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共16分)即兴与推敲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即兴的特点是...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共16分)
即兴与推敲
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即兴的特点是趁热打铁。作家内在形象被唤醒并活动时,文思泉涌,势不可遏,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王勃写《滕王阁序》,李白“斗酒诗百篇”,都属即兴创作。有时,即兴表现为“我不觅诗诗觅我”的紧急状态。一连串的形象、意念、词句以及主要脉络的情节如排山倒海般自动涌现,写都写不及,作家只能抓住轮廓匆忙记下,过后再补充和完善。司汤达53天写出《巴马修道院》,巴尔扎克于1831年写出75种作品,都属此类。即兴作品大都有首尾贯通,情感炽热,有一气呵成之势。
但即兴不是没有酝酿而凭空出现的。首先,即兴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王勃铺排大量典故,李白诗歌中丰富的社会和人生经验,都是长期积累和有意储备的。任何酣畅淋漓的即兴创作,都是作家调集平生的记忆信息,厚积薄发形成的。其次,即兴创作要有气氛和契机。即兴的刹那似乎容易,实际上兴会的来临极难。没有气氛和契机,即兴无由发生。王勃拥被而卧,李白饮酒,巴尔扎克喝黑咖啡,便都是借此来制造某种刺激情境,以待兴会到来。第三,即兴的外在表现是突发性和一泻千里的冲动,但实际上却是作家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是长期酝酿的产物。司汤达写《巴马修道院》虽53天,但其准备和酝酿却花了6年。最后,即兴不是作家的理智所选择的,它和其所禀受的天赋、气质等先天因素以及后天所掌握的本领、技巧有关。
推敲是指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如果说即兴表现为灵感飞溅的快乐,那么推敲则表现了物化过程跋涉的艰难。李频“只将五字句,用破一生心”。《复活》中马丝洛娃的初次登台亮相的一个场景,托尔斯泰花费了10年时间,修改达23处之多。徐志摩说他作诗,从一点意思的晃动到一篇诗的完成,没有一次不经过“唐僧取经”似的苦难。
推敲不仅表现为词句的精选,也包括细节的提炼,人物的安排,章节的转换,意境的合成等等。由于文学创作的工具和媒介都是语言文字,因此,所有的推敲也都以语、词为主来进行。推敲的好处是精雕细琢,表达心象精确鲜明,无处不使人感到作家的匠心。正如即兴创造需要推敲一样,推敲创造有时也会出现颇为畅达的即兴。较长时间的词句斟酌,常常伴随着一连串的灵感和兴会。
即兴和推敲是同一操作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不可把它们绝对分开。对于具体作家来说,有的可能以即兴为主而以推敲为辅,有的则相反。不管他采用哪种操作方式,目的都是为了完满地把构思体现在纸上,把内在不可捉摸的形象物化为可以通过文字欣赏来消费的文学作品。
如果把即兴与推敲两种方式结合起来,也许更有利于物化的实现。在语言文字的操作实践中,凡著名作家都能发挥即兴与推敲之所长,为己所用。李贺每有兴会,便立刻记取一鳞半爪,存之“诗囊”,回家后反复修改。欧阳修兴会突至,即使如厕,也要马上笔录,过后挂于墙壁,再三推敲。                                     ——节选自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虽然即兴创作在表面上具有突发性,但实际上,它是作家情感和经验累积后的必然结果。
B.一部经过推敲而创作的作品,无处不使人感到作家的匠心;而即兴创作的作品,我们很难感受到作家的匠心。
C.由于徐志摩的作品没有一次不是推敲出来的,因此,读徐志摩诗,我们感受不到那种一气呵成的气势。
D.为了完满地把构思体现在纸上,作家就必须借助即兴和推敲两种方式,把内在不可捉摸的形象物化为可消费的文学作品。
E.即兴创作是比较感性的,但它的背后需要的是长期的积累、积淀;推敲创作是比较理性的,但它的背后又常常伴随着一连串的即兴、灵感。
小题2:下列各项,最不能直接表现作者推敲过程的一句是(   )(3分)
A.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B.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C.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D.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小题3:请简要概述即兴创作产生的条件。(4分)
小题4:文中说到“如果说即兴表现为灵感飞溅的快乐,那么推敲则表现了物化过程跋涉的艰难”。根据文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简要说明。(4分)
答案

小题1:DE
小题2:B
小题3:①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②要有气氛和契机;③需要长期酝酿和作家综合心力的爆发;④与作家的天赋、气质等先天因素和后天掌握的本领技巧有关。(每点1分)
小题4:在一定的氛围中,当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把作家的内在形象唤醒时,作家便文思泉涌,接着一连串的形象、意念、词句以及主要脉络的情节便自动涌现,作家写都写不及,这便是即兴。(2分)而推敲则需要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帖。它不仅表现为词句的精选,也包括细节的提炼,人物的安排,章节的转换,意境的合成等等,它无处不使人感到作家的匠心。(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辨析,做出取舍。A项“必然结果”一说纯粹无中生有。B项曲解文意。原文说明即兴“是作结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是长期酝酿的产物”,可见,即兴也能见到作者的匠心的。C项文中说“即兴作品的大都……有一气呵成之势。”但没有说推敲出来的作品没有这种气势。所以选DE。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要先从文章中找到与推敲的过程相关的语段进行分析,然后再针对选项中的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做出取舍。文章第三段,“推敲是指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如果说即兴表现为灵感飞溅的快乐,那么推敲则表现了物化过程跋涉的艰难。”B项,“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是***描写彩虹的,彩虹具有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并且形状类似“彩练”。与推敲的过程无关。所以选B。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是属于局部题,可从兴创作产生的条件所在段落中或者附近段落找出相关语句进行概括。如在文章第二段中,就有“首先”“其次”“第三”“最后”的提示性语句。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如“首先,即兴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以此类推即可,但要注意③④点不能照抄原文,需对原文进行概括转换以符合题意要求。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要结合着文章中关于“即兴”和“推敲”的相关语段,从两种概念的特点方面进行分二者的区别。如文章第一段开头两句就是对即兴的特点的解释;文章第二段前两句也是对推敲的特点的解释。答题时,要结合着这些具体的特点,从即兴的“灵感”性和推敲的“匠心”特点加以阐释自己的理解。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共16分)即兴与推敲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即兴的特点是】;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题。
琴王
游睿
他很会拉琴。村子里的人都称他叫琴王。
他的琴声太动听了。 琴弦拉动,一串串嘹亮的音符就接踵而出。他的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听他的琴,让人变得澄清。
很少有人见过他,但都听过他的琴声。他会在每个傍晚准时拉动他的琴弦。
当夕阳对着山村撒下最后一丝余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扛着满身的疲倦回到家的时候,他的琴声会在村子的东头悠扬地响起。
琴弦一动,人们马上就陶醉在他的琴声里。白日里所有的疲惫,所有的烦恼和不快,都在他的琴声里渐渐消融,远去。最后人们带着微笑幸福地睡去,直到第二天精神抖擞地开始新的劳作。
因为他的琴声,村子里的人们感到幸福和充实。
这个傍晚天空被无数道闪电残忍地划破。汹涌澎湃的洪水如彪悍的巨蟒将村子死死缠住。 老人、小孩,所有人都被逼到村里的一个土包上。洪水一次又一次拍打着人们的脚脖子,像死神跃跃欲试的手。村子在自己的眼前渐渐变小,几块瓦片和木板在水里打旋。有人大声地哭泣,有人唾骂,有人惊叫,有人焦躁地踏着脚步,还有人绝望地准备跳水。天渐渐黑下来。完了,似乎一切都完了。
这时,村子的东头,依旧响起了他悠扬的琴声。那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那琴声像在述说,像在安慰,让人陶醉,让人忘我。
人们开始安静下来,认真地听着。渐渐没有人说话,最后连咳嗽的声音都没有。人们再一次醉了。在他的琴声面前,所有的行为都显得粗俗和浮躁。谁都不敢妄动,生怕打破这份美好。只有安静,才能维持这份隽永。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
终于,远处亮起了一点火光,是救生船来了。所有的人站了起来,但没有人拥挤,也没有人喧哗,因为他的琴声依旧那么悠扬和平静。当船靠近的时候,人们像是有人指导,都乖乖地站好,然后先是老人和小孩上船,再是妇女和男人,一切都井然有序。
最后,在他悠扬的琴声里,人们都顺利上了船。这时水越来越大,村子很快就没了。但直到船顺利启动,他的琴声还在进行,人们还陶醉在他的琴声里。
糟了,还有他!有人忽然回过神来。是呀,怎么漏了他,快喊。
喊,只有琴声在响。再喊,还是只有琴声在回答。他是聋子呀,怎么听见。
对,他就是个聋子。一个老人突然想起。人们这才完全回过神。原来他竟是个聋子!
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
(原载《小小说月刊》2004年第13期)
小题1:小说为什么要以“琴王”为题?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小说中的“琴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说明。(5分)
小题3:结合全文,探究悠扬的琴声对村民们起到哪些方面的作用,请你分点概括。(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走出书斋的阅读
凸凹
依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我感到,生活本身比书籍的世界要丰富多了,如果读书幽闭了我的内心,真的不如没有书。个体生命的局限性,是人们选择阅读的原动力。人的心灵,是开在路口的客栈,谁愿进来谁进来。这种对事物的多样性追求,才使生命绚烂激越起来。所以,读书应该使心灵达到更开阔、更开朗的境界,营造一种无限的容量,即保持一种能随时接受新事物的敏感。
而这种敏感却在读书人那里悄然丢失了。何以至此,盖因在长期的读书生活中,过于眷恋一种思想,导致思维方式的固化。把书籍伦理当成了现实的生活伦理。厮熟的书斋环境,培植了阅读者的生活惯性和生命惰性。
读书的功利性追求,使读书人根本地忽视了阅读过程中应享有的乐趣。于是,在这暗淡的读书生活面前,根本的选择,就是抛掉书本,到远离书斋的旷野,去倾听风声。纪德在《地粮》一书中说:“抛掉我的书吧,不要在这书中寻求满足;也不要以为别人能帮你找到--这种念头正是你的奇耻大辱:假如我为你找到食品,你会反而不饿了;假如我为你铺好床铺,你会反而不困了……抛掉我这本书吧,须知对待生活有千姿百态,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去寻找你独特的生活方式吧,别人能做得跟你同样好的事情,你就不必去做;别人能写得跟你同样好的文章,你就不必去写。凡是你感到自身独具、别处皆无的东西,才值得你眷恋。要急切而又耐心地塑造你自己,把自己塑造成无法替代的人。”
这里的含义是深刻的,因为,选择就意味着放弃。对一种思想的眷恋,就意味着对其他的一切的放弃。而这其他一切却是大量的,往往比所眷恋的更有价值、更可取。因此,智性的读书人,应该像智慧的爱者不贪恋对美色的占有一样,对思想也不要拘泥于一时的占有。同时,对已有思想的迷执,正是独立思考能力丧失的前提,也正是独创价值消亡的深层根源。如果这还不能让读书人醒悟,那么,反对思想多元、主张文化霸权的人,往往是读书人这一事实,也应让偏执的阅读者警醒了。
不用讳言,读书人是对书籍伦理有过分嗜好的人。所谓书籍伦理,就是书本中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所以,读书人与市井人的分野,就在于读书人对事物的判断,有形而上的既定判断;而在市井人那里,除了生存的智慧,不再有别的智慧。因此,在突发的生活事件面前,普通人往往有比读书人更灵活的“变通”能力,他们生活得更灵动、更有生气,也更有力量。
有人问纪德:“伦理能增加你的乐趣吗?”
“不能,”纪德回答说:“只会证明我的乐趣是正当的。”
那么,书籍伦理的直接作用,就是使人长期处在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考虑之中,犹豫踯躅,弄得筋疲力尽,最后确信,只有干脆一动不动,才不会犯错误。
在生存原则是首要的原则、甚至是唯一的原则的现实面前,在不容分说的生活洪流面前,书籍伦理显得多么苍白,书生的面孔显得多么柔弱。他们是孱头,而不是强者,他们是最先倒下的人。书本把他们害了!再说读书人拥以自负的书斋。书斋就像专门培养庸人的太过于幸福的家庭--封闭的窝,关闭的门,怕人分享幸福的占有,自以为是的自我感觉。发黄的册页遮挡了读书人的目光,使他忘记了门外的原野也正为他敞开着更为博大的胸怀;被书香麻痹了的心灵,使他无力做一番字纸外的畅想和憧憬。正像生活在幸福家庭的人,幽禁于妻子、孩子之中一样,读书人生命最美好的部分被幽禁于书本。也正像家庭把伟岸的丈夫奴役为庸夫,书本也把智者奴役成腐儒。腐儒是什么是与自然、社会和生气格格不入的边缘人,是离开书本就不能发出生命之音的人。
纪德说:“我憎恶家园、家庭,我憎恶人寻求安歇的所有地方,也憎恶持久的感情、爱的忠贞以及对各种观念的迷恋--一切损害我主持正义的东西。”
所以,读书人有理由憎恶书斋,幽闭了生命的处所,疏离了社稷民生的所在,非但倾听不到生命因受到生活的创击而发出的人性的呐喊,更不会听到正义的讼辞。
走出书斋吧。
美的东西一旦超过了我们的渴求,就弱化了在我们心中的价值;过于魇饱的阅读,会淡化读书的生命乐趣。我们应该时常到市井上走走,不仅是因为,生活的给予与教化大于书本,也因为对书本的暂时疏离,会找回久已不尝的对阅读的“饥饿感”---因为饥饿,才有渴望,才有被满足之后的酣畅醉意。
到了这般天地,书才真正融入读书人的生命之中;读书生活已远离了功利,成为一种天伦之乐。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读书人如果过于眷恋一种思想,导致思维方式的固化,就不可能保持一种能随时接受新事物的敏感。
B.书斋的空间有限,光线也比较暗淡,读书人要有选择地抛掉书本,到远离书斋的旷野,去倾听风声。
C.对已有思想的迷执,正是独立思考能力丧失的前提,也正是独到价值消亡的深层根源,这是让读书人醒悟的原因之一。
D.由于读书人嗜好书籍中苍白的伦理,所以,读书人对事物的判断能力总是不如市井之人。
E.读书人过分嗜好书籍伦理,疏离了社稷民生的所在,不但失去了读书的价值;也失去了读书的乐趣。
小题2: 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理解恰当的一项(3分)
A.读书应该使心灵达到更开阔、更开朗的境界,营造一种无限的容量,即保持一种能随时接受新事物的敏感。
B.个体生命的局限性,是人们选择阅读的原动力。如果读书幽闭了我的内心,真的不如没有书。
C.智性的读书人,应该像智慧的爱者不贪恋对美色的占有一样,对思想也不要拘泥于一时的占有。
D.因为生活的给予与转化大于书本,我们应该走出书斋,离开书本,走入市井,这才是读书的一种天伦之乐。
小题3:作者引用纪德《地粮》中的话,目的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4:请你结合文本内容谈谈怎样的阅读才是“走出书斋的阅读”?(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生命是优美的圆
吴霜
从此后,每年的春天对我来说都非同一般,因为那和我挚爱的父亲母亲的完美生命相关。
春天又降临了,是一场湿漉漉的雨滴带来了春天的气息。春天是一个令人鼓舞的季节,象征了年轻、向上,象征生命的更新换代。这或许就是父亲母亲选择初春时节离去的原因。
六年前,母亲在四月的时候飞向天堂。五年后同一时节,父亲也追随母亲而去。在他们离开这世界之前,作为女儿,我一直厮守在他们身边。无论父亲抑或母亲,他们的脸上始终充溢着一种微笑,眼神里始终有的是对生活的感激。
父母亲一直都是热爱生活的人,这种热爱充溢着不离不弃、生死相依的壮丽色彩。母亲新凤霞临终时七十二岁,肤色白皙、声调柔美,在她做客的常州宾馆里为热爱她的观众作画,她画了那么多大幅整张的寿桃、牡丹,人家满意,她也欣然。即便是后来患有老年痴呆的父亲,尽管失语,却一直目光炯炯,见到每个来看望他的人,都高兴地点头、拱手致意。父亲吴祖光八十六岁告别生命,去世前几天我为他做寿,推着轮椅走在石子路上,我看见他面色红润,指着一个从身边跑过去的孩子,不断地笑着向我示意,他是在说:看,这孩子跑得多好,玩得多好!在寿宴上,除了父亲,满桌都是晚辈,大家欢笑着向他贺寿。父亲手举一杯红酒,开心地笑,然后一点点地抿,那是一瓶十年以上的干红,遵从医嘱,父亲晚年常喝的一种酒。
过去,我从来不懂,有一天,生活会给你带来如此的缺失感,每天生活在身边的父母亲会突然间就永远地不见了,一种你生活在其中的熟悉了几十年的氛围刹那间消失了,无影无踪,再也不能复还。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只是,我们这个充满记忆的生命种群,在一个生命结束的时候,经常不愿接受现实而已。
然而,这却给我的感官带来了一种奇妙的现象,那就是活动的物体离开以后从静止的存在中上升出来的一种美感。因此母亲用过的拐杖,父亲常坐过的书桌,母亲的大批手稿,父亲和母亲合作的书画作品,甚至父亲从楼下那个叫“明珠”的小商场里买来的小扫把和小簸箕都奇迹般地生出一种静止的美。这些物件使我的头脑前所未有的活跃,往事清晰如洗,活灵活现。无形的生命游移在静止的物体之间,只能感悟却不可触摸。我心里纳闷,怎么会有这种现象?这种现象又怎么会这样美?
父母亲离开的时候,春风吹散了浮土,天空展现出清丽的深蓝色,树枝的顶端泛起青绿,干了一冬的土地变得潮湿……沉睡的世界开始复苏,到处充满一种勃勃的朝气。
因此,父亲和母亲的离去没有让人感到撕心裂肺的悲伤。生命的完美是这样被凸显出来的,生时给人带来美感,死时还是如此。就像一幅美仑美奂的图画,浓墨淡彩,从始至终,每个线条都玲珑,每抹颜色都精致。
死亡怎么会有这样的作用?美丽得震颤了人的心灵。
美丽发生在父母亲死亡来临以后。用什么样的语言、什么样的词汇来描述这种感觉,一直是我在梦中都试图解答的题目。
生命应该用一个优美的圆来表示,起点和终点在最后关头完美相接,生命的图画才完整。你知道,一个人是无法设计自己的死亡的。即便可以,也只能在宗教故事中,在小说电影中体现。可是这一次,是我在现实生活中亲身感受到的,虽然无可解释却无法拒绝。
所以说,完美的生命包括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那就是——死亡。从此后,每年的春天对我来说都非同一般,因为那和我挚爱的父亲母亲的完美生命相关。于是,春天又一次地变成了怀念。没有忧伤,只有无比的依恋。
小题1:作者抓住了哪几个细节来刻画父亲对生活的热爱?请分点概述。(4分)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在开头两个自然段里紧扣“春天”来写?(5分)
小题3:面对父母亲的离去,作者为什么说“生命是优美的圆”?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医家微博为什么这样红
记者 唐闻佳
“于老师,曾有朋友说,如果媳妇要从医生和护士里选,选医生不选护士,您怎么看?”
“选对的女人,不选对的职业。”
这个“于老师”不是于丹,而是于莺,北京协和医院一名普通急诊科医生,但如今关注她的人,不仅爱问她养生之道、医学常识,还会向她讨教“人生哲学”。
于莺走红网络并非孤例。这一年,微博势力不断壮大,成为拥有3亿多用户、日发2亿多条信息的新型传播平台。期间,一批医生开通微博,并很快成为“微博红人”。强大的网络热情,与现实中略显紧张的医患关系反差强烈。
开微博“自说自话”
这一年,越来越多的医生加入微博大军,起初他们就是“自说自话”,评论、转发者也多是同事、同学。渐渐地,这些记录医院工作轶事的微博,点击量开始飙升。
一日,于莺所在的急诊科讨论分诊制度,她在微博上记录道:“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分诊,在系统界面上显示为红,黄,绿。病情危重的小红人马上进抢救室,没生命危险的小绿人,比如感冒、发烧、肚子疼的排队等着看,病情较重的小黄人由护士领着优先插队看。护士代表说了:万一遇上个特别不讲理的小绿人,直接把我打成小红人,我倒先进抢救室了!”
微博发出数小时后,收获800多条评论。有同行评论:“分诊是件头疼的事情,每个来急诊的人都觉得自己急,实际上有多半跟急诊无关……”;也有网友担心,“如果小绿人排队,一直有小黄人插队,那么几天下来,小绿人是不是会变成小红人啊?”“这样还算合理,只希望不要有太多的关系户由绿人变成红人”……在就医问题上,大家似乎都有很多话要说,医患双方在一个新平台上开始了新的互动。   
打假派与科普派
杰西是一本国外健康杂志的编辑,平日喜欢搜集“养生之道”,又苦于无处求证,如今她只要搜到吃不准的健康咨询就会@“咄咄劈人李清晨”(@,微博用语,即转发)。根据微博信息介绍,身为外科医生的“咄咄劈人李清晨”言辞犀利,属于医生微博中的“打假派”。
12月24日,他写的是:“小儿生长痛的发生可能与钙、磷代谢、骨密度、肢体过度使用、痛阈值减低、骨骼生长及精神因素等等有关——总之还没搞清楚,毫不意外的,这个病也是中医药的重灾区……我在门诊遇到这类患儿,不给任何处置,直接打发回家。在这个问题上,不要迷信任何专家。多给孩子一点儿关爱,告诉孩子屁事没有就行了。”
“根据日常接诊,医生会敏锐地发现某个时期集中的‘流行病’,上微博消除病人和家属的相关就诊误区,是许多医生微博的特点,也是他们受到老百姓追捧的原因。”杰西说。
相比李清晨,以语言幽默著称的于莺也时不时会发送“科普”信息。她告诉记者,之所以会在微博中发些科普消息,实为工作中接触太多比较震撼的案例,“能够避免的意外还是有必要科普的。”
注意到网络民意,目前有更多的医生抢滩微博。“这是抢占舆论阵地,医生不发言,倒让马悦凌、张悟本之流有了可乘之机。”沪上一个三甲医院的副主任医生告诉记者。
“恕不接受网上看病”
在医生看来,微博140字的空间拉近了医患间的距离。目前,许多医院,尤其是三甲医院中,科室里医生集体开微博的不在少数,他们互相“关注”,形成一个强大的信息交互圈,并由此形成一群忠实的粉丝。
记者从沪上三甲医院了解到,医院对医生开微博的总体态度是“不支持、也不反对”,而有部分科室是鼓励医生开微博的。一种新的担心出现了,有人分析,医生微博有几个阶段:从一开始医生“自娱自乐”,到之后的“科普与打假”,到现在网络到一定人气后,许多病人纷纷在网上向医生“求诊”。“仅凭病人几句话描述,医生就此做一番指点,是很危险的!”
目前,一些医生表示恕不接受网上看病。11月25日,于莺在微博上“申明”:“任何疾病的咨询、问诊,甚至挂号的要求,一律拒绝。临床是需要看患者的,否则就是骗人!”她的同事、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张羽在简介中直言:“微博科普不看病”。                         (载自《文汇报》2011-12-27)
小题1:文章用网友请教于莺如何选媳妇作为开头,请谈谈此开头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根据文意,医生微博中打假派与科普派出现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5分)
小题3:根据文意,探究本报道的写作意图。请分点简要回答。(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通讯,完成后面题。(15分)
一个人的精彩
——周洋勇夺女子1500米短道速滑金牌速写
“就剩下你自己了,你要全力去拼! ”
中国短道速滑队主教练李琰拍拍自己弟子周洋的肩膀,叮嘱她如何独自面对女子1500米决赛。
这是李琰赛前最不愿看到的结果。因为有了周洋的存在,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非常有希望冲击冬奥会女子l500米短道速滑金牌,毕竟周洋在近两年的国际大赛上表现非常抢眼,连续两个赛季女子1500米世界排名第一位,但在比赛中也常常陷入韩国选手的包围圈,屡遭暗算。只是,如果有王濛和她配合,冠军从来就没落到他人手中,两人构成了中国队在这个项目上的“双保险”。
天不遂人愿。半决赛中,第二组出场的王濛被美国选手罗伊特撞倒,却被裁判判罚犯规,彻底无缘1500米决赛。看着王濛摔倒爬起来后无奈地在赛场外道绕圈,周洋有些揪心。半决赛前队长王濛告诉过她别看自己比赛,怕她紧张,周洋没当回事。但看到王濛真的摔了,她一下子就觉得像缺了主心骨,心里不踏实起来。随后在第三组出战,周洋就有点缩手缩脚,好在还是顺利进入决赛。
决赛中,l 8岁的周洋必须一个人孤军奋战,独自面对三名韩国选手的“围剿”,上届都灵冬奥会王濛曾因此落败,仅获铜牌,难道这一幕又要上演吗?
此刻,教练李琰心里也没有把握。虽然这种最坏的情况中国队赛前已经考虑到,她刚刚也告诉周洋在场上的应对策略,要她拼尽全力,不管拿第几都没关系。但平日里说话轻声细语、被大家叫做“乖宝宝”的周洋,第一次站在奥运会决赛赛场,究竟会有怎样的表现?  
“这就是一场比赛,不要把它想成奥运会。周洋可以!周洋一定要相信自己!”站在起跑线前,周洋在心里把这句话念了好几遍。队长王濛摔倒的一幕还在她脑子里重演,她知道自己有些紧张,但从8岁起学习滑冰,不就是为了这一次机会吗?
起跑后,半决赛中超越了王濛的罗伊特又在决赛中制造“混乱”,与领先的韩国选手发生身体接触,紧随其后的周洋被挤到第四、第五的位置,身为世界纪录保持者的周洋离这枚金牌似乎越来越远。
但周洋稳住身体,开始加速滑行,并在不断变换位置的过程中寻找机会。教练席上观战的李琰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看得出周洋是按照赛前既定的战术去滑,但是她真的滑得非常快,而且不停地换位——要知道,这是在l500米比赛中很少运用的战术,因为很可能没到冲刺就已经筋疲力尽。
可周洋就是拼了命在滑。在比赛还剩三圈的时候,周洋如闪电破空,瞬间冲到了第一位。尽管身后的对手被甩得越来越远,但场上的周洋没有任何减速迹象,只是奋力向前冲。
“我脑子当时一片空白,就想着往前冲,别让对手追上。”当用余光注意到自己已经遥遥领先时,周洋像她的队长王濛一样举起双手,放慢速度通过终点,迎接她的是身材娇小、纵情呐喊的教练李琰。师徒二人一个大大的拥抱后,周洋突然发现,教练流泪了。 
“周洋太不容易了!这孩子是默默地发狠,狠起来让人无法想象,王濛夺冠军的时候我没哭,这次我哭了。”个性坚强的李琰谈起刚才那激动人心的一幕,眼中依旧有泪光闪动。
以打破奥运会纪录的成绩为中国队创纪录地拿到一届冬奥会的第三枚金牌,同时还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冬奥会冠军和第一个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冬奥会冠军,2分l6秒993的时间里,周洋已经用一个人的精彩创造了中国队一连串新的纪录!
“这是我的梦想。我特别想拿1500米冠军,”走下领奖台,这个文静的女孩羞涩地笑着说,“我还有一个心愿没完成,就是拿接力金牌。”                        
(选自《解放军报》2010.2.22,有删改)
小题1:这则新闻的中心是写周洋夺冠,而文中却多次写教练李琰。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
小题2:简要分析这篇新闻速写中周洋的主要形象特征。(5分)
小题3:文末周洋说完最后一句话后,记者没有作任何评论。你认为有没有必要评论?请说明理由。(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