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一篇人物传记,完成文后的题目。(15分)骆家辉:我为华人血统骄傲洪立很多年以前,纽约唐人街街头一个算命先生曾经告诉骆家辉的父亲,他的儿子中有一个人将会成...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一篇人物传记,完成文后的题目。(15分)
骆家辉:我为华人血统骄傲
洪立
很多年以前,纽约唐人街街头一个算命先生曾经告诉骆家辉的父亲,他的儿子中有一个人将会成为著名人物。当时骆家辉的父亲说:“出名?开玩笑!他是一个美国的华人,怎么可能成为著名人物呢?”
可就是这句连骆家辉的父亲都一笑置之的预言,却成为了现实。1997年,骆家辉当选华盛顿州州长,成为第一个担任美国州长的华裔。
一英里走了一百年
一百多年前,骆家辉的祖父从广东台山移居美国,在西雅图的一个富人家庭做佣人。这里距华盛顿州州长官邸不到一英里(约1600米)。1997年1月15日,骆家辉跨进这座官邸,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州长。这个故事,骆家辉曾多次说起:“就是这一英里,我们家花了一百年才走完。
这就是骆家辉的“美国梦”。
骆家辉1950年1月21日生于华盛顿州西雅图一个华裔家庭,兄妹五人,他排行第二。
骆家辉的童年在美国第一个多种族混居社区——西雅图耶斯勒·特勒斯社区度过。骆家辉的父母与大多数其他华裔父母一样,希望他成为一位工程师或是商人,但是骆家辉有他自己的选择。
他在个人网页上写道,依靠“打零工、奖学金以及其他经济资助”,1972年获耶鲁大学政治学学士学位,1975年获波士顿大学法学学位。
政坛新星曾萌生去意
1996年,骆家辉当选为华盛顿州州长,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州长,四年后连任。担任华盛顿州州长期间,骆家辉被看作民主党新星,也是潜在的副总统人选。
民主党推选他对美国前总统乔治·w·布什2003年国情咨文作出回应。这在当时被视为民主党向华盛顿政治圈隆重推出骆家辉。
时任参议员少数党(民主党)领袖托马斯·达施勒说:“美国的州长站在处理国家所面对挑战的前线。骆家辉州长是我们党最善于表达的人才之一。华盛顿州面对的挑战反映出美国所遇挑战:促进经济增长、防范恐怖主义、提供人们能负担的卫生保健和良好教育。骆家辉州长对以上每一个问题都有独特见解,这让他成为回复国情咨文的上佳人选。”
事实上,早在1997年,刚当选州长的骆家辉就引起了时任总统比尔·克林顿的注意。克林顿在1997年的国情咨文中提及骆家辉说:“华盛顿州新当选州长骆家辉是依靠努力工作、家庭价值观和良好公民表现让美国变得更强大的亚裔移民之一。他代表了我们未来能取得的成就。”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骆家辉在2003年突然宣布不再寻求第三个州长任期。他说:
“我的三个孩子年纪还小。考虑到要留给家庭和孩子更多时间,我不打算连任。”
对于这一决定,《西雅图邮报》专栏作家苏珊·佩因特认为,安全考虑可能是促使骆家辉离开政坛的重要原因。他及其家人频繁收到诽谤信和恐吓信。
荣任北京奥运火炬手
骆家辉在担任州长期间,曾多次访华,在推动华盛顿州与中国的贸易关系方面不遗余力。
中国与华盛顿州的贸易在骆家辉州长任内大幅增长。中国成为华盛顿州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美国对华出口,1/7来自华盛顿州。
离任后,骆家辉加入美国著名非政府华人组织“百人会”,依旧致力于巩固中美友谊。
自2005年起至今,位于西雅图的美国知名律师事务所——戴维斯·莱特·特里梅因律师事务所成为骆家辉职业转换的新舞台,他在这里任顾问,主要负责亚洲特别是中国的业务,尤其是帮助美国公司(特别是华裔开办的公司)进入中国,并开展合作。
2008年,仅代表美国公司营销,骆家辉就五次来到中国。这年5月,与华盛顿州结成“姐妹省”的四川发生大地震后,骆家辉走访了灾情相当惨重的都江堰地区。不久之后,骆家辉又出现在奥运火炬四川传递的队伍中。谈起火炬传递,骆家辉曾对记者说,能够作为火炬手前往四川成都传递圣火,备感殊荣,
对于祖先来自中国,骆家辉在接受媒体访问时也曾表示:“我以我的中国血统自豪,我以我的祖先自豪,我也以华裔为美国作出的贡献自豪。”
(摘编自《华人世界》、《钱江晚报》、《外滩画报》、《南方周末》)
小题1:简析文章第一自然段的作用。(4分)
小题2:作为美籍华人的骆家辉在促进中美关系上付出了哪些方面的努力?请结合文本分点回答。(5分)
小题3:体味骆家辉的人生经历,谈谈你对“爱国”的认识。(6分)
答案

小题1:①开门见山,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美国华人怎么可能成为名人;②总领下文;③反问句,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3分,答对3点得4分)
小题2:①在促进中美贸易关系方面的努力(1分):骆家辉在担任州长期间,中国成为华盛顿州的第三大贸易伙伴(1分);②在促进中美友谊方面付出努力(1分):离任后,骆家辉依旧致力于巩固中美友谊,帮助美国公司进入中国,并开展合作(1分,表述流畅1分)
小题3:①有理想,有追求,并为之拼搏,做一个最好的自己,就是爱国;②努力学习与工作,为祖国的发展做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就是爱国;③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充满自信地生活、工作,就是爱国;④无论身在何方,都能以自己的本民族血统为自豪,就是爱国;⑤人在国外,心系祖国,就是爱国。(每点2分,答对其中3点即可满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类题如果是在文章开头一段,一般要从以下角度思考:开篇点题;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等。第一段开篇便提到“美国华人怎么可能成为名人”这一内容,所以起着开篇点题的作用。以反问句的句式,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从第一段的内容“将会成为著名人物”与下文关系看,起着总领下文的作用。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不需要具体分析,但要根据骆家辉在离任前后在促进中美关系上付出努力逐条概括,可以从文章的小标题“荣任北京奥运火炬手”后面几个段落从中美贸易和中美友谊两方面进行概括,如“骆家辉在担任州长期间,曾多次访华,在推动华盛顿州与中国的贸易关系方面不遗余力”“中国成为华盛顿州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离任后,骆家辉加入美国著名非政府华人组织“百人会”,依旧致力于巩固中美友谊”“尤其是帮助美国公司(特别是华裔开办的公司)进入中国,并开展合作。”可根据这些语句进行简要概括即可。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可根据骆家辉的人生经历及人物形象来理解爱国精神。分析时,可结合着具体的内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对“爱国”的理解,从梦想追求、学习与工作态度、心系祖国、以祖国为自豪等方面来分析“爱国”精神。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一篇人物传记,完成文后的题目。(15分)骆家辉:我为华人血统骄傲洪立很多年以前,纽约唐人街街头一个算命先生曾经告诉骆家辉的父亲,他的儿子中有一个人将会成】;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寒冷的味道
黄明山
⑴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⑵有人说,地球变得越来越热了。还说有一种厄尔尼诺现象。对此,我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我只感觉到,曾经是多么可怕的寒冷,现在似乎变得可爱了起来,就像一个被误会了的擦肩而过的老朋友。
⑶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是的,我仅仅接触过南方的寒冷。说得具体一点,是在过去,是在江汉平原。
⑷树是江汉平原不可多得的景致,树的旁边有湖或者河流。我想起来了,冬天的水面结了厚厚的冰。我们在河上行走。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有如碎玉的声响。那是一种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我在冰上伫足仰望,在体验寒冷的厚度的同时,又领略到了寒冰的高度。
⑸冷!我的一双手冻成了两个肉包子,脚后跟早冻穿了,分别有一个洞,洞里有凝固的血,用棉絮裹着。我总是想奔跑,疼痛便在后面拼命地拽我。糟了,好像是哪根筋断了……我几乎要跌倒下去。
⑹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啊!
⑺冬天也看露天电影。通常要到五里以外的地方去看。那天晚上雪刚刚停下,听说要放《冰山上的来客》,我来不及吃饭就跑了去。上身穿的是棉袄,下身穿的是绒裤,脚上穿的是胶鞋。跑了一路,身上发热。开始,人不觉得冷,渐渐,寒气陡生,看到中间,便招架不住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浑身冻得打哆嗦。那真正是饥寒交迫啊。我咬着牙,坚持把电影看完。脚已没有了知觉,就稀里糊涂地往前走。一路上,我是弹跳着回去的。我一下子发现了自己的脆弱,又一步步变得坚强起来。那天看了“冰山”,对比之下,这点寒冷算什么?
⑻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从这一点说,寒冷似乎有了酒的成份。
⑼最幸福的时刻,是围着树蔸烤就的一堆火,炖着狗獾肉(从雪森林的狗獾洞里猎获的战果),或者鸡子、粉条、霉渣巴、干豆角、大白菜……端着暖手的碗香喷喷地吃着,看那门外的雪轰轰烈烈地下着,这时的寒冷又有了一种隽永的滋味。
⑽而回忆中的寒冷更有着异乎寻常的味道。
⑾现在不同了,风也刮得没有了规律,雪也下得没有了条理。瞧,都立春了,雪不知还在哪里开小差。冬天,失却了原来的寒冷。
⑿可孩子们却一个劲地喊冷。冷从何来?上上下下穿得规规矩矩,裹得严严实实,帽子、围巾、耳套、手套,应有尽有。晚上睡觉,要么铺好电热毯,要么灌上热水袋,条件好的,空调一开,暖气就来。本来寒冷就那么一丁点,还把它拒之门外,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生活。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不知冷,何识暖?如此下去,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何以得到发挥,又何以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风景?
⒀不仅仅是孩子们。
⒁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安逸,衣、食、住、行,还有我们的思想。不让汗水流出来,不让寒冷苦心志,把自己装在五彩缤纷的温室里,然后长成一朵朵精美的花朵,我不知道会有什么好结果。
⒂我真担心,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
⒃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
⒄寒冷还会来的。
小题1:第⑶段中,作者说“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⑷段说:“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有如碎玉的声响。那是一种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和表达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从文中概括作者回忆中的“寒冷”有哪些“异乎寻常”的味道。(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⑴段作者说“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最后一段又说“寒冷还会来的”,请探究作者这样表达的理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高科技灾难与科学传播
蒋劲松
这些年来国内的专家名声颇为狼藉,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科技界屡屡发生学术不端行为之外,专家们向民众发言的糟糕记录是更主要的原因。在今天这个科技时代,民众本来对专家的科普是非常相信崇拜的。结果,专家们拍着胸脯向民众保证的事情一次次落空,导致专家的信誉扫地。
我们很少听到专家在公共媒体上向民众警示高科技的潜在风险。日本福岛核电站严重的核事故,从一开始发生到后来的不断失控,我们从各种媒体上得到的专家科普,基调都是要人们放心,小问题,很快就能搞定,影响不大等等。实际上,事故后来的发展几乎总是突破了专家们早前的预测。
这些专家们究竟是自己也没有能力预测事态的演变,而故意假装自己一切尽在掌握呢?还是明明知道事态会恶化,故意朝乐观的方向预测呢?无论哪一种情形,都有负于民众的信任和期望,败坏了科学普及的声誉。最后的结果,必然是专家们的科学普及,就会变成笑柄,无人理睬。而绝望无助的民众,只能去听信各种耸人听闻的谣言。
为什么专家们的科普,脱离了其本来应有的严谨客观的要求,变成了报喜不报忧的维稳宣传呢?除了知识上的限制之外,主要的原因是专家们没有正确地理解科学传播的真正宗旨。近代以来,科学普及曾经是科学主义的重要工具,自觉地承担所谓启蒙的重任。国人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传统经学思维,用在科学形象的维护上,不敢正视科学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的局限性和缺点,为科学讳,把科学打造成无人格的现代神。如梁启超被协和医院的大夫错割了肾脏,却不敢坚持科学精神,如实向公众告知,而隐瞒这一事实。此类做法,后来成为专家向民众发言的潜规则
这样的科普会起到什么作用呢?当然可以使有关部门推广核电没有阻力,减少沟通成本,加快产业化速度,看起来的确是很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民众对核电安全性的盲目信仰,也使得核电缺乏必要的民众监督,白白地丧失了最重要的核安全保障力量。
也许更重要的原因是许多站出来以专家身份说服民众放心的人士,会从要推广科学技术获得巨大利益。比如,核电站专家会强调核电很安全,而手上攥着一大把转基因制种公司股票的科学家会强调转基因很安全,而受雇于孟山都的科普专家更是不遗余力地鼓吹转基因的优点。
因此,有必要恢复科学传播应该具有的品格:要准确客观地介绍科学技术可能产生的后果和影响,避免报喜不报忧的掩饰和夸大。在介绍科学技术时,要防止利益相关方把科学传播作为谋求私利和利益集团的工具。传播者要如实介绍自己与这项科学技术之间存在的利益关系。科学传播的主力应该由那些相对独立和公信力较好的自由撰稿人与NGO组织的专家来担任。科学传播应该主要侧重介绍科学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因为,正面效应早已由力主开发的专家和公司炒作得人人皆知了。为了平衡,也为了预警和安全起见,应该加强民众对于科学技术风险的批判。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章认为造成专家科普信誉扫地的原因有哪些?(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联系上下文,说说第四段提到的“潜规则”具体指什么?作者运用这个词有什么样的意味?(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简答题(10分)
小题1:①香菱学诗,最初拜的老师是谁?②之后她又细心揣摩了哪些大诗人(至少写出两个)的诗作不断提升自己的诗歌素养?③她写的第几首诗终于获得了大家的一致称赞? (4分)
答: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小题2:简述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的故事情节。(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就其形式立名。至于“曲子词”、“曲子”、“今曲子”的别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无可比拟的灵活性。古人作文吟诗,往往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却独于倚声填词较少顾忌。这就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之由来。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或许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王国维曾就此论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确很有见地。
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当其婉转于歌伎之口以娱悦听众时,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除字句易于听懂外,情趣的共鸣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耳听与目治的接受方式的不同,也要求词的写作不宜晦涩艰深。否则,词将失去赖以发展的土壤,而成为纯粹的供文人欣赏的案头文学。柳永“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么?”李清照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前者写恋人细雨温柔,缠绵悱恻;后者感人生苍凉,寓愁于乐。词句浅显易懂,毫无费解之处,便于听唱;如果用诗的形式表现,就很难传达出个中细腻微妙的情愫。当然,词也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在言志咏史的有关题材中,也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
                                 (节选自赵伯陶《宋词的文化品格》,有删改)
小题1:作为与诗不同的文学样式,词具有哪些文体特征?(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如何理解王国维“诗之境阔,词之言长”的说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一句中的“双重选择”指的是什么?词“在言志咏史的有关题材中,具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请举例说明。(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微力量:微博彰显影响力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微博在中国快速地发展和普及,大量传统媒体、政府机构、公私企业、公众人物入驻微博。随着微博对社会生活的日益渗透,微博充分彰显了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
长期以来,传统媒体一直身兼双重角色——信息中介者和议题主导者。受众作为信息传播的终端,对新闻信息的处置是完全被动的。微博的兴起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为普通公众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的话语平台。这是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定的技术知识和设备,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甚至成为“公民记者”。微博关于突发事件的报道已达到“秒互动”地步,它可在几秒钟内向用户报道事件实况,用户甚至可以不到1分钟就做出反馈,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超过了传统媒体。
微博带来的改变已经不只是媒介传播方式的改变,而且是新闻传播主体的移位。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信息瞬息万变,各种新情况、新问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涌现;受人力、物力等条件的限制,任何传统媒体不可能在全国各地都设立分支机构,更不可能将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数量庞大的微博则不同,它散布世界各地,就像是无所不在的眼睛,可以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以一种旁观和参与兼备的姿态,注视和记录着身边发生的大小事件,并以更为多元化的观点和方式对事件进行传播和诠释。
微博在直接发掘新闻议题的同时,也从传统媒介那里“抢”走了部分议题设置权。目前国内正在形成一种新的舆论机制,即微博率先报道,传统媒体不断跟进,通过议题互动,共同掀起舆论高潮。2011年1月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某教授设立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仅开通10余天,粉丝数量达到16万多人,有1000余张网友拍摄的乞讨儿童照片被发布在微博上。截至3月8日,通过网上照片辨认,已发现被拐卖儿童6个,目前他们已被解救。
作为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媒介节点,微博在用“微力量”改变中国媒介生态的同时,也见证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目前, 微博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数据中心调查报告显示, 微博用户使用微博发布信息、记录心情、消磨时光、结交朋友、拓展知识、讨论同感兴趣的话题、关注有兴趣的名人等。由此,微博延展了社交的网络,重塑了社会关系的总和。它甚至聚集民众的智慧与力量,通过关注来改变社会,微博的社会救助和社会公益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透视中国的“微博热”,碎片化的信息形式、裂变式的传播方式、日益深化的媒介融合,决定了微博的影响力及其发展趋势。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化,越来越多的机构与个人入驻微博, 微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更为显著。
(摘自《现代传播》2011年第4期)
小题1:下列有关微博“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博的兴起可让普通公众从新闻信息的受众变为信息的传播者。
B.微博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比传统媒体更快捷更易抢得报道先机。
C.微博具有强大的直接发掘议题的能力并决定着公共舆论的走向。
D.微博可以一种更为多元化的观点和方式对事件进行传播和诠释。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微博直接对传统媒体的权威地位形成挑战,独特的优势使受众不再是信息传播的终端。
B.“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事件说明,微博已形成了新的舆论机制且对社会有所改变。
C.微博信息形式、传播方式决定了其影响力和发展趋势,它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D.微博成为了公众新的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它促进了社会的交往,对社会关系的总和进行了重塑。
小题3:对“微力量”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力量”是指由于微博的快速发展,伴随其对社会生活的日益渗透,微博充分彰显了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
B.数量庞大的微博像是无所不在的眼睛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比传统媒介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更快,更有力度和深度。
C.微博的社会救助和社会公益聚集了民众的智慧与力量,通过关注来改变社会,也延展了人们的社交网络。
D.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化,微博热将持续, 微博的“微力量”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更为显著。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