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送龙应台⑴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目送
龙应台
⑴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⑵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⑶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⑷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⑸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⑹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⑺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⑻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⑽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⑾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⑿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⒀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⒁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⒂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构思精巧,看似散漫,实则严谨绵密。前半部分叙写了“我”对儿子成长的关注,后半部分叙写了父亲的“渐行渐远”,直至生命的终结。表面上看,似乎并无多大关联,却有着内在的契合,作者在这里叙述的其实是一个生命完整的过程。
B.文章选取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片段。如“我”拉着儿子的手送他上小学;“我”目送父亲的棺木进入火化炉等。作者于其中做最深刻的思索,别有境界。这些片段,其实每天都在生活中不断上演,情感真实。
C.“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说明孩子的离去,母亲分明地感到内心的失落,反衬出孩子的无情。
D.父亲的排泄物沾满了裤腿,“我”用手帕为他清理,结果“我的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这表明父亲年岁大了,生活不能自理,给女儿造成了不小的麻烦,也体现了女儿的无可奈何和心怀不满。
E.龙应台这篇《目送》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的感慨和温暖,更有一份对生命本质,生命起点和终点的深刻思索与关怀。
小题2:文章的题目是“目送”,作者分别记叙了哪两种令人刻骨铭心的“目送”?分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6分)
                                                                              
                                                                              
小题3:文中两次写到同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有什么深刻含义?(6分)   
                                                                              
                                                                              
小题4:你认为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情感的领悟。(6分)  
                                                                              
                                                                              
答案

小题1:CD
小题2:一是目送儿子渐渐长大的背影,(1分)表达出对儿子的牵挂与不舍以及面对儿子的成长难以释怀的落寞;(2分)一是目送父亲渐渐老去远离的背影,(1分)表达出面对父亲的老去而无法挽留的痛楚。(2分)(每一点3分,共6分。语意相近即可)
小题3:①第一次:表明儿女并不属于“我”,他们是“我”生命的延续,由“我”而生,“我”可以给他们亲情和爱,但却不能左右他们的思想,也无法控制他们生命的过程。(2分)
②第二次:表明父母的生命历程并不能按着“我”的想法行进。他们给予了我们亲情和爱,却常常不给我们充分的时间来回报。(2分)
③作者采用重复的手法,意在着重表明自己对生命的感悟:生命的开始、成长、自立、逃离、衰老、终点,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无法预设,无法阻止,无法追逐。(2分)
小题4:①文中的“我”是一个细腻温婉(感情细腻)、爱子心切、孝顺父亲、思考冷静的女教师形象。(2分)
②对生命的感慨:生命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有起点就有终点,一个终点又是另一个起点。(2分)
对亲情的感慨:亲人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珍惜,珍视亲情,珍视生命,珍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着文章的结构和作品主题进行分析。C“说明孩子的离去,母亲分明地感到内心的失落,反衬出孩子的无情。”分析不正确,由所在段落文意可知,体现了母子之间的隔阂、无法沟通。D项,“也体现了女儿的无可奈何和心怀不满”理解不正确,由文意可知,这体现了“我”孝顺父亲的形象特点。所以选CD。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的基础上,从目送儿子和目送父亲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概括。答题时,要先分析概括目送儿子和父亲的主要内容,然后再由主要内容分析概括出作者的情感。如目送儿子时,主要是围绕儿子成长的背影来写,把对儿子的牵挂与面对儿子的成长无法释怀的落寞感情表达出来。目送父亲,要围绕父亲的渐渐老去的背影来组织答案,把对父亲老去而无法挽留的痛楚之情表达出来。
小题3:
试题分析: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如这两句话采用了反复的表现手法,意在着重表明自己对生命的感悟:由儿子感悟到了生命的开始、成长、自立、逃离;由父亲感悟到了衰老、终点,是一个自然的循环过程。
小题4:
试题分析: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总体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然后画出文章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也可以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体会。本文主要是通过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来刻画“我”的细腻温婉(感情细腻)、爱子心切、孝顺父亲、思考冷静的女教师形象。第二问,要结合着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体会,从对生命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两方面来分析。前者重点强调生命的自然循环,后者重点强调对生命的珍惜,喜欢学习和沟通交流。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送龙应台⑴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数字图书革命影响深远
书籍进入数字世界不是用像素代替油墨这么简单的一回事。我们阅读、写作和出售书籍的方式可能由此发生深远变化。但最终的结局很可能是,500多年来一直与读书联系在一起的一些重要特性将受到削弱。
数字图书革命有着远大前途和巨大机遇。能够即时搜索数以百万计的书籍,将使找到所需信息变得更加容易。观点将由此扩散,创新将由此激增。用不了多久,你就能建立起一个包括自己所有藏书在内的虚拟图书馆,这个图书馆中的每一个字都可以方便地被搜索到。这将对学术研究产生无法估量的重大影响。
亚马逊网站的数据显示,在使用了电子阅览器“kindle”后,人们购买的书籍比以前多得多。对图书销售而言,容量无限的随身书店是个好消息。对知识的传播而言,也许也是个好消息。但对注意力这一21世纪最有限的资源来说,却未必是个好消息
实体书依然是集中注意力的逐行阅读这一“濒危物种”的保护区。在线阅读时,你一会儿看看博客,一会儿收发电子邮件,一会儿又浏览电子版的《纽约客》杂志,自然而然就分散了注意力。因此我担心读书的最大乐趣之一(完全沉浸于另一个世界)将受到削弱。我们可能会像读杂志和报纸那样读书:这儿看看,那儿翻翻。
将书籍放在网上还会改变我们寻找书籍和讨论书籍的方式。你知道,在你读书时,随时都可以与他人就你所阅读的段落甚至句子进行对话。
从经济角度而言,电子书也可能改变阅读和写作的惯例。销售电子书意味着,向潜在购买者提供“免费样品”以吸引他们购买整本书成了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例如,“kindle”阅览器允许读者免费下载很多书籍的第一章内容。
不难想像,在这种新的情况下,书籍的序言将发生何种变化。目前,写序言时的假设是,人们已经买下了这本书。将来,当序言是“免费赠送”时,情况就不同了。序言要用来吸引读者购买整本书。
至于非小说类书籍和短篇小说集,将出现“点菜式”的定价,读者可以花99美分购买某一章节,就像现在可以购买一首单曲一样。
小题1:下列不属于“数字图书革命”所带来的影响的一项是(   )
A.以往与读书联系在一起的一些重要特性将会被削弱。
B.能够即时搜索大量的书籍并迅速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C.人们发明并开始使用电子阅览器“kindle”进行阅读。
D.读书时可以随时就某些段落或句子与他人进行对话。
小题2:作者说“对注意力这一21世纪有限的资源来说,却未必是个好消息”的原因是(   )
A.逐行阅读的实体书将成为“濒危物种”。
B.在线阅读的方式很容易分散读者的注意力。
C.人们会完全沉浸于内容丰富的网络世界。
D.读书会变得像读杂志和报纸那样没有目的性。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数字图书革命造成的影响远比像素代替油墨要广泛而深远得多。
B.数字图书革命会更有利于观点的传播和阅读方式的创新。
C.将来可以先向潜在购买者提供电子版“免费样品”以吸引他们购买实体书。
D.销售电子书籍时都可以采用“点菜式”的定价并能像现在卖一首单曲一样销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一提主权,人们就想到外交、政治、经济;一提领土,就想到领陆、领水和领空。而隐性的主权和领土——知识主权和文化领土却往往被忽视。知识主权即知识产权,又叫智慧成果权,是一种无形的财产权,是从事智力创造性活动取得成果后依法享有的权利。知识产权涉及人类一切智力创造的成果。
自从17世纪在欧洲产生了近代专利制度,自从18世纪专利、商标等词语进入了法院判决书之后,知识产权就成为了实际的资产和文化,就已经从制度上直接具备了地域、所有权和经济属性,进一步间接拥有了政治和社会属性。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知识产权非常重视,都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等级。他们不仅在其国内保护其本国原创、原生和母语的各类知识产权,还在世界各地抢占其他国家的原创、原生和各国本土语言的知识产权。几十年来被国外企业占有、抢注和低价收购的原先国内的知名商标、著作权等简直是数不胜数。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在2011年7月27日向我国商标局突击提交了39个商标申请,其中不仅有通用性英语“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和其缩写“PMBOK”,而且也包括“项目管理知识体系”、“项目管理专业人士”、“助理项目管理专业人士”、“项目管理协会”等20个中文通用词语组合。其目的、力度、速度和技巧性可见一斑。虽然根据国民待遇原则,不管是不是文化侵略、隐性领土侵占,任何一个WTO成员国的机构都有权提交这些申请,但是令人费解的则是这20个中文申请居然都被国家商标局接受,进入了评审阶段。一些国内机构已经发现这个问题,他们计划向商标局提出异议和意见,保护和捍卫这20个母语通用词语的文化归属和非商业化,避免知识主权和文化领土的流失和被侵占。
前些年,我国的许多著名商标如茅台、五粮液、红塔山、长虹、同仁堂、六必居、王致和等被外国人抢注,使这些商品无法打开当地的市场,教训是深刻的,这也反过来说明充分使用好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性。因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们只有掌握国际上通行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并充分利用好这些游戏规则,才能畅行国际大市场,并且获得最大的知识产权收益。再次,大力保护好知识产权也是维护国家、公民形象的需要。我国各地的市场上,时常会出现盗版书籍、盗版音像制品、假冒的名牌服装,甚至出现我国游客身穿假冒外国名牌服装,在国外海关被扣事件,这些都严重地影响我国的国家形象和公民形象。这也从反面说明建立知识产权制度,提高知识产权意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摘编白如冰《维护知识产权 保卫文化领土》)
小题1:下列关于知识产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知识产权是隐性的主权,是取得智慧成果后依法享有的权利。它涉及人类一切智力创造的成果。
B.自从17世纪在欧洲产生了近代专利制度,知识产权就成为了实际的资产和文化。
C.知识产权不同于外交、政治、经济方面的主权,作为一种无形的财产权,它往往被忽视。
D.西方发达国家不仅在其国内保护其本国原创、原生和母语的各类知识产权,而且抢占其他国家的原创、原生和各国本土语言的知识产权。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在2011年7月27日违法向我国商标局突击提交了39个商标申请,其中不仅有通用性英语及其缩写,还有20个中文通用词语组合。
B.美国的20个中文申请全被我国商标局接受,并且进入了评审阶段。一些国内机构计划向商标局提出异议和意见。
C.前些年,我国的许多著名商标如茅台、五粮液、红塔山、长虹、同仁堂、六必居、王致和等被外国人抢注,从而使这些商品无法打开当地的市场。
D.我国各地的市场上,时常出现盗版书籍、盗版音像制品、假冒的名牌服装,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国家形象和公民形象。
小题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知识产权十分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等级。
B.我国商标局根据WTO成员国的国民待遇原则,接受美国项目管理协会提交的20个中文申请,并且进入了评审阶段,让人忧虑。
C.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们只要掌握国际上通行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并充分利用好这些游戏规则,就能畅行国际大市场,并且获得最大的的知识产权收益。
D.我国的许多著名商标被外国人抢注,我国各地市场上盗版假冒现象的出现,这些都说明建立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性。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后面题。
天职
许行
海尔曼博士的诊所远近闻名,在布拉沙市没有不知道他和他的诊所的。这个倔老头子,像他那把用最好的钢材做成的手术刀一样坚硬、锋利。
一天夜里,一个小偷撬开他的诊所,将一点现金和几样珍贵的药物,放在提兜里准备带走。不巧,他在慌忙中撞倒了吊瓶支架,又被氧气罐绊倒,摔折了大腿,要跑也爬不起来了。这时,海尔曼和助手从楼上下来,助手说:“打电话让警察把他带走吧!”
“不,在我诊所的病人不能这样出去。”
把小偷抬上手术台,海尔曼连夜给他做了接肢的手术,并打上了石膏,直到在诊所里把他彻底治好才交给了警察。
助手说:“他偷了您的财物,你怎么还如此给他治疗呢?”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这件事一时传为佳话。
又一天,一个女人护送一位在车祸里受重伤的人来到诊所。
海尔曼一愣:“呵,是她!她早已徐娘半老,怎么还这般漂亮?”这是他被人夺去的爱妻。直到今天她在他的眼里,仍然具有不可代替的魁力。
女人泪流满面地说:“海尔曼,亲爱的海尔曼,你还恨我吗?……为了拯救他的生命,我不得不来求你,你是全市惟一能给他做手术的人。”
受重伤的人是他原来爱妻的后夫,就是这个人把她夺去了,当时就差未同他进行古老的决斗。
海尔曼曾经受过他们的侮辱。现在这种场合的重逢,使他不由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他始终一言未发,只冷冷地反问一句:“列夫斯基夫人,你忘记我常对你说的话了吗?”
“噢,你是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一个修补头颅骨的手术,让海尔曼站了十个多小时,最后晕倒在手术台旁。
列夫斯基在伤愈后,夫妻俩在海尔曼面前忏悔地说:“如您不嫌弃,我们愿意为服侍您而献出余生。”
“这是上帝的安排。医生的手术室里记住的只是他的天职,忘记的是个人的恩怨。”
这件事更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这年,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占领了布拉沙。一个盖世太保头目,被波兰地下战士一枪打中了胸部。随军医生没人能给他做开胸这样的大手术,便把他化了装送到海尔曼的诊所。海尔曼一搭眼就认出了这个最凶残的德国刑警队警官,在这个城市里不知有多少波兰人丧生在他的枪口下。他心中猛然一震,暗自喟叹,这也是上帝的旨意呵!
海尔曼支走了所有助手和医护人员,他洗手,刮脸,重新穿好上教堂才穿的那套西服,罩上一件最新的白外套。然后拿起他最大的那把手术刀,一下子剖开了他的胸膛。他没有去找子弹,而是把手术刀插在他的心上……
审判海尔曼时,德国人说:“你玷污了你的手术刀。”
“没有,它用得其所。”
“你忘记了医生的天职。”
“没有,此时此刻反法西斯就是最高的天职!”他一字一顿,字字千钧,全市人都听到啦。
海尔曼牺牲了。可城市到处都张贴着“天职”两个大字,不用再加其他文字,它就成了一条具有巨大号召力的反法西斯标语。时至今日,布拉沙还在最高的楼宇上,挺举着“天职”两个大字,谁都明白人们赋予了它更深远的含义。                                 
(略有删改)
小题1: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首段中用“手术刀”作喻体来形容海尔曼的性格,既生动形象,又切合人物身份,显得浑然天成。
B.小说中两次提到“上帝的安排”“上帝的旨意”,这里的“上帝”就是海尔曼心中最高的信念---反法西斯
C.“他一字一顿,字字千钧,全市人都听到啦。”这句话使用夸张和比拟的手法,突出了海尔曼声音的宏亮高亢和他精神的感召力。
D.小说末段可视为故事的尾声,与许多小说的结尾一样,它使故事情节更完整,人物形象更鲜明,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E.这篇小说立意深刻,构思精巧,人物形象鲜明,在这么短的篇幅里达到了这么好的艺术效果,实属难能可贵。
小题2:在这篇小说中“天职”一词被赋予了两重含义。请对这两重含义分别加以阐释。(4分)
小题3:简要分析小说中“海尔曼”这个人物形象。(4分)
小题4:在写主人公除掉法西斯头目这一中心事件前,小说先写了他救助“小偷”和“情敌”这两件事。这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小说,回答后面题
叫你一声娘
快过年了,山下的东家大户们都派人上山送了年礼。他们谁也不想大过年的招惹这群占山为王的土匪。许多兄弟拿着分到手的年货下山去了,黑七就想起娘。一想起娘,黑七的心就像被一只大手紧紧地握住。他托付二当家看好山寨,决定独自下山去给娘磕个头。  
二当家不放心地对他说:“带上几个兄弟吧。”
“怕什么?”他说,“不少兄弟已先下山了,我走在路上,身前身后都有兄弟们的眼珠子。”
走到黑风口的那棵大杨树,就算出了山界,黑七下意识地按了按腰里的短枪。走过大杨树黑七又转回来,来到大杨树旁的一个坟堆前。
“兄弟,生前你是我的死敌,现在做鬼了也就不分好鬼坏鬼了,送你点钱好好过日子吧。你是吃官饷的,几次三番率你的兵勇攻我的山寨也是各为其主,我不恨你;可你不该抓我娘当人质,我不灭你对不住我娘。唉!”黑七长叹一声还是从包袱里掏出一叠纸钱点燃。
黑七走在山谷里的石径上,这是出山唯一的路。
一个老太婆蹲在山溪边喝水,破旧的衣服上挂满了山蒺藜。黑七看了她一眼,从包袱里摸出几个馒头放到她面前,转身离去。
“老七,你的头发胡子都比官府画像上的长了呀!”老太婆的声音从背后传过来。
黑七一愣,“你是谁?”说着话手就伸进腰里。
“一个穷叫花子。”老太婆说,“你一个人下山不害怕吗?”
“我怕什么。”黑七看着老太婆说,“富人怕我穷人想我。”
“老话说,有钱没钱剪个光头好过年。”老太婆又说,“老七,我给你剪剪头吧!”
黑七心里一动。以前只有娘叫自己老七,一到年娘都要给自己剪剪头。娘的手摸着儿子的头也会说,有钱没钱剪个光头好过年。黑七想着眼里就有些潮湿。
黑七摸着乱蓬蓬的头发,眼睛仔细地巡视了一遍空荡荡的山谷,然后对老太婆说:“好吧。”
老太婆的剪子很锋利,咔嚓咔嚓地在黑七的头上游动着。黑七感觉着剪子贴在头皮上冰凉冰凉的。
“以前我娘也是这样给我剪的,您的手和我娘的一样轻。”黑七说着又想起娘。
“以前我也是这样给儿子剪。”老太婆改了话题,“你这是下山看老娘?”
“嗯。”黑七看着远远的山谷,心里沉甸甸的。
“好啊,过年了,该看看亲人了。”老太婆说,“你自己在山上吃得饱穿得暖,就忍心把老娘扔在山下?”
黑七叹一口说:“以前想接娘上山,可娘不愿意和当土匪的儿子一起住。”
“你娘的身子骨还好吧?”老太婆问。
黑七咬着牙,好长时间才说:“娘没了。”
老太婆一怔,剪子停下来问:“没了?”
“半年前让进山的官兵抓去当人质给害了。”黑七说着,就有泪水滑下,落在抖动的嘴唇上。
老太婆长长叹了一口气不再说话。
黑七的头剪好了,老太婆帮他拍掉肩上的碎头发,然后把剪子仔细地包好放进怀里。黑七解下身上的包袱,放到老太婆面前说:“算了,不回去了。本想到娘的坟前烧点纸钱磕个头,细想想娘都让我害死了,还有什么脸面回去呀!”
黑七突然转过身来给老太婆跪下来,“我给您磕个头吧,就当给我娘磕了。娘啊,儿子对不起您啊!”
磕头的声音震得老太婆的眼睛里溢出了泪水。
黑七站起身掏出短枪对着天空呯呯两声,大声地喊着:“娘啊,儿子给你过年放鞭炮了!”沙哑的喊声在山谷中荡来漾去传向山外。
黑七转过身向山上走去,身影渐渐地隐入山林。
老太婆跌跌撞撞地走着,终于走到大杨树旁的一个坟堆前。“孩子,过年了,娘来看看你!”老太婆的泪水在织满皱纹的脸上流下,落在坟前的枯草中。老太婆突然一愣,坟前竟有一堆纸钱灰。“可怜的孩子,还会有谁想着你呀!孩子,娘的剪子天天磨,磨得很锋利,可害你的仇人在眼前咋就下不了手了呢?”
老太婆又拿出剪子,仔细地剪掉坟堆上的枯草喃喃地说:“孩子,有钱没钱剪个光头好过年;孩子啊,娘不明白,你率领官兵进山剿土匪为什么要抓他的娘还害了她呀!”
“高高的山上是我家,穷人想我富人怕;饮风沐雨卧山林,冬去春来青草发。”
远处的山林里,一曲沙哑的山歌随着山风打着旋飘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中没有对自然环境的集中描写,这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展示受到了限制,并削弱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B.黑七和老太婆在“出山唯一的路”旁“巧遇”,这既是小说情节富于戏剧性变化的开始,也最为集中体现了情节安排上的巧妙。
C.从直呼“老七”起,到后来“不再说话”,老太婆心机步步深入,话锋却藏而不露,语言具有生动、简洁、含蓄和个性的特点。
D.许多细节的交代或描写看似随意,实则暗含玄机:或触动读者思考,或形成内容照应等,使小说情节脉络相连,结构严谨。
E、小说结尾一支山歌,唱出了黑七的追求、艰辛和自豪。直接表达了作者对“这群占山为王的土匪”的同情,强化了主旨。
小题2:小说中的“黑七”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3:想给儿子报仇的“老太婆”为什么最终“下不了手”?请简要概括原因。(6分)
小题4:这篇小说的情节发展中有“主线”和“副线“两条线索,请结合小说的内容作具体探究。(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保护文化遗产与发展经济
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面临的问题。然而,如何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必须引起重视。
对于文化遗产的价值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因为,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态度是建立在对其价值的认识和判断基础上的,而这种认识和判断又与其所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分不开。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之间的矛盾在发展中国家似乎表现得更为突出与明显。在中国,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也在高速推进。我们遇到了其他国家或许是上百年间才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我们在看到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得到极大提高的同时,也看到了当今社会弥漫着的浮躁和过于功利之风。对于价值高低的判断,很多人使用了评价商品的方式来进行,比如价格、人气的高低。所以,我们才看到有人要把文化遗产产业化、把孔子产业化等种种新奇的提法。然而,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对文化遗产价值进行判断,显然是错误的,甚至是可怕的。
文化遗产不仅记录着我们的过去,而且存在于今天人的生活中,它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有益的参考。文化遗产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应是动态的、发展的,有着不同时代的印痕。所以,保护文化遗产应该更重视遗产与人之间的血脉关系,关注他们之间的真实状态。文化遗产不仅要注重对其整体环境和原有历史风貌的保护,更要注意保护贯穿于其中的历史文脉和珍贵的人文元素。这种价值的重要性怎能仅用商业价值来衡量?这或许正是当今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所在。
合理把握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关系,不管是保护还是利用,都要有一个合适的度。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风气下,人们往往容易走极端,考虑眼前多,对于长远想得少。今天,很多人在谈文化遗产的保护或是利用时,往往采用了极端的方式,有时候甚至超越了其自身的讨论范围。实际上,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两者之间的矛盾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并非不可逾越。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也会发生变化。如果对于文化遗产仅是教条、机械地进行保护,并且希望其只处于某个历史时期的断面,与其相关的一切都一成不变,那么这种保护是不现实的。因为它忽视了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忽略了社会是发展的这样一个事实,特别是忽视了现实生活中人的现状与需求。这样保护往往不会被社会所接受,也对经济的发展不利。
文化遗产是要被利用的,也具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是不是能够将所有的文化遗产都要商品化,都要产业化,都要能够产生出经济价值,这是需要商榷的。这些年,由于某些文化遗产的特质,像丽江、周庄、少林寺等文化遗产给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也给许多人带来了一个对文化遗产的误区,似乎文化遗产只有通过产业化,才能发挥它最大的效益或者说是体现它的最大价值。文化遗产虽然可能会带来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文化遗产本身并不是产业,也并非商品。类似“将世界遗产产业化”的提法是绝对错误的! 产业化的目的就是追求经济利益和效益的最大化。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会使开发者只注重遗产之中的经济价值,对于文化遗产背后的那些产生不了商业价值的文化价值缺乏应有的重视,导致开发过后的文化遗产形式与内涵分离,使文化遗产中蕴藏诸如信仰、风俗、艺术等文化内涵最终弱化乃至消失。
所以,无论是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还是在文化遗产的利用上,都不要走极端化。保护文化遗产,就是要保证传承给我们这个时代的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尽量少受人为的干扰。
(节选自《光明日报》)                                                                                           
小题1:关于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之间关系的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对于文化遗产仅是教条、机械地进行保护,希望其不会变化,这样保护往往不会被社会所接受,也对经济的发展不利。
B.文化遗产要商品化、产业化,才能产生经济价值,但是文化遗产本身并不是产业,也并不是商品。
C.文化遗产是要被利用的,也具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如丽江、周庄、少林寺等文化遗产就给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D.正确认知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用价格和人气等评价商品的方式来判断文化遗产的价值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很多人在谈文化遗产的保护或是利用时,往往采取了极端的方式。
B.文化遗产关系到人的生活,它是动态的、发展的,有着不同时代的印痕,代表着先进的民族文化。
C.对文化遗产要保护其整体环境、历史风貌、历史文脉和人文元素等,用商业价值来衡量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性正是当今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所在。
D.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会导致开发过后的文化遗产形式与内涵不能统一,使文化遗产中蕴藏的一些文化内涵最终弱化或消失。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视文化遗产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社会是发展的事实以及现实生活中人的现状与需求等因素,保护文化遗产的愿望就能够实现。
B.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之间的矛盾在发展中国家似乎表现得更为突出与明显,关于如何处理两者之间关系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我国的高度重视。
C.所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决定着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和判断,进而决定着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态度。
D.保护文化遗产,就是要保证传承给我们这个时代的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之处于自然状态,避免人为的因素掺杂其中。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