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古代诗歌鉴赏 > 阅读卞之琳的《断章》,完成下面题目。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卞之琳的《断章》,完成下面题目。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B.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学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
C.全诗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上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人,“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现出来。
小题2: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答案

小题1:B 这种理解,与原诗的意境完全不符。
小题1:A 参看其他选项的分析理解。
解析
小题1:B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由这层去理解的话,我们就能够发现这首诗中蕴含着唯物辩证法的道理,世间主客体本来就是相对的,宇宙万物原本就是互相依存,息息相关的。
小题2:A “人生悲哀”错,表现了陌生人间因偶遇而产生的相知相惜的缘分。从叙事话语的角度看,诗中的人称是不定指的,它泛指对现实生活中的片段进行素描,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可贵情境。从叙事视角来看,叙事者所讲述的梦境则代表了失意境况中的希望。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卞之琳的《断章》,完成下面题目。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主要考察你对古代诗歌鉴赏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8分)
乐府·杨柳枝
白居易
依依袅袅复青青,
勾引春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
绿丝条弱不胜莺。
小题1:这首诗的首句在用字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2:诗中第三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11分)
夜   步
明·高攀龙
幽人夜未眠,月出每孤往。繁林乱萤照,村屋人语响。 宿鸟时一鸣,草径露微上。欣然意有会,谁舆共心赏。
小题1:诗人描写了“夜步”时所见所闻的怎样景象,运用了那些写作手法?(5分)
小题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6分)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小题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分)
小题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这个问题?(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破阵子
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注释:沈腰:腰围减损。潘鬓:指中年鬓发早白。庙:宗庙。古帝王、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宗之处所。教坊:古官署,司宫乐。宫娥:宫女。
小题1:词中哪两句最能表现作者被俘的含悲饮恨生活?(2分)
小题2:上阕最后一句“几曾识干戈?”在整首词中起什么作用?(2分)
小题3:宋苏轼在《东坡志林·卷四跋李主词》中说:“后主既为樊若水所卖,举国与人,故当恸哭于九庙之外,谢其民而后行,顾乃挥泪宫娥,听教坊离曲!”读了苏轼的这段话,联系本词,你认为李煜这首词是辞别太庙时所写还是沦为臣虏之后所作?简述理由。(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10分)
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小题1:这首咏雪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完全采用侧面烘托、间接表现的手法。请对此分析。(4分)
小题2:“时闻折竹声”这句话背后隐含的含义应该是多重的,你能够从中推知到什么?(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