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简答题(10分)小题1:“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一诗赞赏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哪位人物?请简述诗中相关情节。(5分)小题...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简答题(10分)
小题1:“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一诗赞赏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哪位人物?请简述诗中相关情节。(5分)
小题2:请概述《茶馆》中秦仲义的遭遇并简析其性格。(5分)
答案

小题1:①张飞(张翼德)。(1分)②刘备携百姓往江陵进发,张飞断后;(1分)张飞在长坂桥头布下疑兵之计;(1分)曹操追兵至,张飞立马桥头,怒目圆睁,发出三声巨吼,吓死夏候杰;(1分)曹军惧张飞之威,往西逃跑。(1分)
小题2:遭遇:①秦仲义二十岁时主张实业救国,创办工厂;(1分)②几十年后,工厂财产被国民党没收拆卖(耗尽心血却落得产业被没收的下场)。(1分)性格:①自命不凡(财大气粗);(1分)②缺少同情心;(1分)③进取心强(有理想、有追求)。(1分)
解析

试题分析:要想把本题答对,首要的前提是对《三国演义》《茶馆》的情节比较熟悉。然后根据题干选定情节的范围,以此作为自己答题的出发点,同时还要注意复述的过程中一定要语言高度概括,只需要把情节的大概内容复述清楚即可,不需要把细节问题也写出来。关于性格概括,语言一定要都概括力,可简单结合有关情节分析。
核心考点
试题【简答题(10分)小题1:“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一诗赞赏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哪位人物?请简述诗中相关情节。(5分)小题】;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全民焦虑”也称集体焦虑,它是一种广泛的弥漫于社会不同阶层的紧张心理状态。近日,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就“当下中国人为何焦虑?”做问卷调查,结论显示“全民焦虑”是当下中国的一种社会病基本成共识;而且焦虑问题多,焦虑度较高,特别是公众对关系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的焦虑程度远超对宏大命题的焦虑;更可怕的是这种焦虑情绪还可以相互传染,不容易通过心理的调适而化解。
近年来,社会流动渠道堵塞,处于较低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人几乎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向上流动,小康社会的美好理想被冷酷的现实打破,这种心理落差使他们感到失落、挫折和无助,于是就焦虑起来,浮躁起来。再者,在吃饱穿暖之后,人们日益关注自身的健康安全,但是,因为对“看病贵、看病难”等医疗保障不完善的忧虑,对食品、药品不安全的担心,对能否长寿以及长寿了生命、生活质量能否得到保证的疑惑,加上一部分人的关注过度,出现了“关心则乱”的焦虑障碍。与此同时,改革开放,引入了市场机制,旧的游戏规则被打破,而新的游戏规则正在建立之中,激烈的社会变迁使社会规范也变得不确定。在大多数人还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一部分人富裕起来了。在富裕起来的人中,又有一部分人的收入和财产与非法、违法、犯罪有着难以切割的联系,更有一部分官员通过贪污受贿来敛财。这就造成了整个社会在道德方面的严重焦虑。然而,要对这种普遍的焦虑进行诊断和治疗,不能简单武断,操之过急,只对公众的焦虑进行批评指责是不明智不公道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急剧转型的时期,彻底治愈“焦虑症”绝非朝夕之功。
(选自2013年《人民论坛》,有删改)
小题1:从材料看,“全民焦虑”有哪些特点?(3分)
小题2:根据材料,简要分析为什么会产生“全民焦虑”。(6分)
小题3: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治疗“全民焦虑”。(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20分)
父亲的树
阎连科
①记得的,有段年代的1978年,是这个时代中印记最深的,如同冬后的春来乍到时,万物恍恍惚惚苏醒了,人世的天空也蓝得唐突和猛烈,让人以为天蓝是染杂了一些假——忽然的,农民分地了。政府都又把地分还给了农民们,宛同把固若金汤的城墙砸碎替农民制成了吃饭的碗,让人不敢相信着。让人以为这是政策翻烧饼、做游戏中新一次的躲猫猫和捉迷藏。
②田是我的了,物随地走,那树自然也该是我家的财产和私有。先把树伐掉,抬到家里去,有一天政策变了脸,又把田地收回到政府的册账和手里,至少家里还留有一棵、几棵树。这样儿,人心学习,相互比攀,几天间,田野里、山坡上的那些稍大的可檩可梁的树木就都不在了。
③我家的地是分在村外路边的一块平壤间,和别家田头都有树一样,也有一棵越过碗粗的箭杨树,笔直着,在春天,杨叶的掌声哗脆脆的响。当别家田头的树都只有溜地的白茬树桩时,那棵杨树还孤零零地立着像一个单位广场上的旗杆样。为砍不砍那棵树,一家人是有过争论的。父亲也是有过思忖的。他曾经用手和目光几次去拃量树的粗细和身高,知道把树伐下来,盖房做檩是绝好的材料和支持,就是把它卖了去,也可以卖上几十近百元。
④几十近百元,是那年代里很壮的一笔钱。可最终,父亲没有砍那树。邻居说:“不砍呀?”父亲在田头笑着回人家:“让它再长长”。路人说:“不砍呀?”父亲说:“它还没真正长成呢。”就没砍。就让那原是路边田头长长一排中的一棵箭杨树,孤傲挺拔地竖在路边上、田野间,仿佛是竖着的乡村人心的一杆旗。小盆一样粗,两丈多的高,有许多“杨眼”妩媚明快地闪在树身上,望着这世界,读着世界的变幻和人心。然在三年后,乡村的土地政策果不其然变化了。各家与各家的土地需要调整和更换,还有一部分政府要重新收回去,分给那些新出生的孩子们。于是间,我家的地就冷猛成了别家田地了,那棵已经远比盆粗的杨树也成了人家的树。
⑤可在成了人家后的第三天,父亲、母亲和二姐们从那田头上过,忽然发现那远比盆粗的树已经不在了,路边只还有紧随地面白着的树桩茬。树桩的白,如在云黑的天空下白着的一片雪。一家人立在那树桩边,仿佛忽然立在了悬崖旁,面面相觑着,不知二姐和母亲说了啥,懊悔、抱怨了父亲一些什么话。父亲没接话,只看了一会那树桩,就领着母亲、二姐朝远处我家新分的田地锄去了。
⑥到后来,父亲离开人世后,我念念想到他人生中的许多事,也总是念念想起那棵属于父亲的树。再后来,父亲入土为安了,他的坟头因为幡枝生成,又长起了一棵树。不是箭杨树,而是一棵并不成材的弯柳树。柳树由芽到枝,由胳膊的粗细,到了碗的粗状。在酷夏,烈日如火时,那树罩着父亲的坟,也凉爽着我们一家人的心。因为至今乡村的人多还有迷信,以为幡枝发芽长成材,皆是很好很好的一桩事。那是因为人生在世有许多厚德时,上天和大地才让你的荒野坟前长起一棵树,寂时伴你说话和私语,闹时你可躲在树下寻出一片寂。以此说,那坟前的柳树也正是父亲生前做人的延续和回报。也正是上天和大地对人生因果的理解写照和诠释。我为父亲坟头有那棵树感到安慰和自足。每年上坟时,哥哥、姐姐也都会把那弯树修整一下枝,让它虽然弯,但却一样可以在山野荒寂中,把枝叶升旗一样扬起来。虽然寂,却更能寂出乡村的因果道理来。
⑦可是今年正月十五间,我八十岁的三叔下世时,我们一片雪白地把他送往坟地时,忽然看见父亲坟前的树没了。被人砍去了。树桩呈着岁月的灰黑色,显出无尽的沉默和蔑视。再看别的坟头的树,大的和小的,也都一律不在了,被人伐光了。再看远处、更远处别家坟地的树,原来都是一片林似的密和绿,现在也都荡荡无存、光光秃秃了。想到今天乡村世界的繁华和闹乱;想到今天各村村头都有昼夜不息的电锯轰鸣声,与公路边上的几家木材加工厂和木器制造厂的经营和发达;想到那每天都往城市输运的大车小车的三合板、五合板和胶合板;想到路边一年四季都赫然竖着的大量收购各样木材的文明华丽的广告牌;想到我几年前回家就看到村头路边早已没了树木的荡荡洁净和富有,也就只有了沉默和沉默,无言和无言。
⑧只是默默念念地想,时代与人心从田头伐起最终就砍到了坟头上。只是想,父亲终于在生前死后都没了他的树,和人心中最终没了旗一样。
⑨只是想,父亲坟前的老桩在春醒之后一定会有新芽的,但不知那芽几时才可长成树,成了树又有几年可以安稳无碍地竖在坟头和田野上。
选自《散文选刊》2009.10有删节
小题1:文中四次把树比喻成旗或旗杆,分析这个比喻的含义。(3分)
小题2:根据上下文,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1)树桩的白,如在云黑的天空下白着的一片雪。(3分)
(2)我为父亲坟头有那棵树感到安慰和自足。(3分)
小题3:文章倒数第三段连用 “想到”引起五个句子,有何作用?(5分)
小题4:“父亲终于在生前死后都没了他的树,和人心中最终没了旗一样。”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14分)
王澍:我从来没有妥协过
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公民,也是第四年轻的得奖者。普利兹克奖被誉为建筑学界的诺贝尔奖。
在东南大学建筑系读书时,王澍以狂傲著称。他曾在硕士答辩时放言:“中国没有现代建筑师。如果有,最多一个半。我算一个,我的导师齐康算半个。”获得普利兹克奖之后,对此,他强调,“我只是要表达,中国建筑界虽然不时有思想的火花和批判的意见,却没有持续和深入,没有积累和传承,永远处于开端。”
2000年以后,王澍不再言辞激烈,只是埋头工作。他说:“我从来没有妥协过。作为建筑师,能够说服别人和自己一样有不可动摇的信念,这是一种能力。”他曾背着行李,按照沈从文的《湘行散记》行走,用几个月的时间寻找书中提及的村落。
王澍一直有古典文人著书立说、传道受业解惑的强烈愿望。王澍有几十张古代书画的珂罗版,用来研究传统绘画。进入大学后,王澍开始临帖,最开始是临摹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时至今日,他依然保持这个爱好。
一直以来,王澍都被归为“实验建筑运动”一分子。作为实验建筑的代表人物,王澍曾三次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王澍曾经把6万片拆迁下来的旧瓦带到威尼斯,搭建“瓦园”。中国当代建筑研究学者王明贤回忆:“西方盖一个建筑,是把旧的推翻,用新材料重做,但中国老建筑的旧材料可以继续用,建筑可以再生。威尼斯双年展是很喧闹的地方,可看到‘瓦园’,人们就会变得安静,这是让人沉思的地方,让人沉思建筑到底该怎么发展,城市该怎么发展。”
王澍的刻苦、克制与坚持被认为是他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他坚持“实验”十几年,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完全没有其他建筑师身上出现的“分裂”现象。
很多现代建筑和城市的关系很突兀,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奖,提醒了整个世界建筑界,中国有这样一条独特的建筑道路,对世界建筑而言是补充或者新的出路。王澍也表示,有一群建筑师,在做不起眼的建筑,这不是因为他们年轻或者分量不够,而是选择了一条反标志建筑和巨大建筑的道路,自己得奖是对这个群体的巨大鼓励。
“我在学生时代已经很突出了,很多同学很羡慕我的工作状态,但是他们又说,等我赚到钱或等我评上职称了,我就像你一样工作,”王澍意味深长地对记者说,“但这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到他们赚够了钱、评上了职称,就已经在另外一条路上走得太远,无法回头了。
小题1:请简要概括王澍取得成功的原因。 (4分)
小题2:王澍获奖对建筑界有什么深远意义?  (6分)
小题3:如何理解“但这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到他们赚够了钱、评上了职称,就已经在另外一条路上走得太远,无法回头了”这句话?  (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说“春秋”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徐连城在《文史哲》第三期著文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由战国时人命名的,确立于西汉。
春秋以前是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来命名时代的,战国人继续使用前人关于夏、商、周三代的名称,但其历史年代学的观点略有变化,在命名新的历史时代时有了自己的特点。一方面,自周王室东迁后,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的战争不休,周王室已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有求于大国。显然,仍以族、地、王朝三名合一的年代学命名已失去意义。另一方面,战国是个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时代,战国人发展了春秋时已有的“天命靡常”的观点,命名当世为“战国”;又根据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各国国史均名曰《春秋》,称这段历史时期为“春秋”。两汉时,人们继承了战国时人对春秋时代的称谓。
至于说“春秋时代是由鲁国国史《春秋》得名”的看法,徐文商榷说:鲁史《春秋》被拔高到经典的地位,是汉以后儒学作为官学后的事,战国时人未必肯把它奉为经典;鲁国当时并非大国,地位衰微;再者,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众多的《春秋》还会大量保存的,否则何以会说“吾见百国《春秋》”可见,战国人是不会以鲁《春秋》来命名这一时代的。
小题1:对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秦始皇焚书以后,众多的《春秋》已被焚毁,不可能大量保存,所以墨子不可能见到百国《春秋》。
B.墨子见过的百国《春秋》,几乎全被秦始皇烧毁了,只剩下鲁国《春秋》,因此 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命名。
C.墨子说他见过百国《春秋》,说明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命名,而绝大多数都已被秦始皇烧毁。
D.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保存了大量的鲁国《春秋》。如果不烧这些书,墨子见到的《春秋》会有百部以上。
小题2:徐文认为“春秋”不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的,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3分)
A.鲁史《春秋》当时并未被奉为经典。
B.当时大国争霸,周王室 无力控制诸侯。
C.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为名,并非鲁国一国。
D.鲁国当时并不是大国,而且地位衰微。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夏、商、周三代的名称,是由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命名的。
B.“春秋”这一时代称谓始于战国,两汉时人们继承了这一称谓。
C.“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以思想活跃、百家争鸣作为历史背景的。
D.产生于战国的“天命靡常”的观点,是“战国”时代得名的依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叔叔的怪病 
[土耳其]阿吉兹·涅辛
叔叔患上了一种奇怪的病。
“您哪里疼?”医生这样问他的时候他会指一指他的肚子,然后再指一指每一个关节部位。所以医生从来都不能准确诊断出叔叔的病因。
我从来不相信什么医生。天文学家发现了几亿光年之外的星星,医生们却诊断不出眼前病人的病症,这让我彻头彻尾地成了一名无医论者。“我肚子里好像有一群猫狗在打闹,你们知道,如果把猫和狗放在一个袋子里它们一定会打架,我现在就是那种感觉……”每一次叔叔都委屈地说。
一个朋友向我们推荐了一名“神医”,称他能包治百病。我们立刻就送叔叔去了他那里。那人果然高明,看一眼就说:“是胃穿孔,需要马上做手术。”手术之后叔叔的病不见好转,反而加重了。不知道你们相信不相信,我听一个护士说,医生在给叔叔做手术的时候在他的胃上没有发现任何毛病,他惊讶地说:“我切过几千个胃,却从未发现过这么健康的胃。”助理医师问他:“这么健康的胃,还需要切掉吗?”主刀医生说:“胃不是什么好东西,别看现在还没有胃穿孔,但总有一天会的,我们现在切掉一部分是在挽救病人。”就这样叔叔的胃被切除了。
叔叔花巨资做了手术,病没有好转反而更加重了,这时候又有一人给我们推荐了一名神医,说此人神通广大,有妙手回春之术。
他看一眼叔叔就说:“是肾病,需要马上做手术。”就这样,叔叔第二次被推上了手术台。手术时年轻的助手看到叔叔的肾功能很好,就说:“他的肾功能正常,手术还需要继续吗?”主刀大夫说:“肾这个东西其实每个人只要有一个就够了,为了保住我个人的荣誉,必须把其中一个切掉。”这次除了正常的手术费之外我们还给了医生甚至门卫相当可观的红包。但是红包没起什么作用,叔叔的病情又加重了。
此时又一个朋友跑过来说:“我的胃被切了十六次,最后只得重新安装,但那些都无济于事,只有一名医生让我站了起来。”
我们迅速去了他那里,医生笑着说:“是肠子的问题,您的肾白切了,对病情好转没有任何作用。”这样那位医生从叔叔的肠子上切去了一半。这次看上去叔叔好像轻快了点,食欲减少了不少,病情却一点没有好转。
一个又一个人来给叔叔推荐名医。我们的手术费一次比一次高,但叔叔的所有器官都像是拼凑来的,没有哪一个器官是完好无损的。
我们又去找一位医生,他说:“先生,您只是脚上的茧子厚了点,与其他器官无关。”
“可疼痛不是来自那里啊?”叔叔问。
“先生,你要知道人体是个有机的整体,或许您的头疼会导致脚病,脚上的病也可以导致头痛。”我们相信了那位医生的话,让他切去了叔叔的脚茧。后来叔叔找来了土耳其名医花名册,只剩下两个大夫我们还没去看过病。去找他们之后那两名医生竟然分别要走了叔叔的头发、眉毛和牙齿。
起风时叔叔叮嘱我扶好他。他说:“我太轻,不定哪一阵风就把我吹到天上去了。”
叔叔的钱所剩无几了。叔叔说想看看西医。我们去了巴黎一家私人诊所。听完我们的遭遇之后那位医生竟然哈哈大笑。然后他取镊子让叔叔张开嘴。医生从叔叔嘴里拔出了一根白色的细线。“下次刷牙注意点,是牙刷的刷毛扎到了喉咙里了。”他说。
我们又回到了伊斯坦布尔。叔叔的怪病好了,但钱也花光了。半年后叔叔还是去世了。不知是因为没有钱,还是因为缺少器官?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0年第16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我”之所以成为一名彻头彻尾的无医论者,是因为医生们诊断不出眼前病人的病症。
B.叔叔的胃被切除一部分,并非由于叔叔真正得了胃穿孔,而是出于包治百病的神医对叔叔的关爱与挽救。
C.因为要保护自己的荣誉,那位有“妙手回春”之术的医生竟然切掉了叔叔一个功能正常的肾。
D.叔叔真正的病因是刷牙时不慎将牙刷的刷毛扎到了喉咙里,因为医生将那根白色的细线拔出来之后,叔叔的怪病才被医治。
E、小说通过最后一个情节的表述,有力地讽刺了土耳其医生的庸医误人、草菅人命的社会现象。
小题2:小说刻画了一群“医生”的群体形象,请简要概括他们的共同特点。(6分)
小题3:小说在写叔叔两次手术之后,均加入了一段补叙,作者这样处理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6分)
小题4:这篇小说以“叔叔的怪病”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