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后面题目。草婴:为读者打开一扇窗陈启伟文汇报:您翻译托尔斯泰前后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得到俄罗斯文学界高度评价,“全世界只有草婴独自一人把托尔...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后面题目。
草婴:为读者打开一扇窗
陈启伟
文汇报:您翻译托尔斯泰前后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得到俄罗斯文学界高度评价,“全世界只有草婴独自一人把托尔斯泰的小说翻译完”。您为何如此着迷地要把托尔斯泰的全部小说翻译出来?
草婴:托尔斯泰文学作品在中国获得成功,主要是作品本身写得好。我当时选择翻译托尔斯泰的小说,主要是在阅读和翻译文学作品时,我认识到托尔斯泰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的一生就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他的作品用感人至深的艺术手法培养人的博爱精神,反对形形色色的邪恶势力和思想。他的作品思想性比较接近我的内心活动。还有一点是托尔斯泰的作品不采用华丽的辞藻,他不卖弄技巧,而是非常朴实地真实地塑造了各种人物。
文汇报:除了托尔斯泰,肖洛霍夫的作品也占了您译作的重要部分。
草婴:肖洛霍夫是继承托尔斯泰最成功的作家,他的作品在写实中透着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文汇报:在肖洛霍夫被定为“苏联修正主义文艺鼻祖”后,您被定为这个鼻祖在中国的“吹鼓手”、“代理人”。但是经历了这样的磨难后,您为什么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追求?
草婴:我曾多次讲过我凭什么能够坚持自己的工作。我的回答就是凭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良知是心,是脑,是眼,是脊梁骨,是胆。“心”是良心,做人做事都要凭良心,要是没有良心,什么卑鄙无耻的事都可以做。“脑”是头脑,不论什么事,什么问题,都要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分析、判断,也就是遇事都要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眼”是经常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观察人民的生活,不能只听媒体的介绍,也就是要随时分清是非,尤其是大是大非。“脊梁骨”是人活在世上总要挺直脊梁,不能见到权贵,受到压迫,就弯腰曲背,遇到大风就随风摇摆。“胆”是勇气,人如果没有胆量,往往什么话也不敢说,什么事也不敢做。
文汇报:现在,翻译领域受经济利益驱使产生了抄袭、剽窃、粗制滥造等丑恶的现象。有的出版单位三个月竟能翻译出100部“世界名著”您怎么看待?
草婴:文艺作品的粗制烂造是要不得的。一个好的、有良知的文学翻译家是要把原著作者的精神世界通过他的译文,非常完整地传达给译文的读者,使得译文读者能准确地感受到原著作者的思想感情、精神生活,同样达到原著作者希望达到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来完成文学翻译工作。
文汇报:您父亲希望您中学毕业后去学医科或者农科,用工业或者农业来救国。您后来是怎么走向翻译道路的?
草婴: 1937年抗战爆发。我看到中国处在很危急的关头,另外看到国民党非常腐败,整个中国好像看不到希望。我虽是一名少年,也开始产生忧国忧民的思想。当年苏联在中国已经有一定的影响,鲁迅先生都写过文章介绍苏联。因此我很关心苏联究竟怎么产生的,这个社会究竟怎么样,要了解这个社会,就要直接看俄文的书报,但苦于不识俄文。1938年3月,我无意中看到报上有一则“招生广告”,便跟一位中年俄国太太学起了俄文。其实,她不是教师,只是一般的家庭妇女,因生活所迫,想教俄文增加收入。所以,我更多的是进行自学。后来就认识了姜椿芳,他是地下党的领导人。
文汇报:您说过姜椿芳对你的影响很大。
草婴:他对我的影响、帮助都很大。当时他通过地下党的关系,知道我这个中学生学俄文很用功,他问我俄文学得怎么样?我说很困难。他说,我们过两三个礼拜见面一次,你有什么问题,我能帮的就帮你解决。我一面继续跟俄国人学俄文,一面得到姜椿芳的细心帮助,得益不少。
1941年8月,地下党与苏联塔斯社合作出版《时代》周刊,姜椿芳叫我翻译塔斯社的电讯稿。1942年,时代社又出版《苏联文艺》月刊,我开始翻译文学作品,翻译了苏联作家普拉东诺夫的短篇小说《老人》,这也是我最早的一篇译作,从此踏上了俄罗斯文学作品的翻译之路,到现在应该有65年了。
除了我父亲,姜椿芳是对我影响很大的人。今年北京要出版一本纪念姜椿芳传,我写了一篇序言《蜡烛成灰泪难干》。姜椿芳是我一生的楷模。
(选自《激情中国》,内容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作品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全世界只有草婴独自一人把托尔斯泰的小说翻译完”,可见草婴对俄罗斯文学推介的巨大贡献,也可以说他是中国读者了解俄罗斯文学的一扇窗户。
B.草婴那么着迷于托尔斯泰小说的翻译,是因为托尔斯泰的小说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培养人的博爱精神,比较接近草婴的内心活动。
C.姜椿芳是对草婴影响最大的人,因为姜椿芳是草婴的楷模,不仅帮助草婴学习了俄语,还给草婴实践俄语的环境,最终使草婴踏上了俄罗斯文学作品的翻译之路。
D.草婴人为文学翻译家实际上像桥梁一样,要能将原著作者的精神世界完整地传达给译文的读者,让文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精神生活。
E.通过本篇访谈,我们仔细地了解了草婴凭着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努力克服生活磨难,坚持自己翻译工作的过程。
小题2:请概括本篇访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访谈中提到草婴翻译肖洛霍夫作品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访谈中草婴谈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而且草婴也被社会誉为“坚守良知的翻译家”,请结合本文的具体事实,探究草婴为什么被誉为“坚守良知的翻译家”。(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A(3分)    D(2分)    B(1分)
小题2:① 着迷翻译托尔斯泰作品的原因;② 面对困难,坚持自己工作的原因;③ 如何看待翻译领域的丑恶现象;④ 走向翻译道路的过程(答出2点给3分,3点给4分,4点给6分)
小题3: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或过渡作用)(1分),承接上文喜欢翻译 托尔斯泰作品的原因(1分),引出下文草婴被定为肖洛霍夫在中国的“鼓吹手”而遭受磨难及因有良知没有放弃工作的过程;(1分)②内容上,强调了他对文学的不断进取不断追求的精神。因为肖洛霍夫在文学创作中是继承托尔斯泰的,所以草婴对其进一步研究,这就更能丰富草婴喜欢选择托尔斯泰作品的原因,从而表现出他不断进取不断追求的精神。(2分)
小题4:①草婴是有良心的翻译家,文学翻译到路上一直坚持追求人道主义精神,着迷具有人文关怀的如托尔斯泰和肖洛霍夫等作家的作品;②草婴反对粗制滥造等翻译领域的丑恶现象坚持对读者和作者负责的态度,不做卑鄙无耻的事;③面对祖国的危急关头,国民党的腐败,年少的草婴早就产生了忧国忧民的思想,运用“脑”和“眼”,观察和分析,并坚持学习俄语了解苏联;④他在被定为肖洛霍夫这个“苏联修正主义文艺鼻祖”在中国的“鼓吹手”、“代理人”后没有向命运低头,一直挺直脊梁,取得了非常伟大的翻译成就;⑤对给自己极大影响、帮助的姜椿芳,始终怀着极大的感恩之情,在北京要出版的一本纪念姜椿芳的传记后,草婴写了一篇序言《蜡烛成灰泪难干》来表达对他的感恩之情(五点任意答出四点即可,每点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B项概括不全面,草婴选择托尔斯泰的小说翻译,原因“还有一点是托尔斯泰的作品不采用华丽的辞藻,他不卖弄技巧,而是非常朴实地真实地塑造了各种人物”;C项错在“姜椿芳是对草婴影响最大的人”,原文说“除了我父亲,姜椿芳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人”;E项错在“详细地了解”,本文只是概括地介绍了他坚持良知克服磨难。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能力,我们可以从文汇报记者的几个提问入手,看各问了几个方面。从而总结答案。
小题3:本题属于作用类试题,我们基本都是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作答。结构上要分析它所处的位置,如开始、中间、结尾等。内容上要分析对人物心理,性格,精神等方面的表现;要看它对主题的表达作用等。
小题4:此试题注意考察学生总结归纳综合评价能力,首先分点做出综合评判,然后结合文本说出理由。主要从刻画人物的行为,做事的意图所在来分析。但是要结合文本分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后面题目。草婴:为读者打开一扇窗陈启伟文汇报:您翻译托尔斯泰前后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得到俄罗斯文学界高度评价,“全世界只有草婴独自一人把托尔】;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一片赤心在丹青
韩小蕙
(D吴冠中的艺术生涯是一支射向靶心的箭——“开弓没有回头箭”的箭,一辈子不偏不移地、就奔着这一个目标的箭。
②他和绘画的关系,可说是生命里的基因,前生投缘的关系——绘画不是他的专业、职业、事业,而是他的呼吸、他的身家性命、他的存世意义。有三个细节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一是抗战时期在昆明,敌机来轰炸,全校师生都上山去躲避,只有吴冠中苦苦恳求图书馆管理员,让他将自己反锁在馆内,临摹古人画册。那独自对话经典的自在滋味,一辈子都在他心头畅快地荡漾着。二是上世纪60年代,一次南下广东写生回京,昊冠中将他画的一包画立在座位上,自己则站在旁边以手相扶。站了三天三夜,下火车时腿、脚都肿了,可是他心里高兴,庆幸作品们终于平安到家了。三是上世纪70年代,吴冠中的岳母在贵阳病危,他好不容易请下假来,携妻前往探视。途经阳朔时,他太想画桂林了,遂中途下车,盘桓一天。谁知天雨不停,他叫夫人打伞遮住画板,俩人则淋在雨中,任雨丝打湿衣衫。后来刮起大风,画架实在支不住了,怎么努力也画不成了,极度失望之下,吴冠中竞哭了起来!我理解,当时他浑身的血液已被艺术的激情点燃,陷入了“不能画,毋宁死”的冲动中,这种欲罢不能,连他自己也不能控制自己了。
③吴冠中一辈子不停地追求创新,这是他血液中固有的基因,他说:“不能创新,我的生命就停止了。”“我绝不能侮辱过去的作品,一定要超过过去,给后人新的启发。”然后,又补充了一句:“只能往前走,停下来不好活,后退更没余地。”有关风格的问题,他说:“风格是作者的背影,自己看不见。”
④2009年2月26日是一个卓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展”在中国美术界的最高殿堂——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
⑤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吴先生的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不知几次,专题的吴冠中个展也有过数次。但意义不同的是,这次展出的180多幅作品,全部是吴先生的无偿捐赠之作,囊括了这位为艺术辛勤了一生的绘画大师所有的重要作品。换句话说,吴冠中把他一辈子的耕耘成果,悉数奉献给了社会。昊冠中说:“作品是艺术品,属于国家,属于人民,不属于个人。”“艺术是珍贵的,了不起的,一定要把艺术留下,留给将来人们再认识。”在他的晚年,吴冠中开始捐出自己的画作,大批量捐献给国家美术馆中国美术馆。而在此前的捐献,已包括全世界各大博物馆,还有国内的许多博物馆、艺术馆和重要场所,更为赈济水灾、救助残疾人等公益事业捐献过多幅作品,前后捐出的共有300来幅。
⑥吴先生早就告诉家人:“搞艺术不赚钱,爸爸如果单为了供养你们就不搞画了。房产、现金,可以留给你们,但爸爸的画是社会公产,应该还给社会。”
⑦凡是跟吴冠中接触的人都会强烈地感觉到,他的血液里有一种特殊的东西,叫做“不安宁粒子”。他当了一辈子美术教师,从第一天做助教开始,直到耄耋之年的最后~次登台,其特色始终没有变,这就是,一上讲台就激动,越讲越兴奋,就像陷在恋爱中,不能自拔。多少年养成的习惯一直持续了一辈子,他作画,往往早餐后即开始,一直画到下午、傍晚、深夜,其间不间歇,不休息,也不吃饭喝水,何时画完何时才回到“人间烟火”。艺术是他永远的新娘,初恋的狂热一直持续到黄昏恋,始终恋不够。
⑧91个春秋飞渡,昊冠中早就做成了国际知名的大画家,他已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举办个展数十次,还获得了很多荣誉和头衔。但他认为,做成“家”不是目的,做成“大家”也不是人生理想。他说:“画家走到艺术家的很少,大部分是画匠,可以发表作品,为了名利,忙于生存,已经不做学问了,像大家那样下苦功夫的人越来越少。整个社会都浮躁,刊物、报纸、书籍,打开看看,面目皆是浮躁;画廊济济,展览密集,与其说这是文化繁荣,实质是为争饭碗而标新立异,哗众唬人,与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之朴素心灵不可同日而语。艺术发自心灵与灵感,心灵与灵感无处买卖,艺术家本无职业。”吴冠中也不是一个耽于昨天的人。他甚至说过:“明年怎么样?顺其自然。”这意思是说,艺海无涯,长征无尽头,个人只管一心一意地探索下去,其他都无须计较——是非曲直,功劳功绩,由别人去说吧。他是艺术的赤子,他的心中只有艺术,装不下别的了。
(节选自《一片赤心在丹青:追念艺术大师吴冠中先生》)
小题1:下面是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作者在谈到吴冠中与绘画的关系时说“绘画是他生命里的基因”,是在揭示绘画在吴冠中~生中的重要性,可以说,没有绘画,就不会有吴冠中。
B.吴冠中说“风格是作者的背影,自己看不到”,是在强调画家的风格是自己的艺术实践的反映,有什么样的创作实践就会形成相应的风格,域家只管做好自己就行,不必计较成败得失,功过是非由别人去评价。
C.吴冠中晚年举办的捐赠作品展,囊括了他为艺术辛勤一生的所有作品,他将自己一辈子的耕耘成果全部奉献给了社会。
D.吴冠中热爱艺术,为艺术奉献了毕生的心血,他认为艺术不能沾染上金钱的气息,不能和金钱有任何关系,所以他捐出的画作不会带来任何利益。
E.本文多处引用吴冠中的话,展示了他深刻的思想和高尚的品德。这样的写法能够更真切生动地表现人物,比单纯的记叙和纯粹的评议更令人信服。
小题2:本文第二段记述了吴冠中视绘画为身家性命的三件事,请分别概括。(6分)
小题3:结合全文,请分析吴冠中身上有哪些可贵品质。(6分)
小题4:吴冠中说:“艺术发自心灵与灵感,心灵与灵感无处买卖,艺术家本无职业。”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思想?请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此的理解。(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进行人体器官移植,最理想的状态是利用患者自身的细胞或组织,用基因技术,分化、培养、人造一个他所需要的器官,因为这能避免器官移植所产生的排斥反应。这种自体人造器官移植技术现在虽然已有巨大突破,但由于技术水平和培育成本的制约,尚不能普遍应用。
目前,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数量远远大于可供移植的器官数量,很多人往往在等待器官移植的过程中死去。为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科学家试图通过在其它动物,比如猪、羊等身上培育出人体器官,为患者移植。这种在其它动物体内培育的人造器官叫做异体人造器官。猪是人类理想的器官供体,其器官在大小、结构等解剖学和生理学指标上与人体的器官大体接近。例如,人的体温为36-37摄氏度,猪的体温为36-37摄氏度,人的心率为60-100次/分钟,猪为55-60次/分钟。因此,科学家选择在猪的体内进行人体器官培育研究。现在,他们已经培育出了一种具有免疫缺陷的猪,这种猪因缺乏某种在免疫系统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基因,免疫功能较弱,对外部组织的排斥也较少,从而使得在猪体内培育人类肝脏等人造器官成为可能。
不过.根据现有的技术水平,即使未来在猪的身上培育出了人造器官,要将其移植到人体内仍然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人类自身的免疫系统犹如一支军队,护卫着身体不受外来细菌和病毒的侵略,也清除着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在外来器官移植入人体的同时,会带来另外身体的细胞,这样,人体的免疫系统就会将这些“非己”成分视为侵略者,试图将其消灭,这就是“免疫排斥”。现在临床医学上解决免疫排斥问题通常是服用药物,抑制这支部队的战斗力,使外来的细胞得以定居,但服用抗免疫排斥药物却会大大增加接受者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机会。另外,猪的体内还有多种病毒,给人类移植在猪体内培育的器官,人也有可能会感染猪体内的这些病毒。
除了技术难题,这种异体器官移植还面临着许多伦理问题。临床实验发现,器官移植会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都产生影响。年长的人身上移植了年轻人的肾脏,头发会变黑;脾气温和的人移植了脾气暴躁的人的心脏后,脾气也会变暴躁。据此推测,如果将生长于猪身上的器官移植到人的身上,人恐怕也会显示出猪的某些特征。如果某人在生育前接受了异体器官移植,他的下一代的基因就有可能带有其它动物的成分。另外,作为培育人造器官“容器”的动物,又会不会因为曾经注入过人类干细胞,而具有某种人类特征?2002年,美国两位科学家把人类干细胞植入绵羊的早期胚胎里,结果在生育下来的这只小羊的血液、肌肉和心脏里,发现了40%的人类特质。同样,当人类干细胞注入到猪的胚胎后,猪的全身各个器官都具备了一定比例的人类细胞,从四肢到内脏,甚至大脑,那这只“猪”还能叫做猪吗?所有这些都是人造器官可能引发的伦理问题。
(摘编自《人造器官:从科幻中走来》)
小题1:下列表述,不属于科学家在猪的体内进行人造器官培育研究原因的一项是
A.自体人造器官移植虽然能避免器官移植所产生的排斥反应,且已在技术上取得巨大突破,但仍有条件限制,尚不能普遍应用。
B.现在,可供移植的器官数量远远不足,很多患者往往在等待器官移植的过程中死去,科学家希望培育出异体人造器官解决这一问题。
C.与其它动物相比,猪的器官在大小、结构等解剖学和生理学指标上与人体的器官大体接近,这决定了它是人类理想的器官供体。
D.科学家已经培育出一种免疫功能较弱,对外部组织的排斥也较少的猪,这使得在猪的体内培育人类肝脏等人造器官成为了可能。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现有技术水平所限,未来即使在猪体内培育出人造器官并将其移植到人体内,但要解决移植产生的免疫排斥问题,会大大增加接受者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机会。
B.猪的体内有多种病毒,如果给患者移植在猪体内培育的器官,这些病毒就可能通过移植的器官进入患者体内,使患者感染。
C.异体人造器官移植会引发伦理问题,如,移植年轻人的肾脏,年长人的头发会变黑:移植脾气暴躁人的心脏,温和的人会变暴躁。
D.根据美国科学家在绵羊早期胚胎里植入人类干细胞的实验可知,把人类干细胞注入到猪的胚胎后,这只猪已经不是真正的猪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技术水平和培育成本的制约,自体人造器官移植目前还没有应用于实践中,这种技术应用于临床现在还只是科学家的一种理想。
B.与其它动物相比,猪虽然是异体人造器官的理想供体,但为患者移植在猪身上培育出来的器官,仍然具有极大的风险。
C.免疫排斥实际上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对人体自身的保护,只是这种保护不利于移植异体器官后患者的康复,因此需要加以抑制。
D.在动物体内培育人体器官并将其移植给人,可能使这些动物和器官接受者的身体发生生理改变,这是人造器官研究面临的问题之一。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各题。(25分)
摆渡
叶仲建
河东村和河西村隔着一条河,村民来往很不方便。不知从哪一天起,河上出现了一条渡船,船主人姓张,河东人,久了,人都唤他张摆渡。
河东村的后面是山,河西村的前面通往城市;河西村的人要上山,河东村的人也要进城。那年头,收成不好,张摆渡靠着这条船和一身摇橹的功夫,竟过得不差。
河西一户柳姓人家瞅着眼红了,为啥一条河,好处都让你张摆渡给占去了?为啥河东人的钱要塞进河西人的腰包?柳家穷,却也砸锅卖铁添置了一条与张摆渡相仿的船。
没有争执,没有商议,却有了规矩:河东人过河,得上柳摆渡的船;河西人过河,得上张摆渡的船。即便柳摆渡的船在彼岸,张摆渡的船在此岸,河而人也不会登上张摆渡的船,而是向对岸吆喝两声,朝柳摆渡招招手。这样一来,张摆渡所赚到的钱少了一半,但熙来攘往的人频繁,好歹混了个囫囵饱。一段时间倒也相安无事,日子在两个人的摇橹声中流逝。
一年后却发生了一件事。那天,柳摆渡的船载着河东村的一对母子过河,船行至河中央,便缓缓地往下沉。船舱里进了水,没一会儿水就漫过了船身。柳摆渡无法一下子救俩人,丢下女人在河中乱扑腾。柳摆渡将小孩拖到河岸,转身要下水救女人,发现女人正向对岸漂移过来——救女人的是张摆渡。
张摆渡救了女人一命,也相当于救了柳摆渡一命。柳摆渡的船沉到了水底。第二天,柳摆渡没来吊船。第三天,还是没来。几天过去了,柳摆渡还是没有出现。那几天里,张摆渡经常盯着沉船的水面,沉默不语,总觉得失去了什么。
两岸的芦苇青了枯,枯了又青。阳光把张摆渡的身子晒成了古铜声。风雨在张摆渡的额头上到出了皱纹。为了增加收入,除了载客,张摆渡还网起了鱼。张摆渡在这摆渡和网鱼中度过了他中年的时光。张摆渡老了,脸上的皱纹越加多了深了,背部微微伛起。
上了年纪的张摆渡很孤独。其实这么多年来,他一直觉得孤独。张摆渡喂了只鸬鹚,他会跟鸬鹚说话。更多的时候,他只静静地坐在船头,抽着旱烟,对着河水沉思。
河西岸过来一个年轻人。“爹,你别摇船了,去我那住吧。”年轻人蹲在岸边,对张摆渡说。这样的话,他说了已经不止一两回。
“能摇就摇,摇不动时,自然会上你那。”张摆渡淡淡地嗫嚅着。
“可你已经老了啊!也该享享清福了,再说,这一天几块钱的营生能顶什么事?我又不是养不起你。”
“混帐!要不是这几块钱,你能上大学?能有今天?”
“过河的人太少了。”年轻人换了一种语气说。
“可还需要一个摇橹的。”张摆渡说,“有急事总得从河上过。”
“他们的钱供了你上了大学。”张摆渡又说。
“那我去老家转转。”年轻人叹了口气,转身朝村落的方向走去。
河东河西的人似乎真的少了很多。大多数年轻人都去城里谋生了,留下的老弱病残,一年出不了几次门。张摆渡的生意显然淡了下来,除了逢年过节,这条河上的一切,平静得如同一幅画。张摆渡和他的船,自然是画上的一景。
“人老了,眼花了,乡里乡亲的都瞅着陌生了。”那年的中秋,张摆渡对着一个西装笔挺的人叹道。
“老哥,还认得我不?”那人没动身子,却这样问张摆渡。
张摆渡认出来了,是当年的柳摆渡。张摆渡一下子激动了起来:“你……你回来了?这几年,你……去哪了?”
“嗯,回来了,去了一趟外地。”
“当年,谢谢你,你把这摇船的生意让给了我。”张摆渡踏上岸,指了指河,又紧紧地握住柳摆渡的手。 
“不,应该是我谢谢你才对,要不然,我也不会有今天。老哥,我今天又来抢你的生意了。”
“哦?”张摆渡疑惑不解地望着他。
“我要在这河上建一座桥。建好了,你就没法摇船了。”
张摆渡笑了,连连说着:“好,好……”
在一声又一声的“好”中,张摆渡很想接下来告诉柳摆渡一件事,关于那年沉船的事。他想告诉柳摆渡,他这么做只是为了能有足够的收入供儿子上大学。他还想告诉柳摆渡,因为这件事,他愧疚了一辈子。
张摆渡最终没有把这个秘密说出来。其实,他早就把这个压在心底的秘密说出来了。他跟船头的那只鸬鹚说了无数次。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3年第5期,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河西柳姓人家眼红张摆渡靠摆渡过上不错的日子,也置船参与摆渡,抢了张摆渡的生意,张摆渡嘴上不说啥,心里肯定不舒服。
B.晚年的张摆渡不愿放弃老营生跟儿子到城里享清福,一是因为村民还有乘船的需求,二是因为张摆渡眷恋家乡,故土难离。
C.小说刻画人物运用了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方法,叙事则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柳摆渡外出打工的情况就是一处虚笔。
D.鲜明的对比也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柳摆渡致富后造福乡民的高尚品德,就是通过张摆渡的自私反衬出来的。
E.这篇小说以张摆渡为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时间跨度很长,情节起伏多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社会面貌的巨大变化。
小题2:小说题目“摆渡”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张摆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最后写道:“张摆渡最终没有把这个秘密说出来。”有人认为,张摆渡应该把秘密说出来;也有人认为,张摆渡已经没有必要把秘密说出来。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具体理由。(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雷抒雁:一个时代的激情诗人
张毅静
2013年2月14日凌晨1时31分,一个毕生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诗人走了。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他为之讴歌了一生的世界。他,就是著名诗人雷抒雁。
他的诗都与时代重大事件有关。
一切可能都来自少年时代所接受的教育。雷抒雁读初二就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启蒙老师告诉同学们说:“文人是干吗的?就应该像我们大儒张载那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思想深入其心,使得雷抒雁一生以诗文为喉舌,在每一个时代重大事件面前,在每一个大的历史变革时期,我们都能听到他的声音。
上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的政治刚刚开始解冻。为在“反右”和“文革”中蒙冤者进行的平反也没有开始。年仅三十岁出头的雷抒雁在无意间看到辽宁张志新烈士的事迹后,他被烈士的死难真相所震撼,感慨不已。他在文章中写道:“那时候,我有大梦初醒的感觉……那是一个思索的年代,一个反问的年代,一个不断地解剖自己,解剖灵魂,解剖社会的年代。”雷抒雁以正直人的良知、以勇敢者的锐气、以诗人的敏感与才华,一蹴而就《小草在歌唱》这首悼念张志新的诗。诗中具有这样掷地有声地写道:“我敢说,如果正义得不到伸张,红日,就不会再升起在东方!我敢说,如果罪行得不到清算,地球,也会失去分量!”此诗经《光明日报》以整版篇幅刊载,在当时引起巨大社会反响,被形容为“重磅炸弹”,震撼着沉闷已久的诗坛,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局面。
1984年雷抒雁创作了长诗《父母之河》,在这首诗中,诗人的艺术神思伸向精神上的文化寻根,把黄河的文化底蕴与改革开放时代的博大精深诉求结合起来,这首诗是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更博大的拓展。
2008年,雷抒雁创作了反映抗击冰雪灾害和抗震救灾的长诗《冰雪之劫:战歌与颂歌》、《悲回风:哀悼日》等,对中国人遭受的苦难做出了积极的、激情昂扬的诗歌回应。
雷抒雁曾在一次访谈中说:“诗与时代的关系是复杂的。从我的创作来看,我的诗都与时代重大事件有关。其中写得更多的则是个人心灵在时代际遇中的感发和情感。”
过去的30年,对于中国,对于中国的每个普通的公民来说,都是最重要和最了不起的年代。
生活和工作中的雷抒雁,性子急、率真、直爽,富于激情。
老同事毕星星曾写道:“雷抒雁的名字好,很抒情,像个诗人。他常奚落我,叫个星星干什么!有一次,我意外地发现了他的一枚图章,木制的,四个字‘雷书彦章’,于是知道了,他原来的名字叫雷书彦,有点古旧的书香气,也有点迂腐陈旧的意味。雷抒雁是后来就着音改的,改得好。雷抒雁从大学入伍,一股子书生气。闲下来打扑克,雷抒雁是最难伺候的一位。一旦牌好了,他目中无人,豪气干云,赢得得意洋洋犹有余威。一旦一把烂牌,立刻没了神气,凝思沮丧强撑着,一副等待世界末日的架势……”
自小生长在关中,雷抒雁一生对秦腔、眉户特别钟爱。家乡陕西的剧团每次去北京演出,他都要去现场提建议。对剧本、唱腔设计和演员的表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他从来都是直率敢言,有啥说啥。
2009年3月,雷抒雁诗歌创作研讨会在他的母校西北大学召开。会上,初听有人称他是“人民诗人”,雷抒雁的眉头锁了起来;随后,又有几位作家评论家称他是“人民诗人”,雷抒雁坐不住了,干脆打断发言者的话:“刚才大家用了天才的、伟大的、杰出等词来形容我,以后,请你们在我听不见的时候说,我不欣赏那些词。”他直截了当地表示:“有人说我是‘人民诗人’,我觉得自己担当不起,但我希望自己能为人民多写点东西。”
诗人王久辛记得,在一次古体诗词研讨会上,轮到雷抒雁发言时,他将准备好的发言稿放到一边,正色地说:“今天参加会议的全是诗人,本来没有什么尊卑贵贱,在诗的面前一律平等,以诗论高下。可是你们弄这么个主席台,按官职排位,这还是研讨诗吗?”
对于近年来中国诗歌创作的现象,雷抒雁也是直抒胸臆,他认为现在一些诗人没有生活积累,无病呻吟;叙事性的诗多,几乎是顺口溜;诗句很花哨,只有好的句子,没有好的内容……
(摘编自2013年2月18日《海南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少年时代的教育对雷抒雁具有深远影响,他初中时就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启蒙老师的教导使雷抒雁一生的创作都关注时代生活,反映时代特征。
B.由于张志新烈士事迹感人,加上《光明日报》以整版篇幅刊载,所以,《小草在歌唱》发表后,引起巨大社会反响,被形容为“重磅炸弹”。
C.雷抒雁原名叫“雷书彦”,既有古旧的书香气,也有点迂腐陈旧的意味,以至于雷抒雁从大学入伍时,还有一股子书生气。
D.在母校召开的雷抒雁诗歌创作研讨会上,面对众人的赞誉,雷抒雁感到很不安,他不愿意别人称他为“人民诗人”,这表现了他谦虚的品质。
E.文章通过叙写雷抒雁诗歌创作和生活中的一些情况,刻画出一个思想激进、性情豪爽、富有激情的诗人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小题2:雷抒雁为什么能够创作出引起巨大社会反响的诗作《小草在歌唱》?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作为一个时代的激情诗人,雷抒雁的“激情”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 (6分)
小题4:雷抒雁的“率真”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010年11月29日,北京市小学生张皓经调查和实验发现“鲜食用菌不同程度地用荧光增白剂浸泡过”。消息一出,北京市工商部门旋即澄清,张皓的实验结果“不具有科学性”,并在后续的实验检测中宣称食用菌的合格率为97.73%。但在某网站调查中,99%的网友选择“相信小学生”而不信工商局。究竟哪一方代表了“科学”的立场?
先让我们回到17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英国。那时,在是否存在真正的真空的问题上还存在着很大争议。争论的一方是科学家罗伯特·波义耳,另一方则是被标定为机械论哲学家、政治学家的托马斯·霍布斯。基于政治立场君权至上的信仰,霍布斯推定:知识也应该服从权力。然而波义耳等人发起的英国皇家学会却将霍布斯的信念归于无形,因为皇家学会的宗旨是不必经过政府批准,不对政府任何部门负责,以及国家无法凌驾于他们可以独立表达意见的实验室之上。这个新的小圈子将关注点聚焦在了空气泵的实验之上。
为了弥补人类感官上的局限,波义耳设计出空气泵装置,并把它塑造成帮助人们“发现新的可见世界”的有力武器。这个装置的精妙之处便在于它能够使观察者看到玻璃试管内部的情况,并允许人们引导甚至控制实验的发展。于是每当某个贵族大公光临科学聚会时,空气泵的神奇便不可避免地被展示一番。当技术人员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操作那透明却又封闭的空气泵,泵中倒置的试管的水银面又有明确的下降时,实验室变成了一个生产知识的“公共空间”。没错,这里体现着波义耳借鉴自司法领域,又不断倡导并期望形成科学新传统的观念——事实的构成,就是见证者增衍的过程。波义耳的合作者罗伯特·胡克将这种实验记录的程序编成皇家学会的典籍,并强调实验“必须要有实验时在场者一定数量的签名”方为有效。然而在证人资格的选定上却毋庸置疑是“政治”的,波义耳本人也坦言,同样是作为见证人,一般认为牛津大学的教授比牛津郡的庄稼汉更为可靠。因此在策略上,如果说霍布斯是用单纯的政治资源去批判科学,波义耳却是在科学中加入了政治的元素从而打造更加坚固的联盟。除此之外,鼓励大家进行重复性实验,是增衍见证的另一个有效的方法。于是很自然地,随着实验方法和空气泵装置的不断普及,波义耳的学说在学术界站稳了脚跟。此前还曾被列为“必读”的霍布斯,也在18世纪末期基本退出了科技史的舞台。
由此看出,“科学”的生产过程——真理的成立和传播,主要靠的是社会的信任。从“见证”的意义上讲,科学是社会甚至是政治的。然而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政治的外衣逐渐被“内化”到科学的身体当中,反而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说到这里,也许“蘑菇门”的问题也会“不证自明”了。科学,特别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离不开小至科学家共同体,大至整个社会的接受或者说“见证”。当公民社会逐渐觉醒之时,有智慧的政府唯一能做的就是跨越科学和社会的鸿沟,让科学回归“见证”!
(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第157期11版。)
小题1:下列关于“波义耳的实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17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英国,在是否存在真正的真空的问题上还存在着很大争议,波义耳的实验,就是为了让人们认识到真空的存在。
B.波义耳设计出空气泵装置,这个装置的精妙之处便在于它能够使观察者看到玻璃试管内部的情况,并允许人们引导甚至控制实验的发展。
C.波义耳的实验,强调实验时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在场者,这就是“见证者”,实验结束时要有这些人的签字,没有签字实验就会失败。
D.波义耳的实验,不是做给科学家看的,而是做给公众看的,他希望通过“见证人”的认可和传播,让自己的观点逐步获得大众的认可。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机械论哲学家、政治学家的托马斯·霍布斯,基于政治立场君权至上的信仰,他认定知识也应该服从权力,这就是说政府的话比科学家的话更有权威。
B.英国皇家学会的宗旨是不必经过政府批准,不对政府任何部门负责,以及国家无法凌驾于他们可以独立表达意见的实验室之上,他们更崇奉实证科学。
C.每当某个贵族大公光临科学聚会时,波义耳就给他们展示空气泵的神奇,这样就巧妙地借助了政治的资源,让科学在与政治元素结盟下更有影响力。
D.为了使真空理论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波义耳不断增加辅助性实验,并使这些实验方法与装置得到推广普及,最终站稳了脚跟,击败了托马斯·霍布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工商部门发布了合格率为97.73%的食用菌检测数据,却仍有99%的网友选择了“相信小学生”,这说明政府执法部门在公众中存在信任危机。
B.科学的生产过程即真理的成立和传播,主要靠社会的信任来完成,这说明科学是社会甚至是政治的,不过政治的影响会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弱化。
C.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离不开社会的接受或者说“见证”,从这个意义上说,“蘑菇门”的问题也会“不证自明”了。
D.在公民社会逐渐觉醒的时代,有智慧的政府要想获得公众的信任,不是振振有词的说什么,而是尽可能地将一切放在公众的“见证”下去做。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