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不言之美,不是以沉默的方式去体物。不言不是不说话,而是放弃“人之言”,达到“天之言”的境界,“天之言”乃是不以人的知识去言说,而以生命...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不言之美,不是以沉默的方式去体物。不言不是不说话,而是放弃“人之言”,达到“天之言”的境界,“天之言”乃是不以人的知识去言说,而以生命的本相去呈现。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句话是传统美学不言之美的一个代表性观点,这句话有三个理论层次:其一,不言之美作为一种“大美”,不与“小美”相对,它是根本的美,是美的本体;其二,天地以“不言”为美的根本特点,美的创造就是归复自然之道,故以“不言”之美为美的最高准则;其三,天地之美并非与人的世界无关,在中国哲学中,天地不是纯然外在的物质世界,它是人的生命所映照的世界。
《庄子》一书共使用“美”52次,其中多处含有哲学意义。它将美分成两种类型:一是一般的美,这是相对的美;一是道之美,这是绝对的美。前者称为小美,后者称为大美,或者至美。前者属于人的理性的视界,是人的语言可以表达的。而后者不涉及人的理性,是人类评议所不可分别的浑然之美,是不言之美。前者是人为之美,后者为造化之美。在庄子看来,美是一个自然呈现的世界,美是不可说的,可说则非美。有言的世界是语言可以描述的世界,语言的有限性决定它无法真实地反映这个世界。所以庄子认为有言之美一定是有限的、相对的、不完全的、片面的。而不言之美中,没有外在的审美,有外在的审美,就是认识,是观照者对对象的认识,不言之美排除了这样的对象存在的可能性,这样的美只能通过体验妙悟而获得。在庄子看来,一般的美是知识的判分,是有分别的美;而大美则是超越知识、无分别的美。一般的美不脱离主观性,而主观世界下的美则不是真美。一般的美受制于主体知识的局限,那位因大而高兴而跳跃的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这样的美的结论带有虚幻不实性。一般的美是一种局部的、片面的美,而不能达到“共美”。一般的美都有标准,而无言之大美是没有具体标准的。
从根本上说,庄子以为不言之美为绝对之美,为美的本体。以知识去解说天下,到底是“小识”;而无知无识,心中混茫,葆纯全之志,这就是大识。大识就有大得,大得方有大美。大美便只在不言中。显然,庄子承认有一个绝对的美的本体,而美的创造应该循此为道。一切自然显现的都是美,而这美都根源于“不言”的美的本体。
(选自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有删改)
小题1:与“不言之美”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不言之美既是根本的美、绝对的美,又是美的本体。
B.不言之美是人类语言所不可分别的浑然、造化之美。
C.不言之美是可以部分通过知识体验妙悟而获得的。
D.不言之美是排除外在审美的、没有具体标准的美。
小题2:下列对原文相关段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从否定对“不言之美”中“不言”的错误理解入手,提出“天之言”的正确呈现方式,即以生命的本相去呈现。
B.第二段指出“不言之美”的三个理论层次,即确立了它的本体的地位,它是美的最高标准,天地之美与人的世界相关。
C.第三段指出庄子将“不言之美”和一般的美分别称为“大美”和“小美”,并从不同角度对它们进行了区分。
D.第四段从根本上对庄子的“不言之美”再做出阐述,指出不言之美是美的本体,无知无识,就是大识,就是大美。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具体标准的美,是知识之美,是有言之美,不是真美、大美。
B.美的创造就是复归自然之道。故不言之美也可通过人的努力而实现。
C.庄子认为绝对的美带有虚幻不实性,一般美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
D.知识是人达到“不言之美”境界的最大障碍,去除知识,则可到达。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A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原文的表述为“这样的美只能通过体验妙悟而获得”,“而大美则是超越知识、无分别的美”,由此可以判断“不言之美”是无法通过知识体验妙悟获得的。
试题分析:
小题2:判断有误。无知无识,葆纯全之志,方是大识;有大识方有大美,并非“就是大美”。
试题分析:
小题3:B.“美的创造就是复归自然之道”中的“美”指的是“不言之美”,而“可通过人的努力而实现”的是人为之美,由此可见说法错误。C.庄子认为一般的美带有虚幻不实性,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D.结论过于武断。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不言之美,不是以沉默的方式去体物。不言不是不说话,而是放弃“人之言”,达到“天之言”的境界,“天之言”乃是不以人的知识去言说,而以生命】;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华国学最突出的核心价值或理论价值是它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其具体表现为始终彻底地从一种伦理化的人文世界观立场看待世界和人生,追求“人”“仁”同格的道德理想,并把这种理想推广到人伦之中,体现了一种强烈的普世关怀和人文实践精神。
国学中的“人文”一词,早在《周易》中就已出现。《易传》在解释贲卦的卦义时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说,阴阳二气交互作用,产生自然界的“天文”现象;告别愚昧,居于文明,是人类特有的“人文”现象;根据天文,可以察知自然界阴阳寒暑、风霜雨雪等天时的变化;根据人文,可以改变人性气质、风俗环境等社会条件,从而使整个社会趋于良善。可见,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已有“人文”一词,用以指称人类社会赖以健康发展的文化精神特征,标示“天文”“地文”“物文”等与人类精神、文化活动之本质区别。
天文、地文,乃至虎豹之文,在古人看来皆属自然界表现出来的文采,而“人文”乃专属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精神、文化、理念及其所具有的价值内涵。这些具有指导意义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内涵,不同于天地,也不同于草木鸟兽。用荀子的话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这里,“亦且有义”四字可以概括出国学对人文价值的追求。它不仅与天文、物文等自然之文不同,也与人类特有的文化产生出来的“神文”“鬼文”“权文”“钱文”等形形色色的社会之文不同。可以说,以儒家为主干的中国文化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为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体认普世性的实践理性和道德关怀。在《论语》中,有一段子路求教孔子的故事,子路问孔子如何才算完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这里的“文之以礼乐”,即是强调礼乐道德是人文的主要内容。
因此,我们不能把儒家的道德关怀仅仅限制在伦理或政治领域,其更重要的意义乃是对“人”的发现,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对人的主体性的揭示,也是对人作为本体存在的价值体认。所谓“主体性”或“本体存在”,皆指人的道德自觉。用孟子的话说便是人皆有“四心”(或“四德”),因此儒家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即是道德自觉;而构成道德自觉的必要条件,又是儒家的仁爱学说。《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了一百七十多次,即可说明孔子对“仁”的重视。孔子以“仁”界定“人”,即是肯定人的价值核心在于“仁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又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把“爱人”作为人的基本品德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从爱自己的父母出发,然后再通过推己及人的方法,达到“爱亲则继其爱人”“孝之放爱天下之民”等社会效果。孟子发挥了孔子的仁爱思想,又提出“仁者爱人”的命题,认为孔子所谓“仁”,乃是仁者对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切,因此“仁”必须是自觉的而“非由外铄”,这样才能由“不忍人之心”,发展为“不忍人之政”,以仁德之心施仁政于百姓,使天下之穷民(鳏寡孤独等无依无靠的人)而无告者皆有所养,从而实现仁治社会的愿望。
(选自2013年第5期《社会科学论坛》,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国学中的“人文”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已有我们国学中的“人文”一词,这在《周易》中可以找到最有力的证据。
B.“人文”一词在国学中可以用来标示人类精神、文化活动与“天文”“地文”“物文”等的本质区别。
C.“人文”既不属于自然之文,也不属于人类所特有的社会之文,而是以道德自觉为核心内容的儒家之文。
D.“人文”专属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精神、文化、理念及其所具有的价值内涵,以礼乐道德为主要内容。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中华国学最突出的核心价值或理论价值是它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与最后一段形成并列。
B.第二段论述中国早就有“人文”一词,意思是告别愚昧,居于文明,是人类特有的“人文”现象。
C.第三段通过与天文、地文,乃至虎豹之文对比,重点论述了人文的内涵,比第二段推进了一层。
D.第四段着重论述中华国学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从一种伦理化的人文世界观立场看待世界和人生,追求“人”“仁”同格的道德理想,并把这种理想推广到人伦之中。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引用孔子、孟子、荀子的话来说明仁爱、礼乐道德,这些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中华国学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
B.仁爱学说是构成儒家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即道德自觉的必要条件,其内涵已经超越伦理或政治领域。
C.儒家的仁爱思想是从爱自己的父母出发,然后推己及人,从仁德到仁政,从而实现仁治社会的愿望。
D.孔子“文之以礼乐”的思想,强调了礼乐道德是人文的主要内容,体现了作为中国文化主干的儒家的人文关怀。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礼仪文化
礼仪本身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在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大量西方文化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的冲击。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地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探讨和思考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必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在中西礼仪的融合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比如在青年中,举行外国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倾向。对西洋礼仪只是作为民俗知识了解一下无可厚非,如果趋之若鹜,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传统礼仪也会被淹没。其二,是把礼仪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操作层面,比如鞠躬要弯多少度,握手要停几秒钟等等。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讲,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礼仪就成了空洞的形式主义。
不可否认,当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这种现象并不仅仅是因为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这一切与基督教的社会基础密切相关。因为礼仪是宗教的重要活动方式,由于对宗教的虔诚信仰,西方人从小就接受这种礼仪的教育与熏陶,使得礼仪能够自然地表现在人的行为之中。精神与物质、政治与文化的高度契合,使得人们获得高度的自信与优越感。正是西方人的自信与优越感赋予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感染力,使其礼仪文化被视为世界标准。对照我们现在的中国社会状况,我们与西方的差距是明显的。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在我们今日的中国,更多的还是借鉴西方。无论是借鉴西方的礼仪,或者是我们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这在形式上都不难。难的是我们也能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我们借鉴西方礼仪,不仅仅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借鉴其内在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民族的复兴不仅是实力的复兴,更是一种文化的复兴。只有别人也认同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礼仪文化施行于世界。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一个礼仪缺乏的社会,往往是不成熟的社会;而一个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会,往往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地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而礼仪文化无疑是这种统一的“先行军”。只有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地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
小题1:关于礼仪文化,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大量西方文化涌进,西方礼仪文化不断冲击并促使中国的礼仪文化进入了一个纵向传承与横向融合的最快时期。
B.我们民族的礼仪文化没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与西方的差距难以弥补,是因为我们民族缺乏虔诚的宗教信仰。
C.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以及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使得当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是西方礼仪。
D.礼仪是社会文明最全面的表现方式,如果一个社会的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盾,就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
小题2:对中西方礼仪的差异与融合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来越多的人探讨和思考如何保护中国传统礼仪,以及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地融合。他们认为中西礼仪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B.盲目热衷西方礼仪,拿它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或把礼仪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操作层面,会使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陷入误区。
C.当前中国在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中体现更多的是借鉴西方。我们借鉴其形式容易,从形式上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也不难。
D.当前,中国只要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并将二者合理有效地融合,就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实现和谐社会。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礼仪文化是社会文明的基础,最具民族代表性。民族的复兴不仅是一种文化的复兴,更是实力的复兴。
B.当前部分青年举行外国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做法的出现,淹没了民族的传统礼仪,丧失了民族的自尊。
C.我们要想建立起自信和优越感,确立我们的感染力,不仅要借鉴西方礼仪的形式,更要借鉴其内在灵魂。
D.一个社会缺乏礼仪,就是不成熟的社会。别人认同了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礼仪文化才能真正施行于世界。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与朝鲜的文化交流
中朝两国是唇齿相依的邻邦,自古以来在文化上就有至为密切的联系,中国文化流入朝鲜占主要方面。我国原有“箕子去国”的故事,说周武王灭殷商后,殷王族箕子不愿事周,率领五千族人避居朝鲜,随同带去了诗书礼乐、医巫阴阳的学识和百工技艺。一般认为这是中国文化最初传入朝鲜。这段广为流传的旧事不免带有传说的色彩,但是,中朝两国人民早有交往却是事实。中国战国时代,天下纷乱,干戈四起,近在朝鲜侧旁的燕赵之地有许多人为避战祸,经由辽东半岛或山东半岛浮海到朝鲜,促进了两国的文化交流。秦汉之际,两国也有密切的往来。
中国的金属生产工具,包括先进的铁器很早就流入了朝鲜。稍后,中国铜镜、漆器和兵器等也传入朝鲜。两国在古代教育、宗教、文学艺术等许多方面十分相似。朝鲜古来崇尚儒学,不少人能背诵《诗经》《春秋》,熟知《周易》。人名、地名取自《周易》卦名和十二地支的很多。风俗习惯也有许多地方与我国相同,衣袖宽大的朝鲜服装至今犹保存中国古代的遗风。在朝鲜三国时期,中国文化仍不断地传播,特别是在发展经学、儒学、佛教三个方面,使朝鲜当时的高句丽、百济和新罗深受影响。高句丽在大学里讲授中国经学史,百济和新罗也先后设立了儒学教育,公元372年,姚秦苻坚遣使护送名僧顺道带佛像、经书赴高句丽,这是佛教最早从中国正式传入朝鲜。佛教传播后更促进了文化流通,中国南北朝的文明大量输出到邻邦,同时也汲取了朝鲜文化的精华。百济输送到南朝的手工艺品做工精致,朝鲜的歌舞音乐在南北朝时期已传到中国,高句丽乐在隋唐宫廷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唐初,长安城中居住着许多朝鲜音乐家和舞蹈家,对中国乐、舞的发展颇有贡献。
当新罗统一朝鲜后,将王号、年号都改用了汉文。它倾慕唐代文明昌盛,竭力仿效,于是向中国派出了遣唐使和留学生,政制和服饰都参照唐朝,这样,朝鲜的衣冠文物制度完全同于中国了。当时到中国来的新罗商人和移民人数很多,他们多聚居在沿海地区,从而形成了朝鲜人居住区——新罗坊。中国的发明也陆续传到了邻邦。造纸方法估计在四世纪前期就传去了,朝鲜是最早获知我国造纸术的国家,三国时期已能造出很优良的纸张了。中国十一世纪发明活字印刷后,不久传到了高丽。中国发明的火药约在元代引入朝鲜后,朝鲜自己制成了火器,并在抗倭斗争中成功使用。
摺扇是朝鲜首创的取凉与装饰用品,这一风雅之物流传到中国后博得了我国人民,特别是文人墨客的极大喜爱。十三四世纪时,高丽的造船技术已很发达,建造的兵船载量大、航速快、战斗力强,元世祖忽必烈渡海入侵日本之役,就是按照高丽船样式打造了大量兵船。元朝时,重要的作物棉花从中国移植到高丽,经栽种成功,高丽的棉花与棉布生产迅速发展,不仅在国内市场流通,还对外出口,在十四世纪末供应中国的女真人,十五世纪初起,开始向日本输出棉布。由于长期使用汉字,朝鲜朝野人士都很注重书法艺术。高丽太上王忠宣王于十四世纪初在元都燕京开设万卷堂,探究书法、儒学和文学等,其中的高丽儒学家李齐贤,在书画、诗文方面造诣很高,他与赵孟等中国大书法家交往,把赵孟的字体介绍到国内,以“松雪体”流行于高丽。
有清一代的朝鲜有识之士和中国学者之间也有频繁的接触,十八世纪的朝鲜实学家洪大容、朴趾源等许多人来到北京,搜集了大量中国书籍载回国内,回国后主张学习中国的文明和从欧洲传入中国的西学和先进科技,借以达到朝鲜的繁荣富强。当今,朝鲜文化仍融入中国文化的因子,2010年朝鲜国宝级艺术团体——血海歌剧团潜心50年创作的大型歌舞剧《红楼梦》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巡演,观众十分喜爱朝版的林黛玉、薛宝钗,曾在中国引起轰动效应。
(节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中国文化史三百题》,有删改)
小题1:对“中国与朝鲜文化交流”的有关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箕子去国”的故事只是传说周灭殷商之际中国的诗书礼乐、医巫阴阳的学识和百工技艺等传入朝鲜,实际两国文化交流有可能更早,也有可能稍晚。
B.隋唐时期中国与朝鲜文化交流主要在音乐上,朝鲜的歌舞音乐传到中国,高句丽乐在宫廷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朝鲜对中国乐、舞的发展颇有贡献。
C.中国与朝鲜两国农作物文化相互影响,元朝时棉花从中国移植到高丽,后来高丽的棉花与棉布生产迅速发展,又在十四世纪末供应给中国的女真人。
D.当今,中国与朝鲜两国艺术文化仍互相交流,如在中国巡演的朝鲜创作的大型歌舞剧《红楼梦》,就是扎根在中国文学名著曹雪芹作品基础之上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一段论述两国自古以来文化上就有至为密切的联系,如周、战国、秦汉,结尾一段说清朝、当今两国文化仍有交流,可看出大体是以时间为顺序论述的。
B.第二段主要举例论述了中国文化在许多方面影响朝鲜,朝鲜在文化的许多方面与中国相似,甚至于相同,完全向中国学习。
C.第三段重点论述新罗统一朝鲜后在文化的许多方面模仿、追随中国,次要论述中国的发明创造传入朝鲜及在朝鲜的发展运用。
D.第四段先具体阐述朝鲜的摺扇、造船对中国的影响,再采用间接论述中国棉花传入朝鲜和中国诗书画对朝鲜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战国时代近在朝鲜侧旁的燕赵之地,多人为避战祸浮海到朝鲜,表明早期促进两国文化交流的大部分人是在被逼迫情况下进行的。
B.两国在古代教育、宗教、文学艺术等许多方面十分相似,风俗习惯也有许多地方相同,说明两国在文化交流上的互相影响十分广泛而深刻。
C.新罗统一朝鲜,王号、年号改用汉文,向中国派遣唐使、留学生,政制、服饰参照唐朝,作者的目的是解释朝鲜如何像唐朝一样走向强盛。
D.由于长期使用汉字,朝鲜人也注重书法艺术,有人在书画、诗文上造诣很高,这是中华诗书画文化的魅力和绵延不绝的根本原因所在。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17 分)
“微小时代”里的城市文学新转型            叶祝弟
①纵览2013年,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登上荧幕,在铺天盖地的宣传下,网络媒介时代的《小时代》赢得了不错的票房,但是也遭到了很多人的批评。《小时代》中的物质化的生活态度和方式,连对之持宽容态度的王安忆也觉得这种以物判人的奇怪现象,可能会被将来的文学史注意到。面对咄咄逼人的消费写作,王安忆有意隐藏了自己的价值判断,有一些各行其道、互不干涉的意味。但是,从另外一个维度上讲,王安忆的《众声喧哗》和郭敬明的《小时代》,一个是纯文学的路数,一个是类型写作的路数,却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包抄过来,共同指向了今天的文化现实———转型之中国正进入了一个众声喧哗的小时代。
② 从艺术水准来看,《小时代》确实乏善可陈,充其量是一部类型片,但是《小时代》的出现似乎宣示了一个时代预言:我们正进入一个奠基于个人主义之上的无边的消费主义、精致的物质主义、价值的虚无主义的小时代。不仅如此,随着微信、微博在青年人生活中的流行,并日益成为不可替代的通讯工具乃至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个体化、群落化、亚风格化的小时代、微时代已经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③ 小时代、微时代的到来,与崇高、理想等有关的那些坚固的东西也许真的从此烟消云散了。对大时代的每一次回望,都是一次告别的聚会。这个小时代的到来,对小说的意义在于,在充满着复杂的流动性的转型中国,小说家对时代的整体性把握将越来越不可能,史诗这种传统的农耕文明的写作方式将有可能被封入历史的库房中,任何想从整体上对这个时代命名的企图和冲动将不得不最终沦为可笑的堂·吉诃德。
④ 但是,这也给写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既然把握大的时代已经不可能,那么写出生活的小,让自己的感官的触角摩挲城市的每一寸肌肤,进入深入到城市的内部的肌理里,仔细打量将那些被大而化之、整齐划一的大时代所遮蔽的现代人生活中的小,让文学真正回到它的本源———文学是人学,文学应关注个体在此岸世界的存在,关注那些与个体生命存在有关的尊严、自由及其异化问题,关注与真诚、美好、恐惧、颤栗、焦虑、敬畏等等与文学和人有关的基本问题。对于今天的城市作家来说,做一个本雅明笔下的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⑤ 与小时代相对应的是一种小叙事的方式,小说叙述越来越呈现为一种地方性知识,通过现象学的还原,在时间和空间交错的叙述中,呈现出城市内部的复杂性、差异性和丰富性。城市不再是铁板一块,也不仅仅是作为与乡村及其伦理相对应的另类的存在;它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奏和理路,有着自己丰富的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即是从城市内部生长出来的,也是在城市和乡村的碰撞、城市内部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交流中延展出来的。展现这种丰富的复杂性,就是在呈现这样一种小时代。相比上一代或者上几代城市作家而言,以夏商、张怡微、路内为代表的上海作家,已经自觉与传统的城市书写方式拉开了距离,开始将目光投向已经被标签化、脸谱化的城市内部的丰富的复杂性,除了革命上海、洋场上海、传奇上海、魔幻上海、怀旧上海这些标签,对于生活在城乡结合部、主城区之外的那些更年轻的一代作家而言,南京路、淮海路固然是上海,田林、六里桥、嘉定也是上海,只不过是被大历史下被遮蔽的小叙事。
⑥ 我们正进入一个物质空前繁荣、社会矛盾凸显、精神裂变的文明转型时代,从美学上审视这个时代,它正呈现出一种灰美学的趣味。与以崇高、宏大叙事、整体划一、昂扬向上为总体特征的前期共和国美学相比,灰美学是一种处于过渡状态中的美学,它是诸多矛盾的集合体,在升腾中下坠、在流动中凝滞、在怀疑中坚守、在清醒中焦虑、在破坏中创新。它是转型期中国人生存状态的表征———充满着破坏性、不确定性,泥沙俱下,又生机勃勃;承载历史的重荷,又找不到未来的路。
⑦ 在这样一个新的时期里,城市文学作家们将重新思考个人与城市的关系,真正寻求到最适合城市人的生存状态的表达方式,重构城市的现代精神。不仅如此,文学应该与这个狂飙突进的时代保持适当的距离,而城市文学更应该需要时间的积淀。
——选自《文汇读书周报》2014年2月14日
小题1:第①段中“消费写作”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2分)
小题2:第②段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
小题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到第 ④ 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接续上海二三十年代新感觉派开创的城市叙事传统
在小时代中回望大时代,让小和大在对话中走向一种间性的写作
③ 在光怪陆离的都市中做一个漫游者、闲逛者、勘察者
④ 城市文学的死胡同也许会获得曲径通幽的例外收获
⑤ 不失为一种可能的写作策略
A.④②①③⑤B.③②①④⑤C.④①③⑤②D.③①②⑤④
小题4:第⑤段列举了夏商、张怡微、路内为代表的上海作家,其用意是           。(2分)
小题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王安忆对郭敬明的《小时代》持否定的态度。
B.微时代的到来,会使崇高、理想等有关的那些坚固的东西从此烟消云散。
C.小时代时期的年轻作家比传统作家更关注生活中的小,关注生活中的个体。
D.灰美学是转型期中国人生存状态的表征,因其破坏性、不确定性而使人找不到未来的路。
小题6:综观全文,“微小时代”带给文学的影响有哪些?(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21分)
写给妈妈                     王春鸣
① 我常常想象,母亲像我这个年纪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她36岁的时候,我已经上中学了。我从来没有见过她年轻的样子,因为,从我出生,她就是一个母亲了。印象中她总是弓着身子在一台老式脚踩的缝纫机跟前,绣帐沿,绣枕头,绣牡丹和鸳鸯。我犯了错误,就站在她的缝纫机跟前给她训,她看也不看我,不停地换线,牡丹花的叶子,就渐渐从鹅黄到浅绿到墨色了。
②她都训我些什么呢?温文的她实在不会说恶毒的话,也没有上过几年学,说不出一套套的大道理来。只是说,你怎么又考七十几呢?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只能像我这样过苦日子。
③我心说你的日子苦什么,天天绣着这么美丽的花,又不用做数学。一个水池一头放水一头进水,放水慢,进水快,这样几小时水池能装满水。这么浪费的应用题,我每天都要遇到,又哪里如绣一只蝴蝶来得有趣呢!
④所以每每遭到训话,我都虚情假意地皱着眉头,装出悲哀和沉重的样子,握着我实在拿不出手的试卷站在她的缝纫机前面,神游太虚,看着墙上母女俩晃动的影子,根本听不见她说了些什么。
⑤直到她用略高的声音喊一句:“听到没有?”我才一惊,立立正,“听到了!”立刻飞奔出去玩了。
⑥我现在有点后悔,当时怎么一次都没有听全妈妈的训话,就让她的教育失败了。我连大学都考不取。她为此流过多少眼泪我不知道。只记得有一次她训完之后又问我:“听到了没有?”我一惊一乍地立立正,说,听到了。
⑦正准备开溜,她又多问了一句:“你听到什么了?”
⑧我当然什么也没听到。
⑨她就趴在绣花绷子上哭了,那块布是浅粉色的,被她哭出了好几个深粉色的大圆点,一支牵牛花已经绣好,正在往里嵌金丝银线。起初我很想趁她哭的时候,扯一段银线来玩。可是她太伤心了,以至于我也跟着伤心起来,眼泪扑簌扑簌往下掉,发誓说我以后不这样了。那时爸爸在外地工作,不经常回来,也许她哭着哭着就想爸爸了。因为我哭着哭着也想爸爸了。想爸爸回来的样子,他的黑色人造革包挂在自行车龙头上,脚一踮就停在了家门口,我正把自己缠在晒着的花生藤里玩。爸爸看见了,说,胜玉,你买了一头小猪?我连忙顶着一头的枯叶子站起来,哈哈大笑着,说,爸爸,是我呀!
⑩许多年过去了,我读到一句诗:你召唤我成为女儿,我追随你成为母亲。对那个年轻的妈妈的思念,于是铺天盖地而来。那时候,我怎么就没有好好看过妈妈呢?她长了第一根白发,她开始得上胃病,那都是在有了我以后的事啊,可是我都没在意过。有时候我在镜子里看自己,希望找到年轻时妈妈的容颜,可是她说不像。即使我穿上她的衣服,那些旧的,家织的,她自己缝制的衣服,她还是摇头。
⑾我的人生轨迹,难道没有一点和她重叠、交合的地方?还是她不希望我像她那样?
⑿就这样,我在一个远离她的地方思念着她,窗外下着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她要生日了,六十岁的本命年,一只额头上布满皱纹的生病的虎。即使她将头发全染黑了,穿上爸爸给她买的红衣服,还是掩饰不住她的衰老。我想在淘宝上给她买一辆老式的缝纫机,她说要蝴蝶牌或者飞人牌的,以前实在没有钱,只能用熊猫牌的。填送货地址的时候我发现我忘了妈妈的地址,那个生养我的乡下的地址。
小题1:第①段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2:第④段“虚情假意”的表达效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小题3:对本文分析错误的一项(     )(3分)
A.文章第⑤段、第⑥段都出现了“听到了”,文字相同,表达的作用却不尽相同。
B.母亲“趴在绣花绷子上哭了”,就是因为 “我”不懂事、不听话。
C.“你召唤我成为女儿,我追随你成为母亲”成为“我”情感的触媒,让“我”追忆反思曾经的过往。
D.全文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充满了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愧疚之情。
小题4:本文一开始就写了小时候“我”与母亲的冲突,其作用是             (3分)
小题5:文章第⑨段有人认为是“累赘之笔”,有人认为是“神来之笔”,你对此作何评价。(4分
小题6:文章最后一句话在平实叙述中戛然而止却意味深长。请联系全文,赏析其写作特点及效果。(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