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尝书狱典文学。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尝书狱典文学。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恬任外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始皇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并海上,北走琅邪。道病,至沙丘崩,秘之,群臣莫知。中车府令赵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囚蒙恬于阳周,蒙恬疑而复请之。使者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欲以灭蒙氏。丧至咸阳,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而赵高亲近,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二世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今恬之宗,世无二心,而事卒如此,是必孽臣逆乱,内陵之道也。凡臣之言,非以求免于咎也,将以谏而死,愿陛下为万民思从道也。”使者曰:“臣受诏行法于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于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其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选自《史记·卷八十八》,有改动。
扬子《法言》曰:“蒙恬忠而被诛,忠奚可为也?”曰:“堑山,堙谷,起临洮,击辽水,力不足而尸有余,忠不足相也。”
臣光曰:始皇方毒天下而蒙恬为之使,恬不仁可知矣。然恬明于为人臣之义,虽无罪见诛,能守死不贰,斯亦足称也。——选自《资治通鉴·秦纪二》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暴师于外十余年    暴:使曝露
B.行出游会稽        行:巡视,巡察
C.秘之,群臣莫知    秘:保守机密
D.而事卒如此,是必孽臣逆乱  卒:通“猝”,突然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因地形,用制险塞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B.臣受诏行法于将军
勾践说于国人曰
C.乃吞药自杀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始皇特别尊重推崇蒙恬,信任并赏识他的才能。蒙恬在外担当着军事重任,被誉为忠信大臣。即使是其他的将相们也没有敢和他争宠的。
B.太子做皇帝后,赵高得宠,日夜毁谤蒙恬,搜罗蒙恬的罪过,检举弹劾蒙恬。看来,赵高一定要置蒙恬于死地。
C.面对使者,蒙恬说自己不能够逃避罪责,是自己因忠心规劝而死,但他还是希望陛下能替黎民百姓着想,找到一条应遵循的正确道路。
D.从蒙恬的祖先到蒙恬,为秦国累积大功,建立威信,已有三代。如今蒙恬带兵三十多万,虽然蒙恬被囚禁,但是,蒙恬的势力足够背叛朝廷。
14.下列对司马迁、扬子、司马光对蒙恬的评价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世皇帝赐蒙恬死罪,蒙恬认为他的罪过是在修筑长城时截断地脉。司马迁对蒙恬的认识持反对态度。
B.扬子认为:蒙恬修筑长城,奴役百姓,死尸遍野,虽然他对君王忠诚,但他的忠诚不足以让他担任相的职位。
C.司马光认为:蒙恬是一位不仁之人,因为他帮助皇帝暴虐天下,调用大量人力修筑长城便是明证。
D.对于蒙恬的“忠诚”,扬子、司马光持肯定态度,司马迁认为是“阿意”。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
答:                                                                   

(2) 虽无罪见诛,能守死不贰,斯亦足称也。
答:                                                                   

答案
11.D
12.C
13.C 
14.B 
15.(1)不在这时候尽力谏诤,赈救百姓的急难,恤养老人,抚育孤儿,致力从事于百姓安定生活的工作 (2)虽然无罪被杀,仍能守死而无贰心,也足可称道啊。
解析
11. 卒:最终。
12.A.因: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出现所凭借、依靠、依赖的事物或条件。可译为“凭借”“依靠”“依赖”“凭(着)”等,或仍作“因”。
B.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向”。
C.前一个“乃”,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事情前后相承的关系,有的是时间上的前后相承,有的是事理上的相承,可译为“便”“就”“于是”等。后一个“乃”,副词,表示所述事实的前后两种情况恰好相反,可译为“却”“反”“反倒”等。
D.连接前后两项,后项是前项的目的。可译为“去”“来”等。
13.不是用以逃避罪责,而是要用忠心规劝而死,希望陛下替黎民百姓深思熟虑地找到应遵循的正确道路。
14.虽然他对君王忠诚,仍然他的忠心不足以抵消他的罪过15、陶鲁,字自强,因先辈的功勋被授职为新会县丞。在此时,广西瑶民流窜劫掠各府,没有一个月不攻破城池、杀死官吏的。香山、顺德一带土匪成群,新会县那些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成群聚集与他们相呼应。陶鲁召集有威望的长者,对他们说:“贼寇的气焰似要吞灭我们的县城,如果不早作准备就将会陷落,你们这些人能率领子弟捍卫吗?”他们都说:“行。”于是就修筑营寨,整治武器装备,训练兵勇,要凭一座孤城来抵御敌寇的进攻。他们修建外城,挖掘壕沟,并在外面布置了铁蒺藜、刺竹等,使城防十分坚固。
15.无
文言文参考译文:
蒙恬,他的祖先是齐国人。蒙恬曾做过狱讼记录工作,并负责掌管有关文件和狱讼档案。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蒙恬由于出身将门做了秦国的将军,率兵攻打齐国,大败齐军。授给他内史的官职。秦国兼并天下后,就派蒙恬带领三十万人的庞大军队,向北驱逐戎狄,收复黄河以南的土地。修筑长城,利用地理形势,设置要塞,西起临洮,东到辽东,逶迤绵延一万余里。于是渡过黄河,占据阳山,曲曲折折向北延伸。烈日寒霜,风风雨雨,在外十余年。秦始皇特别尊重推崇蒙氏,信任并赏识他的才能,蒙恬在外担当着军事重任,被誉为忠信大臣。因此,即使是其他的将相们也没有敢和他争宠的。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冬天,御驾外出巡游会稽,依傍着大海,向北直奔琅邪。半途得了重病,走到沙丘就逝世了。始皇逝世的消息被封锁了,文武百官都不知道。中车府令赵高平常得到胡亥的宠幸,打算立胡亥继承王位,于是就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策划,拥立胡亥为太子。太子拥立之后,派遣使者,捏造罪名,拟定公子扶苏和蒙恬死罪。扶苏自杀后,把蒙恬囚禁在阳周,蒙恬产生怀疑,又请求申诉。使者回来报告时,胡亥已经听到扶苏的死讯,当下就打算释放蒙恬。赵高唯恐蒙氏再次显贵当权执政,想要铲除蒙氏。等到秦始皇的灵车回到咸阳,安葬以后,太子就登极即位做了二世皇帝,赵高最得宠信,日日夜夜毁谤蒙氏,搜罗他的罪过,检举弹劾他。二世皇帝派遣使者前往阳周,命令蒙恬说:“您的罪过太多了。”蒙恬说:“从我的祖先到后代子孙,为秦国累积大功,建立威信,已经三代了。如今我带兵三十多万,即使是我被囚禁,但是,我的势力足够叛乱。然而,我知道必死无疑却坚守节义,是不敢辱没祖宗的教诲,不敢忘掉先主的恩宠。如今我蒙氏宗族,世世代代没有二心,而事情最终落到这样的结局,这一定是谋乱之臣叛逆作乱、欺君罔上的缘故。大凡我说的这些话,不是用以逃避罪责,而是要用忠心规劝而死,希望陛下替黎民百姓深思熟虑地找到应遵循的正确道路。”使者说:“我接受诏令对将军施以刑法,不敢把将军的话转报皇上听。”蒙恬沉重地叹息说:“我对上天犯了什么罪,竟然没有过错就处死呢?”很久,才慢慢地说:“我的罪过本来该当死罪啊。起自临洮接连到辽东,筑长城,挖壕沟一万余里,这中间能没有截断大地脉络的地方吗?这就是我的罪过了。”于是吞下毒药自杀了。
太史公说:我到北方边境,从直道返回,沿途实地观察了蒙恬替国修筑的长城和边塞堡垒,挖掘山脉,填塞深谷,贯通直道,本来就是不重视百姓的人力物力。秦国刚刚灭掉其他诸候的时候,天下人心尚未安定,创伤累累尚未痊愈,而蒙恬身为名将,不在这时候尽力谏诤,赈救百姓的急难,恤养老人,抚育孤儿,致力从事于百姓安定生活的工作,反而迎合始皇心意,大规模地修筑长城,他遭到杀身之祸,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吗?哪里是什么挖断地脉的罪过呢?——选自《史记·卷八十八》,有改动。
扬子《法言》说:“蒙恬如此忠心却被杀死,忠如何可行呢?”我说:“蒙恬修筑长城,经过高山、深谷,西起临洮,东接辽水,人力不足,死尸遍野,虽然他对君王忠诚,仍然不足以抵他的罪过。”
臣司马光说:始皇开始暴虐天下,而蒙恬就供其差遣,由此可知他是不仁之人。可是他深明人臣的道义,虽然无罪被杀,仍能守死而无贰心,也足可称道啊!——选自《资治通鉴·秦纪二》。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尝书狱典文学。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越王勾践)元年,吴王阖庐闻允常死,乃兴师伐越。越王勾践使死士挑战,三行①,至吴陈②,呼而自刭。吴师观之,越因袭击吴师,吴败于槜(zuì)李,射伤吴王阖庐。阖庐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毋忘越。”
三年,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③,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谏曰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越王曰:“吾已决之矣。”遂兴师。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④于会稽,吴王追而围之。
越王谓范蠡曰:“以不听子故至于此,为之奈何?”蠡对曰:“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 勾践曰:“诺。”乃令大夫种行成⑤于吴,膝行顿首曰:“君王亡臣勾践使陪臣种敢告执事:勾践请为臣,妻为妾。”吴王将许之。子胥言于吴王曰:“天以越赐吴,勿许也。”种还,以报勾践。勾践欲杀妻子,燔宝器,触战以死。种止勾践曰:“夫吴太宰嚭贪,可诱以利,请间行言之。”于是勾践乃以美女宝器令种间献吴太宰嚭。嚭受,乃见大夫种于吴王。种顿首言曰:“愿大王赦勾践之罪,尽入其宝器。不幸不赦,勾践将尽杀其妻子,燔其宝器,悉五千人触战,必有当也。”嚭因说吴王曰:“越以服为臣,若将赦之,此国之利也。”吴王将许之。子胥进谏曰:“今不灭越,后必悔之。勾践贤君,种、蠡良臣,若反国,将为乱。”吴王弗听,卒赦越,罢兵而归。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师败,越王乃葬吴王而诛太宰嚭。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注】①三行:排成三行。②陈:通“阵”。③勒兵:练兵。④保栖:守卫居住。⑤行成:议和,求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悉发精兵击越悉:尽,全部。
B.卑辞厚礼以遗之遗: 赠送。
C.乃见大夫种于吴王见: 接见。
D.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吊: 慰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乃兴师伐越B.越因袭击吴师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因击沛公于坐
C.种还,以报勾践D.若反国,将为乱
不赂者以赂者丧                虞兮虞兮奈若何
小题3:与“可诱以利”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B.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C.及长,不省所祜,惟兄嫂是依D.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允常死后,吴王阖庐兴兵伐越,越王勾践用敢死之士在阵前自杀的战术,击败吴王于檇李,阖庐被射伤,吴越由此结怨。
B.越王勾践欲先发制人攻打吴国,范蠡认为攻战是违背道德的,提醒越王逆德而谋会有不利,勾践不听,结果有了会稽之耻。
C.越王勾践知道吴太宰嚭贪婪,因此在战败之后,想到了派大夫文种偷偷送给他美女和珠宝玉器的计策,在太宰嚭的劝说下,吴王最终赦免了越王勾践。
D.越王勾践被吴王赦免回国后,便开始卧薪尝胆,亲自耕作,礼贤下士,与百姓同甘共苦,终于战胜了吴国。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始伍员与申包胥为交,员之亡也,谓包胥曰:“我必覆楚。”包胥曰:“我必存之。”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申包胥亡于山中,使人谓子胥曰:“子之报仇,其以甚乎!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于僇人死,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五子胥曰:“为我谢申包胥曰,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于是申包胥走秦告急,求救于秦。秦不许。包胥立于秦庭,昼夜哭,七日七夜不绝其声。秦哀公怜之,曰:“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乎!” 乃遣车五百乘救楚击吴。六月,败吴兵于稷。会吴王久留楚求昭王,而阖庐弟夫概乃亡归,自立为王。阖庐闻之,乃释楚而归,击其弟夫概。夫概败走,遂奔楚。楚昭王见吴有内乱,乃复入郢。封夫概于堂谿,为堂谿氏。楚复与吴战,败吴,吴王乃归。
后二岁,阖庐使太子夫差将兵伐楚,取番。楚惧吴复大来,乃去郢,徙于鄀。当是时,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 (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必覆楚   覆:颠覆
B.为我谢申包胥曰   谢:致歉
C.楚虽无道   道:道德,道义
D.楚惧吴复大来,乃去郢,徙于鄀   去:到……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员之亡也,谓包胥曰    ②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B.①子之报仇,其以甚乎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①楚复与吴战,败吴,吴王乃归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①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申包胥存楚的决心和行动的一组是(   )
①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    ②于是申包胥走秦告急    ③包胥立于秦庭,昼夜哭,七日七夜不绝其声    ④六月,败吴兵于稷    ⑤包胥曰:“我必存之。”    ⑥申包胥亡于山中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伍子胥掘墓鞭尸,表现了他对楚平王的深仇大恨,而这种怀恨发誓“覆楚”的举动,虽然是可以理解的,但也稍嫌过分了点。
B.申包胥尽管曾与伍子胥为友,但在国家面临存亡之际,毅然弃私情而全大义,体现了他因公废私、不失大节的崇高精神。
C.阖庐在两国交兵之际从敌军中解脱出来攻打他的弟弟,迫使其弟投奔敌国,增强了敌国的力量,这无异于为渊驱鱼。
D.申包胥站在秦国朝堂上,日夜痛哭,七天七夜没有停止,从而打动了秦哀公,促使秦国出兵救楚。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为我谢申包胥曰,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②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乎!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邓元义妻
后汉南康邓元义,父伯考为尚书仆射。元义还乡里,妻留事姑,甚谨。姑憎之,幽闭空室,节其饮食。羸露日困,终无怨言。时伯考怪而问之,元义子朗时方数岁,言母不病,但苦讥耳。伯考流涕曰:“何意亲姑,反为此祸?”遣归家,更嫁为应华仲妻。仲为将作大匠,妻乘朝车出,元义于路旁观之,谓人曰:“此我故妇,非有他过,家夫人遇之实酷,本自相贵。”其子朗,时为郎,母与书,皆不答,与衣裳,辄以烧之。母不以介意。母欲见之,乃至亲家李氏堂上,令人以他词请朗。朗至,见母,再拜涕泣,因起,出。母追谓之曰:“我几死。自为汝家所弃,我何罪过,乃如此耶!”因此遂绝。  (选自干宝《搜神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伯考怪而问之   怪:责怪
B.羸露日困,终无怨言   羸露:瘦弱得露出骨头
C.母与书,皆不答   答:回信
D.令人以他词请朗   他词:托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元义子朗时方数岁,言母不病,但苦讥耳    ②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俯
B.①此我故妇,非有他过    ②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C.①与衣裳,辄以烧之    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D.①朗至,见母,再拜涕泣,因起,出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邓元义妻贤惠的一组是(   )
①妻留事姑,甚谨    ②姑憎之,幽闭空室,节其饮食   ③羸露日困,终无怨言   ④遣归家,更嫁为应华仲妻    ⑤家夫人遇之实酷,本自相贵   ⑥母不以介意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③⑤⑥    D.①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元义妻被休,仅仅是因为“姑憎之”,毫无道理可言,妇女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可见一斑。
B.邓元义妻被婆婆虐待得瘦弱不堪,邓元义起初以为她病成那样,他儿子邓朗虽然才几岁,也知道母亲不是生病,而是因为饥饿。
C.邓元义妻离开邓家后时常想念儿子,又是写信,又是送衣服,并想方设法见到儿子,但儿子的态度让她失望,最后便断绝了往来。
D.邓朗幼时尚能同情母亲,长大为官后却变得冷酷。由此可见,封建礼教不仅压迫妇女,也毒化了社会风气。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意亲姑,反为此祸?
②我几死。自为汝家所弃,我何罪过,乃如此耶!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徽之
徽之字子猷,性卓荦不羁,为大司马桓温参军,蓬首散带,不综府事,又为车骑桓冲骑兵参军,冲问:“卿署何曹?”对曰:“似是马曹。” 又问:“管几马?”曰:“不知马,何由知数!”又问:“马比死多少?”曰:“未知生,焉知死!”尝从冲行,值暴雨,徽之因下马排入车中,谓曰:“公岂得独擅一车!”
时吴中一士大夫家有好竹,欲观之,便出坐舆造竹下,讽啸良久。主人洒扫请坐,徽之不顾。将出,主人乃闭门,徽之便以此赏之,尽欢而去。尝寄居空宅中,便令种竹。或问其故,徽之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耶!”尝居山阴,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四望浩然,独酌酒咏左思《招引诗》,忽忆戴逵。逵时在剡,便夜乘小船诣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反。人问其故,徽之曰:“本乘兴而行,兴尽而反,何必见安道邪!”雅性放诞,好声色,尝夜与弟献之共读《高士传赞》,献之赏井丹高洁,徽之曰:“未若长卿慢世也。”其慠达若此。时人皆钦其才而秽其行。
后为黄门侍郎,弃官东归,与献之俱病笃。时有术人云:“人命应终,而有生人乐代者,则死者可生。”徽之谓曰:“吾才位不如弟,请以余年代之。”术者云:“代死者,以己年有余,得以足亡者耳。今君与弟算俱尽,何代也!”未几,献之卒,徽之奔丧不哭,直上灵床坐,取献之琴弹之,久而不调,叹曰:“呜呼子敬,人琴俱亡!”因顿绝。先有背疾,遂溃裂,月余亦卒。                                         (选自《晋书·王徽之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性卓荦不羁,为大司马桓温参军   卓荦:特出
B.逵时在剡,便夜乘小船诣之,经宿方至   经宿:一整夜
C.时人皆钦其才而秽其行   秽:污浊
D.今君与弟算俱尽,何代也   算:年数,寿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或问其故,徽之但啸咏    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①何可一日无此君耶    ②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C.①而有生人乐代者    ②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D.①则死者可生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表现王徽之不拘礼法的事实的一组是(   )
①性卓荦不羁,为大司马桓温参军,蓬首散带,不综府事 ②时人皆钦其才而秽其行 ③徽之因下马排入车中,谓曰:“公岂得独擅一车!”④尝寄居空宅中,便令种竹 ⑤主人洒扫请坐,徽之不顾 ⑥取献之琴弹之,久而不调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徽之生性高远而不合群,不受羁绊。担任大司马桓温的参军,常常蓬着头,衣带散乱,根本不管府中的公事。
B.王徽之见吴中有一士大夫家长着一片好竹,未经人家许可便径自前去观赏。主人洒扫庭院请他坐下,徽之也不回头看他一眼。主人一怒之下便关上门赶他出去,徽之方才扫兴地离开。
C.王徽之和王献之不幸一同染上重病后,他自认为自己的才能和地位不如弟弟,因此 宁愿用自己的死换得弟弟活下来;弟弟死后,他痛苦不堪,病情加重,不久便去世了。由此可见他们兄弟二人感情的深厚。
D.王徽之清高孤傲,不拘礼法,其实他的感情世界是非常丰富的。本文以典型事例写人物性格,生动而具体。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从冲行,值暴雨,徽之因下马排入车中,谓曰:“公岂得独擅一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雅性放诞,好声色,尝夜与弟献之共读《高士传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徐文长
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梅林公知之,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许之。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座,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意谈谑,了无忌惮。会得白鹿,属文长代作表。表上,永陵喜甚。公以是益重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尝饮一酒楼,有数健儿亦饮其下,不肯留钱。文长密以数字驰公,公立命缚健儿至麾下,皆斩之,一军股栗。有沙门负赀而秽,酒间偶言于公,公后以他事杖杀之。其信任多此类。
胡公既怜文长之才,哀其数困,时方省试,凡入帘①者,公密属曰:“徐子,天下才,若在本房②,幸勿脱失。”皆曰:“如命。”一知县以他羁③后至,至期方谒公,偶忘属,卷适在其房,遂不偶。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④,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一段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当其放意,平畴千里;偶尔幽峭,鬼语秋坟。文长眼空千古,独立一时。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一日,饮其乡大夫家。乡大夫指筵上一小物求赋,阴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以苦之。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气韵遒逸,物无遁情⑤,一座大惊。
文长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节选自《徐渭集·附录》)
注:①入帘:指担任考官。   ②本房:考官分房阅卷。   ③他羁:其他事拖累。   ④曲蘖:酿酒的发酵物,指代酒。   ⑤遁情:隐去的真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   非时:不按规定时间
B.信心而行,恣意谈谑,了无忌惮   信心:充满自信地
C.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   饵:诱降
D.公后以他事杖杀之   杖:用杖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   ②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B.①若在本房,幸勿脱失    ②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C.①一知县以他羁后至    ②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D.①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    ②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徐文长才华出众的一组是(   )
①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    ②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    ③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    ④文长密以数字驰公,公立命缚健儿至麾下,皆斩之    ⑤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    ⑥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气韵遒逸,物无遁情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①③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督胡宗宪欣赏徐文长的才能,就聘请他担任幕僚。徐文长既要胡公以礼相待,又要求行动自由,胡公都一一答应了他。
B.徐文长虽然很有才华,然而命运弄人,屡试不第,郁郁不得志的他只得放纵地饮酒,恣情于游山玩水,走遍了北方的荒漠之地。
C.徐渭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奇才,只因为鄙弃官场的黑暗腐朽,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便潦倒一生,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作者对他的遭遇表示了极大的同情。
D.本文选取徐渭生平几件惊世骇俗可歌可佩的事迹,突出了他的“奇”,对他的诗歌创作所作的概括,生动隽永。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座,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乡大夫指筵上一小物求赋,阴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以苦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