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纸上得来终绝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纸上得来终绝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减省少府用度,买刀布蜀物,赍郡吏以遗博士。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又修起学馆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馆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教民力田。常选学馆僮子,使在便坐受事。每出行县,亦从学馆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出入闺閤。县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馆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馆,自文翁为之始云。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汉书·卷七十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翁欲诱进之           诱:引导
B、买刀布蜀物,赍郡吏以遗博士    遗:赠给
C、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      次:顺序
D、县邑吏民见而荣之         荣:光荣
2、下列句中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遣诣京师,受业博士      B、蜀生皆成就还归
C、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    D、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以郡县吏察举 /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B、官有至郡守刺史者 /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自文翁为之始云 / 夫晋,何厌之有
D、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 /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文翁重视教化的一组是( )
①少好学,通《春秋》    ②遣诣京师,受业博士
③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  ④文翁以为右职
⑤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  ⑥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教民力田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翁年少时喜好学习,通晓《春秋》。汉景帝末年,他担任蜀郡郡守,执政期间他为人仁爱,注重用教育感化的方法治理蜀郡。
B、文翁发现蜀地闭塞落后,便想用教化的方法来开化蜀人,他为了让张叔等人到京城学习,特地派人到京城给官员送礼。
C、蜀郡学生学成归来后,文翁根据他们的才能,让他们担任相应的官职,有的人甚至做到了郡守、刺史。
D、文翁在蜀郡开办学校,使蜀郡在京城学习的人增多,与齐、鲁接近。到汉武帝时,朝廷下令天下郡国都要设立学校。
玉 不 琢 不 成 器 人 不 学 不 知 道 然 玉 之 为 物 有 不 变 之 常 德 虽 不 琢 以 为 器 而 犹 不 害 为 玉 也 人 之 性 因 物 则 迁 不 学 则 舍 君 子 而 为 小 人 可 不 念 哉
                      ——欧阳修《诲学说》
6、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7、请翻译上段文字。
答案

1、D(D项中“荣”是以动用法,应解释为“为……感到光荣”。)
2、B(B项中的“成就”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都指“完成……事业”。A项中“博士”古义为“一种学官”或“通晓古今、能言善辩的人”,今义为“一种学力”;C项中“以为”古义为“以……为……”,今义为“认为”;D项中“文雅”古义为“文艺礼乐”,今义为“言谈、举止温和有礼貌,不粗俗”。)
3、D(D项中两个“乃”都应译为“于是”。A项中前一个“以”是介词,可译为“凭借”,后一个“以”是连词;B项中前一个“者”应译为“……的人”,后一个“者”应译为“……的原因”;C项中前一个“之”是代词,代的是“天下郡国皆立学馆”,后一个“之”是结构助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4、B(①项是说文翁自己重视学习;③项是文翁施行教化后取得的成果;⑤项是武帝推行教化的措施。)
5、B(文翁为京城学官送礼是在张叔等人去京城学习之后的事。此外,文翁此举不是为了贿赂学官,而是宣传、介绍蜀地文化。)
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7、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会成为玉器。人不学习,就不知晓道义。但是玉作为一件物品,有不改变(其本质)的常性。即使不雕琢它成为玉器,(它)仍然不失为一块玉。人的本性,因为外物(的影响)而改变。不学习,就会舍弃君子的行为而做一个品质恶劣的人。怎能不思考(这个问题)呢?
解析

文翁,是庐江舒县人。年少时喜好学习,通晓《春秋》,凭借庐江郡县吏的身份被提拔。汉景帝末年,担任蜀郡郡守,(他)为人仁爱,喜欢用教化的方法进行治理。文翁发现蜀地偏僻粗陋有蛮夷风气,便想引导教化他们,(他)于是选拔聪明通达有才能的郡县小吏张叔等十多人,亲自告诫勉他们,将他们派遣到京城,让他们跟随博士学习,有的学习法律条令。(文翁)还减少节省郡府开支,购买刀、布等蜀地物品,由各位郡吏带着去送给博士。几年后,蜀郡派出的学生都学成归来,文翁起用他们担任高职,按照次序选拔,有的人官职达到郡守刺史。(文翁)又在成都街市修建学校,召来所属郡县的子弟作为学生,为他们免除徭役,成绩优异的提拔担任郡县官吏,次等的担任教民务农的乡官。(文翁)常常选拔学校里的学僮,让他们在非正式场合管理事务。每次出巡属县,也从学校各个学生中挑选那些通晓经典、行为端正的人随他一同前往,让他们传布教令,出入内府。县邑吏民见此而感到荣耀,几年后,(大家)都争当学校学生,有的富人甚至为求当学校学生而愿出钱。因此蜀地风气发生巨大改变,蜀郡在京城学习的人数可与齐、鲁(在京城学习的人数)相比。到汉武帝时,便命令天下郡国都要设立学校,此风气从文翁开始。文翁死在蜀郡,当地吏民替他建立祠堂,一年终结的时候祭祀不断。直到现在,巴蜀之人喜欢文艺礼乐,也是文翁教化的结果。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纸上得来终绝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①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②,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者乎,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③,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乎,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
【注】① 故:通“顾”,解释为“难道”。  
   ② 钟离子:人名。下文的“叶阳子”、“北宫”、“婴儿子”、“子仲”       都是人名。
   ③彻其环瑱:拿掉自己佩带的耳环。
1、下面三个句子中,加点词的词性和意义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无粮者亦食      ②无衣者亦衣      ③王齐国
A、①食,名词,食物    ②衣,动词,给衣服穿  ③王,名词,君王
B、①食,动词,给食物吃  ②衣,名词,衣服    ③王,名词,君王
C、①食,动词,吃食物   ②衣,动词,穿衣服   ③王,动词,称王
D、①食,动词,给食物吃  ②衣,动词,给衣服穿  ③王,动词,称王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      发:发出
B、岁亦无恙耶              岁:收成
C、民亦无恙耶              恙:小病
D、苟无岁,何以有民           苟:如果
3、“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中的“处士”应该指的是( )
A、爱护百姓,能够为百姓着想的人
B、善于处理朝中各种繁杂事务的人
C、忠心耿耿,能够成为皇帝心腹的人
D、仁爱贤明却不被重用,从而隐居的人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威后询问齐使的言谈反映出她以民为本的思想。
B、齐国在用人方面还未做到人尽其用,还存在着埋没人才的问题。
C、通过赵威后的言谈,我们可以看出她非常注重运用教化来治理百姓。
D、赵威后重视人才,她对齐国忽视钟离子,叶阳子,婴儿子以及子仲感到不满。
京 房 与 汉 元 帝 共 论 因 问 帝 幽 厉 之 君 何 以 亡 所 任 何 人 答 曰 其 任 人 不 忠 房 曰 知 不 忠 而 任 之 何 邪 曰 亡 国 之 君 各 贤 其 臣 岂 知 不 忠 而 任 之 房 稽 首 曰 将 恐 今 之 视 古 亦 犹 后 之 视 今 也
                       ——《世说新语·规箴门》
5、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文字。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青春岂不惜,行乐非所欲
田单①将攻狄,往见鲁仲子。仲子曰:“将军攻狄,不能下也。”田单曰:“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余卒,破万乘之燕,复齐墟。攻狄而不下,何也?”上车弗谢而去,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田单乃惧,问鲁仲子曰:“先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其说。”鲁仲子曰:“将军之在即墨,坐而织蒉②,立则丈插③,为士卒倡曰:‘可往矣!宗庙亡矣,魂魄丧矣,归于何党矣!’当此之时,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此所以破燕也。当今将军东有夜邑之奉,西有淄上④之娱,黄金横带,而驰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田单曰:“单有心,先生志之矣。”明日乃厉气循城,立于矢石之所,乃援枹鼓之,狄人乃下。
                            ——《战国策》
【注】① 田单:战国时齐人,以功封安平君。
   ② 蒉(kuì):草编的筐子。
   ③ 丈插:即“杖锸”,拄着铁锹。
   ④ 夜邑、淄上:地名。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      凭借
B、上车弗谢而去           致谢
C、先生志之矣            记住
D、乃援枹鼓之            抱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上车弗谢而去 /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田单乃惧,问鲁仲子曰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 / 若毒之乎
D、所以不胜者也 /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3、下列五句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田单攻狄不能成功的一项是( )
① 有生之乐,无死之心  ② 黄金横带,而驰乎淄、渑之间
③ 上车弗谢而去  ④ 有夜邑之奉,淄上之娱  ⑤ 士卒无生之气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②④  D、①④⑤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单所说的“五里之城,七里之郭”即指即墨。当时,齐国的大部分领土已被燕国占领,战争形势对田单很不利。
B、田单地少兵弱,却能够战胜强大的燕国,是因为他领导有方,在大战之前善于激励士卒斗志,振奋士气。
C、听了鲁仲子的分析,田单第二天就激励士气,巡视城墙,并亲自立于险境,击鼓助威,最终战败狄人。
D、鲁仲子在战前预言“将军攻狄,不能下也。”从原文本意来看,他这样说的主要依据是,眼下情况已和破燕时不同,先前田单织蒉杖锸,贫困窘迫;而今黄金横带,溺于欢娱,已经丧失斗志。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 王 薨 文 王 即 位 和 乃 抱 其 璞 而 哭 于 楚 山 之 下 三 日 三 夜 泣 尽 而 继 之 以 血 王 闻 之 使 人 问 其 故 曰 天 下 之 刖 者 多 矣 子 奚 哭 之 悲 也 和 曰 吾 非 悲 刖 也 悲 夫 宝 玉 而 题 之 以 石 贞 士 而 名 之 以 诳 此 吾 所 以 悲 也 王 乃 使 玉 人 理 其 璞 而 得 宝 焉 遂 命 曰 和 氏 璧
5、请用斜线为上段加线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加线文字。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论语·子路》
⑴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不打诳语,不会种庄稼,就告诉樊迟自己不如老农,不会种菜蔬,就说自己不如菜农。
B.孔子认为樊迟是人格卑下的之人,十分看不起他,所以对他请教的问题,统统推说自己不如农民。
C.在孔子看来,统治者根本不用学稼、圃,只要做到好礼、好义、好信,就可以治理好国家。
D.樊迟虽然谦虚好学,但孔子以为其不得其门,所以批评他弄错了事情的轻重本末。
⑵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可当他问向一老年男子打听孔子去向时,这位老年男子批评孔子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微子》)。”你以为他的批评对吗?为什么? (3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羽,字鸿渐,不知所生。初,竟陵禅师智积得婴儿于水滨,育为弟子。及长,耻从削发,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始为姓名。有学,愧一事不尽其妙。性诙谐,少年匿优人中,撰《谈笑》万言。天宝间,署羽伶师,后遁去。古人谓“洁其行而秽其迹”者也。上元初,结庐苕溪上,闭门读书。名僧高士,谈宴终日。貌寝,口吃而辩。闻人善,若在己,与人期,虽阻虎狼不避也。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岗子”。工古调歌诗。兴极闲雅,著书甚多。扁舟往山寺,唯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击林木,弄流水。或行旷野中,诵古诗,裴回至月黑,兴尽痛哭而返。当时以比接舆也”。与皎然上人为忘言之交。有诏拜太子文学”。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经》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时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为神,买十茶器,得一鸿渐。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喜茶,知羽,召之,羽野服挈具而入。李曰:“陆君善茶,天下所知;扬子中泠水又殊绝。今二妙千载一遇,山人不可轻失也。”茶毕,命奴子与钱。羽愧之,更著《毁茶论》。与皇甫补阙善,时鲍尚书防在越,羽往依焉,冉送以序曰:“君子究孔、释之名理,穷歌诗之丽则”’。远墅孤岛,通舟必行;鱼梁钓矶,随意而往。夫越地称山水之乡,辕门当节钺之重。鲍侯,知子爱子者,将解衣推食“,岂徒尝镜水之鱼,宿耶溪之月而已。”集并《茶经》今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洁其行而秽其迹秽:使……污秽
B.貌寝,口吃而辩寝:丑陋
C.诵古诗,裴回至月黑裴:长衣下垂的样子
D.羽野服挈具而入野服:穿田野人的服装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羽虽是竟陵禅师智积在河边捡到的,但他并不想跟随智积削发为僧,他生性诙谐,曾任优伶的老师。
B.陆羽的名字是他自己从《易经》卦辞中取得的,他尽管口吃,但很善辩。他治学严谨,待人守信。
C.陆羽写了《茶经》后,人们便称他为“茶仙”,茶商还用陶瓷铸他的像,把他当作神来祭祀。
D.茶商每卖十件茶具,便送人一具陆羽瓷像,为防止自己被人当作摇钱树,陆羽写了一部《毁茶论》。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有学,愧一事不尽其妙。(4分)
译文:                                                                          
⑵闻人善,若在己,与人期,虽阻虎狼不避也。(5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度之!”
9、小题1:下列加点的字与所给例句中加点的“明”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A.至若春和景明
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C.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D.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10、小题2: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B.幼吾幼
百姓之不见保以及人之幼
C.度,然后知长短D.吾力足以举百钧
王度之!”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11、小题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B.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有复于王者曰D.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
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12、小题4:下列对本文段的判断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段选自《孟子》,文中孟子极力宣传了自己“仁政”的政治主张,指出“王之不王”是因为齐王没有实行仁政,而不是做不到。
B.文中引用了《诗经》的内容,借以说明推行仁政,必须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再推而广之,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
C.“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互文的句子,意即“推恩”可以“保妻子”,也可以“保四海”;“不推恩”则保不了“四海”,也保不了“妻子”。
D.文段中突出运用了比喻、比拟、对比和排比等手法来加强说理的气势,正体现了《孟子》善喻善辩、咄咄逼人的语言特色。
13、小题5:把下列画线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                                                               
②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