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共18分)昆明的雨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共18分)
昆明的雨
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
“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雨季的花是缅桂花。缅桂花即白兰花,云南把这种花叫做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作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磁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我想念昆明的雨。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昆明人家挂仙人掌以辟邪是一种民俗,同时也说明昆明仙人掌很多,很受人喜爱。
B.作者想念昆明的雨,主要是因为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雨不是连续地下。
C.作者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昆明火炭梅的味道似乎更优于洞庭山和井冈山的杨梅。
D.房东送来的缅桂花使作者的心软软的,表现出他对那一对孤苦的母女的深切同情。
E. 全文主要运用白描手法,把雨季的昆明写得蕴藏着诗意,很像中国水墨画的意境。
小题2:“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请从两方面概括回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题目是“昆明的雨”,文中用不少笔墨写了多种植物,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与昆明的雨有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章倒数第二段说,“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你对作者所说的“情味”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B  D(4分)
小题1:①说明仙人掌生命力强(2分)。 ②说明昆明雨季空气湿润(2分)。
小题1:①这些植物生长旺盛(或“多”)(1分)、肥大(1分)、滋润(或“水分多”)(1分)。
②以此来表现(或“侧面描写了”、“衬托出”、“证明了”等)(1分)昆明的雨季时间长(或“持续时间长”)(1分)、雨水均匀(或“下下停停、停停下下”)(1分)(如将后两点概括成“昆明雨水多”,给1分)。
小题1:这种“情味”中含有一丝乡愁(1分,答“一点寂寥”也可)和对历史人物的感慨(1分),但更多的是对宁静、清新、平淡、闲适、柔和(1分,答出意思对的一点即可)的生活情调的喜爱(1分,要点“喜爱”)。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文章,回答问题。(共18分)昆明的雨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
在生活中,人们常常运用地图、指南针等进行导航。那么,在没有这些工具的情况下,人的大脑又是如何“导航”的呢?经过多年研究,科学家终于揭开了其中的奥秘。
1970年,伦敦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大鼠做实验,在大鼠的大脑海马区发现了位置细胞。他们把电极记录器安置在大鼠的海马区,然后让大鼠在一个陌生的房间里自由活动。他们发现,当大鼠活动到房间的特定位置,特定的位置细胞就会兴奋。这好像给予了每个位置一个记忆,这样大脑就记住了曾经到过哪些地方。有趣的是,当把这只大鼠放到另外一个房间,它会自动地将新房间的“地图”重新绘制一遍。这样,相对有限的大脑皮层细胞就可以记住不断出现的新鲜环境了。科学家通过功能核磁共振成像仪对人的脑部进行扫描研究,证明人脑的海马区同样存在着“位置细胞”。
研究人员对这个发现十分欣喜,但他们也意识到:除位置细胞外,大脑海马区必然还存在着起其他作用的“导航细胞”。
到了1980年,纽约大学的科学家终于发现了期待中的另一种导航细胞:头部方向细胞。这些细胞能够辨别头部朝对的方向,比如当头部朝向北方的时候,一组细胞会兴奋;而头部转向南方时,另一组细胞兴奋。方向细胞并不是利用磁场也不是通过单纯的外界刺激输入来感受方向的,而是通过前庭系统来实现其功能。这个系统能够负责身体的平衡,综合眼睛、关节和内耳的信息,方向细胞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系统来产生特定兴奋的。
但是,只有位置定位和方向感知还是不够的。如果在两个地点之间有多条路线,大脑是如何选择的呢?这就需要后来发现的第三种“导航细胞”——网格细胞。
直到2004年,网格细胞才被亚利桑那州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他们把大鼠放在一个比普通实验房间大一倍的实验室内,成功地发现了网格细胞独特的兴奋方式——正三角形网格兴奋。兴奋的细胞呈正三角形分布,其作用类似于地图中经线和纬线划出的正方形格子,将环境的位置标记到大脑中。
那么,这样的网格型兴奋是如何帮助我们找到方向的呢?简单来说,网格细胞的作用就是通过类似经、纬线的网格模型,建立坐标系,让所有的位置信息都可以坐标化,并告知我们已经行进了多远。虽然网格细胞可以给所有信息一个坐标,但是将这些信息长期保存还需要大脑海马区记忆储存功能的配合。
这些“导航细胞”各司其职,又紧密协作,共同构建了大脑的导航体系,为人类实现自我导航奠定了坚实基础。
(取材于《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人类大脑中起导航作用的位置细胞、头部方向细胞和网格细胞都存在于海马区中。
B.大鼠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其位置细胞会自动绘制新的地图来替换脑中原有的地图。
C.前庭系统因具有平衡身体,综合眼睛、关节和内耳信息的功能,所以能确定方向。
D.在两个地点之间有多条线路的情况下,人们只依靠网格细胞就可以实现准确导航。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我们的大脑为什么能够认路。(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
黑白苏州
①许多年以来,古老与风雅便是我梦幻中的苏州。走进这座古城,仅仅是走马观花式地阅读,就发现苏州果然很老,枫桥、寒山寺、胥门……它们附丽的故事一个比一个古老;苏州果然很雅,小桥、流水、园林……其中散淡的韵致一处比一处风流。岁月深处,苏州是一片家园厚土;折身之间,苏州是一抹秀色青青。
②然而,最触动我心灵的,却并不是这些早已为人稔熟的文化元素,而是这座古城蔚为大观的黑白文化——成片成片黑瓦白墙的民居,一匾一匾黑底白字的招牌。那几天,我往返于与之相邻的几座城市,惊奇地发现,一出苏州境域,就没有了这种黑白鲜明的城市色彩。显然,“黑白”只属于苏州。
③黑白苏州!这就是我行走中体味到的苏州本色。不管岁月如何流转,世事如何变迁,苏州,撷取着城市历史与人文精粹,借助建筑和招牌,以“黑白”之文化创意,构筑出了风姿绰约的形象外观,令苏州的灵魂在黑白分明的时空中轻舞飞扬。纵然历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这种黑白风格的城市色彩也丝毫没有淡化,抑或变形。
④其实,苏州给人的最初印象本是柔美的——吴侬软语、垂堤杨柳、丝绸苏绣、茶肆评弹……这个历史文化名城,2500年来承载了太多的春花秋月,孕育了太多的文采风流。一代代美丽的苏州女儿家长成嫁人,小桥、流水旁的人家里,吴侬软语呢喃至今。一代代倜傥风雅的苏州才子吟风写月,一展情怀——陆机、张旭、范仲淹、唐伯虎、金圣叹……哪一个不是用字或画或文在浇灌、养育苏州的柔美。在每一个游人的眼里,苏州就是那柔柔的《茉莉花》民歌,就是那悠悠的寒山寺钟声……
⑤然而,苏州骨子里却是刚烈的。这种刚烈最鲜明地体现在苏州人身上。最好的事例是苏州开城祖伍子胥,他曾交待,自己死后要悬头城门,要眼睁睁看着复仇的越国军队踏入吴国。相传,在越国军队走近城门时,伍子胥那双未合上的双眼竟然喷出血光,令越军不得不绕行别的城门入城。后人赞曰:可怜国破忠臣死,日日东流生白波。金圣叹,也是一位刚烈志士。史载他奇才横溢,生性不羁。大明亡灭,普天之下,唯有金圣叹敢于发出呐喊,敢于放声痛哭,终以“大不敬罪”而被***,是为著名的苏州“哭庙案”。明代,苏州织工大暴动更是威震朝野,“柔婉的苏州人这次是提着脑袋、踏着血泊冲击”京城的腐败统治,这次暴动的声响长久回荡在历史的天空。无疑,这些人物和事件,为苏州竖立起一座座历史丰碑,苏州大地耸立起一个个大写的“人”。
⑥在许多人心中,苏州的黑白仅仅是旧照片上的视觉色彩,仅仅是城市古老的简单诠释,他们全然不理会这座古城积淀深厚的文化内蕴,更不用心体验它于黑白色彩中坚守的文化骨骼有多沉重。然而,你往枫桥去,你会发现枫桥乃至苏州的所有拱桥,无不是用棱角分明的石块在构筑圆拱;你往拙政园去,你会发现拙政园乃至苏州所有园林中的点睛之物———太湖石,无不是形丑而质硬;你往绣房去,你会发现每一块锦绣图案,无不是钢针彩线在穿梭;你往剑池去,你会发现刚性的剑与柔情的水竟协和如斯——一池清水深藏宝剑三千……
⑦柔美与刚烈,就这样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它们不也正是对苏州黑白色彩的精神内涵的另一种呈现吗?
⑧黑白,难道不是苏州真正的魂灵吗?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第①段写作者走进梦幻中的苏州古城,观赏它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感受它的古老与风雅,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B.作者认为,苏州拥有蔚为大观的黑白文化,黑瓦白墙的民居,黑底白字的招牌,优美的苏州园林都是黑白文化的元素。
C.文章第⑥段写苏州拱桥的石块、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写绣房和剑池,目的是说明苏州文化真正的特点是刚硬。
D.文中写了苏州与周边几座城市的不同,写了苏州的表象与内在精神,鲜明地突出了经久不变的“苏州本色”。
E.作者借助对苏州建筑景观、历史事件、民俗风情的叙述描写,揭示了这座古城的文化内涵,寄寓了深沉的理性思考。
小题2: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7分)
(1)作者说“苏州大地耸立起一个个大写的‘人’”,请根据第⑤段的内容,概括这“大写的人”具有怎样的刚烈品格。(3分)
(2)文章以“黑白,难道不是苏州真正的魂灵吗?”这句话作结,好在哪里?(4分)
小题3:从全文看,题目“黑白苏州”有哪些含义?(4分)
小题4:读了本文,你体会到了苏州怎样的城市精神?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城市精神”的理解和感悟。(不少于200字)(10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敬畏之心与文化自觉
王学泰
古人对文化持什么态度?用现代的话说是有点“文化至上论”的。自古以来,凡是儒家经籍以及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等都受到尊重和敬畏,甚至有点神圣化。
古人不仅相信文化的崇高和永恒,而且把它视作民族凝聚的纽带。世界上大多数地方是把种族或宗教认同作为民族凝聚的纽带的,而我们则主要靠文化。儒家的信徒以担荷道统自命,他们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或者说是以“道”化众,使人人都受到文化的熏沐。这样我们就懂得了为什么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下写作《史记》看得“重于泰山”,也就懂得了曹丕为什么说写作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些士人都有充分的文化自觉性,他们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他们相信自己的事业是上通于天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这些名句就是这种意识的生动概括。
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背景的,可以说在地球上所有的农业文明中它是发展得最精致、最详密、最完美的一个。然而,近百年来我们又处在社会转型和革命动荡之中。传统文化因为代表既往而失去了原有的光环,原有的敬畏之心,自然会随之衰减。20世纪从60年代到70年代,极“左”思潮高涨,扫荡文化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此时的“文化”乃是一个负面词汇,传统文化更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遑论敬畏!这时的传统文化成了妖魔。
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虽有根本的改变,但并非“复旧”,而是被纳入孔方兄的营垒。因此“读经热”、“古董热”、“收藏热”,乃至种种弘扬“国粹热”都不免与“赚钱热”有或明或暗的瓜葛,与文化的关系不大。看到一幅字画,一款文玩,第一判断就是值多少钱。过去被“政治的正确”打压扫荡,进而妖魔化;现在是被金钱任意驱使,日益庸俗化。两者虽不同,但对文化的蔑视则是一样的。因此,现在人们***许多有关文化的事,让旁观者看来最没文化,大约都是金钱在当家作主的缘故。
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他指的是上面所说的永恒不变、天人合一的道或文化,正是这种兢兢业业的态度,肇自孔孟的“道统”才延续至今。现在我们努力建设法治社会,这也包含着文化重建。对“道”、“文化”的理解和定位,我们自然会与朱子有很大差别,但文化重建不能完全脱离本土资源也是不争事实,特别是传统的文人士大夫那种质朴的精神、敬畏的态度是我们重建文化、进而形成文化自觉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作者所说的“敬畏之心”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指儒家经籍以及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等有着敬重之心与尊重之心。
B.指对传统文化中以“道”化众的文化的制造与传播。
C.指对最精致、最详密、最完美的农业文化的“复旧”与再创造。
D.指在文化重建中,对传统文化应该怀有的敬重与传承之心。
小题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人对待文化的态度除了尊重与敬畏之外,甚至将其神圣化。
B.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儒家信徒以“行道”为终极目标,使人人得到文化的熏沐。
C.近百年来,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和革命震荡之中,传统文化有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D.作者所说的对文化的“敬畏之心”与朱熹所说的“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有着很大差别。
小题3:在中国现当代,有两种对传统文化不敬畏的行为是什么?(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故乡的榕树
黄河浪
①住所左近的土坡上,有两棵苍老蓊郁的榕树,以广阔的绿阴遮蔽着地面。在铅灰色的水泥楼房之间,摇曳赏心悦目的青翠;在赤日炎炎的夏天,注一潭诱人的清凉。不知什么时候,榕树底下辟出一块小平地,建了儿童玩的滑梯和亭子,周围又种了蒲葵和许多花朵,居然成了一个小小的儿童世界。也许是对榕树有一份亲切的感情吧,我常在清晨或黄昏带小儿子到这里散步,或是坐在绿色的长椅上看孩子们嬉戏,自有种悠然自得的味道。
②那天特别高兴,动了未泯的童心,我从榕树枝上摘下一片绿叶,卷制成一支小小的哨笛,放在口边,吹出单调而淳朴的哨音。小儿子欢跳着抢过去,使劲吹着,引得谁家的一只小黑狗循声跑来,摇动毛茸茸的尾巴,抬起乌溜溜的眼睛望他。他把哨音停下,小狗失望地跑开去;他再吹响,小狗又跑拢来……逗得小儿子嘻嘻笑,粉白的脸颊上泛起淡淡的红晕。
③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濛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
④故乡的桥头有两棵老榕树,一棵直立,枝叶茂盛;另一棵却长成奇异的S形,苍虬多筋的树干斜伸向溪中,我们都称它为“驼背”。更特别的是它弯曲的这一段树心被烧空了,形成一丈多长平放的凹槽,而它仍然顽强地活着,横过溪面,昂起头来,把浓密的枝叶伸向蓝天。小时候我们对这棵驼背榕树分外有感情,把它中空的那段凹槽当作一条“船”。几个伙伴爬上去,敲起小锣鼓,以竹竿当桨七上八落地划起来,明知这条“船”不会前进一步,还是认真地、起劲地划着。在儿时的梦里,它会顺着溪流把我们带到秧苗青青的田野上,绕过燃烧着火红杜鹃的山坡,穿过飘着芬芳的小白花的橘树林,到大江大海里去,到很远很美丽的地方去……
⑤不知在什么日子,我们还看到一些女人到这榕树下虔诚地烧一沓纸钱,点几炷香,她们怀着怎样的心愿来祈求这榕树之神呢?我只记得有的小孩面上长了皮癣,母亲就会把他带到这里,在榕树干上砍几刀,用渗流出来的乳白的液汁涂在患处,过些日子,那癣似乎也就慢慢地好了。而我最难忘的是,每当过年的时候,老祖母都会叫我顺着那“驼背”爬到树上,折几枝四季常青的榕树枝,用来插在饭甑炊熟的米饭四周,祭祀祖先的神灵。那时候,慈爱的老祖母往往会蹑着缠得很小的“三寸金莲”,笃笃笃地走到石桥上,一边看着我爬树,一边唠唠叨叨地嘱咐我小心。而我虽然心里有点战战兢兢的,却总是装出毫不在乎的样子,把折到的树枝得意地朝着她挥舞。
⑥使人留恋的还有铺在榕树下的长长的石板条,夏日里,那是农人们的“宝座”和“凉床”。每当中午,亚热带强烈的阳光令屋内如焚、土地冒烟,惟有这两棵高大的榕树撑开遮天巨伞,抗拒迫人的酷热,洒落一地阴凉,让晒得黝黑的农人们踏着发烫的石板路到这里透一口气。傍晚,人们在一天辛劳后,躺在用溪水冲洗过的石板上,享受习习的晚风,漫无边际地讲三国、说水浒,从远近奇闻谈到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高兴时,还有人拉起胡琴,用粗犷的喉咙唱几段充满原野风味的小曲,在苦涩的日子里寻一点短暂的安慰满足。
⑦苍苍的榕树啊,用怎样的魔力把全村的人召集到膝下?不是动听的言语,也不是诱惑的微笑,只是默默地张开温柔的翅膀,在风雨中为他们遮挡,在炎热中给他们阴凉,以无限的爱心庇护着劳苦而淳朴的人们。
⑧我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身上还留有榕树叶隙漏下的清凉;但我确实知道,这一觉已睡过了三十年,而人也已离乡千里万里外了!故乡桥头苍老的榕树啊,也经历了多少风霜?听说那棵“驼背”,在一次台风猛烈的袭击中,挣扎着倒下去了,倒在山洪暴发的溪水里,倒在故乡亲爱的土地上,走完了自己生命的历程。幸好另一棵安然无恙,仍以它浓蔚的绿叶荫庇着乡人。而当年把驼背的树干当船划的小伙伴们,都已成长。有的像我一样,把生命的船划到遥远的异乡,却仍然怀念着故土的榕树吗?有的还坐在树下的石板上,讲着那世世代代讲不完的传说吗?但那像榕树一样垂着长长胡子的讲故事老人已经去世了;过年时常叫我攀折榕树枝叶的老祖母也已离开人间许久了;只有桥栏杆上的小石狮子,还在听桥下的溪水滔滔流淌吧?
⑨“爸爸,爸爸,再给我做几个哨笛。”不知什么时候,小儿子也摘了一把榕树叶子,递到我面前,于是我又一叶一叶卷起来给他吹。那忽高忽低、时远时近的哨音,弥漫成一片浓浓的乡愁,笼罩在我的周围。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阴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吗?如果你有思想,你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这飘泊天涯的游子吗?
1979年5月于香港
(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读本》,有删改)
小题1:本文写的是对故乡的怀念,将标题换成“忆故乡”或“怀念故乡”好不好,为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小题2:文章第③段说“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故乡的榕树下,有哪些事情使“我”至今难忘?(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请从语言的角度赏析下面这句话,并说说他在文中的作用。
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濛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本文是一篇构思巧妙,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请探究本文独特的抒情艺术。(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每小题3分,共12分)
恐龙自述:请人类朋友记取我们的死亡教训
我是怎么死的?究竟是病死,还是老死的,或是被我的敌人永川龙偷袭成功而死的……这些都不重要啦,关键问题是,我们马门溪龙已经集体灭绝了。
因为骨骼和脖子的问题,在没有进入老年之前,我们马门溪龙大多数都会患骨质增生和“高血压”病。而且,我们这些吃素的恐龙,常常会遭到食肉恐龙永川龙的突然袭击。别看永川龙个头比我们小,但是它身手敏捷,因此,常常乘我们不备就来偷袭。我对这家伙是特别防备的,这也是我为什么走到哪里都拼命甩尾巴的原因。一旦遇到了永川龙,就发挥“尾鞭”功,左右甩动尾巴把它们赶走。但也有同伴死在永川龙口下,永川龙的血盆大口绝非浪得虚名。
那我是怎么死的?那是我在一次喝水的时候一不小心,就失足掉进深渊里了,再也没上来。而后火山喷发,席卷而来的火山灰,让我的身体和灼热的熔岩融为了一体。以至于1.4亿年后,我被人类再次发现,并以化石的形态出现。
那我们家族是怎么灭绝的呢?我们具体是怎么灭绝的呢?现在人类说法很多,有的说是地球上突然变得十分寒冷,我们又没有冬眠的习惯,不能像蛇和乌龟那样借冬眠来躲避寒冷,耐不住寒冷,我们就慢慢死去,消失了。还有的说,宇宙行星撞上了地球,尘埃把太阳遮住了,地球上一片黑暗。因为没有阳光照射,植物大量枯萎死亡,那些以植物为食物的恐龙和其他动物,渐渐地死去了。随着动物的减少,食肉的恐龙找不到足够的食物,也渐渐地灭绝了。还有其他的种种说法:比如,地球上的哺乳动物越来越多,它们经常偷吃恐龙蛋,使恐龙渐渐灭绝;突然流行的传染病,使恐龙蛋只能孵出雄性的小恐龙……
大家多少都说到了问题的一点,不管是什么原因,有一点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我们的消失和环境恶化分不开。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副研究员张玉光就研究发现,我们的骨头里放射性元素铀超级高,另外,骨骼内所含的砷(砒霜)、铀、铬等有毒元素超高,而可以解毒的元素锌含量则超低。要知道,我们身体内的大量毒素不断堆积,无法排解,只好等死……
恶劣的环境,让我们马门溪龙就这么集体消失了。这对你们人类是一个警告。我听说,最近又发生了什么漏油事件、污染事件,唉,如果你们人类不珍惜环境,也许有一天也会变成化石。那时候,人类的化石也会被展览在商场的大厅里,供来来往往的其他生物参观,参观者会指着你们的骨头说:“快看哪,这就是传说中的人类。人就是长成那个样子的。他们是怎么死的?要好好研究!”
(选自2010年7月12日《现代快报》)
小题1:下列关于“马门溪龙集体灭绝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患骨质增生和“高血压病”。
B.常常会遭到食肉恐龙永川龙的突然袭击。
C.喝水的时候不小心失足掉进深渊里。
D.身体内的大量毒素不断堆积。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多数马门溪龙在中年时期就罹患骨质增生和“高血压”病,这主要是由它们特殊的生理结构,特别是骨骼和脖子的特点造成的。
B.恐龙血液里放射性元素轴和有毒元素超高,可以解毒的元素锌含量超低,这使恐龙无法排解身体内的毒素,导致其最终灭亡。
C.地球上不断增多的哺乳动物经常偷吃恐龙蛋,使恐龙渐渐灭绝;突然流行的传染病使恐龙灭绝:这些都是关于恐龙灭绝的推测。
D.恐龙的灭绝和环境恶化分不开,这启示我们,要珍惜生存的环境,不然,有可能重蹈恐龙的覆辙,重演种族灭绝的悲剧。
小题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在恐龙世界,体形的大小往往决定着生存的质量,体型越大,生存质量越高,反之亦然。
B.火山喷发、地震等使地理环境变化,造成恐龙死亡后被深埋地下,经过若干年变成化石。
C.恐龙灭绝的原因有多种多样的推测,但真实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D.一般说来,生物的身体如果吸收了较多的毒素,而又无恰当的排毒措施,就可能导致死亡。
小题4:作为自然科学类文章,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