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古代诗歌鉴赏 >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阮郎归  初夏苏 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熏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①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阮郎归  初夏
苏 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熏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①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注】①水沈:木质香料,又名沉水香。
小题1:“词”这种体裁的别称是什么?(2分)
答:                                                                     
小题2:俞陛云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评价本词:“写闺情而不着妍辞,不作情语,自有一种闲雅之趣。”词人是如何表现这种“闲雅之趣”的?请结合全词内容进行分析。(6分)
答:  _                                                                   
答案

小题1:长短句、诗余、曲子词、乐府、琴趣、乐章、歌曲等。(答对两个即可,每个1分)
小题2:以景写情。(1分)以主人公眼中高柳新蝉、薰风微雨、池荷榴花、琼珠清泉等景物交织而成的清和明丽、生机盎然的初夏图景,从视觉(绿槐、高柳)、听觉(咽新蝉)和触觉(熏风)的角度体现出主人公闲适、轻松的心态。(2分)
通过人物活动来体现。(1分)抚琴、燎香、昼眠、听棋、戏水等活动,写出了在初夏时节清雅幽静的闺阁环境中,主人公单纯、天真、活泼的个性和此刻喜悦的心情。(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词也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小题2:
试题分析:
此词表现了初夏时节的闺阁生活,采用从反面落笔的手法,上片写静美,而从听觉入手,以声响状环境之寂,下片写动美,却从视觉落笔,用一幅幅无声画来展示大自然的生机,营造出一种清丽欢快的情调,显得淡雅清新而又富于生活情趣。全词以描写手法为主,注意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交叉运用,从而获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描写是这首词的主要表现方法。它注意景物的描写、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的交叉运用,从而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上片由绿槐、高柳、鸣蝉、南风等景物描写与碧纱窗、香烟、棋声等环境描写,以及午梦初醒的人物描写共同构成一幅有声有色的初夏闺情图。下片又以微雨、小荷、榴花等景物描写与洗弄清泉的人物描写结合,构成一幅活泼自然的庭园野趣图,女主人公的形象卓立其间。同时他还注意了动态描写,且不说“棋声惊昼眠”、“玉盆纤手弄清泉”的人物活动,就是景物也呈现出某种动感。小荷为微雨而翻动,可以想见它的迎风摇曳之姿。榴花本是静物,但用了一个“燃”字,又使它仿佛动了起来。这些动态描写对活跃气氛,丰富画面无疑起了有益的作用。此词景中含情,将众多的景物以情纬之,故散而不乱,给人以整体感。作者善于抓住细微的心理感受并在无形中将客观环境的细微变化加以对比,通过景物描写、环境描写,构成一幅活泼自然的庭园野趣,并在其中寄寓女主人公的单纯、天真和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词中的少女形象,与一般闺情词中疏慵倦怠、孤闷愁苦的女性形象截然不同,充满了美好清新的勃勃生机和青春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作品中活泼健康的少女形象,与初夏时节富有生气的景物、环境,构成了一种和谐、清丽、灵动的情调,令人流连忘返。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阮郎归  初夏苏 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熏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①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主要考察你对古代诗歌鉴赏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注】:①潺湲:水流动的声音
小题1:韩愈在论述七言诗时曾发表过这样的观点:六字寻常一字奇。简要指出“溪水无情似有情”一句中的“似”字“奇”在哪?起什么作用?(4分)
答:                                                                       
小题2:“惜别潺湲一夜声”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达到了怎样的修辞效果?(2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其七)
姜蘷
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
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
注:①南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冬,诗人访石湖范成大,除夕之夜乘舟归苕溪途中所作。苕溪:即湖州,是诗人当时家居之所。②笠泽:太湖的别称。
小题1: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分)
小题2:请从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赏析诗歌最后一句的妙处。(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古诗文填空。(一空1分,共8分)
(1)子曰:“岁寒,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孔子《论语》)
(2)____   _,__       _。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登岳阳楼》)
(3)         ,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____________?(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4)帝子降兮北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
题型:其他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二月二日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①元亮:陶渊明的字。其诗中有“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的句子。②亚夫:指汉代的周亚夫。他屯兵柳营,军纪严明,后世用“细柳营”或“柳营”指军营。
小题1:请简要描述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初春画面?其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诗中的“游人意”要表达的是什么情感?请根据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默写(8分)
(1)谨庠序之教,                        
(2)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                ,以为固。
(3)莫听穿林打叶声,                                 ,谁怕?
(4)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题型:其他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