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中国人的思考方式人是能思考的动物,因此现代人类的动物分类学名称是“智人”。然而思考的能力须经过训练始得发展。不同文化训练思考的方法各有所长,于是每一种文化都有其...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中国人的思考方式
人是能思考的动物,因此现代人类的动物分类学名称是“智人”。然而思考的能力须经过训练始得发展。不同文化训练思考的方法各有所长,于是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思考方式。中国人的思考方式也许有下列几项特色,而这些特色也影响着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的视野与角度。
相对于希腊文化与印度文化的缜密逻辑,中国人比较取径于直观与体会。中国人日常语言中成语特多;中国文学中,用典是其特色。两者都采用一连串的模拟,提供一些相近的印象,然后重叠这些印象,抽绎建立起一个新的印象。这一过程只能意会,不易言宣。中国人擅长此道,找出一个“悟”字,代表直观体会。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经过华化终于成为发扬光大的宗派,而不是理论严谨的唯识宗,而是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在中国人的日常经验中,“悟”是时时出现的思考方式。
中国人观察事物,往往重视统摄全面,而不喜欢对局部的分析。以中医理论为例,经脉遍布全身,气血周游顺畅,则身体康健。若有病痛,中医不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从全身的整治调理下手。中国的绘画,以气韵生动为上,也是看一幅画的全面性;为此,中国画家一落笔就定了全局,不能中途修改。这种例证不胜枚举,说明中国人不注重局部分析的思考方式。
中国人习惯于从有机的变化中看世界。中国人的诗词中最多的是对时节的感慨,中国人的宇宙感处处都是活泼的生命,而且生命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价值。鸟飞鱼跃,是一个境界;绿荫窗前,是一个境界。有机的宇宙观与上述全面性的考察又是互相关联、难以区分的。因此,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李约瑟曾经指出,中国人的有机宇宙观是中国文明的特征,截然不同于牛顿力学的机械宇宙观。
中国人还有对于“动态”的注意。《易经》一书全是讨论变易的过程;五行相生相克,也是不断变化的动态。“文化”一词其语根是“人文化成”,本身即是变化,而不是形态。太极图代表着进行中的变化,变化即是常态。这一命题,又与上述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陈述了中国人思考方式的特色。
以上这些思考方式其实也是彼此相关、互相加强的。全面、有机与动态几项,只是从不同的角度陈述相同的现象,而直观的悟性则以非分析的思考统摄上述三个思考的角度。这些思考方式落实在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中,即是认识世事多变化,也准备面对变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日中则仄,月盈则亏”、“盛极必衰,否极泰来” ……有了这些对变化形势的理解,中国人不是坐待命运降临的宿命论者,而是随时准备面对变化的命运调整自己的反应。这是一种乐观的命运论,正如海边冲浪的弄潮儿,随时抓住变化的浪头,调整自己的动作。在满潮时,为即将开始退潮而警惕;在谷底时,准备抓住再次上升的契机。这种智慧不能全由直觉获得,必须有一定深度的哲学探讨,始终浓缩为日常生活中的人生智慧。                  (选自《观世变》,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化环境和背景会对一个民族的思考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B.印度佛教经过华化后,成了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代表了中国人注重直观思维的特点。
C.太极图与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显示出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的特点。
D.中国人的直观悟性以非分析的思考统辖中国人的全面、有机、动态的思考方式和习惯。
E.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全由直觉获得,没有深度的哲学探讨。
小题2:下列各项说法中,不能代表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特点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B.中国古代诗人特别重视诗歌的意境和神韵。
C.天不变,道亦不变。
D.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小题3:请结合本文相关阐述,解释“有机的宇宙观”的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请归纳概括本文所述的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有哪几种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CE
小题2:C
小题3:处处是活泼的生命,生命本身是值得尊重的价值(或:强调万物有灵,众生平等,皆有价值);世界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所有事物相互统一和相互联系在一起。(4分)
小题4:中国人思维比较取径于直观和体会;
中国人观察事物,往往重视统摄全面,而不喜欢局部的分析;
中国人的有机世界观,习惯从变化中看世界;
中国人强调对于动态的注意。(共四点,一点1分)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C项,原文第5段中“与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的“这一命题”指的是“变化即是常态”,而不是太极图;E项,这一判断与中国人的人生智慧和思考方式不相符合。
点评:解答这类题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排除法。解答时一定要注意原文同题肢相对照。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转述内容要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其表达的意思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
小题2:试题分析:是西汉董仲舒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按今天的哲学观点来看,这一观点显然带有机械广义色彩,不能代表中国人的典型思维特征。
点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显性内容,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标题、论点或分论点、结论性句子等。三是综合分析,比较鉴别。
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要求结合全文的相关阐述,来解释概念。因此就要在阅读的基础上,找出文章中对此的相阐述,提取其中的关键词或句,加以整合即可。
点评:理解句意是理解文义的基础;而理解句意,要掌握“句不离篇”的原则,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考题形式一般是单项选择,也有简答题。基本思路是:明确陈述对象,注意范围变化;弄清句子位置,明确地位、作用;分析结构、手法,抓住关键词语;注意语序、关系,明确事实、逻辑;联系中心、背景,注意转述信息。
小题4:试题分析:文章的第一段说:“中国人的思考方式也许有下列几项特色,而这些特色也影响着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的视野与角度。”可见本题的答案就蕴含在以下的述说内容中。对此,要注意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比如每段的中心句。
点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在信息筛选的基础上对文章材料和思想的进一步把握。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对其写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断;还应注意: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防止要点遗漏。又需以整体把握文章意旨即中心意思为宏观指导。
核心考点
试题【中国人的思考方式人是能思考的动物,因此现代人类的动物分类学名称是“智人”。然而思考的能力须经过训练始得发展。不同文化训练思考的方法各有所长,于是每一种文化都有其】;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送    行
梁实秋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遥想古人送别,也是一种雅人深致。古时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见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支骊歌,灞桥折条杨柳,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都有意味。李白的船刚要启碇,汪伦老远的在岸上踏歌而来,那幅情景真是历历如在眼前。其妙处在于纯朴真挚,出之以潇洒自然。平夙莫逆于心,临别难分难舍。如果平常我看着你面目可憎,你觉着我语言无味,一旦远离,那是最好不过,只恨世界太小,唯恐将来又要碰头,何必送行!
在现代人的生活里,送行是和拜寿送殡等等一样的成为应酬的礼节之一。“揪着公鸡尾巴”起个大早,迷迷糊糊的赶到车站码头,挤在乱哄哄人群里面,找到你的对象,扯几句淡话,好容易耗到汽笛一叫,然后鸟兽散,吐一口轻松气,撅着大嘴回家。这叫做周到。在被送的那一方面,觉得热闹,人缘好,没白混,而且体面,有这么多人舍不得我走,斜眼看着旁边的没人送的旅客,相形之下,尤其容易起一种优越之感,不禁精神抖擞,恨不得对每一个送行的人要握八次手,道十回谢。死人出殡,都讲究要有多少亲友执绋,表示恋恋不舍,何况活人!行色不可不壮。
悄然而行似是不大舒服,如果别的旅客在你身旁耀武扬威地与送行的话别,那会增加旅中的寂寞。这种情形,中外皆然。Max Beerbohm写过一篇《谈送行》,他说他在车站上见一位以演剧为业的老朋友在送一位女客,始而喁喁情话,俄而泪湿双颊,终乃汽笛一声,勉强抑止哽咽,向女郎频频挥手,目送良久而别。原来这位演员是在作戏,他并不认识那位女郎,他是属于“送行会”的一个职员,凡是旅客孤身在外而愿有人到站相送的,都可以到“送行会”去雇人来送。这位演员出身的人当然是送行的高手,他能放进感情,表演逼真。客人纳费无多,在精神上受惠不浅。尤其是美国旅客,用金钱在国外可以购买一切,如果“送行会”真的普遍设立起来,送行的人也不虞缺乏了。
送行既是人生中所不可少的一件事,送行的技术也便不可不注意到。如果送行只限于到车站码头报到,握手而别,那么问题就简单,但是我们中国的一切礼节都把“吃”列为最重要的一个项目。一个朋友远别,生怕他饿着走,饯行是不可少的,恨不得把若干天的营养都一次囤积在他肚里。我想任何人都有这种经验,如有远行而消息外露(多半还是自已宣扬),他有理由期望着饯行的贴子纷至沓来,短期间家里可以不必开伙。还有些思虑更周到的人,把食物携在手上,亲自送到车上船上,好像是你在半路上会挨饿的样子。
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那一刹那像是开刀,凡是开刀的场合照例是应该先用麻醉剂,使病人在迷蒙中度过那场痛苦,所以离别的苦痛最好避免。一个朋友说,“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我最赏识那种心情。
小题1:结合全文,谈谈送行为什么会成为“人生中所不可少的一件事”?(4分)
                                                                              
                                                                              
小题2:在作者笔下古人送别和现代人有什么区别?(5分)
                                                                               
                                                                               
小题3:“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作者称“我最赏识那种心情”,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结合你的体验或所知,谈谈你对这种心情的理解。(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未知难度:未知| 查看答案
精 神
终于,她答应陪儿子去吃肯德基了,不过,她说:“一言为定,只买一份鸡腿、一杯饮料。”儿子不止一次想光顾这个环境了。他远远地指着豪华的门面一侧站立着的穿着奶白色西服的模特儿,说:“那就是山德士上校。”她觉得那位老人显得富态而慈祥。
厅内,宽敞、宁静,只有三对青年分布在不同的角落。母子俩选了张离服务台不远的桌子,桌面摊着一张报纸,他掀起说:“妈妈,你看。”
一张10元面额的纸币和8个1元面额的硬币。她惊讶了,脱口说:“怎么办?”
他说:“交给老师。”
她笑着说:“也好,这个店收了恐怕吞没了。”
他收起钱。她禁不住四下望了望,像是在做一桩丢人现眼的事儿。她的心“怦怦”地跳。其实她真想白捡了这钱,只是儿子在场,他还小。
服务小姐端来了一份鸡腿,一杯可乐。她当即付了款。她奇怪地想:竟不能将18元用来支付这个诺言,那样的话,她也能点个便宜的点心,毕竟首次坐进这个幽雅的环境呀。
他说:“妈妈,你呢?”
她说:“你慢慢吃,到时我可要问你什么滋味呢!”
他递过来说:“妈妈,你尝尝。”
她摆摆手说:“我不喜欢吃鸡,你慢慢吃,妈妈陪你。”
他埋头啃那鸡,显得仓促。
她喜欢注视着儿子,说:“又没人抢,你慢慢吃,你这吃像难看。”
他放慢了速度,却已经只剩根细骨了。他仰脖喝进可乐,说:“妈妈,真的很好吃呢。”
她说:“再好吃还不是鸡?好了,这下算是如愿了吧。”
他站起,精神抖擞的样子,说:“味道真的很好呀。”
翌日,他临上学校,说:“妈妈,早餐钱你还没有给我呢?”
她刚醒来,说:“我这儿没零钱,你先垫着吧。”
他说:“我口袋里的钱不够吃早餐。那钱我要交给老师呢。”
她打开皮夹,抽出一张10元面额的纸币,说:“晚上再结算。”
傍晚,她一进门,看见正在做作业的儿子,首先想到那笔钱,似乎那18元钱关系着儿子今后的成长、发展,她期待儿子单纯、美好——在儿子面前,她仍是一个正面的形象,恐怕今生今世儿子都不知道她打过那笔钱的歪主意。她说:“18元钱你上缴了吗?”
他放下笔,迎上来,说:“妈妈,上课前,我已经交给赵老师了。”
她说;“老师说啥了?”
他说:“也没说啥,赵老师要上课呢。”
她说:“唔,捡了东西是该上缴。”
再一天,上班,她接到一个电话,是赵老师的电话。赵老师请她赶快到学校一趟。
她说:“出了什么事了?”
赵老师说:“肯德鸡快餐店老板赶到学校说要见见你们母子俩。”
老板是一个操着外地口音的中年人,没有店门口的永远站着的“山德士上校”那么有风度,却也显的精明。他说,那18元钱是他特意摆在桌子上的,他决定谁拾金不昧,他就奖励188元,他料不到校方转告了他,他就在学校颁发这笔奖金。我奖励这种感人的精神。
儿子一个劲儿地瞅她。她觉得受了“山德士上校”作弄了一样,说:“我不要这笔奖金,我不要,我和儿子只不过偶然去了店里,我不过不想叫儿子失望,他父亲两个月前出外打工……好了,我现在要去上班了。”
周围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都看着母子俩。她觉得浑身发热,抚摩着儿子的头,说:“妈妈上班去了。”
下班回家,儿子欢喜地迎上来说:“妈妈,赵老师通知我,明天我当光荣升旗手。”
她拍拍儿子嫩稚的肩膀,说:“妈妈替你高兴。”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文中画线句说“在儿子面前,她仍是一个正面的形象,恐怕今生今世儿子都不知道她打过那笔钱的歪主意”,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心理?小说中有哪些情节表现了女主人公的这种心理?(8分)
                                                                     
                                                                     
小题2:小说中的母亲原先盘算着那18元钱,最后又拒领那笔奖金,母亲前后表现的性格是矛盾的吗?(8分)
                                                                     
                                                                     
                                                                    
小题3:小说以“精神”为题,包含了哪些丰富的内涵?(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小题1:“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写出清香的特点是 (     )
A.随风飘散,荡然无存
B.聚而不散,芳香浓郁
C.悠长连绵,沁人心脾
D.断断续续,若有若无
小题2:第四段文字结尾写叶下流水时,用的词语是“脉脉”而不是“静静”,这样写的作用主要是:(  )
A.写出流水默默无声,衬托荷花柔美风韵。
B.写出流水含有情义,衬托荷花柔美风韵。
C.写出流水默默无声,衬托荷花艳丽照人。
D.写出流水含有情义,衬托荷花艳丽照人。
小题3:这一段文字在写法上的特点是(   )
A.托物言志B.融情于景C.触景生情D.直抒胸臆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摆渡自己》一文,完成小题。(8分)
生命的日子里,有晴天,也会有阴天雨天雪天。人生的路上,有平川坦途,也会撞上没有舟的渡口没有桥的河岸。
烦恼、苦闷常常像夏日里的雷雨,突然飘过来,将心淋湿。挫折、苦难常常猝不及防地扑过来,你甚至来不及发出一声叹息就轰然被击倒。有的人倒在岸边再没爬起来,有的人在黑暗里给自己折了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到对岸。
20岁忽然残了双腿的史铁生,为自己折了一只船。这是一只名为“写作号”的船。正攻读博士学位,却患上了运动神经细胞病,不能说、不能动的史蒂芬·霍金,给自己折了一只思想的船,驶进了神秘的宇宙……
在苦难的岸边匆匆折成的船,成了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舟。
也许一生中我们不会遭遇这样的大灾大难,然而我们何曾摆脱过阴天雨天雪天,何曾摆脱过绝望的纠缠!那种无路可走的绝望,一生中谁不碰上几回!
当我们知道苦难是生命的常态,烦恼痛苦总相伴人生时,我们何必要自怨自艾早早地放弃,早早地绝望?
有的人将求生的本能折成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出绝望的深渊。有的人将新的***折成一只船,渡过了挫折后的痛苦与沮丧。有的人将希望折成一只船,驶过了重重叠叠的黑暗。实在无船可渡的人,哪怕用幻想折只小船呢,也要奋力将自己摆渡到对岸。
也许我们不曾经历感情的剧痛,不曾经历失败的打击,不曾经历无路可走的绝望,可是晴朗的日子里也常会有突来的阴风晦雨。它像一只黑乌鸦扇着翅膀在你周围鼓噪着,足以将一个好心情蹂躏得乱七八糟。这种时候,我们同样需要有一只船来摆渡自己。这只船也许是去听一场音乐会,也许是捧起一本书,也许是去给互联网上从未谋面的网友发封电子邮件,也许是背上旅行袋悄悄出门。
所以,无论命运多么晦暗,无论人生有多少次颠簸,都会有摆渡的船,这只船常常就在我们自己手里。
小题1:作者从“写作号”船和“思想的船”分别对史铁生和霍金的意义中感悟到了什么观点?请你用原文中的句子作答。(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6段中说“苦难是生命的常态”,这里的“苦难”的一个表现是突如其来的“大灾大难”。请你概括出它的另一个表现。(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8段中加点的“这只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4:下面五种说法中,与本文的主旨最为接近的两项是(   )(2分)
A.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B.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C.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D.解铃还需系铃人。
E.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