不以此傲人,爷爷种下的树,照样以硕硕果实报答那人的孙子或是其它人的后代。
通常情况下,树是绝对不伤人的。即便如前几天报上所载一些村民在树下避雨,遭了雷击致死,那元凶也不是树,而是闪电,树也是受害者。人却是绝对伤树的,地球上森林数量的锐减就是明证,人成了树的天敌。
树比人坚忍。在人不能居住的地方,树却裸身生长着,不需要炉火或是空调的保护。树会帮助人的,在饥馑的时候,人扒过树的皮以充饥。
很多书籍记载过这棵古树,若是在树群里评选名人的话,这棵古树是一定名列前茅了。很多诗人词人咏颂过这棵古树,如果树把那些词句都当作叶子一般披挂起来,一定不堪重负。唐朝的地震不曾把它压倒,这些赞美会让它扑在地上。
树的寿命是如此的长久,居然看到过妲己那个朝代的事情。在我们死后很多年,这棵古树还会枝叶繁茂地生长着。一想到这一点,无边的嫉妒就转成深深的自卑。作为一个人活不了那么久远,伤感让我低下头来,于是我就看到了一棵小草,一棵长在古树之旁的小草。只有细长的两三片叶子,纤细得如同婴儿的睫毛。树叶缝隙的阳光洒在草叶的几丝脉络上,再落到地上,阳光变得如绿纱一样飘浮了。
这样一株柔弱的小草,在这样一棵神圣的树底下,一定该缩首称臣毕恭毕敬了吧。我竭力想从小草身上找出低眉顺眼的谦卑,最后以失望告终。这棵不知名的小草,毫无疑问是非常渺小的。就寿命计算,假设一岁一枯荣,老树很可能见过小草五千辈以前的祖先。就体量计算,老树抵得过千百万小草集合而成的大军。就价值来说,人们千里万里路地赶了来,只为瞻仰老树,我敢肯定没有一个人是为了探望小草。
既然我作为一个人,都在古树面前自惭形秽了,小草你怎能不顶礼膜拜?我这样想着,就蹲下来看着小草。以这样一棵历史久远声名卓著的古树为邻,你岂不要羞愧死了?
小草昂然立着,我向它吐了一口气,它就被吹得蜷曲了身子,但我气息一尽,它就像弹簧般伸展了叶脉,快乐地抖动着。我再吹一口气,它还是在弯曲之后怡然挺立。我悲哀地发现,不停地吹下去,有我气绝倒地的一刻,小草却安然。
草是卑微的,但卑微并非指向羞惭。在庄严的大树身旁,一棵微不足道的小草都可以毫不自惭形秽地生活着,何况我们万物灵长的人类!

2,4,6


 
 小题1:和人相比,树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条概括回答。(4分)
答:                                                                             
                                                                                                                                                           
小题2:请简要阐释“唐朝的地震不曾把它压倒,这些赞美会让它扑在地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答:                                                                             
                                                                                                                                                       
小题3:文章所写的对象是小草,但作者却用了大量篇幅写树,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答:                                                                             
                                                                               
                                                                                                                                                                  
小题4:请联系下列材料及上文内容写一段话,说说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和面对“自卑”。(不少于40字)(6分)
  材料一:心理学家认为,自卑这一种人格元素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人的人格中。
  材料二:自卑的最大敌人就是勇于面对自卑的人。
  材料三: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年少时也曾自卑,现今却有豁达自信的主持风格。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8分)
倾听历史的诉说
——胡锦涛主席访问马六甲侧记
马六甲,是马来半岛历史最悠久的古城,是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在七下西洋的航程中多次驻节的地方,是马来西亚摆脱西方殖民统治、宣布独立的地方……当地人常说:“了解了马六甲的历史,就意味着了解了马来西亚的历史。”
历史的回声,伴随着马六甲海峡的涛声。11月11日下午,正在对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到马六甲。这里呈现着热烈的景象:高楼上悬挂着印有“热烈欢迎胡锦涛及夫人莅临马六甲”的巨大绸幅,众多马六甲市民沿途夹道欢迎。欢迎的热潮,印证了《星洲日报》“胡锦涛访马”专页前一天刊登的市民心声:我们希望能让胡主席感受到马六甲人民的热情。
胡锦涛来到双岛城岸边的马六甲海峡石碑旁,拿起望远镜眺望这片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浩渺海域。水天之际,碧波荡漾;云霞之下,艨艟巡行。胡锦涛详细询问了海峡通商、港口建设等情况。当地官员介绍,当前世界海上贸易的25%都经过马六甲海峡,日轮船穿行量超过200艘。
人们兴奋地簇拥过来,争相同胡锦涛合影。两位居民捧着两只精致的瓶子好不容易从人群中挤到胡锦涛面前,原来是要向中国贵宾赠送马六甲海峡的海水、沙粒标本。胡锦涛高兴地说:“感谢你们的珍贵礼物!”
“我早就听说马六甲海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今天到这里来确实是百闻不如一见。距今600多年前,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曾多次到过这里,现在经过这里航行的中国船只越来越多。我们要把中马两国人民传统友谊继承和发扬下去。”胡锦涛在参观结束时对当地陪同人员的一席谈话,道出了中马两国人民共同的感受。
棕榈婆娑,波涛细语,仿佛依然在诉说600多年前的动人故事。当年,郑和七下西洋,用和平的方式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用合作的方式促进了当地的发展和繁荣。马六甲百姓精心为郑和建亭、塑像、修庙,用郑和的名衔为这里的山峰和水井命名,表达他们对来自远方的和平友好使者的尊崇和怀念。
马六甲的中华记忆是温馨的。胡锦涛专门参观了这里的巴巴娘惹博物馆。巴巴娘惹是指15世纪初期定居在满剌加(马六甲)王国、满者伯夷国、室利佛逝国(印尼和新加坡)一带的中国明朝后裔,一般为男性华人与当地妇女通婚所生,男性称巴巴,女性称娘惹。他们在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吸收马来文化。这座博物馆的建筑已有113年历史,亮丽的砖瓦,木制的窗板,黑色匾额上镌刻的金色汉字,显示了鲜明的建筑特色。室内陈列的黑檀木桌椅、描绘中国风景的屏风、产自中国的瓷器、传统婚礼服饰等,既显出浓厚的中华文化渊源,也反映出文化交融的特征。
胡锦涛一边参观,一边询问博物馆主人曾金礼一家几代人生活在这里的情况。他饶有兴致地从墙上的老照片中分辨出曾金礼年轻时的形象。得知他们特有的生活习俗时,胡锦涛说:“这就是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结果。”
主人特意向胡锦涛展示了一幅绘画作品:600多年前马六甲海峡港口的街道繁荣兴盛,郑和宝船和满剌加国王乘船相依泊岸的场面栩栩如生。画作表达了两国人民对中马友好交往历史的深深感念。
依依惜别,当地民众聚集在街道两旁,不停地挥动中国国旗,中国留学生们激动地高呼“祖国万岁”。胡锦涛向欢送的人群频频挥手致意。
“中国和马来西亚是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这是胡锦涛在同马来西亚领导人的交谈中反复强调的一句话,这是体现中马两国人民友好交往源远流长的一句话,这是中马两国人民心中常常念记的一句话。
胡锦涛访问马来西亚,适值新中国同马来西亚建交35周年。这次访问增进了中马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加强了两国互利合作,推动了中马战略性合作关系迈上新台阶。正如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所说,胡锦涛主席这次访问恰逢其时。
马六甲的友谊诉说,贯穿中马友好的历史,也必将伴随中马友好的未来。
(本报马六甲2009年11月11日电 记者吴绮敏)
小题1: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文章描写了哪几个主要场面?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小题3:文章在材料安排上为什么采用历史材料与现实材料相交融的写法?(4分)
小题4: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评价中马友谊。(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