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吴山图》记   归有光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吴山图》记   归有光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日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
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   第:等第,等次  B.令诚贤也   诚:的确,实在
C.亦被其泽而有荣也     被:蒙受  D.展玩太息   太息:长叹
2.下列各句均能表现魏用晦和吴县百姓情谊的一组是
①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
②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
③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
④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⑤韩魏公去黄州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
⑥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概述吴县名山胜迹,洋溢着自豪之情,也在概述中交待《吴山图》所绘内容,为后文集中笔墨叙事发议作了准备。
B.绘《吴山图》相赠,以山水长伴君身表达了吴县百姓对魏用晦的难舍之情;也以心中常记吴中山水,表达了希望魏用晦莫忘吴地人民的期盼。但由“好事者”一词,隐现了作者对此不以为然的态度。
C.以韩魏公离开黄州四十年仍写诗表达思念之情的旧典,突出魏用晦对吴县恋恋难忘的深厚情谊。
D.末段叙议结合,交待作记由来,也交待作记目的,既感念魏用晦的惓惓深情,也以吴县百姓将铭德于心来表达慰勉之意。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
(2)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3)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答案

1.B
2.D
3.B
4.
(1)苏子瞻替黄州人把此诗刻在石碑上。
(2)由此人们才明白贤德之士对所到过的地方,不仅使当地人不忍心忘记他,而且自己也不能忘记当地的人。
(3)唉,魏君对于我们吴县这么有感情,又怎能让我们吴县的百姓忘记他呢?
解析

1.诚,如果
2.③是设想议论,⑤不是写魏用晦,两句可排除
3.“好事者”在此处不是贬义,而是热心于事的人
译文:
吴县、长洲两县,都在苏州府衙管界,两县划界而治。苏州府西面的群山,都在吴县境内。其中最高的是:穹窿山.阳山.邓尉山.西脊山.铜井山;而灵岩山曾是春秋时吴国的故官所在地,现在那里还保存有西施的遗迹。像虎丘.剑池以及天平山.尚方山.支硎山,都是名胜地带。至于太湖汪洋一片面积多达三万六千顷,还有七十二峰沉浸其中,那更是天下的奇观了。
我的同年好友魏用晦曾任吴县县令,不到三年,因成绩优异被召入京中任给事中。他在任职县令期间有恩于民,百姓想挽留他但未能如愿,同时他也不忍告别当地百姓,因此有位热心人画了一幅《吴山图》来赠送给他。县令对于百姓来说确实重要。如果县令确实是贤良的话,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会蒙受他的恩惠而感受到光荣;如果县令确实是个不贤的人,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会遭殃而引以为耻。魏君对于吴县的山川,可说是增添了荣耀了。今后当地的百姓将会在群山之中选择一处名胜宝地,在佛寺或道观里对他顶礼膜拜,为他祈福,这也是应该的了。魏君既然已经离开了吴县,为什么还要眷恋这里的名山呢?
从前苏子瞻说韩琦离开黄州四十多年了,还念念不忘黄州这个地方,甚至还写下了黄州的诗篇,苏子瞻替黄州人把此诗刻在石碑上。由此人们才明白贤良人士每到一个地方,不仅使当地的人不忍心忘记他,而且自己也不能忘记当地的人。
魏君离开吴县已经三年了。有一天他和我同在朝廷内,拿出这幅图让我看,一边欣赏,一边感叹,委托我记下这件事。唉!魏君对于我们吴县这么有感情,又怎能让我们吴县的百姓忘记他呢?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吴山图》记   归有光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
及长,专心性理。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从之。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既葬,庐墓六年。
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xí)、风水、时日之说屏不用。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报。年荒劝振,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知府郭晟问为政,端曰:“共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晟拜受。遭艰归,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①受学。服阕,改蒲州学正。霍、蒲两邑各上章争之,霍奏先得请。
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未学鲜或及之。古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端先后在霍十六载,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诸生服丧之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
注:①墓次:服丧人的临时住处。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画地以质之父   质:问  B.一切……时日之说屏不用   屏:除去
C.年荒劝振 劝振:鼓励振作精神  D.霍人罢市巷哭     罢市:市上停止买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而以静存为要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父欣然从之   施从良人之所之
C.为设里社、里谷坛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D.廉则吏不敢欺   位卑则足羞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曹端至孝和清廉的一组是
A.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   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
B.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   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
C.遭艰归……服阕,改蒲州学正   诸生得人师矣
D.既丧,庐墓六年   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
4.下列叙述或评价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曹端读谢应芬的《辨惑编》后对佛教道教、巫婆神汉、阴阳先生、凶时吉日的说法都不相信,表现他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B.曹端设里社、里谷坛,让面姓祈报收成,在我们看来仍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C.与曹端同时在霍州讲学的李德见到曹端,离开时对曹端的学生说了一番话,赞扬曹端学识广博,是难得的人师。表明李德是个有自知之明的先生。
D.曹端去世,诸生服丧之年,霍州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其原因是曹端在霍州十六载,做官时为政公廉。
5.把文言文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人皆化之,耻争讼。
(2)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某启: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田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以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项是( )
A.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C.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D.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项是( )
A. 冀君实或见恕也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B. 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C.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能够从“名实”入手,表明自己的观点,展开辩驳,十分有力的项是( )
①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②某则以谓受命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③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④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④                    D.③④
4.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
A.王安石以此信回答司马光,是观点鲜明、维护新法的驳论文。
B.本文因为是书信体的驳论文,词语委婉,免得开篇就火药味十足,使对方不能往下看,从而不能宣传自己的主张。
C.王安石从明“名实”入手,是因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司马光也不例外。因此从名实人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D.文章在结尾既承认自己知罪,又说对对方观点不敢领教,实际上是用委婉的语言道出坚定的信念。
5. 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错误的项有( )
A.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译文:私下认为与您同游相处也有很长时间,但是在处理问题上意见总不一致,是因为所持的方法不同的缘故。
B.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译文:现在您责备我的,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等事,招致下面的埋怨和诽谤。
C.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译文:盘庚迁都殷地,遭受人们的埋怨,并不特别是朝廷的士大夫埋怨他。
D.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译文:如果说现在一律不做事,遵守祖宗的陈规旧法,不加更改,那我就不敢领教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日:“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日:“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①,踞虎豹,登虬龙②,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③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④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 ①蒙茸:杂乱的草。②虬龙:指盘曲而古老的树。③冯夷:传说中的水神。④畴昔:往日。这里指昨日。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寤:睡醒
B.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     薄:稀薄,不浓
C.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   履:踏,攀
D. 是岁十月之望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①顾安所得酒乎               ②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B.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C.①履巉岩,披蒙茸             ②至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D.①攀栖鹘之危巢               ②正襟危坐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归而谋诸妇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B.①予亦悄然而悲               ②揉使之然也
C.①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②醉则更相枕以卧
D.①凛乎其不可留也             ②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10.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赤壁赋》描写的是江上夜景,《后赤壁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与《赤壁赋》中的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写的都是深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D.文中借孤鹤道士的梦幻之境,表现旷然豁达的胸次和慕仙出世的思想。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超然台记 
[宋]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铺糟啜,。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苟:苟且
B.物有以盖之矣                    盖:遮蔽
C.美恶之辨战乎中                  中:心中
D.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吊:痛惜,哀怜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余既乐其风俗之淳               其信然邪?其梦邪?
D.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B.彼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
C.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D.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
12.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轼的这篇《超然台记》,首段正面阐述凡物皆有可观、皆有可乐的道理,表达自己无往而不乐的精神。
B.第二自然段说明人们从“求福辞祸”的愿望出发,反而得到“求祸辞福”的结果,一是因为人的欲望无限,但可以满足人的欲望的东西有限;二是求福辞祸、取美去恶的选择,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斗争过程;三是在这种选择中,人心“游于物之内”,必然受物的支配和蒙骗,所以往往得到相反的结果。
C.第三自然段先叙由钱塘到胶西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及自己在艰苦的环境怎样超然自处,悠然自乐;再写修葺旧台和登台眺望的感慨;最后具体写超然台上游息宴饮的快乐。
D.全文前半记叙、议论,后半写景、抒情,逐渐说到超然台,然而全篇洋溢“超然”之情,文章构思很独特。这篇文章写景生动,说理透辟,语言清新自然,行文如汩汩流泉,体现了苏文洒脱自如、纵横不羁的特点。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0题。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是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日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入户,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纪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目失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
  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犹尚殗碟,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惙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详,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已辰时气绝。四肢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尚未谋耳。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其旁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矿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
  呜呼!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探视问候
B.后虽小差,犹尚殗殜同“瘥”,病情稍微好转
C.此七月望日事也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D.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孤独不遇
小题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适先生奓户入
B.召有司案图
C.四支犹温,一目未瞑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小题3:下列各句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的是(     )
例: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
A.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B.阿品远官河南
C.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