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把灵魂的耳朵叫醒潘炫我想,这个故事一定能让你铭记一生的。有一个青年,二十几岁,正是青春年华,却因故意***人罪被判死刑。这是当时许多人意料之中的事情。然而令人意...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把灵魂的耳朵叫醒
潘炫
我想,这个故事一定能让你铭记一生的。
有一个青年,二十几岁,正是青春年华,却因故意***人罪被判死刑。这是当时许多人意料之中的事情。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是自己到公安局投案,而且宣判那天,他很平静。
他的父亲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富商,对宝贝儿子的“所作所为”大为恼火,“恨铁不成钢”地责骂他犯傻。
曾经,他也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有着一段快乐的少年时光,可是后来,他学会了逃学,打架,吸毒。
密封如笼的死囚房里,钢铁焊成了“天网”,执行枪决的前三个月,他最大的心愿是能够快快结束生命,似乎,这个世界上已没有什么东西能再让他留恋。
直到他看到了一只麻雀。
那天中午,他正蜷在牢房的一角。突然在寂静而空荡的牢房里,他像是听到了什么,站了起来,抬头向上看,脸上第一次露出了笑容——一只麻雀在天窗的网格间欢跳乱叫,还不时地歪着脑袋看他。他一动不动地凝望着这只麻雀,没有人知道当时他都想了些什么。只是从那一天开始,他天天望着天窗,他在等那只麻雀,但麻雀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
后来,他开始在看守所的《新生》小报上发表一些反省的文章,他说,我没有想到,活到今天我第一次看到了麻雀。很多人不明白他在说什么,但我明白,他是真的第一次看到了麻雀——婴孩般的惊喜和真诚的怀念为证!
活到那一天,他只看到了一只麻雀,却是以死刑为代价。
不要可怜或是同情他,更不要耻笑或蔑视他,想想我们自己,可曾看见过一只麻雀?
故事还没有完,但剩下的结尾,他永远也不会知道了,就像他生命中的另一只麻雀,他永远地错过了。
接下来的故事是这样引起的。
执行枪决前,他千嘱万托一个狱友出去后一定帮他了却一桩心愿。原来,初三时,与他同桌的一个女孩因家境贫穷不得不辍学,临走前女孩要他第二天送送她,并说有事求他。他猜想女孩是想向他借钱,他便准备好。可是,当天晚上他因打架受伤没能去车站,所以他想求狱友出去后,帮他找那个女孩解释一下,他不是故意失约的,他不是个不讲信义的人.
一个劣迹滔天的死囚,临终前的心愿竟是这样一份小小的牵挂,我们没有理由感动,就像他看见了一只麻雀一样,何足挂齿。
但我们错了——因为我们没有看见过一只麻雀。
后来,那个狱友出去后,找到了女孩,女孩已为人妻为人母了,听完一切后,她哭了:“十年前的那天我约他,并不是为了借钱,只是想带他到山里吃几天苦,见见他从来没见过的东西啊……”
听到这句话,我想每一个纯净的灵魂都会禁不住打一个冷战。谁会想到这场误会竟成了他们两人之间的隔世之憾了,而那时,他本该看见麻雀及一切的啊!
然而,他错过了那一天。直到生命将止,他才看到了一只麻雀。他看到的那一只,也许正是我们应该去寻觅的那一只。把握住自己的生命,把灵魂的耳朵叫醒,在每个平平常常的黎明里,去倾听一声鸟鸣,去领会一种语言,然后说给生命听吧。
这是每一个脆弱的生命最需要的。
小题1:小说中多次出现“麻雀”,含义并不完全相同。试问有哪几种含义? (6分)
答:
小题2:辍学女孩是一个怎样的人? (5分)
答:                                                                                                                                                   
小题3:是什么原因导致他走上***人犯罪的道路?(6分)
答:                                                                                                                                                    
小题4:作为个体生命的灵魂的耳朵为什么能睡眠?怎样叫醒他? (8分)
答:
答案

小题1:(1)生命存在的珍贵、美丽和欢乐。 (2)良心良知,做人的道德底线。 (3)指代辍学女孩。
小题2:她生活在贫穷的家庭中,但她能发现生活中的阳光和欢乐,热爱生活,善解人意,乐于助人。
小题3:他生活在物质富有的家庭中,但他精神上缺少欢乐,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关心、理解和引导,他自身的性格缺陷也是重要原因。
小题4:第一问:(1)自身的原因。没有认识到生命的珍贵和美丽,浑浑噩噩地过日子。(2)外部原因。社会、家庭和学校没有做应该做的工作。第二问:(1)白身加强道德修养。(2)社会、家庭和学校加强道德教育。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提到“麻雀”有什么含义,当然指它的寓意和象征义。死刑犯在狱中所看到的“麻雀”,寓指自由和生命存在的珍贵、美丽和欢乐;作者议论中的“麻雀”是指做人的首先底线;而它的象征义就是指辍学女孩。
小题2:试题分析:辍学的小女孩在文章中的描述很少。她因为家庭贫困而辍学,并且想带“他”到山中去见见“他曾来没有见过的东西”。可见她乐于助人。
小题3:试题分析:这个题目稍有点难度,需用心去梳理文本,去发现其中的一些相关的语句,尤其是带有作者相关评议的句子。“他的父亲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富商,对宝贝儿子的‘所作所为’大为恼火,‘恨铁不成钢’地责骂他犯傻。”
“曾经,他也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有着一段快乐的少年时光,可是后来,他学会了逃学,打架,吸毒。”等一些语句,都可以找到其中的原因。
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的解读应和第三小题联系起来。作为个体生命的灵魂的耳朵为什么能睡眠,小说中的死刑犯就能说明这一点。通过第三题我们知道,这里既有个体自身的原因,也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原因。至于如何叫醒,小说中写到“去倾听一声鸟鸣,去领会一种语言,然后说给生命听吧”。当然最简捷的办法就是针对原因,解决问题。那也就是自身和社会、家庭、学校这两个方面。
点评:本题不主要涉及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理解与欣赏,四个题目都是围绕此来进行设题。小说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揭示作品的主题。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小说的核心和主体,这也是小说类这类文学类文本的常考题与必考题。对于小说的阅读,理解和欣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阅读小说的主要任务和首要任务。当然,对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理解与欣赏,抓住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无疑是个关键。但借助于小说中的环境、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是理解小说中的人物以及作品主题的重要一环。就本题而言,小说中的环境,尤其是小说中的“麻雀”的寓意及象征义,以及小说中的辍学女孩这一人物形象,都有助于对作品中主要人物形象的理解,有利于小说主题的把握。命题者也正是从这方面来命题的。
核心考点
试题【把灵魂的耳朵叫醒潘炫我想,这个故事一定能让你铭记一生的。有一个青年,二十几岁,正是青春年华,却因故意***人罪被判死刑。这是当时许多人意料之中的事情。然而令人意】;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永远的蝴蝶
[台湾]陈启佑
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
  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默点头,把信交给她。
  “谁叫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去帮我寄信。从她伞骨滑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眼镜玻璃上。
  随着一阵拔尖的刹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
  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深秋了。
  她只是过马路去帮我寄信。这简单的动作,却要叫我终身难忘了。我缓缓睁开眼,茫然站在骑楼下,眼里裹着滚烫的泪水。街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来,人潮涌向马路中央。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这时她只离我五公尺,竟是那么遥远。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
  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她是要帮我寄信的,那,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我茫然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年轻的樱子知不知道呢?
  妈:我打算在下个月和樱子结婚。
请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从鉴赏小说的某一个角度(如:环境、情节、主题、人物、写作技巧等)写一篇不少于150字的评论。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漫说姓名文化
当我们热热闹闹地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以为,其实遗忘了最大的一笔遗产,这就是姓名文化。汉族的姓名文化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的人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养成果。这一文化系统不但影响了其他民族,也辐射至周边地区。
人人都有自己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这个根是民族、国家和省籍、家乡不能替代的。在我们的五千多个姓氏中,大多源于上古,几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从先秦姓与氏的“别婚姻”“别贵贱”,到秦汉的姓氏合一,再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内许多民族纷纷采用汉姓,每个姓就是一部历史。
根的意识曾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根的文字载体就是绵延不断的谱牒,根的终极意义是宗亲归属感。从前,谱牒和宗亲的广博关怀可以让人千里之外也互为依托;现在,宗亲仍可以令个人与家庭在茫茫人海中,在生疏的大千世界里,在冷漠的现代社会内,寻求到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宗亲早已不是血缘之亲,而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横向联系。
在姓氏文化浓浓的熏陶下,不管走在哪里,仰望“四知堂”的匾文,我们知道了主人姓氏的归属;远远看见“陇右名望”,我们也明白了这一村的大姓是什么。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寄身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无形的姓氏文化则保存在有形的匾额和石刻里。
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包涵更为丰富。从商代的干支入名,到后来的“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由春秋战国时期打破禁忌,好以贱丑隐疾为名,再到西汉以后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从新莽禁用双字,到南北朝盛行二字;由唐宋时代形成的以辈次命名,再到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三十个,非但组成了绵延不绝的人名历史,也在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官风民俗、文学礼仪。人名文化还包括字、号,还有学名、小名、诨名,互补互衬,传递出长辈的期待,自己的志向、性情和旨趣。
我们的人名文化最讲究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其中,家讳、内讳是家庭之避讳,国讳、宪讳、圣讳,属于社会之避讳。在避讳中,嫌名,即避字音同或字音近之讳,最为普及。避讳的方法可以改字、空字、缺笔、换音,当然也有嫌名不讳、二名不偏讳、已祧不讳、诗书不讳、临文不讳等不予避讳的规则。那个时代,家讳这一显示民族伦理精髓的避讳最为顽强。
姓名文化,作为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一种活的传承,而这传承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我们所有人都是这传承的载体,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对其兴衰负责。如何传承我们的姓名文化,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思考。
小题1:下列对“姓名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姓名文化是一种经过数千年积累和演变,蕴含着丰富内容的独特的文化系统。
B.姓名文化历史非常悠久,很讲究避讳,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
C.姓名文化是一笔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对其他民族和我国的周边地区都产生了影响。
D.姓名文化是一种活的传承,我们每个人都应是它的传承者,都应对它的兴衰担负起责任。
小题2:下列理解和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绵延不断的谱牒上的文字记录的是人们的原始之根、文化之根、它能给人一种宗亲归属感。
B.在我们源于上古的五千多个姓氏中,几乎都存在着自己的起源故事和演变历史。
C.人名文化比姓氏文化历史更悠久,所包含的内容更丰富,它传递着长辈的期待和自己的志向旨趣。
D.人名文化最讲究避讳,避讳包括家庭避讳和社会避讳,是我国民族伦理精髓的重要体现。
小题3:根据文中信息,以下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是(   )
A.如今,宗亲仍可以让人们在茫茫人海中和生疏世界里获得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现代社会里人们对自己原始之根和文化之根的认同。
B.在古代,“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避讳的基本原则,但这种人名文化现象没有得以最终的延续,如今,避讳传统已在人名文化中逐渐消失。
C.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官风民俗,从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三十个这一现象可以看出,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尊崇儒家思想的一个朝代。
D.作者之所以认为姓名文化是我国最大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原因是没有任何一种文化遗产像我们的姓名文化那样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徘徊在人生的空地上
周国平
近来,我闲读《论语》这一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能够成器,即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说他没有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地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确实有人讥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之后自嘲说,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吧。
其实,孔子对读书人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的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又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与他的几个学生子路、曾皙(名点)、冉有和公西华一起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余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只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时节,换季的春服穿上了身,约上五六个青年人,六七个少年人,在沂水里洗一洗,在舞雩坛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孔子听罢,喟然叹曰:“我和曾点想的一样啊!”圣人这一叹,活脱脱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为“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洒脱自在,岂非胜似一切?
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众说不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的范围。孔子重人伦是一个事实,不过他到底是一个聪明的人,而一个人只要足够聪明,就决不会看不透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这句话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也就不足怪了。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他总是区别对待“邦有道”和“邦无道”两种情况的。“邦无道”时,能逃就逃,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会装傻更妙(“愚不可及”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其本义不是形容愚蠢透顶,而是孔子夸奖某人装傻装得高明极顶的话,相当于郑板桥说的“难得糊涂”)。他也不像基督那样,当你的左脸挨打时,要你把右脸也送过去。有人问他该不该“以德报怨”,他反问:那么用什么来报德呢?然后说,应该是用公正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丝毫没有偏执狂。“信”是他亲自规定的“仁”的内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说:“言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径。要害是那两个“必”,毫无变通的余地,把这这位老先生惹火了。他还反对遇事过分谨慎。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也出自《论语》,只是孔子并不赞成,他说再思就可以了。
也许孔子还有不够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有这一面毕竟是令人高兴的,它使我们可以放心承认孔子是一位够格的哲学家了,因为哲学家就是有智慧的人,而有智慧的人怎么会一点不洒脱呢? (本文略有删改)
小题1:依据全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的内涵。(6分)
                                                                         
小题2:文中第五段“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的含义是什么?(2分)
                                                                           
小题3:文中列举的孔子的哪些观点能够说明“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6分)
                                                                           
小题4:文章从“君子不仁”和“君子不器”两个方面来阐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的,你能提供另外的理由来支持或反对作者的看法吗?(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目   光
李汉荣
①据说目光是有重量、有质量的。
②目光的重量,远远大于我们的体重。其实,我们的身体,我们身体里面的那颗心,正是收藏和贮存目光的库房。
③所以,当我们老了,越来越轻的身体里,却感受到越来越多的沉重,那些好的目光,如宝石珍珠,存放在内心最重要的房间,我们经常于静夜抚摸它们,回味它们,被它们再次照拂,同时又为无法再次回到那些眼睛面前,表达谢意和敬意,而感到遗憾和痛心;而那些不友好的目光,恶意的、冷漠的,虽说时间已稀释了它们的分量,然而记忆还是时常被它们袭击,就如同跋涉过水深火热,双腿乃至浑身的骨头,难免被风湿性疼痛折磨。我们的身体和心灵,比我们的理性要精确得多,理性接纳了的,被理性过滤掉的,身体和心灵都悉数收藏,而且原汁原味原质。假如你能勘探你身体内部的江河湖海和崇山峻岭,你将惊异它浩瀚的沉积和收藏,而藏得最深,保鲜保真最好的,正是那一脉脉、一束束、一道道目光。
④我们的体重之外,更多的,也更重的,是身体内部储藏的目光的重量。
人生的质量,除了身体的质量,更重要的,是身体内部储存的目光的质量。
⑥圣人体内,一定存放着高质量的目光。这样的目光,如水,如雪,如虹。如星、如月、如雨、如纯棉,如黑夜的灯,如冬日的炉火,如妩媚的青山,如雨后的草叶,如月光里展开的大海那深邃的沉思和悲悯,如闪电穿透长夜又谦卑地消融于长夜……我读《论语》,读《庄子》,读佛经,读列夫·托尔斯泰,都读到了一束束目光,他们眼睛里的目光,以及他们内心里储存的目光。圣人从目光的丛林中走过,从生灵的泪雨血河里趟过,他们的眼睛望见了苦海的深处,望见了生存莽原上伤痛的背影。同时,他们的眼睛又与长夜远处、星空高处某个神圣的目光对接,于是,一种深达海底又接星辰的伟大心胸展开于他们体内,发自人的内心却蕴藏了宇宙般深广思想和爱意的目光,终于降临世间。
⑦于是,我经常问自己:
⑧你的体内该存放怎样的目光?你渴望收藏的那些好的目光是在陆续凋零,还是在陆续生长?你如何在紫外线等有害射线频频伤害的大地上,捕捉并珍藏那些美好的光线?穿过日渐破败的森林,你怎样寻找种子那暗淡的目光,在长久地与它对视之后,你是否播种它,并祈祷在雨过天晴的早晨,看见一株嫩芽,噙着泪珠,表达着胆怯的希望?
⑨我又该向生活,向历史,向覆盖着坟墓、陨石和青草的土地,投去怎样的目光?我该向那瘦瘦的溪流、细细的泉眼投去怎样的目光?你看,那朵小小的芨芨草花就要开了。仿佛一点粗暴的声音都会让它熄灭,我该怎样以温柔的目光注视它仅有的几分钟的童年?无家可归的燕子,怯怯的降落在我的阳台,以公元前的方言,试探我的心思,试探我对春天的态度,我该用怎样的目光问候它或者冷落它?欢迎它或者拒绝它?我该向那山路上跋涉的身影,投去怎样的目光?我该向雨夜里的灯火,投去怎样的目光?我该向一直在深夜里最高处凝视我的那些神圣的星星,投去怎样的目光?我该向那一天一次大出血、每一天都怀抱爱的火焰而死去的壮美的夕阳,投去怎样的目光?我看见我的不远处安静地站立着的那棵柳树,它的每一根手指都在传递一种古老而单纯的情思,它嫩绿的眼神,那点化过《诗经》、照拂过唐诗、抚慰过宋词的眼神,又投递到僵硬的水泥地板上,投递到被电线缠绕被塑料包装了的生活身上,投递到被商业操纵被数字组装被技术复制的文化身上,投递到落满高分贝尖叫声的我的小小的身体上和心上,那么,我该向它投去怎样感恩的目光?
⑩是的,我收藏着来自历史、来自自然、来自生活、来自人群的各种各样的目光。
11同时,我投去的目光,也将被收藏,被某棵树收藏,被某朵花收藏,被某条河流收藏,被某盏灯收藏,被夜半的某颗星收藏,被近处或远处的某个心灵收藏。
12就这样,我们的目光,改变着白昼的光线,也改变着夜晚的品质,甚至,或多或少地,改变着宇宙的质量……
小题1:怎样理解“人生的质量,除了身体的质量,更重要的,是身体内部储存的目光的质量”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小题2:请概括文章第⑥段的主要内容并分析本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5分)
                                                                                                
                                                                                 
小题3:文章第⑨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各举一例,简要分析。(5分)
                                                                                                
                                                                                 
小题4: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我们该 “存放”“投出”什么样的目光?请分点概括。(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公爵花园里,堂吉诃德和桑丘被蒙上眼睛,坐在一只大木马上。公爵叫人抬来几只大风箱,拼命鼓风,让堂吉诃德误以为正在空中飞行和魔法师作战。然后人们点燃木马的尾巴。马肚子里装满了花炮之类,一阵爆炸便把堂吉诃德主仆抛跌在地上。堂吉诃德睁开眼,看到他的长枪插在一张白羊皮纸上。上面写着上天对他功绩的褒扬。公爵夫妇装作十分惊讶,把一场闹剧扮演得像真的一样。(《堂吉诃德》)
B.孙权听从谋臣的建议,谎称国太病危,骗孙夫人携阿斗回吴,让刘备拿荆州来换阿斗。孙夫人携阿斗离去时,被赵云、张飞截下,留下阿斗,只放回了孙夫人。(《三国演义》)
C.贾瑞在园中调戏凤姐后,竟又跑到凤姐住处挑逗。凤姐假意殷勤,让座倒茶,并举止暧昧,约贾瑞晚上在西边穿堂儿等她。贾瑞果信其言,如约前往,在仓皇逃离之时,又被凤姐浇了一身屎尿,冻得冰冷打颤,遂一病不起。(《红楼梦》)
D.高老太爷临终前原谅了觉民的逃婚行为,他让觉慧把觉民找回来,并亲口告诉觉民冯家的亲事不提了,以后好好读书,扬名显亲。(《家》)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