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陈德荣,字廷彦,直隶安州人。康熙五十一年进士,授湖北枝江知县。雍正三年,迁贵州黔西知州,父忧归。服阕,署威宁府。未几,乌蒙土...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山东省月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陈德荣,字廷彦,直隶安州人。康熙五十一年进士,授湖北枝江知县。雍正三年,迁贵州黔西知州,父忧归。服阕,署威宁府。未几,乌蒙土司叛,德荣赴威宁防守。城陴颓圮,仓猝聚米桶,实土石,比次甃筑,墉堞屹然。贼焚牛卫镇,去城三十里,德荣日夜备战,贼不敢逼。总兵哈元生援至,贼败走。寻以母忧去官。服阕,授江西广饶九南道。九江、大孤两关锢弊尽革之。
  乾隆元年,经略张广泗疏荐,擢贵州按察使。时群苗交煽,军事方殷,古州姑卢硃洪文诸叛案,德荣治鞫,详慎重轻,咸称其情,众心始安。及苗疆渐定,驻师与屯将吏多以刻急见能。二年,贵阳大火,德荣谒经略曰:“天意如此,当竭诚修省,苗亦人类,曷可尽***?”广泗感动,戒将吏如德荣言。
  四年,署布政使,疏言:“黔地山多水足,可以疏土成田。小民难於工本,不能变瘠为腴。桑条肥沃,亦不知蚕缫之法。自非牧民者经营而劝率之,利不可得而兴也。今就邻省雇募种棉、织布、饲蚕、纺绩之人,择地试种,设局教习,转相仿效,可以有成。一年必有规模,三年渐期成效。”诏允行。乃给工本,筑坝堰,引山泉,治水田,导以蓄泄之法。官署自育蚕,於省城大兴寺缫丝织作,使民知其利。六年,疏陈课民树杉,得六万株。七年,贵筑、贵阳、开州、威宁诸州、县报垦田至三万六千亩。开野蚕山场百馀所,比户机杼相闻。德荣据以入告,数被温旨嘉奖
  又大修城郭、坛庙、学舍。广置栖流所,收行旅之病者。益囚粮。冬寒,恤老疾嫠孤之无衣者。亲课诸生,勖以为己之学。设义学二十四于苗疆,风气丕变。十一年,迁安徽布政使,赈凤、颍水灾,流移获安。十二年,卒于官。(选自《清史稿·循吏列传》,略有改动。)
  注:①陴,音pí,附属的土墙②甃,音zhòu,修砌③堞,音dié,城上如齿状的矮墙④鞫,音jū,审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略张广泗荐,擢贵州按察使/疏:上奏
B.六年,疏陈民树杉/课:督促
C.开野蚕山场百馀所,户机杼相闻/比:近来
D.亲课诸生,以为己之学/勖:勉励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寻母忧去官/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B.桑条肥沃,亦不知蚕缫法/郯子徒,其贤不及孔子
C.给工本,筑坝堰/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十二年,卒官/以其无礼于晋且贰楚也
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陈德荣“宽厚仁慈”品格的一组是(    )
①德荣日夜备战,贼不敢逼
②九江、大孤两关锢弊尽革之
③苗亦人类,曷可尽***
④赈凤、颍水灾,流移获安
⑤广置栖流所,收行旅之病者
⑥设局教习,转相仿效,可以有成
A.②⑤⑥
B.①②④
C.①③⑥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德荣防守威宁时,他设法加固城墙,与叛军相持,令叛军不敢攻城,直至援军到来,打败敌人,表现出他的勇敢与谋略。
B.陈德荣担任贵州按察使,对苗族叛乱,处置谨慎公平,大得民心。他告诫属下将领,对苗裔不能一味镇压。
C.陈德荣任贵州布政使期间,采取雇募临省种棉、织布、饲蚕、纺绩之人,设立机构进行集体培训等措施,推广先进技术,发展生产。
D.陈德荣不仅重视农业,而且在兴礼宣教方面也不遗余力,他大修坛庙、学舍,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
5.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意如此,当竭诚修省,苗亦人类,曷可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德荣据以入告,数被温旨嘉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冬寒,恤老疾嫠孤之无衣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A
3.D
4.B
5.(1)天意如此,应当竭尽诚意,修身反省,苗裔也是人类,怎么可以***尽?
   (2)陈德荣据实禀告皇帝,多次得到温暖旨意的称赞奖励。
   (3)冬天寒冷,关怀顾念那些没有棉衣的老人、病人、寡妇、孤儿等。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陈德荣,字廷彦,直隶安州人。康熙五十一年进士,授湖北枝江知县。雍正三年,迁贵州黔西知州,父忧归。服阕,署威宁府。未几,乌蒙土】;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平原君朱建者,楚人也。故尝为淮南王黥布相,有罪去,后复事黥布。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布不听而听梁父侯,遂反。汉已诛布,闻平原君谏不与谋,得不诛
  平原君为人辩有口,刻廉刚直,家于长安。行不苟合,义不取容。辟阳侯行不正,得幸吕太后。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及平原君母死,陆生素与平原君善,过之。平原君家贫,未有以发丧,方假贷服具,陆生令平原君发丧。陆生往见辟阳侯,贺曰:“平原君母死。”辟阳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乎?”陆贾曰:“前日君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义不知君,以其母故。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辟阳侯乃奉百金往税。到侯贵人以辟阳侯故,往税凡五百金。
  辟阳侯幸吕太后,人或毁辟阳侯于孝惠帝,孝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吕太后惭,不可以言。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送诛之。辟阳侯急,因使人欲见平原君。平原君辞曰:“狱急。不敢见君。”乃求见孝惠幸臣闳籍孺,说之曰:“君所以得幸帝,天下莫不闻。今辟阳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谗,欲***之。今日辟阳侯诛,旦日太后含怒,亦诛君。何不肉袒为辟阳侯言于帝?帝听君出辟阳侯,太后大欢。两主共幸君,君贵富益倍矣。”于是闳籍孺大恐,从其计,言帝,果出辟阳侯。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平原君不见辟阳侯,辟阳侯以为倍己,大怒。及其成功出之,乃大惊。
  吕太后崩,大臣诛诸吕,辟阳侯与诸吕至深,而卒不诛。计画所以全者,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
  孝文帝时,淮南厉王***辟阳侯,以诸吕故。文帝闻其客平原君为计策,使交捕欲治。闻吏至门,平原君欲自***。诸子及吏皆曰:“事未可知,何早自***为?”平原君曰:“我死祸绝,不及而身矣。”遂自刭。孝文帝闻而惜之,曰:“吾无意***之。”乃召其子,拜为中大夫。使匈奴,单于无礼,乃骂单于,遂死匈奴中。(节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辟阳侯欲平原君  知:结交
B.往凡五百金     税:赠送
C.大臣多辟阳侯行   害:害怕
D.急,不敢见君    狱:案件
2.下列各组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列侯贵人辟阳侯故②伏惟圣朝孝治天下
B.①使人欲见平原君②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①皆陆生、平原君力也②下而从六国破亡故事
D.①召其子,拜为中大夫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明平原君“刻廉刚直”的一项是(   )
①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
②行不苟合,义不取容
③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
④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平原君不见辟阳侯
⑤我死祸绝,不及而身矣
⑥乃骂单于,遂死匈奴中
A.③④⑥
B.①②③
C.②④⑤
D.①③⑥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年黥布欲谋反,找朱建商量有关问题,朱建却不畏权贵,不但不为黥布出谋划策,而且还竭力谏止。
B.辟阳侯因罪下狱,从孝惠帝到诸臣皆欲诛之。朱建威胁和利诱孝惠帝的宠臣为辟阳侯说情;吕氏集团覆灭后,朱建又为辟阳侯出谋划策,使之得以苟延残喘。
C.孝文帝时,淮南厉王诛***了辟阳侯。孝文帝听说辟阳侯的许多计谋出自朱建,便欲逮捕朱建问罪,朱建深知罪孽深重而畏罪自***。
D.朱建家境贫寒,母亲对他管教甚严,使朱建形成了“行不苟合,义不取容”的品格,朱建拒交辟阳侯就与母亲有一定关系。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已诛布,闻平原君谏不与谋,得不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死祸绝,不及而身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吕僧珍字元瑜,东平范人也。世居广陵,家甚寒微。事梁文帝为门下书佐。身长七尺五寸,容貌甚伟,曹辈皆敬之。妖贼唐瑀寇东阳,文帝率众东讨,使僧珍知行军众局事。僧珍宅在建阳门东,自受命当行,每日由建阳门道,不过私室。文帝益以此知之。司空陈显达出军沔北,一见异之,因屏人呼上座,谓曰:“卿有贵相,后当不见减,深自努力。”
  建武二年,魏大举南侵,五道并进,武帝率师援义阳,僧珍从在军中。长沙宣武王时为梁州刺史,魏围守连月,义阳与雍州路断。武帝欲遣使至襄阳,求梁州问,众皆惮,莫敢行。僧珍固请充使,即日单舸上道。及至襄阳,督遣援军,且获宣武王书而反,武帝甚嘉之。
  武帝命为中兵参军,委以心膂。僧珍阴养死士,归之者甚众。武帝颇招武猛,士庶响从,会者万余人。因命按行城西空地,将起数千间屋,以为止舍。多伐材竹,沉于檀溪,积茅盖若山阜,皆未之用。僧珍独悟其指,因私具橹数百张。及兵起,悉取檀溪材竹,装为船舰,葺之以茅,并立办。众军将发,诸将须橹甚多,僧珍乃出先所具者,每船付二张,争者乃息。
  天监四年,大举北伐,自是军机多事,僧珍昼直中书省,夜还秘书省。五年旋军,以本官领太子中庶子。僧珍去家久,表求拜墓,武帝欲荣以本州,乃拜南兖州刺史。僧珍在任,平心率下,不私亲戚。从父兄子先以贩葱为业,僧珍至,乃弃业欲求州官。僧珍曰:“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叨越,但当速反葱肆耳。”僧珍旧宅在市北,前有督邮廨,乡人咸劝徙廨以益其宅。僧珍怒曰:“督邮官廨也,置立以来,便在此地。岂可徙之益吾私宅。”姊适于氏,家在市西,小屋临路,与列肆杂处。僧珍常导从到其宅,不以为耻。
  在州百日,征为领军将军,直秘书省如先。僧珍既有大勋,任总心膂,性甚恭慎。当直禁中,盛暑不敢解衣。每侍御坐,屏气鞠躬,果食未尝举箸。尝因醉后取一柑食之,武帝笑谓曰:“卿今日便是大有所进。”十年,疾病,卒于领军官舍。谥曰忠敬。武帝痛惜之,言为流涕。(选自《南史·吕僧珍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僧珍行军众局事/知:了解
B.僧珍养死士,归之者甚众/阴:暗中、私下里
C.僧珍昼中书省/直:当值、值班
D.平心率下,不亲戚/私:偏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积茅盖若山阜,皆未用/以为莫己若者,我谓也
B.诸将须橹甚多,僧珍出先所具者/度我至军中,公
C.乡人咸劝徙廨益其宅/想馋邪,则思正身黜恶
D.尝醉后取一柑食之/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3.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吕僧珍“为官清廉、勤勉”的一组是(  )
①僧珍独悟其指,因私具橹数百张
②昼直中书省,夜还秘书
③僧珍至,乃弃业求州官
④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叨越
⑤岂可徙之益吾私宅
⑥每侍御坐,屏气鞠躬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僧珍先在梁文帝手下做官,他恪尽职守,常过家门而不入,文帝因此更加信任他。司空陈显达见到吕僧珍也很客气,认为他会有更大的发展。
B.在北魏五路大军同时南侵,武帝率军救义阳,而义阳与雍州道路被切断的情况下,吕僧珍坚决要求充当使者去襄阳,并在当天就独自驾船上路。
C.在吕僧珍任职期间,他的父亲哥哥和儿子虽然一直跟随着他,但是以贩葱为业,他在就任南兖州刺史以后,也没让家人放弃贩葱这一职业。
D.吕僧珍功勋卓著,被任用为骨干和亲信,性情很是谦恭稳重。在禁中值班,盛夏也不敢解开衣扣。对武帝身边招待用的果馔,也只是酒后吃过一次。
5.翻译句子。
(1)及至襄阳,督遣援军,且获宣武王书而反,武帝甚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僧珍去家久,表求拜墓,武帝欲荣以本州,乃拜南兖州刺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苏洵《六国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谏论
苏洵
  夫臣能谏,不能使君必纳谏,非真能谏之臣;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欲君必纳乎?向之论备矣。欲臣必谏乎?吾其言之。
  夫君之大,天也;其尊,神也;其威,雷霆也。人之不能抗天、触神、忤雷霆,亦明矣。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传曰“兴王赏谏臣”,是也。犹惧其選耎阿谀,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书》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人之情,非病风丧心,未有避赏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谏哉?赏与刑不设,则人之情又何苦而抗天、触神、忤雷霆哉?自非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谁欲以言博死者?人君又安能尽得性忠义者而任之?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君之难犯,犹渊谷之难越也。所谓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者,勇者也,故无不谏焉;悦赏者,勇怯半者也,故赏而后谏焉;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后谏焉。
  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故以赏为千金,以刑为猛虎,使其前有所趋,后有所避,其势不得不极言规失。此三代所以兴也。末世不然,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间或贤君欲闻其过,亦不过赏之而已。呜呼!不有猛虎,彼怯者肯越渊谷乎?此无他,墨刑之废耳。三代之后,如霍光诛昌邑不谏之臣者,不亦鲜哉!
  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诚如是,欲闻谠言而不获,吾不信也。
       【注】①選耎:xùnruǎn柔弱,惧怕。②谠言:dǎnɡyán正直之言,慷慨之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之  劝:勉励
B.谁欲以言死者  博:搏斗
C.《书》曰“臣下不正,其刑墨”,也  是:这样
D.如是,欲闻谠言而不获  诚:果真
2.下列句子中加粗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尊,神  ②以故后名之曰“褒禅”
B.①故立赏劝之  ②问征夫前路
C.①人君又安得忠义者而任之  二虫又何知
D.①欲闻谠言不获  ②且举世誉之不加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如果不设置明确的奖赏与刑罚措施,所有的臣子是绝不会冒着触犯君王的危险而去进谏的。
B.文章第三段运用三个人跨越深渊的例子,形象地表明了刑罚、赏赐对臣下进谏的积极作用,运用的是喻证法。
C.文章一开头就提出论点“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强调纳谏之君要使臣子必谏。下文由此生发,展开论述。
D.文章从君王的角度立论,具体而生动地探讨了君王如何才能使臣子踊跃进谏的问题。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而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荆轲刺秦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的题。谏   论
苏洵
  夫臣能谏,不能使君必纳谏,非真能谏之臣;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欲君必纳乎?向之论备矣。欲臣必谏乎?吾其言之。
  夫君之大,天也;其尊,神也;其威,雷霆也。人之不能抗天、触神、忤雷霆,亦明矣。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传曰“兴王赏谏臣”,是也。犹惧其選耎阿谀,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书》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人之情,非病风丧心,未有避赏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谏哉?赏与刑不设,则人之情又何苦而抗天、触神、忤雷霆哉?自非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谁欲以言博死者?人君又安能尽得性忠义者而任之?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君之难犯,犹渊谷之难越也。所谓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者,勇者也,故无不谏焉;悦赏者,勇怯半者也,故赏而后谏焉;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后谏焉。
  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故以赏为千金,以刑为猛虎,使其前有所趋,后有所避,其势不得不极言规失。此三代所以兴也。末世不然,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间或贤君欲闻其过,亦不过赏之而已。呜呼!不有猛虎,彼怯者肯越渊谷乎?此无他,墨刑之废耳。三代之后,如霍光诛昌邑不谏之臣者,不亦鲜哉!
  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诚如是,欲闻谠言而不获,吾不信也。
  【注】①選耎:xùn ruǎn柔弱,惧怕。②谠言:dǎnɡ yán正直之言,慷慨之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之/劝:勉励
B.《书》曰“臣下不正,其刑墨”,也/是:这样
C.谁欲以言死者/博:搏斗
D.如是,欲闻谠言而不获/诚:果真
2.下列句子中加粗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尊,神也②以故后名之曰“褒禅”
B.①故立赏劝之②问征夫前路
C.①人君又安得忠义者而任二虫又何知
D.①欲闻谠言不获②且举世誉之不加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三段运用三个人跨越深渊的例子,形象地表明了刑罚、赏赐对臣下进谏的积极作用,运用的是喻证法。
B.作者认为,如果不设置明确的奖赏与刑罚措施,所有的臣子是绝不会冒着触犯君王的危险而去进谏的。
C.文章一开头就提出论点“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强调纳谏之君要使臣子必谏。下文由此生发,展开论述。
D.文章从君王的角度立论,具体而生动地探讨了君王如何才能使臣子踊跃进谏的问题。
4.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而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荆轲刺秦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沈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迁提举司天监,日官皆市井庸贩,法象图器,大抵漫不知。括始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后皆施用。
  淮南饥,遣括察访,发常平仓钱粟,疏沟渎,治废田,以救水患。迁集贤校理,察访两浙农田水利。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挻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言者论二事如织,皆不省。括侍帝侧,帝顾曰:“卿知籍车乎?”曰:“知之。”帝曰:“何如?”对曰:“敢问欲何用?”帝曰:“北边以马取胜,非车不足以当之。”括曰:“车战之利,见于历世。然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于捷速。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帝喜曰:“人言无及此者,朕当思之。”遂问蜀盐事,对曰:“一切实私井而运解盐,一使出于官售,诚善。然忠、万、戎、泸间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警,臣恐得不足偿费。”帝颔之。明日,二事俱寝。
  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而后反。”帝遣括往聘。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帝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赐括白金千两使行。至契丹庭,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他日复问,亦如之。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括曰:“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迂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
  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又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耆旧出处,传于世。(取材于《宋史·沈括传》)
  [注] ①解:解州,地名。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大民车/籍:征用
B.人未县官意/谕:告诉
C.二事俱/寝:停止
D.契丹知不可/夺:改变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治废田,救水患/威用其民
B.但可施于无事日尔/括得地讼籍数十
C.人言无及此,朕当思之/今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D.今争盖三十里远/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
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浑仪、景表、五壶浮漏等天文仪器都是在沈括担任提举司天监之后设置的,这些仪器后来都得以使用。
B.对于蜀盐一事,沈括认为盐应该全都由官府出售,如果不马上禁止私井,官府将会得不偿失。
C.面对辽国索要土地的无理要求,沈括据理力争,从容应对,并取得了最终胜利,显示了他的外交才能。
D.沈括博学善文,他把平时与宾客谈论的事情记录下来,写成了《梦溪笔谈》,至今流传于世。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迂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