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一片赤心在丹青韩小蕙①吴冠中的艺术生涯是一支射向靶心的箭——“开弓没有回头箭”的箭,一辈子不偏不倚地、就奔着这一个目标的箭。②他和绘画...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一片赤心在丹青
韩小蕙
①吴冠中的艺术生涯是一支射向靶心的箭——“开弓没有回头箭”的箭,一辈子不偏不倚地、就奔着这一个目标的箭。
②他和绘画的关系,可说是生命里的基因,前生投缘的关系——绘画不是他的专业、职业、事业,而是他的呼吸、他的身家性命、他的存世意义。有三个细节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一是抗战时期在昆明,敌机来轰炸,全校师生都上山去躲避,只有吴冠中苦苦恳求图书馆管理员,让他将自己反锁在馆内,临摹古人画册。那独自对话经典的自在滋味,一辈子都在他心头畅快地荡漾着。二是上世纪60年代,一次南下广东写生回京,吴冠中将他画的一包画立在座位上,自己则站在旁边以手相扶。站了三天三夜,下火车时腿、脚都肿了,可是他心里高兴,庆幸作品们终于平安到家了。三是上世纪70年代,吴冠中的岳母在贵阳病危,他好不容易请下假来,偕妻前往探视。途经阳朔时,他太想画桂林了,遂中途下车,盘桓一天。谁知天雨不停,他叫夫人打伞遮住画板,两人则淋在雨中,任雨丝打湿衣衫。后来刮起大风,画架实在支不住了,怎么努力也画不成了,极度失望之下,吴冠中竟哭了起来!我理解,当时他浑身的血液已被艺术的激情点燃,陷入了“不能画,毋宁死”的冲动中,这种欲罢不能,连他自己也不能控制了。
③吴冠中一辈子不停地追求创新,这是他血液中固有的基因。他说:“不能创新,我的生命就停止了。”“我绝不能侮辱过去的作品,一定要超过过去,给后人新的启发。”然后,他又补充了一句:“只能往前走,停下来不好活,后退更没余地。”有关风格的问题,他说:“风格是作者的背影,自己看不见。”
④2009年2月26日是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展”在中国美术界的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
⑤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吴先生的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不知凡几,专题的吴冠中个展也有过数次。但意义不同的是,这次展出的180多幅作品,全部是吴先生的无偿捐赠之作,囊括了这位为艺术辛勤了一生的绘画大师所有的重要作品。换句话说,吴冠中把他一辈子的耕耘成果,悉数奉献给了社会。吴冠中说:“作品是艺术品,属于国家,属于人民,不属于个人。”“艺术是珍贵的,了不起的,一定要把艺术留下,留给将来人们再认识。”在晚年,吴冠中开始捐出自己的画作,大批量捐献给国家美术馆、中国美术馆。而在此前的捐献,已包括全世界各大博物馆,还有国内的许多博物馆、艺术馆和重要场所,更为赈济水灾、救助残疾人等公益事业捐献过多幅作品,前后捐出的共有300多幅。
⑥吴先生早就告诉家人:“搞艺术不赚钱,爸爸如果单为了供养你们就不搞画了。房产、现金,可以留给你们,但爸爸的画是社会公产,应该还给社会。”
⑦凡是跟吴冠中接触的人都会强烈地感觉到,他的血液里有一种特殊的东西,叫作“不安宁粒子”。他当了一辈子美术教师,从第一天做助教开始,直到耄耋之年的最后一次登台,其特色始终没有变,这就是,一上讲台就激动,越讲越兴奋,就像陷入恋爱中,不能自拔。多少年养成的习惯一直持续了一辈子。他作画,往往早餐后即开始,一直画到下午、傍晚、深夜,其间不间歇,不休息,也不吃饭喝水,何时画完何时才回到“人间”。艺术是他永远的新娘,初恋的狂热一直持续到黄昏恋,始终恋不够。
⑧91个春秋飞渡,吴冠中早就做成了国际知名的大画家,他已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举办个展数十次,还获得了很多荣誉和头衔。但他认为,做成“家”不是目的,做成“大家”也不是人生理想。他说:“画家走到艺术家的很少,大部分是画匠,可以发表作品,为了名利,忙于生存,已经不做学问了,像大家那样下苦功夫的人越来越少。整个社会都浮躁,刊物、报纸、书籍,打开看看,面目皆是浮躁;画廊济济,展览密集,看似文化繁荣,实质是为争饭碗而标新立异,哗众唬人,与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之朴素心灵不可同日而语。艺术发自心灵与灵感,心灵与灵感无处买卖,艺术家本无职业。”吴冠中也不是一个耽于昨天的人。他甚至说过:“明年怎么样?顺其自然。”这意思是说,艺海无涯,长征无尽头,个人只管一心一意地探索下去,其他都无须计较——是非曲直,功劳功绩,由别人去说吧。他是艺术的赤子,他的心中只有艺术,装不下别的了。
(节选自《一片赤心在丹青:追念艺术大师吴冠中先生》)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作者在谈到吴冠中与绘画的关系时说绘画是他“生命里的基因”,是在揭示绘画在吴冠中一生中的重要性,可以说,没有绘画,就不会有吴冠中了。
B.吴冠中说“风格是作者的背影,自己看不见”,是在强调画家的风格是自己的艺术实践的反映,有什么样的创作实践就会形成相应的风格,画家只管做好自己就行,不必计较成败得失,功过是非由别人去评价。
C.吴冠中晚年举办的捐赠作品展,囊括了他为艺术辛勤一生的所有作品,他将自己一辈子的耕耘成果全部奉献给了社会。
D.吴冠中热爱艺术,为艺术奉献了毕生的心血,他认为艺术不能沾染上金钱的气息,不能和金钱有任何关系,所以他捐出的画作不会带来任何利益。
E.本文多处引用吴冠中的话,展示了他深刻的思想和高尚的品德。这样的写法能够更真切生动地表现人物,比单纯的记叙和纯粹的评议更令人信服。
小题2:本文第②段记述了吴冠中视绘画为身家性命的三件事,请分别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结合全文,请分析吴冠中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吴冠中说:“艺术发自心灵与灵感,心灵与灵感无处买卖,艺术家本无职业。”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思想?请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BE
小题2:
①为临摹古人画册而不顾个人安危;
②爱惜画作胜于自己的身体;
③面对梦寐以求的创作素材却不能如愿作画而倍感悲伤。
小题3:
①热爱绘画艺术,视艺术为生命。
②一生都在不断探索创新,从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
③淡泊名利,不计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把毕生心血奉献给社会。
④工作有激情,始终保持着高涨的工作热情和旺盛的斗志。
小题4:
含义:真正的艺术来自于真正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的朴素心灵,是通过内心对艺术的苦苦追求才得到的,这种朴素的思想和艺术的灵感不是用钱能买到的,这样的艺术品是无价的,任何金钱都买不来,也不可能出卖,艺术家不应该如其他职业那样可以将自己的产品用金钱去衡量。
感想示例:现实中的许多人,表面看是对艺术的执着,标榜自己的才华,而真实的目的却是艺术的附属品——名和利。如果艺术与利益相连,那么艺术的价值就会发生改变,完全是为利益而创作的艺术不可能成为经典和永恒。真正为艺术而生的人,心里只有艺术,他的创作都是内心激情的表现,因此当今的社会需要有这样的艺术家来引领艺术的发展。只有超然物外、心灵纯净、恬然淡泊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A.“没有绘画,就不会有吴冠中了”理解有误,应为“没有绘画,就不会有画家吴冠中了”;C.“囊括了他为艺术辛勤一生的所有作品”不对,是“囊括了他为艺术辛勤一生的所有重要作品”,范围扩大了;D.“他捐出的画作不会带来任何利益”不符合事实,为赈灾助残的捐赠要获得相应的金钱来帮助他们。
小题2:本段通过三个故事来说明绘画是他的呼吸、他的身家性命、他的存世意义。抓住故事的主要内容即可概括回答。
小题3:文章的阅读要善于利用首括句来理清文章结构,抓住了首括句即可概括出来。
小题4:含义的理解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表层意义和深层含义。谈现实类的感想要注意三点:一要有感触点,二要有观点,三要有支撑观点的论据和理由。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一片赤心在丹青韩小蕙①吴冠中的艺术生涯是一支射向靶心的箭——“开弓没有回头箭”的箭,一辈子不偏不倚地、就奔着这一个目标的箭。②他和绘画】;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聘 任
[英] 埃克斯雷
①西奥先生身材修长,面庞消瘦,两鬓斑白。他生性温和,平日沉默寡言。研究学术问题,他精力充沛,记忆力惊人,而对日常生活的琐碎小事,却不甚了了。
②坎福特大学需要聘请一名工作人员,上百人申请这个空缺位置,西奥也递上了申请书。最后只有西奥等15人获得面试的机会。坎福特大学地处一个小镇上,周围只有一家旅馆,由于住客骤增,单人房间只好两人同住。和西奥同住的是一位年轻人,叫亚当斯,足足比西奥年轻20岁。亚当斯自信心很强,且有一副洪亮的嗓子,旅店里时常可以听到他朗朗的笑声。显而易见,这是一个聪明伶俐的人。
③校长及评选小组对所有的候选人进行了一次面试。筛选后只剩下西奥和亚当斯两人了,小组对聘请谁仍犹豫不决,只好让他们在大学礼堂进行一次公开的演讲后,再行决定。演讲题目定为《古代苏门人的文明史》,演讲时间定于三天之后。
④在这三天里,西奥寸步不离房间,废寝忘食,日夜赶写讲稿。而亚当斯不见有任何动静——酒吧间里依旧传出他的笑声。每天他很晚才回来,一边问西奥的讲稿进展情况,一边叙述自己在弹子房、剧院和音乐厅的开心事。
⑤到了演讲那天,大家来到礼堂,西奥和亚当斯分别在台上就座。直到此时,西奥才发现自己用打字机打好的讲稿不知什么时候不翼而飞了,真是惊恐万状。
⑥校长宣布,演讲按姓名字母排列先后进行。亚当斯首先出场。情绪颓丧的西奥抬头注视着亚当斯——只见他神态从容地从口袋里掏出讲稿,对着教授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开了。连西奥也暗自承认他有超人的口才。亚当斯演讲完毕,场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亚当斯鞠了一躬,脸上现出微笑,回到座位上去。
⑦轮到西奥了。他情绪非常不好。要讲的内容都在稿子上,要另开新路是不可能了。他觉得脸上火辣辣的,唯有用低沉而疲乏的声音,逐字逐句重复亚当斯刚才的演讲内容。等他讲完坐下来时,会场上只有零零落落的几下掌声。
⑧校长及全体评选小组成员退出会场,去讨论聘任哪位候选人。礼堂内的人仿佛对决定的结果早已有了数。
⑨亚当斯向西奥擦过身来,用手拍了拍他的背,微笑着说道:“厄运呀,老兄。没办法,两者只选其一。”
⑩这时,校长及小组成员回来了。“诸位先生,”校长说,“我们做出了选择——聘任西奥先生!”
所有的听众都惊呆了。
校长继续说:“让我把讨论的情况向诸位介绍一下。亚当斯先生口才过人,知识渊博,我们大家都很钦佩,我本人也为之感动。但是,请不要忘了,亚当斯先生是拿着稿子做演讲的,而西奥先生却凭着记忆力,把前者的演讲内容一字不漏地重复了一遍,当然,在这以前,他不可能看过那份讲稿的一字一句。我们缺的那项工作,正需要有这样天赋的人!”
大家陆续走出了会场。校长走到西奥面前,见西奥脸上仍然露着惊喜交集、不知所措的神情,便握着他的手,说道:“祝贺您,西奥先生。不过我得提醒您一句日后在咱们这儿工作可要留点儿神别把重要的材料到处乱放呀!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第②段中加点的词“只好”,起铺垫作用,使后文故事的发展成为可能。
B.第⑨段中亚当斯对西奥所说的话,反映了他对西奥幸灾乐祸的心理。
C.第段中画线的句子直接揭示了亚当斯落聘的原因。
D.文章通过亚当斯和西奥的竞聘经历揭示了在竞争中应该靠真才实学取胜,不能靠投机取巧来取胜的道理。
E.文章构思精巧,在情节的发展中对亚当斯及西奥进行多次对比,结尾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小题2:文章开篇介绍西奥先生“生性温和,平日沉默寡言”“记忆力惊人,而对日常生活的琐碎小事,却不甚了了”,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请分别概括西奥及亚当斯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小说情节发展到最后,西奥被聘任了,“所有的听众都惊呆了”。有人认为这个结局有悖常理;有人认为这个结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体现了作者精巧的构思。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晴窗一扇
林清玄
①台湾登山界流传着一个又美丽又哀愁的故事。传说有位青年登山家,有次登山的时候,不小心跌落在冰河之中;数十年之后,他的妻子到那一带攀登,偶然在冰河里找到已经被封冻了几十年的丈夫。这位埋在冰天雪地里的青年,还保持着他年轻时代的容颜,而他的妻子因为在尘世里,已经是两鬓飞霜年华老去了。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时,整个胸腔都震动起来,它是那么简短、那么有力地说出了人处在时间和空间之中,确实是渺小的,有许多机缘巧遇正如同在数十年后相遇在冰河的夫妻。
②许多年前,有部电影叫《失去的地平线》,那里是没有时空的,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一天,一位青年在登山时迷途了,闯入了“失去的地平线”,并且在那里爱上一位美丽的少女;少女向往着人间的爱情,青年也急于要带少女回到自己的家乡,两人不顾大家的反对,越过了地平线的谷口,穿过冰雪封冻的大地,历尽千辛万苦才回到人间;不意在青年回头的那一刻,少女已经是满头银发、皱纹满布、风烛残年了。故事便在幽雅的音乐和纯白的雪地中揭开了哀伤的结局。本来,生活在“失去的地平线”里的这对恋侣,他们的爱情是真诚的,也都有创造将来的勇气,可他们为什么不能有圆满的结局呢?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时空。一个处在流动的时空,一个处在不变的时空,在他们相遇的一刹那时空拉远
③最近,台北在公演白先勇小说《游园惊梦》改编的舞台剧。我少年时代几次读《游园惊梦》,只认为它是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年岁稍长,重读这篇小说,竟品出浓浓的无可奈何。经过了数十年的改变,它不仅是一个年华逝去的妇人对风华万种的少女时代的回忆,而且是对时空流转之后人力所不能为的忧伤。时空在不可抗拒地流动,到最后竟使得“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④时间和空间这两道为人生织锦的梭子,它们的穿梭来去竟如此无情。
⑤希腊神话里,有座不死不老的神仙们所居住的山,山口有个大关卡,把守这道关卡的就是时间之神,它把时间的流变挡在山外,使得那些神仙可以永葆青春,可以和山和太阳和月亮一样永恒不朽。做为凡人的我们,没有神仙一样的运气,每天抬起头来,眼睁睁地看见墙上挂钟滴滴答答走动的匆匆的脚步,即使坐在阳台上沉思,也可以看到日升、月落、风过、星沉,从远远的天外流过。有一天,我们偶遇到少年游伴,发现他略有几茎白发,而我们的心情也微近中年了。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院子里的紫丁香花开了,可是一趟旅行回来,花瓣却落了满地。有一天,我们看到家前的旧屋被拆了,可是过不了多久,却盖起一栋崭新的大楼。有一天,我们终于察觉,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转移是那样的无情和霸道,完全没有商量的余地。
⑥中国民间童话里也时常描写这样的情景,有个人在偶然的机缘升到了天上,十几天以后回到人间,发现人事全非,手足无措;因为“天上一日,世上一年”,他游玩了十数天,世上已过了十几年,十几年的变化有多么大呢?它可以大到你回到故乡却找不到自家的大门,认不得自己的亲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里很能表达这种心情:“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数十年的离乡,甚至可以让主客易势呢!
⑦古来中国的伟大小说,只要我们留心,它讲的几乎全有一个深刻的时空问题。《红楼梦》的花柳繁华温柔富贵,最后也走到时空的死角;《水浒传》的英雄豪杰重义轻生,最后下场凄凉;《三国演义》的大主题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金瓶梅》是色与相的梦幻散灭;《镜花缘》是水中之月,镜中之花;《聊斋志异》是神鬼怪力,全是虚空;《西厢记》是情感的失散流离;《老残游记》更明显地道出了:“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
⑧我们的文学作品里几乎无一例外地说出了人处在时空里的渺小。可惜没有人从这个角度深入探讨,否则一定会发现中国民间思想对时空的递变有很敏感的触觉。
⑨西方有一句谚语:“你要永远快乐,只有向痛苦里去找。”它正道出了时空和人生的矛盾:我们觉得快乐时,偏不能永远;留恋着不走的,永远是那令人厌烦的在人生边缘上不时作弄我们的时间和空间。柏拉图写过一首两行的短诗:“你看着星么,我的星星?我愿为天空,得以无数的眼看你。”人可以用多么美的句子、多么美的小说来写人生,可惜我们不能是天空,不能是那永恒的星星,只有看着消逝的星星感伤的份。
⑩说到时空无边无尽的无穷,它到终极会把一切善恶、美丑、雅俗都涤洗干净,再有情的人也无力挽救。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坐等着时空的变化呢?我觉得大可不必。人的生命虽然渺小短暂,但它像一扇晴窗,是由自己小的心眼里来照见大的世界。一任什么事物到了我们的晴窗,都能让我们更真切地体验生命的深味。
(选自《林清玄散文》,有删改)
小题1:研读①至⑥段,请分点概括触发作者时空感悟的故事。(5分)
答:                                                                      
小题2:请简要分析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5分)
答:                                                                      
小题3:理解下面两个句子的含意。(6分)
(1)一个处在流动的时空,一个处在不变的时空,在他们相遇的一刹那时空就拉远。
(2)你要永远快乐,只有向痛苦里去找。
答:                                                                      
小题4:这篇散文以时空为背景探究了人生真谛,具有浓郁的哲学气息。在作者看来,时空与人生是什么关系?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词与菜名的混搭风
“君问归期未有期,红烧茄子油焖鸡”,“问君能有几多愁,孜然铁板烧肥牛”,“春未透,花枝瘦,脆贝干煸四季豆”……初读这些诗词,妙趣横生,“笑果”十足,这就是当下颇受网友欢迎的“古诗词混搭”的产物,俗称“菜名诗词”。这些混搭诗词颠覆着儿时熟读的经典,却也韵律契合,别有一番滋味。
在不少网络写手看来,菜名诗词的盛行,不过是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无伤大雅。“那些熟悉古诗词的人,看了这些菜名诗词,只会一笑置之;那些对古诗词一无所知的人,用这样调侃的方式去了解它,未尝不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北京大学的何博认为,这种古诗词混搭的形式只是一种无厘头,“如今,在诗词逐渐脱离生活的时候,融入菜名,为生活加点料,仅此而已。”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人认为,“菜名诗词”的出现是对古诗词的一种恶搞。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网新闻中心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恶搞”应有底线。接受调查的近千名网友认为,道德伦理(84.6%)、传统文化(73.1%)等内容不应该成为恶搞的对象。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孙炜觉得,这是对古典文化的一种颠覆。“很多人已经不懂文言文,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理解也不深,人们面对这类现象时,只会觉得很好玩,而不会再去细细体会古诗词的魅力和博大精深。”云南昆明的刘保州,从上学开始就对古诗词充满兴趣。在他看来传统文化是严肃的、神圣的,“这样的‘改编’让古诗词看起来更像打油诗。”这类混搭的诗词在网络上流行,不但会误导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甚至还很有可能使他们对汉语无所适从。
重庆市写作学会会长张家恕谈到,这种诗词混搭的现象反映了网友一种“娱乐”的趋势和提供创意的思维,读者和创作者以更轻松、更搞笑的方法来解读古典诗词和文化,共同助长了恶搞的流行。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胡遂教授认为,对经典我们应当保持尊敬的态度,过度地进行调侃,久而久之,会让人们失去对古典精华的敬畏之情。胡遂也表示,诗词混搭只要在一个度里,对这种现象还是应该给予“宽容”的态度。“古典诗词是否会因此变味,主要还是取决于受众。”她认为,对传统文化有比较深刻认识的网民,对诗词的理解和认知自然不会受到这种“恶搞”的影响,只把这种“改编”当作玩笑;相反,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够的网友看到这样的“混搭”,可能会觉得古典诗词不那么严肃,甚至是很随意的,从而导致对传统文化不尊重。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题1:以下关于“菜名诗词”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些网友将诗词与菜名“混搭”,产生的妙趣横生、“笑果”十足的文字。
B.“菜名诗词”是“古诗词混搭”的俗称,当下虽有争议,也颇受一些网友欢迎。
C.不少网络写手认为“菜名诗词”的盛行无伤大雅,一些大学教授也持有类似观点。
D.一些人认为,“菜名诗词”的出现是对古诗词的恶搞,多数网友反对恶搞文化传统。
小题2:以下各项不属于专家对“菜名诗词”这一现象所持反对意见的一项是(  )(3分)
A.“菜名诗词”仅是在诗词逐渐脱离生活的时候融入菜名,为生活加点料,意义不大。
B.人们面对这一现象时,只觉得好玩,并不会再进一步体会古诗词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C.这种现象反映了网友一种“娱乐”的趋势,读者和创作者共同助长了恶搞的流行。
D.对经典应保持尊敬的态度,过度地调侃经典,会让人们失去对古典精华的敬畏之情。
小题3:下列说法与文中所列观点不符的一项是 (    )(3分)
A.当前很多人已不懂文言文,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理解也不深,恶搞诗词会产生负面效应。
B.“菜名诗词”不仅会误导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还可能使他们对汉语无所适从。
C.对这种现象应该给予“宽容”的态度,诗词混搭只要在一个度里,就不必求全责备。
D.对传统文化有较深认识的“受众”,只会把这种改编当作玩笑,同时,拒绝其影响。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三、(24分)
举炊烹饮日月间
王 芸
①表面上看起来,灶是火与土的结合,垒土为台,燃薪为火,便有了灶。可实质上,灶一旦运作起来,便是金、木、水、火、土的齐齐相遇,缺一不可。
②灶间的女子俯着一张被旺腾炉火映亮、被暄软蒸汽濡湿的脸,在木窗隔透过的熹微晨曦与浓稠暮色中忙碌。壮硕、丰满的身影在焦黄的墙面上悠悠地晃,腰上的围裙转过来又旋过去,早沾了一身嵌在灶台纹路里年深月久的烟尘。灶间女子足不出户,却在举手投足、举炊烹饮间,将金、木、水、火、土统统采进了心里。一日三番,像乡村的日子一般齐整。
③乡间土生土长的女孩,多是在灶间完成人生最初的启蒙。她们守着窄窄的灶膛口像守着一扇亮堂堂的窗,从一根根炙红的柴薪、一束束喧腾的火苗里,一路望进了未来的岁月。许许多多的美好梦幻,像桔红色的火焰在眼前袅娜地闪耀,升腾。
④当女孩的腰肢摇摇摆摆长过了灶台的高度,女孩便成了那一日三餐在灶间采金采木采水采火采土的女人,在三尺灶台间量度一生的长度与宽度、热度与厚度。柴薪依然在灶膛里旺旺地燃着,将女人的影子夸张地涂抹到墙壁上,孤独地摇来晃去。灶,从与女孩眼睛平行的角度,渐渐移转到眼睛的下方,迷朦的蒸汽徐徐上升,弥漫了整个灶间,也遮盖了那一双眼睛和眼睛里沉淀的所有隐秘心事。
灶的故事,就是一代又一代女人的故事。灶曾经青涩,就像每一个女人曾经青涩过一样。最初,男人用他们粗糙的手砌就了灶,给了灶形体与躯壳,却是一代又一代成熟起来的女人用她们的双手赋予了灶生命,与善感的灵魂。
⑥女人长长短短的一生,就像一棵柴薪填入了灶膛的过程,由天真未泯的一点潮湿与清凉慢慢被褥热,点燃,直燃出眩目的透红,再慢慢被炙残,灼干,从表到里,沉默着失去一点一滴鲜活的水分,直至每一脉纤维都全然化作火焰的祭品——灰烬。曾经紧凑的身体慢慢松散开来,肌肤憔悴,骨殖破碎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便软软地坠入灶的底部,冷却为暗淡无光轻软无骨的灰烬。或许,在最后一刻,会燃出一痕灼目的亮,散尽最后一息热。然后是新的柴薪,新的女人,来续写一口灶的故事。
⑦男人们在田地里书写清凉的田园诗,女人们在屋子里谱写温热的家园诗。灶,便是那恒定的韵脚,押在每一个日子的晨昏与腰间。
每每从灶屋屋顶上升起的炊烟,就像女人一声声温婉的召唤,也是一座宅屋每天吐故纳新的几缕悠长而拙重的呼吸。不论从哪个角度眺望,男人都能轻易辨认出自家炊烟的形象。由炊烟,又迅速联想到自家女人在灶间忙碌的形象。男人抹一把眉峰淋漓的汗,嘴角不觉微微上挑,露出一抹隐约的笑意。
⑨古时有言,君子远庖厨。不止于此,也不知从何时发端的不成文分工,将灯下苦读归作男人的事,而举炊调羹成了女人该***活。男人的天地在屋子外面,有本事的男人脚步迟早会越过千册万卷的拘囿,踏千山万水、千沟万壑去求取一纸功名,也求取一生一世的荣华富贵,与一家一族的显赫荣耀。而女人的舞台在屋子里,在灶台间,女人的本事在于将平铺直叙的一日三餐,调配得山高水长,将一个重复了又重复的韵脚运用得飞花流瀑。
⑽我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灶离我一直遥远,如同乡村一直遥远。
⑪直到有一天,我和一位朋友,一个从乡村走出来已有十余年的女人,一同在旅游途中,走进大山深处一户黄泥抹墙的人家。进了屋,她直奔灶间,痴痴地守着灶膛口添柴加火,不肯挪步。旺旺的炉火很快暖红了她的脸,红得像屋外檐角下悬挂的一串串干辣椒。饭间,她一直不肯上桌,为一桌人端菜递碗,就在灶间里吃完了那顿农家饭。那是我第一次吃灶烹出的饭菜,吃得热汗淋漓,吃出了百般的滋味与念想。也于一餐饭食间,一下子懂得了乡村生活的些许筋脉。
⑫这得感谢朋友,和那一口灶无言的提示。
⑬离不开土地与天空的灶,也就离不开乡村。城市的空间再盛大,也容不下一口灶谦卑的脾性与需要。城市的生活向着空中升起,踏地而炊的灶,依然讷言地,隐忍地,依偎在乡村的怀抱里,与泥土紧紧贴在一起。
⑭当城市像天上的星群日益繁密,灶越离越远。它从日益稀薄的乡村岁月中,伸出被烟熏火撩过千百年的手指,轻缓若无地勾住了城市岁月的衣襟……  (有删改)
小题1:概括文中灶间“女人”的形象特点。(4分)
小题2:结合上下文,回答以下问题。(6分)
(1)理解第(8)段“每每从灶屋屋顶上升起的炊烟,就像女人一声声温婉的召唤,也是一座宅屋每天吐故纳新的几缕悠长而拙重的呼吸”的深刻含义。
(2)简要分析第(5)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请赏析本文语言特色。(6分)
小题4:作者在文中用低徊惋惜的口吻抒情“当城市像天上的星群日益繁密,灶越离越远”。城市到底需不需要灶?请结合文本作探究。(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 分)
遗璞
贾平凹
离公路很远的地方,有条山沟。再往深里走,有座古庙,庙前的河滩里,有一块石头:四间房那么高,像一只实心碗儿放着。上边凿了四个大字:孕璜遗璞。
住在这孕璜遗璞周围的人家,就是遗璞村。
县志上说“这石头,是当年女娲补天的时候多了一块,就遗弃在这里再没有用。人们都在传说,这石头孕了玉璜,是仙灵之物,于是时常有人前来观赏,遗璞村的人便祖祖辈辈自豪。
收罢秋,天气转凉了。沟脑上边要修一道水渠,把水引到山坡下的地里,男人们都去辛苦了,丁丁当当在远处破石头。夜里回来,便坐在碾盘上吃饭,然后就熬了山上自采的野茶。这茶很苦,一天三顿都要喝,不喝脑壳就疼。一喝着,身上来了精神,他们就笑话山外来观赏遗璞的那些人:
“城里人没采,一喝这茶就吐了。”
“城里人胃嫩。”
“鸡鸭都克得过,这茶水儿却受不了?!”
他们说过,就乐了,接着就看起河滩里的那块遗璞来。
“这么个仙物儿,遗在这里真委屈了。”
“多亏就遗弃了它!”
“多亏?”
“它要不在这儿,谁会到咱这儿?省城在天尽头,咱能去吗?但咱坐在家门口,倒见着省城大人物了。”
说的是省城老贾的事儿。
省城老贾是七年前在这里呆过的。 那时候,村里人发现从县里来了个胖胖的老头,白日里也上山劳动,夜里就在石头前闷头儿坐一阵。他们都不知道这是谁,后来才风闻是犯了错误,从省城来的人,姓贾。就叫起他省城老贾。
一年后,省城老贾就在县里当了书记,他们才知道那是个当官的人物,遗璞村老少都很骄傲。省城老贾也没忘了这遗璞和遗璞村的人,过一些日子,就来看看石头,又给这个村拨了好多救济粮、救济款。有一年每家得到十二元,一半买了粮食,一半给孩子们买了塑料凉鞋。到山外去的时候,孩子们就穿上塑料凉鞋,式样挺漂亮的,只是穿长了脚发烧,走一走得用凉水浇。去年秋初,省城老贾突然回省城去了,临走前他照了好多遗璞的照片,还说回去后,要为这石头写写文章哩。不久,他就在省城当了一个很大的官。遗璞村的人愈是十分地骄傲了。
“那文章不知写了没有?”
男人们在碾盘上说话,婆娘家觉得热闹,也走了过来。女人在石头上坐了,一直不开口,这会儿说:
“蛮儿说,他在报上看到省城老贾的文章了。”
“写咱遗璞村了吗?”
“写了。说‘四人帮’迫害他,把他‘流放’,‘流放’是什么意思?”
“就是下放吧。”
“‘流放’到一个山区小县,而且还在一个山沟沟劳改了一年。” 
“你胡说了,他住在咱这儿,没有背枪的看守他,苦是苦些,和咱们一样,咱又处处照顾了他,你说他劳改了一年,咱们不是长年在劳改吗?”
“蛮儿说报上就这么写的。”
“蛮儿一定是看错了。你们婆娘家这臭嘴!”
婆娘家便不再言语了,低声骂了一句怀里用牙咬奶的孩子。
男人们喝过一杯黑糊糊的茶水,又说开了:
“咱这块遗璞,真是好石头呢!想想,招来了多少人了?不算一般的,大人物就有十多个了吧?”
他们扳指头数数,果然十多个了。
“以后还能来吗?”
“只要有咱这块石头,就有人来吧,说不定以后还会来比省城老贾更大的人呢。”
“啊,那该好,娃们又要有凉鞋穿了!”
“但愿他们能来。”
“但愿不要是犯了什么错误。”
“但愿……”
茶已经喝完,就卷着喇叭纸烟抽起来,黑影里,火光一明一灭的。末了打着哈欠,还在说:
“真是好石头呢。”
但是,就在这一夜的黎明时分,河滩里响了一声爆炸声,人们都惊醒了。早晨起来,才发现是蛮儿一帮年轻人用炸药把遗璞炸开了,又用铁钎大锤在黑水汗流地砸着,破着,就把石头一块块抬着到水渠工地上去了。(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虽然是一个偏僻的地方,但因为有一块传说是当年女娲补天时遗弃的大石头,遗璞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吸引了很多人前来游玩观赏。
B.男人们不相信女人说的有关老贾 “劳改”一年的话,是因为他们并不认为当年老贾下放到遗璞村时,受到村里不公正的对待。
C.遗璞村的人们常以省城老贾为骄傲,是因为老贾当了县委书记后没有忘记他们,给了遗璞村人很多的救济粮、救济款。
D.婆娘家转述蛮儿的话后受到男人斥骂,便不再言语了,因为她意识到自己在男人说话时贸然插嘴是不妥的。
E、这篇小说在艺术上以对话见长,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不仅表现了遗璞村人对遗璞的热爱之情,也细致地揭示了他们的思想观念与性格特点。
小题2:小说两次提到小孩的凉鞋,各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从小说看,遗璞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概括分析。(6分)
                                                               
小题4: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