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醉 张丽钧听一个老师讲朱自清先生的《绿》,讲到“(梅雨潭水)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时,...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张丽钧
听一个老师讲朱自清先生的《绿》,讲到“(梅雨潭水)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时,那老师满怀激情地说道:“我想朱自清先生此刻一定是醉了——你们说对不对?”同学们一齐答道:“对!”老师又问:“那么,他是什么醉了呢?”七嘴八舌答道:“眼醉了!”“手醉了!”“心醉了!”“神醉了!”声浪稍一平息,竟有个勇敢的男生总结般地大声说道:“全醉了!”满座哗然大笑,大家无不被这一声“全醉了”给逗醉了!
我十分欣赏地看着那个男生的侧影,心想:此刻,若是长衫飘飘的朱先生步入课堂,也一定会对这个小小知音颔首微笑的吧? 26岁的锦心男儿望着那浓淡适宜、明暗适度的梅雨潭水禁不住痴想连连,他在拍过她、抚摩过她、吻过她之后,又意犹未尽地送了她一个“女儿绿”的昵称。
面对这醉人醉语醉神醉态,我们怎能不随他沉醉其中乐而忘返呢?
醉是一种忘情。不会醉的人是上帝在倦怠工作时胡乱造出的次品。 美景让人醉,良辰让人醉。想那“饮少辄醉”的老醉翁,他的情趣本不在酒中,坐在群山环抱的玲珑小亭里,众宾齐欢、觥筹交错,酒浆反成了解醉的饮品了呀!还有那醉卧芍药丛中的弱女子,她并不是酒力不胜,而是禁不住那灼灼春花的撩拨而一醉不起的呀! 醉在酒内是一种理性的迷失。 醉在酒外是一种心智的升华。 醉了的心是被美宠爱着的花蕊,看一眼也能给你的眉睫沾一些神奇的金粉呢! 最让我心旌摇荡的是,醉并非人类的专利。有位作家说,鱼也会醉呢!在大西北的清波碧浪里生活着一种极富诗情的鱼,当春花片片飘落水中,鱼儿会急不可耐地餐下这份秀花,这样,它便醉了!醉了的鱼会木呆呆地凉在水面上,很久很久才能慢慢醒转来……如果愚钝的我有幸通晓水族语言,我一定不惜跋千重山、涉万道水跑到大西北去亲口问一问那贪食秀色的鱼儿:烦请鱼君细述于我,醉于水中味如何? 既然鱼儿会醉,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相信花会醉、叶会醉、山会醉、水会醉呢?花以赏花者的眸子为鉴,在明媚春光中一次次照见自己俏丽的容颜,她能不醉?叶以无欲无争的心态从容地倾听风的情话、观赏云的仙姿,他能不醉?山以哲人的深沉目送日出日落、坐看云卷云舒,他能不醉?水以舞者的飘逸带得群山灵动、万物欢悦,她能不醉? ——朋友,在“品醇”“品茗”品腻了之后,你为什么不去品点醉?在“找病”“找碴”找烦了之后,你为什么不去找点醉?
朋友啊,这世上有太多东西不会让我们恒久拥有,但美好的感觉却能安抚我们躁动的灵魂、激活我们怠钝的细胞!相信吧,即使有一天我们的生命化作了轻烟,轻烟也会动情地对轻烟说:最是难忘,我们那共醉的好时光……
小题1:第一段中有9个“醉”字,它们的含义是否相同?(4分)
小题2:对“不会醉的人是上帝在倦怠工作时胡乱造出的次品”一句应怎样理解?(3分)
小题3:第四段中,那“饮少辄醉”的老醉翁指的是谁?那醉卧芍药花中而一醉不起的弱女子指的是谁?(4分)
小题4:下列对全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这篇散文借题发挥,联想丰富,有些句子富有哲理性的思考。
B.作者认为“醉”不是人类的专利,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会醉,这是客观规律。
C.作者以诗人般的目光,散文家的情感,对所描写事物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D.文中的“品醇”即为品酒,“品茗就是品茶,“找病”“找碴”是比喻人们认识社会和剖析社会。
E、倒数第二段运用了排比、拟人、反问、比喻等修辞手法。
F、本文题目“醉”字,凝聚了作者对世间万物深沉的思考和高度的概括。
答案

小题1:前8个“醉”字都是陶醉,被感染的意思,第九个“醉”字有赞赏和羡慕之意。
小题1:说明这些人缺少审美鉴赏能力。
小题1:欧阳修;史湘云
小题1:BE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从文中可看出,朱自清被绿色迷住了,完全沉醉其中,可答陶醉。第九个换了对象,意思有年变化。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联系上一题,朱自清在欣赏绿的时候陶醉了,不会醉的人当然是没有欣赏的能力,欣赏需要对美的主识。
小题1:可结合《醉翁亭记》和红楼梦的情节。
小题1:B项“这是客观规律”有误;E项中无比喻修辞。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醉 张丽钧听一个老师讲朱自清先生的《绿》,讲到“(梅雨潭水)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时,】;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粗略的考察人的孤独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外在的孤独感和内在的孤独感。
外在的孤独感是一种机缘性的、具体的、浮在表层上的心理意识。只要外在环境一变好,这种孤独感便会烟消云散。内在的孤独感则是一种最深层上的心理意识。它常常是朦胧的,莫可名状和说不太清的。正因为说不太清,所以具有一种根本的、永恒的、无法驱散的哲学性质。
大凡有根本孤独感的人,思想感情多为较深沉者。因为他们有独特的见解和独特的个性,不为当时的社会和同时代人所容,在任何场合下他们都有与众不同的表现和格局,故内心常有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当他们一旦陶醉在科学、艺术和哲学创作中,他们方才感到实实在在的平安和满足。他们的作品原是写给未来世纪的人看的,所以不为同时代人理解,横遭守旧者和庸人们的攻击。在人类少数天才人物,包括伟大政治家身上,根本的孤独感几乎是一种不治之症。这种孤独感伴随着一种根本的惆怅和忧郁。企图抗衡和摆脱这种孤独感,便成了人类从事文化创造的一种最顽强的定力和内驱力。梵高之所以要拼着一条性命去画,仅仅是为了排遣内心深处一种说不太清的根本的孤独感。爱因斯坦终生对物理学、艺术和哲学的真挚的爱,全然是企图对这种孤独感的永恒的摆脱和最勇敢的回击。
唐诗宋词中那些堪称为千古绝唱者,正是因为它们陈述了一种俯仰千古悠悠的根本的孤独感才成为不朽诗篇。伟大艺术家们的气质,多半有哲理沉思的成分。他们总是从个人具体的孤境(外在的孤独感)出发,上升到普遍的、哲学意义上的地球人的根本孤境。因为它带有永恒性,涉及到人类的根本处境,故具有一种哲理的深度。
艺术创造的动力之一乃是在吾生有涯之中追求一种理想的、超越时空的永恒。
自然科学家家刻意寻求自然界的永恒法则,亦在驱散内心一团根本的孤独感。
文化创造者们为了排遣自身的孤独感而进行的创造,留下了一笔精神遗产竟会使今天千百万读者感受到温暖,驱散千百万个寂寞,真是不可思议!
在多艰而短暂的人生中,能时时体验到根本孤独感并寻找一条解救方法和出路的人,自会感到一种悲壮的奇美。也许,恰恰是这种人才会对人类怀有一种博爱之心和同情之心。
浅薄的快活和廉价的感官享受,远不如处在根本的孤境中并力图去冲决它来得幸福。这是搏斗的、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时空局限的高贵幸福。(赵鑫珊《孤独感与人类文化创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孤独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外在孤独感随环境的变化而相应变化,而内在孤独感则没有这种由外而内的波动性。
B.内在孤独感之所以具有某种永恒的哲学性质,是因为它是一种朦胧的、莫可名状的深层心理意识。
C.有内在孤独感的人,基本上都有与众不同的独特见解和个性,思想感情深沉而又不被同时代的人们理解和接受。
D.孤独的两种分类说明,人类都是孤独的,只是孤独的程度和类型有所不同。
小题2:下列关于孤独感与人类文化创造关系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企图抗衡和摆脱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孤独感,是人类从事文化创造的唯一最强大的定力和内驱力。
B.在人类少数天才和伟大的政治人物身上,都患有某种与生俱来的的孤独症,这种精神顽疾终生不可治愈。
C.梵高和爱因斯坦取得显著成就的领域虽然不同,但促使他们取得成就的内在动力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对于内心深处根本孤独感的抗争。
D.爱因斯坦终生对物理学、艺术和哲学的真挚的爱,全然是企图对这种永恒的孤独感予以摆脱和最勇敢的回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诗中那些堪称千古绝唱的作品证明,只有表达出一种俯仰千古悠悠的根本孤独感的诗作,才能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
B.伟大的艺术家惆怅、忧郁的精神气质之所以具有一种哲理沉思的美感,是因为他们的孤独不是个人的,而是人类集体性的;不是暂时的,而是带有一种关乎人类根本处境的永恒性。
C.浅薄的快活和感官享受是短暂的,肤浅的;致力于冲破根本孤独感而进行的人类文化创造所获得快乐则更本质,更永恒,也更博大,所以更高级。
D.文化创造者们出于排遣自我内在孤独而创造的文化遗产,却使很多的人们感到温暖,这说明文化创造过程中的非理性的因素。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切莫握着鼠标忘了笔杆
在教育部举行的第十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赵沁平指出,现在很多学生写字时只知道那个字的大概形状,但是具体怎么写就不会了,而用电脑这个字很快就能敲出来。长期使用电脑导致学生提笔忘字,这与一个书法大国很不匹配。专家呼吁: 在网络时代,不能“握着鼠标忘了笔杆”。
曾几何时,一个人写字的水平意味着他的修养和素质。而E时代的到来,电脑打字的书写方式,已悄悄颠覆了人们传统的手写文字的习惯。面对着曾经熟悉的文字,手指放在键盘上,就知道该按哪个钮,但拿起笔,许多字却印象模糊写不出来。这种“手写时代”老年人才会经常出现的“提笔忘字”现象,在年轻人的身上表现得愈来愈明显,被人戏称为“电脑失写症”。
一项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超过半数大学生对电脑等数码多媒体有依赖感,遇到结构稍微复杂一点的汉字就要借助手机和电脑来“救助”。在某人才招聘会上,一些应聘大学生的电子简历装祯精美,电脑编排功夫非同一般,但他们的汉字书写简直没法看,甚至有人连填表书写“聘任”的聘字都要抬头看招聘现场的大标语。去年,某媒体记者在IT行业聚集区街头随便找行人做了个调查,让他们写出“尴尬”一词,结果十余位过路的大学生、高三学生和公司白领等,竟无一人能正确写出来,着实令人“尴尬”了一回。
众所周知,汉字博大精深,底蕴丰厚,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智慧,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的象征。不论是方正的楷书、俊秀的小篆,还是遒劲的草书,其兼具象形和表意的特点及蕴含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即便再发达的科技也无法模拟和取代的。国外的专家学者认为:每个汉字都是一个“集成电路”,在开发智力上是没有止境的;认识的汉字越多,联想就越丰富。正因为如此,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一些中小学课程中,都将“书法”列入必修课。
在很多外国人都把汉字当成一门艺术,在积极地学习中文的今天,国人却因电子书写的推广,让“握着鼠标忘了笔杆”成为另类景观,不仅提笔忘字,而且提笔写错字的现象比比皆是,还呈现出一种越来越年轻化甚至是儿童化的趋势,实在是一种悲哀。这样的“写字困境”频现,不仅隐藏着学校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中文教育的失落与迷失,也意味着传统的汉字书写艺术及其所传承的中国语言文化也在离我们渐行渐远,值得我们反思和重视。
当务之急,有必要将汉字作为一种“国粹”来进行保护,让每一个公民对这种民族文化敬畏有加。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应在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同时,重拾传统学习方式,培养阅读图书、手写文字习惯;我们的中小学校也要与时俱进,在研究语言教学的技术手段、推进板书教学的同时,抓好学生的“手书”训练,不仅要求学生用手写作业,更要在我们庞大而运转自如的考试机器里,加入关于写字的内容。如此,“提笔忘字”的“别扭”才会淡出我们的视野。
小题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2分)
A.教育部官员已经意识到了现在的学生“提笔忘字”的现象与一个书法大国很不匹配。
B.E时代的到来颠覆了人们传统的手写文字的习惯,导致了“电脑失写症”。
C.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一些中小学课程中,已经将“书法”列入必修课。
D.有专家学者认为汉字具有开发智力的作用,汉字能够激发人的联想。
E.现在大学生对电脑有依赖感,遇到结构稍微复杂一点的汉字就要借助手机和电脑来“救助”。
小题2:根据文意,“握着鼠标忘了笔杆”的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小题3:如何消除“提笔忘字”现象?(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让儿子独立一回
凌鼎年
儿子真是争气,以全县高考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被上海财经大学录取。
史工程师比当年自己考取大学要高兴得多,满脸的阳光,满脸的春色。
望子成龙,是中国人的传统。这些年来,儿子他妈真是费尽了心血。真可谓儿子读一年级,她也读一年级,年年这样陪着读陪着复习。如今儿子是如愿以偿地考取了大学,他妈却病倒了。
病床上的她念念不忘的是儿子开学在即,自己将不能亲自送儿子去大学,这叫她如何放心得下?她坚持叫丈夫无论如何要把儿子送到大学,安顿好了才能回来。
史工程师更放心不下妻子,与妻子商量说:“让儿子独立一回吧?”
“不行!没娶媳妇总是孩子。哪能让儿子一个人去大学。再说这孩子你也知道,他能行吗?”
妻子的担心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儿子长这么大了,没买过一回菜,没烧过一顿饭,没洗过一件衣,没拖过一次地,就连床也都是他妈铺的。自小到现在,从未单独出过一回门,就像鸡雏似地从未离开过母鸡翅膀的保护。而现在,猛一下就叫儿子一个人去经风雨见世面,她一百个放心不下。
史工程师开导妻子说:“儿子是去上海读大学,又不是去非洲探险去神农架考察野人,不会有什么事的。想当年,我十七八岁时不就去长征大串联吗,家里谁跟我去了?你在儿子年纪时,不是报名去了黄海边的建设兵团吗,你爹妈送你到海边了?没有吧。常言道,到啥山,砍啥柴。”
让儿子独立一回有好处……
几乎是磨破了嘴皮子,好说歹说,妻子才十分勉强十分不愿意地不再持反对票,但她拖了一句:“就是我同意,儿子也不会同意的,人家父母都送,他父母不送,多没面子……”
简直是出乎意外,儿子很平静地说:“早该让我独立了。”
儿子去大学前一天,史工程师关照了又关照,诸如碰到意外情况立即找警察;安顿好后,先打电话回来,再写封详细的信……
儿子去了三天,没有电话,儿子去了七天,依然没有音信。史工程师夫妇急了,妻子要史工程师无论如何亲自去一趟学校。
正当史工程师准备去上海时,儿子的信来了。夫妇俩不啻接到福音书,迫不及待地打开。不料随信纸带出的是一叠发票,共有:
娄城至上海中巴车票一张
上海出租车票一张
大三元酒家餐费发票一张
新华书店购书发票一张
另附纸一份,上注明:
付搬运费、服务费、冷饮费若干
买饭菜票若干……
乖乖,不连学杂费,光这些额外开支,就一千多。
看了儿子信才知道。儿子这回彻底过了下独立的瘾。他去上海时,不坐公共汽车乘中巴,到了上海后,打的去学校,到了学校后,花钱请人搬行李,乃至挂蚊帐铺床他都未自己动手。为了搞好关系,他买了一箱冰淇淋,凡那天在他宿舍的,不管是同学教师,还是他们的父母、朋友,一概由他请了。第三天,他又请同宿舍的到大三元酒家聚了聚……
史工程师看了信和发票,不知说什么才好。他妻子看了,一颗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般的心总算放了下来。她很欣慰地说:“我这儿子,是做大事的料!”
史工程师没有接嘴,他大概正在为如何给儿子回信而伤脑筋呢。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小说采用明暗交织的双线结构,明写史工程师夫妇为儿子事事操心,事事包办的过程,暗写儿子事事被父母包办缺乏独立能力的成长过程。
B.小说主要采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描写手法,刻画了一位爱子胜过爱自己、事事为儿子操心、时时为儿子牵肠挂肚的慈母形象。
C.小说通过儿子在大学里为搞好关系花钱请客的事情,含蓄而有力地批判了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对当代大学生的毒害。
D.小说语言富有特色,有些语言略带微讽而引人深思,如“真可谓儿子读一年级,她也读一年级”、 “我这儿子,是做大事的料”等等。
E.小说借史工程师家的故事,既批判了父母溺爱孩子事事包办的错误的教育方式,同时也对年轻一代起到了一种告诫、警醒的作用。
小题2:小说中“儿子去了三天,没有电话,儿子去了七天,依然没有音信。”一句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小说的儿子上大学后之所以缺乏独立能力,有人认为罪在史工程师夫妇,也有人认为罪在儿子。试结合文本选择一种观点进行探究。(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5分)
神 木
李磊
①那棵树长得并不特别,在树当中无论是相貌还是身段都算是很平庸的那一种。它生长在一座破败的祠堂背后,像一个躲得并不严实的人,露出一头蓬乱的头发。它一直偷偷摸摸地生长在高墙背后,过了上百年也没有伸出头来。如果不是它的根须穿过墙壁伸到祠堂里来,根本就不会有人在意它的存在,谁会注意一棵貌不惊人、势不惊心,甚至看上去还有些畏畏缩缩的树呢?
②有人曾爬上祠堂,去打探那棵树的尊容:那是一棵驼背的树,主干只有碗口粗,离地不足两米便枝蔓丛生,而且所有枝蔓没有一条是伸直的,都蛇一样在半空中爬行。
③我想象那棵树的样子,觉得它挺有意思。因为它的所有枝桠不分主次,都平等地拥有生长的权力,可是每根枝条的愿望都得到充分表达后,树便没了树的样子。一棵树在没有任何乔木压迫,也没有受到自然和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只要从墙后伸出头来便可以过上阳光丰足、雨水充沛的日子,而它却始终缩头缩脑,对头顶的风花雪月视而不见。
④我们关注它的那几年里,那树一直保持原状,没有长壮更没有长高,仿佛独立于世界之外。当它身边那些高大的乔木纷纷被委以重任,成为房屋的栋梁时,它却一直安安稳稳地生长在那里,年复一年地枯荣,只是维持生命存在这种状态。这样的日子谁都不知道已经持续了多少年,也没有人知道还要持续多少年。就当这棵树索然无味的生活将永无止境持续下去的时候,突然而来的一场暴风雨,打破了原有的宁静。
⑤那场暴风雨带走了村里很多东西,包括一些草垛、一些老树、老屋,还有一些人。人们在清理风暴带走了那些物件时,发现祠堂倒了。我们看清了那棵树,它的根部已有坛口粗,根部以上便扭曲如一棵古虬的老藤。在这块水土丰盈的平原里,坛口的树木早该高耸入云了。于是我想,如果那树不是生在高墙的背后,而生长在人的身边,如果人可以轻易地接近它,随随便便地修剪几斧子,也许它会越过身边的建筑与树木,成为平原的至高点,成为栋梁之材。
可是,如果它真的成为栋梁之材了,它还能站在那里吗?
⑦在重建祠堂时,有人提议将树伐掉,以除后患。而锯条却在进入那棵树的核心区域时猝然迸断。树倒下之后,人们在它核心区域看到的是一种肉红色木质,细致缜密的年轮紧紧地缩在一起,像凝固在岩石里的纹理,可以想象那些年它生长得多么艰难。
⑧树倒了可根还活着,有人毛遂自荐去挖根,可拨开泥土就傻了眼,因为他面对的不是一棵树的根,而是一棵树埋藏在地下的王国。那根不是普通乔木的须状根而是球状根,那根像红薯一样把阳光的能量与泥土的养料都悄然储存在了泥土以下。那树的根系异常浩荡,体积几与树冠等同,连青砖的墙基都被搂抱在怀中。谁能想到看上去那么卑微的一棵树,会有这么浩荡的根呢?
(选自《散文》,有删改)
小题1:我为什么觉得那棵树“挺有意思”?请概括说明。(3分)
小题2:请赏析划线句“可是,如果它真的成为栋梁之才了,它还能站在那里吗?”的表达方式及其效果。(3分)
小题3:文章①②两段对这棵树的外形进行具体详细的描写,有什么用意?(4分)
小题4:本文托物言志,借树喻人,试探究“神木”寄寓了哪些生存智慧。(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鼓手的遭遇
【波兰】姆罗热克
我爱我的鼓。我用一根宽带子系着鼓,挂在我的脖子上。我的手指已把鼓槌磨得铮亮。我常常背着这面鼓走,不停地发出急促的咚咚声。因为我的手已不属于我自己,而是属于这面鼓的了。一旦这面鼓沉默下来,我就会觉得浑身难受。
一天傍晚,正当我精神抖擞地敲打着这面鼓的时候,一位将军走到我面前。他衣着不整,上身穿件短上衣,没有扣扣子,袒胸露怀,下身穿的是一条衬裤。他跟我打了个招呼,干咳了一声,接着便赞扬起政府和国家来,最后他似乎是漫不经心地说:
“您总是这样不停地敲鼓吗?”
“是的!”我高声回答,同时敲得更有劲了。“为国争光!”  
“说得对,很对。”他点点头表示赞同,但显得有些忧心忡忡。  
“您还要这样长时间地敲下去吗?”  
“是的,将军同志,只要我还有力气!”我兴奋地回答。  
①“噢,好小伙子!”将军夸奖我说,同时伸手挠了挠头。  
“你能这样敲多久呢?”  
“一直敲到死!”我自豪地大声说。
“嗯,嗯……”将军感到惊诧,他沉默了片刻,思索着什么,随后又转了话题。  
“已经很晚了。”他说。  
“晚只是对敌人而言,决不是对我们。”我大声叫嚷说,“明天属于我们!”  
“说得很好,很好。”将军表示同意,但有点恼火,“我指的是时间已经很晚了。”  
“战斗的时刻已经来到!我们的战鼓将不停地发出雷鸣般的响声,将军,您可以信赖您的鼓手!”我怀着一名真正的鼓手的高尚的激情,振臂高呼起来。
“我们的军队可以因为您而感到骄傲。”将军有点儿酸溜溜地说。他的身子微微颤抖了一下,因为夜幕已经降临到宿营地上。
“是的,我们的军队会感到骄傲。我们不会停滞不前,因为我们要进军,夜以继日地进军。但我们每前进一步……”
“我们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不停的胜利鼓声!”我脱口而出,一边击着鼓。  
“喔,这,这,”将军嗫嚅地说,“是的,确实是这样。”说完,他朝自己的帐篷走去。我独自一人留了下来。但是,孤独更增强了我作为一名鼓手的自我牺牲精神和责任感。“将军,你走了。”我心想,“但是你知道,你忠诚的鼓手还在警戒着。你的额上已经出现了一道道犁沟似的皱纹,你还在全神贯注地考虑战略部署。你和我,我们两人将一起迎接曙光。我将以你和我个人的名义,用鼓声宣告它的来临。”这种对将军的爱戴之情,这种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充溢了我的心灵,我竭尽全力把鼓点敲得更急,更响。夜已深沉,我用青春的全部热情,怀着一个伟大的理想,献身于我的光荣劳动,只是在鼓锤击鼓间歇的时刻,②我才听见从将军的防水帆布帐篷里传来的弹簧垫的哧溜声。有人仿佛在辗转反侧,不能成眠。后来,在将近午夜的时候,在帐篷前面,隐约出现了一个白色身影,这就是身穿睡衣的将军。他的声音有点嘶哑。  
“所以,您是说,这个……您的鼓还要继续击下去,是吗?”他说。在这夜静更深的时候,他还到我这儿来,真是使我感动,他真正是战士的慈父啊!  
“是的,将军!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就要击鼓,我的天职和我们为之奋斗的事业要求我这样做,我保证战鼓长鸣!”  
将军咬了咬牙。我以为,这是因为他感到冷的缘故。后来,他瓮声瓮气地说:“好,很好。”说完就走了。  
很快,我就被捕了。执行这项命令的巡逻队一声不吭地包围了我,从我的脖子上摘去了战鼓,从我精疲力竭,冰冷的手中夺走了鼓槌。谷地里一片寂静。他们之中有一个人告诉我,逮捕我是执行将军的命令,罪名是暴露目标,暴露目标!  
此刻,天色已开始发亮。迎接黎明的只是一阵阵响亮的鼾声,当我们走过将军的帐篷时,我清楚地听见了这鼾声。
(选文有删改)
小题1:小说开篇关于鼓的描写作用是什么?(3分)
小题2:文中的两处画线句具有丰富的内涵,请作简要分析。(4分)
①“噢,好小伙子!”将军夸奖我说,同时伸手挠了挠头。  
我才听见从将军的防水帆布帐篷里传来的弹簧垫的哧溜声。
小题3:结合全文,分析小说中 “我”的形象。(4分)
小题4:小说结尾说“迎接黎明的只是一阵阵响亮的鼾声”,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3分)
小题5:鼓手的遭遇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