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出人也远矣    超出一般人
B.而学于师      以……为羞耻
C.小学而大遗      学制的初级阶段
D.今其智反不能及    竟、竟然
2.对下列两组加粗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为惑也,终不解矣
②于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3.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
A.不拘于时,学于余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下列对这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段的分论点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D.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答案
1、C
2、B
3、C
4、B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第问题。
        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王公不答。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鞠大失所望。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矣。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人或问其故,答曰:“鞠咏之才,不患不达。所忧者气峻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
1.写出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1)杭州仁和县 (          ) 
(2)以谢平昔奖进  (          )
(3)于是不复其相知 (          ) 
(4)所忧者气而骄 (          )
2.下面句子中“以”的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 
A.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
B.以谢平昔奖进
C.得以文字相乐之意
D.以成其德耳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鞠咏之才,不患不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化基对鞠咏“故抑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王化基对待下属的可贵之处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宾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疲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窃,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碍,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下列各句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庞涓恐其贤于己,之      疾:嫉妒
B.君第重                  射:射箭
C.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之    黥:在脸上刺字
D.马有上中下              辈:等,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庞涓事魏                    将军帝室之胄
B.孙膑此名显天下              孙膑刑徒阴见
C.窃载与齐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D.于是忌进孙子威王            与齐战桂陵
3.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欲隐勿
B.成其小,劣之
C.齐威王将孙膑
D.后人哀之而鉴之
4.下列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孙膑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
①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②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③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④今梁赵相攻……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
⑤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⑥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5.下面是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六个自然段,以断足刺字开始,以报断足刺字之仇而名显天下终,全文一气贯通,显示出作者在结构上的匠心独运。
B.本文情节引人,知识性强,涉及到的成语典故有“田忌赛马”“围魏救赵”“五十步笑百步”等。
C.文章写孙子入魏减灶,险处设伏,“斫大树白而书之”以诱使庞涓入瓮,这些叙写使得故事情节既波澜迭起,曲折有致,又丝丝入扣,合情合理。
D.司马迁说“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可以看出孙膑不仅才智出世,而且还是一个不向困难低头,发愤有为的人。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劝学》节选,完成下面问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①木直绳  中:______
②声非加也 疾:______   
③而闻者  彰:______
④而江河  绝: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蓝——而寒水   
B. 使然也——不如须臾所学也   
C.故木受绳直——知明而行无过矣   
D.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吾尝终日思矣
3. 把文段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原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所给文段中任选一段,结合该段内容分析比喻论证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之过也。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孔子曰:“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
  [注]①牸牛:母牛。  ②夷吾;即管仲。  ③咎繇:人名,法官。
1. 下列句中加粗的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以臣之——名:命名
B.臣故牸牛——畜:养
C.公愚矣——诚:确实
D.管仲衿再拜曰——正:不偏斜
2.下列句中“为”字用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是为何谷
B.何为以公名之   
C.以臣为愚
D.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3.从全文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桓公、管仲都认为愚公不是愚者。   
B.桓公、管仲都认为愚公是愚者。   
C.桓公认为愚公是愚者,而管仲认为他不是愚者。   
D.桓公认为愚公不是愚者,而管仲认为他是愚者。
4.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管仲“请退而修政”的原因是_____,“修政”的内容是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俪之形;其旁,出堡坞,有洞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1.下列对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西山道口北(径直)
B.无土壤而生嘉树美  (用弓发射到远处的兵器)
C.其上,为睥睨梁俪之形   (城上锯齿形的有孔的小墙)
D.有积石横当其   (边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一北而东       故楚乏南人而多石
B.无土壤生嘉树美箭       皆我有也,未始知西山之隆特
C.有洞若门       青麻头伏
D.一西出       则或咎欲出者
3.下面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叙事写景,后半部分议论、抒情。
B.作者借景抒情,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述和议论,把自己怀才不遇、被贬在外的愤懑表现了出来。
C.作者描写了小石城山奇妙优美的山水景色,并且感叹这样奇妙优美的山水景色却被弃置在偏远的地方,“不得一售其伎”。
D.文中“造物者”“神者”皆是指创造万物、有灵的上帝,作者把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排解的矛盾问题拿来向上帝询问,不免带有一些颓废消极的感情色彩。
4.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上,为睥睨梁俪之形;其旁,出堡坞,有洞若门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