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古代诗歌鉴赏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11分)画  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注:郑思肖,元代著名画家、诗人。宋亡后,隐...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11分)
画  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元代著名画家、诗人。宋亡后,隐居苏州。坐卧必向南,因自号所南,以示不忘宋室。)
小题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菊花的哪些品质?(6分)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和决心?(5分)
答案

小题1:
小题1:
解析
一二句写菊花独立疏芳,自甘寂寞,不求虚荣,坚持节操,傲霜怒放,光彩照人,诗三四两句精心刻画了菊花宁带着清香枯死枝头,决不向北风屈服飘零落地的顽强精神,这些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表现作者不愿随从于世俗权贵,独守清高的精神,以及其耿耿忠心、铮铮铁骨,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风亮节。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 ”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自喻,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她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从形象审美的完事和政治指向的分明来看,都略逊郑思肖的这两句诗。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11分)画  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注:郑思肖,元代著名画家、诗人。宋亡后,隐】;主要考察你对古代诗歌鉴赏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作
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除夕之夜,诗人不写大红灯笼而写“寒灯”,这一意象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4分)
                                                                       
(2)沈德潜评论第三句话“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为什么说“愈有意味”?请作具体分析。(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②题。(5分)
水槛遣心
杜 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释:①水槛遣心:此诗大约作于公元761年。水槛,诗人居所草堂的水亭之槛,专供垂钓、眺望。
②赊:远。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写草堂环境特征:远离城郭,庭园开阔宽敞,旁无村落,因而能够极目远眺。
B.颔联写诗人凭槛眺望所见,“澄江”句是对远景的描绘,“幽树”句是对近景的描绘。
C.尾联呼应首联,以“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比,更显出草堂的闲适幽静。
D.此诗以“水槛”为中心意象展开描写,句句是景物呈现,句句又蕴含“遣心”之意。
②颈联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名句,试赏析两句中动词的妙处并分析其所表达的感情。(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
宿甘露寺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甘露寺是我国一座著名的佛寺,始建于三国吴时,在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面对长江,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
小题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小题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夏 日   寇准
离心杳杳思迟迟,深院无人柳自垂。日暮长廊闻燕语,清寒微雨麦秋时。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注:①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实行变法,司马光竭力反对,被迫离开汴京,不久退居洛阳,哲宗即位后始回京任职。这首诗作于退居洛阳期间。
(1)两首诗都写夏日,请指出两首诗都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后一首还运用了哪种不同于前一首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2)概括两首诗各自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 l )羽扇纶巾,谈笑间,           。(《念奴娇· 赤壁怀古))
( 2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定风波))
( 3 )              ,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 4 )想当年,金戈铁马,       。(《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 5 )                        ,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 )
( 6 )念去去,千里烟波,                     。(《雨霖铃》 )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