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游虞山记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距剑门二...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福建省期末题
游虞山记
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蹬道,遂陟椒极。有土坯磈礧,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而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杳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去:离开  
B、余已治筇屐,不能阻——治:治理  
C、山脉怒坼,赭石纵横——坼:裂开  
D、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识:体会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中途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于船夫的欺骗,最终都没能成游。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顾友人的阻挠,坚持独自游山。
C、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名胜并想游尽它,但由于连续二十多天都是阴雨连绵,只得遗憾离去。
D、沈德潜游览后感到,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反而意味无穷;若一览无遗,有时反而觉得兴味索然。
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D
3、(1)虞山后面有一个石洞通往大海,不时有隐藏的海中生物,人们叫不出它们的名字。
  (2)现在到了那个地方,又只稍稍了解到它表面的情况,而那些幽深的地方,都未曾探访游历过。
核心考点
试题【游虞山记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距剑门二】;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论语·子张》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结交正直、诚实、博学的朋友,可以使自己进步,提升自己的修养。
B、子夏认为交友要慎重选择,能够结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能结交的就不去结交。
C、子张认为君子交友讲求仁爱,最重要的是要能守信,既能敬爱贤人,又能同情生活不能自理的人。
D、孔子、子夏、子张关于交友之道的论述,既有对朋友的要求,又有对自己的要求。
(2)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选段中“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①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听我言乎? 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
  ②陈尧咨以豪贵自骄,官属莫敢仰视。在江陵,用私钱诈为官市黄金,府吏持帖,强僚佐署。公呵吏曰:“官市金当有文符。”独不肯署。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③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所居,人皆爱思之。
1.下列各组中划线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饥民赖全活——吾一日长乎尔
B.至决滞狱百余事——他植者不然
C.去其桎梏饮食之——恍惊起长嗟
D.决狱术多如此——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2.写出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少而所亲旧 _________________ 
(2)终身不其门 _________________
(3)号难治   _________________ 
(4)乃公治之  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①段中“公笑曰”的“笑”反映了欧阳晔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表现了欧阳晔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品质和特点。(每空两个字)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离娄上》)  
  【注解】①暴:损害,糟蹋。②非: 诋毁。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是指一个人内在的真实德性,这种德性是与生俱来的。人总要经常保有它,顺着它,心太会安稳踏实,这就叫做“安宅”。
B.义也是一个人内在真实的德性,是待人处事的准则。人必须遵此而行,才能在这世上与人和乐相处,共成一体,这就叫做“正路”。
C.“安宅”与“正路”是人们不断修行的结果。只要不断修行,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成为真实有意义的存在。
D.不能居于“安宅”,行于“正路”的人,乃是自放良心,不能存养善性的缘故。
(2)文中的“自暴自弃“与人们今天使用的成语“自暴自弃”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之处?孟子以为怎样才能避免自暴自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醉白堂记
(宋)苏轼
  故魏国忠献韩公,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
  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异域遐陬,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强健之日,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其实不至,而皆有侈心焉。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后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选自《文法津梁》上册,有删改)
  【注】①魏国忠献韩公--即韩琦,谥忠献。②伊周--指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
  (韩)琦早有盛名,识量英伟,临事喜怒不见于色。论者以重厚比周勃,政事比姚崇。其为学士临边,年甫三十,天下已称为“韩公”。宋嘉佑、治平间,再决大策,以安社稷。当是时,朝廷多故,琦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或谏曰:“韩琦所为诚善,万一蹉跌,岂惟身不自保,恐家无处所。”琦叹曰:“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事君,生死度外,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闻者愧服。(节选自《宋史·韩琦传》)
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行乎利害之——涂:通“途”,道路
B、而天下共挽留之,莫也——释:释手,放弃
C、方其寓形于一醉也——寓形:寄托形骸
D、韩琦所为诚善——诚善:诚实善良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表现忠献公“无愧于伊周”的一组是 [     ]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①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 ②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
③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 ④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
⑤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 ⑥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
关云长温酒斩华雄
  忽探子来报:“华雄引铁骑下关,用长竿挑着孙太守赤帻,来寨前大骂搦战。”
  绍曰:“谁敢去战?”袁术背后转出骁将俞涉曰:“小将愿往。”绍喜,便着俞涉出马。
  即时报来:“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众大惊。太守韩馥曰:“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绍急令出战。潘凤手提大斧上马。
  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众皆失色。
  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
  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宏锺,立于帐前./ 绍问何人。
  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
  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
  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
  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 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
  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
  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
  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
  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曹操大喜。只见玄德背后转出张飞,高声大叫:“俺哥哥斩了华雄,不就这里***入关去活拿董卓,更待何时!”
  袁术大怒,喝曰:“俺大臣尚自谦让,量一县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赶出帐去!”
  曹操曰:“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
  袁术曰:“既然公等只重一县令,我当告退。”
  操曰:“岂可因一言而误大事耶?”命公孙瓒且带玄德、关、张回寨。众官皆散。曹操暗使人赍牛酒,抚慰三人。(节选自《三国演义》)
1、这段文字主要表现什么?为了突出这个中心,文中主要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联系文章内容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袁术与曹操性格有什么不同?请联系文章内容加以说明,若在此基础上,能够引述《三国演义》中其他章节的内容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可酌情加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几位将领都被华雄斩首的危急情势下,关羽毛遂自荐却不被接受,为什么?请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