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古代诗歌鉴赏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根据题目作答(7分)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宋]朱敦儒①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根据题目作答(7分)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宋]朱敦儒①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①朱敦儒:北宋末年大变乱发生,他经江西逃往两广,在岭南流落一个时期。
小题1:试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3分)
小题2:本词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词的下阙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小题1:词人运用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法(1分),描写了落日映照万里河山,大江奔流的悲凉壮阔的景观(1分),抒发内心因国家衰亡而生的抑郁苍茫之情(1分)。
小题2:中原丧于敌手,贵族纷纷南逃(1分),诗人通过诗句直接抒发了自己渴望收复中原失地的迫切之情(1分),又以“悲风吹泪”之句(1分)表达自己的亡国之痛(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景和情的关系有以下几种: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景结情。这类题目的答题格式:指明手法,还原景象,分析景色的深层意蕴(特别是有象征、隐喻含义的),分析其中蕴含的感情。本题中“万里夕阳”是一个象征意义的景象,“大江流”则蕴含一种静穆悲壮的气氛。结合注释,我们不难推断其中蕴含的情感。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一要指明情景关系,二要分析景色的内涵意蕴,三要点明情感。
小题2:
试题分析:首先审题,题目中要求的是结合下阕,所以,感情应该有下阕内容提供依据。其次,梳理内容,中原乱——国家衰败,焦心;簪缨散——无人扭转,寒心;悲风吹——国家破亡——碎心。最后,总结情感。
点评:比较简单,词句中有比较明显的感情表达。
【赏析】
此词是作者南渡后登金陵城上西楼眺远时,抒发爱国情怀的词作,全词气魄宏大,寄慨深远,凝聚着当时广大爱国者的心声。上片写金陵登临之所见。开头两句,写词人登城楼眺远 ,触景生情,引起感慨。金陵城上的西门楼,居高临下 ,面向波涛滚滚的长江,是观览江面变化,远眺城外景色的胜地。接下来,作者写自己在秋色中倚西楼远眺 。“清秋”二字,容易引起人们产生凄凉的心情。词中所写悲秋,含意较深,是暗示山河残破,充满萧条气象。第三句描写“清秋”傍晚的景象。词人之所以捕捉“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意象,是用落日和逝水来反映悲凉抑郁的心情。下片回首中原,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词人的亡国之痛,及其渴望收复中原的心志。“簪缨”是贵族官僚的服饰,用来代人。“簪缨散”,说他们在北宋灭亡之后纷纷南逃。“几时收”,既是词人渴望早日恢复中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和斥责。结尾一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寄托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此词将作者深沉的亡国之痛和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读后令人感到荡气回肠,余味深长。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根据题目作答(7分)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宋]朱敦儒①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主要考察你对古代诗歌鉴赏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
辋川闲居
王维
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
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
青菰临水映,白鸟向山翻。
寂莫於陵子,桔槔方灌园。
[注]①青菰:俗称茭白,生于水中,叶如蒲苇。②於陵子:齐国高士陈仲子的号。据《高士传》载:陈仲子认为其做官的史长不义,就带着妻子到了楚国,住在於陵,自号於陵子。楚王听说他很贤德,派人聘请他做宰相,他就又逃到别处替人浇灌园子。
小题1:诗的第三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5分)
答:                                                                                       
                                                                                          
小题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二、四联作简要分析。(6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天涯:极边远的地方。当时诗人被贬官夷陵(今湖北宜昌市)。②冻雷:春天的雷声。③物华:自然美景。④诗人曾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
小题1:一、二两联写了山城夷陵的自然环境,请简要概括其特点。(2分)
                                                                              
小题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小题3:关于这首诗的情感,有人认为体现了诗人豁达超脱的精神,有人则认为充满了无奈和凄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小题1:诗中向渔人的发问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小题2:你怎样辩证地看待诗人在诗中流露的这种情感?(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七里香 
中国台湾 · 席慕容
  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
  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
  在绿树白花的篱前
  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
  而沧桑的二十年后
  我们的魂魄却夜夜归来
  微风拂过时
  便化作满园的郁香
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诗人通过一组意象群,如溪水、海洋、浪潮、绿树、白花、篱、魂魄、园,为我们描摹出一幅多姿的图画,并给我们以丰富的想象空间与深远的意蕴享受。
B.“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和“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形成鲜明的对比。“溪水流向海洋”是指老年人匆匆走向人生的归宿。“浪潮重回大地”是指心系故园,重回故园。以“溪水”、“浪潮”两句对比起兴,从中引出对人生的思考。
C.绿树、白花交相辉映,在“篱”前的年轻人岂知离愁别苦?诗人在此巧用“篱”与“离”之谐音,暗寓离别之意。少年轻离别,只是挥挥手,便头也不回地走了。走得匆匆,走得也洒脱。
D.直至沧桑历尽,魂魄归来,转眼已是廿年。白居易《长恨歌》有“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之句,诗人此处用“魂魄”这一深具古典韵味之意象,有幽深的韵致,缠绵的情怀。一阵微风拂过,郁香满园,言有尽而意无穷。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①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杨花 (吴融)
不斗秾华②不占红,自飞晴野雪濛濛。
百花长恨风吹落,唯有杨花独爱风。
【注释】:①永丰:洛阳附近的一个地方。②秾华:盛开的花朵。
小题1:对这两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白诗第二句“软于丝”的意思是指柳条披垂时那种柔软如丝的姿态。
B.白诗三、四句写郊野荒园的柳树,尽管长势繁茂,婀娜多姿,却无人观赏。
C.吴诗第一句写杨柳不屑与春日百花争浓斗艳,自有一种品格。
D.吴诗第二句“雪濛濛”形容漫天飞雪,描写杨花比百花先开的情景。
小题2: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两首诗都是前两句侧重描写杨柳的可爱风姿,后两句侧重议论、抒情。
B.同是写树,白诗运用正面描写,而吴诗则兼用衬托的手法。
C.白诗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D.吴诗通过对杨花的赞美,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暴、傲霜斗雪的英雄形象。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