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山东省竞赛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公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伐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交往
B.管仲贫困,常鲍叔——欺:这里指占便宜
C.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习惯
D.天下不管仲之贤——多:称赞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鲍叔终善遇——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
B.管仲既用,任政齐——齐国遵其政,常强诸侯
C.区区之齐在海滨——鲍叔不我为贪
D.及小白立桓公——吾尝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管仲之贤的一组是(     )
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②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③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④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⑤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⑥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借管仲之口,列举了鲍叔对他的知遇之恩。他的一系列不容易被人原谅,得不到人理解的行为,鲍叔都能原谅,都能理解,丝毫也没有动摇对他的信赖,足见鲍叔的见事之明,知人之深。
B.因为管仲在齐国功业卓著,所以他的子孙们世世代代在齐国享受俸禄,有封邑的人经过了好几代,常常有人成为有名的大夫。
C.因为管仲在齐国功业卓著,所以他的财富虽然多的可以和国君相比,拥有三归台和反坫台,但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
D.文章叙写管仲言论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表彰管仲一人,也是为了在列传中附现实性鲍叔,抒发重视友谊、重视患难相助的感情,并且为后人提供带有普遍意义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经验。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时与臣游,项伯***人,臣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A
3.B
4.B
5.(1)但鲍叔并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
  (2)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能而称赞鲍叔牙能了解人。
  (3)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了人,我救活了他。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 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下列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破荆州(当)
       东望武昌(现在湖北鄂城,不是现在的武昌)
B.渔樵于江之上(江边)
       举尊以相属(葫芦)
C.寄蜉蝣于天地(一种小飞虫,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知不可乎得(数得,即多有所得)
D.驾一叶之舟(形容船小)
       江陵(向下)
2.找出本段中出现的两个宾语前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何为其然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托遗响于悲风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君欲何往
D.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4.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B.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C.客人从跟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消云散。
D.这段文字写曹操击走刘备,攻破荆州,又率领浩浩荡荡的军队沿江而下,战舰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目的是赞扬曹操。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 文言文,完成1~2题。涉务
        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 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典掌机要。其余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至于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薅锄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而渡江,本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坺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选自《颜氏家训》,有删节)
注:①涉务:涉及,从事实际事务。②果下马:一种矮小的马,可在果树下行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高谈虚论         徒:只是。
B.及有试用,多无所               堪:胜任。
C.至乃尚书郎乘马,则劾之   纠:纠正。
D.本为羁旅                                    羁旅:寄居。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 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主张士大夫要应世经务,不要白白浪费君王的俸禄。
B.这些士大夫缺乏自知之明,都怨恨梁武帝父子偏爱中下层官史。
C.作者以周弘正骑果下马受到朝廷官员的称赞为例来批评时风。
D.重视农耕是立国的根本,士大夫只有了解农民的辛劳,才能做好其他事务。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课文,回答第1—4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 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娄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崖;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 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1.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 莫得遁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崖;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笔下的西山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用原文中最主要的词句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前后两段话,作者的情绪截然不同,请找出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词句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由西山这一自然景象的游览得到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面这篇《小石城山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最后一篇(课文则是第一篇),读后回答第1—4题。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边界)。其上为睥睨(城上的小墙)梁欐(中梁)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 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小竹子),益奇而坚。其疏数(cù,稠密)偃(卧倒)仰(上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 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技,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1.对下 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西山道口北       径直
B. 无土壤 而生嘉树美   用弓发射到远处的兵器
C. 其上为睥睨           城上锯齿形的有孔的小墙
D. 其疏偃仰           稠密
2.下列句中的“之”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环之可上
B. 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
C. 其气之灵
D. 是二者,余未 信之
3.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上为睥睨(城上的小墙)梁欐(中梁)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技,是固劳而无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叙事写景,后半部分议论、抒情。
B.作者借景抒情,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述和议论,把自己怀才不遇、被贬在外的愤懑表现了出来。
C.作者描写了小石城山奇妙优美的山水景色,并且感叹这样奇妙优美的山水景色却被弃置在偏远的地方,“不得一售其技”。
D.文中“造物者”“神者”都是指创造万物、有灵的上帝,作者把在现实中无法排解的矛盾问题拿来向上帝询问,不免带有一些颓废消极的感情色彩。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鼻   对
方孝孺
  方子病鼻寒,鼻窒不通。踞炉而坐,火燎其裳。裳既及膝,始觉而惊,引而视之,煜煜然红,盖裳之火者半也。于是骂鼻曰:“夫十二官各有主司,维鼻何司?别臭察微。臭之不察,何以鼻为?今火帛之臭亦烈矣,而尔顽若不知,遽俾火毒烬裳及衣。壅蔽之祸,岂不大可悲乎?
  久之,鼻忽有声,声与口同。曰:“我受命为子之鼻,今二十又二冬。蘭茝椒桂,其气苾芳,我闻我知,俾子佩藏。槁莸腐鲍,风腥气恶,我觉其秽,俾子避匿。子足不妄履而山不遇毒者,皆我之得职也。今子乃昧于治身宜暖而寒去裌就单为风所加外铄内郁壅我鼻观遂至火燎切肤而不知其然皆子之过也于鼻何罪焉假使服食以节,起居有常,顺阴爕阳,无所败伤,宁有不闻馨香乎?且古之志士,至于耄老,犹且居不求适,维道是奋,大雪皴肌,而炉不暇近,恐适意之致毒,知炎上之生灾,可不慎也?今子当始弱之时,有荼毒之祸,方当茹冰嚼雪,块枕草坐,愁思怵迫,冻饿摧挫,犹恐不可;而乃放不加思,恣肆颓惰。当祁寒时,遽自溺于火,为身计者,良已左矣。不此之责,而反诮我为何哉!夫壅蔽之祸,厥有攸自:秦亥蛊昏,赵高乃弑;彼梁偏任,始有朱异;隋广淫酗,而世基以肆。木不虚中,虫何由萃?此三主者,苟以至公为嗜好,以众庶为耳鼻,上宣下畅,无所凝滞,虽有奸邪,何恶之遂?顾乃偏僻猜忌,执一遗二,以莸为薰,椒蘭是弃,由是祸乱交兴,宗覆社圮。今子不务自尤,而维鼻是訾。一身之理且不达,况于政治者也哉!
  方子仰而嗟,俯而愧,屏火捐炉,凝神养气,既而鼻疾果愈。
  注:秦亥:秦二世胡亥。  “彼梁偏任”中的“梁”指梁武帝萧衍。隋广:隋炀帝杨广。
1、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十二官各有主——司:管辖
B、别察微——臭:坏的气味
C、何恶之——遂:实现
D、屏火炉——捐:舍弃
2、下列加粗的字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久,鼻忽有声——填然鼓
B、今子乃昧治身——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C、假使服食节——斧斤时入山林
D、秦亥蛊昏,赵高弑——度我至军中,公
3、对下面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今子乃昧于治身宜暖而寒去裌就单为风所加外铄内郁壅我鼻观遂至火燎切肤而不知其然皆子之过也于鼻何罪焉
A、今子乃昧/于治身宜暖而寒/去裌就单/为风所加/外铄内郁/壅我鼻观/遂至火燎切肤而不知其然/皆子之过也/于鼻何罪焉
B、今子乃昧于治身/宜暖而寒/去裌就单/为风所加/外铄内郁/壅我鼻观/遂至火燎切肤而不知/其然皆子之过也/于鼻何罪焉
C、今子乃昧于治身/宜暖而寒/去裌就单/为风所加/外铄内郁/壅我鼻观/遂至火燎切肤/而不知其然/皆子之过也/于鼻何罪焉
D、今子乃昧/于治身宜暖而寒去裌就单/为风所加/外铄内郁/壅我鼻观/遂至火燎切肤而不知其然/皆子之过也/于鼻何罪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写方子责备鼻子的原因在于鼻子不能“别臭察微”以及有“雍蔽之祸”。
B、文章第二段写鼻子从两方面对方子的反驳,一方面说明自己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使主人能够知香识秽,亲善避恶;另一方面说明自已之所以失职,是因为主人不讲治身之法,以致“外铄内郁,雍我鼻观”。
C、作者用秦二世胡亥、梁武帝萧衍、隋炀帝杨广等例子说明“祸乱交兴,宗覆社圮”并非帝王而是臣子造成的。 
D、文章通过方子与鼻子的一段对话,阐述鼻子的功能及致病原因,并由此说明治国之道必须象鼻子一样“上宣下畅,无所凝滞”,方能驱逐奸邪,夷平祸乱。
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臭之不察,何以鼻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古之志士,至于耄老,犹且居不求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子不务自尤,而维鼻是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