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19分)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顾佐为都御史,...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文言文阅读(19分)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与诸大臣等。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埜极谏,不听。埜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
初,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九月,景帝立,谦入对,慷慨泣奏曰:“寇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缮器甲。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軏、张仪、雷通分兵守九门要地,列营郭外。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竑参之。徙附郭居民入城。通州积粮,令官军自诣关支,以赢米为之直,毋弃以资敌。文臣如轩輗者,宜用为巡抚。武臣如石亨、杨洪、柳溥者,宜用为将帅。至军旅之事,臣身当之,不效则治臣罪。”帝深纳之。
谦既死,而亨党陈汝言代为兵部尚书。未一年败,赃累巨万。帝召大臣入视,愀然曰:“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亨俯首不能对。俄有边警,帝忧形于色。恭顺侯吴瑾侍,进曰:“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帝为默然。(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以赢米为之直:通“值”,代价B.王惊至再谢:拒绝
C.帝命谦口其罪数:清算D.上下无志固:坚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十三年兵部左侍郎召洎牧谗诛
B.武臣如石亨、杨洪、柳溥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C.不效治臣罪海运将徙于南冥
D.帝忧形色士大夫请当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于谦由于口才出众,在高煦投降一事中表现出色,深得皇帝赞赏,班师回朝后得到了和其他大臣一样的赏赐。
B.陈汝言战败之后,皇帝念及于谦,痛惜不已,认为如果于谦尚在,情势必然不至于如此不堪。
C.景帝即位之后,于谦奏议积极备战,认为应该招募民兵制造武器,据守要地迁民入城,文臣武将各司其职,以应对必然长驱南下的敌寇。景帝完全接纳了他的意见。
D.皇帝在土木堡被俘后,京师上下大为震惊,有人主张南迁,于谦以宋王朝南渡为例,严厉加以驳斥,他的主张得到了当时监国的郕王的认可。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5分)
(2)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5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1)顾佐任都御使,对下属很严厉,只有对于谦客气,认为他的才能胜过自己。(2)于谦在景泰帝朝受重用,死时没有多余的钱财,陈汝言为什么会有这样多?
解析

小题1:数:列举(数吕师猛叔侄为逆)
小题1:连词,就;A以:凭借……的身份;因为   B者:用在列举人名后,类于“这些人”;用于时间词后,表示“……的时候”D于:在;向
小题1:陈汝言并非战败,而是所***坏事败露。
小题1:(1)“下”译为“对……客气”1分,“胜己”译为“超过自己”1分,“寮属”译为“下属”1分,大意2分(2)“状语后置”1分,“被遇”1分,“汝言”1分,“抑何多”1分,大意1分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
宣德初年,于谦被任命为御史。奏对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顾佐任都御使,对下属很严厉,只有对于谦客气,认为他的才能胜过自己。护从皇帝驻扎在乐安时,高煦出来投降,皇帝让于谦口头数说他的罪行。于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高煦伏在地上战保,自称罪该万死。皇帝很高兴。班师回朝北京,给于谦赏赐和各大臣一样。
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秋天,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挟持皇帝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野极力劝谏,不听。邝野跟随皇帝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待到英宗在上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郕王监国,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侍讲徐珵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该***。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摇动则国家大计完了,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情况吗!”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震惊惶恐,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于谦请郕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按照次序策划部署,人心稍为安定。于谦立即被升为兵部尚书。
当初,大臣担忧国家没有君主,太子年幼,敌寇将至,请皇太后立郕王为皇帝。郕王一再害怕地推辞。于谦大声说:“我们完全是为国家考虑,不是为个人打算。”郕王于是受命。九月,郕玉即帝位为景帝,于谦进去回答问话,情绪激昂地哭着说:“敌寇得意,留住了皇上。必然轻视中国,长驱南下。请命令各边境的守臣竭力防守遏制。京营士兵的器械快要用完了,需要马上分道招募民兵,令工部制造器械盔甲。派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辄、张仪、雷通分兵据守九门重要的地方,军队驻扎在外城的外面。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囗亦参与这些事,迁徙外城附近的居民进入城内。储存在通州的粮食,令官军自己去支领,用装足的米作为代价,不把粮食留给敌人。文臣像轩倪这样的人,应该用为巡抚。武臣像石亨、杨洪、柳博这样的,应该用为将帅。至于军队里面的事情,我自己承担,没有成效就判我的罪。”对他的意见,皇帝全都认真地接纳了。
于谦死后,由石亨的党羽陈汝言任兵部尚书。不到一年,陈汝言所***坏事败露,贪赃累计巨万。皇帝召大臣进去看,变了脸色说:“于谦在景泰帝朝受重用,死时没有多余的钱财,陈汝言为什么会有这样多?”石亨低着头不能回答。不久边境有警,皇帝满面愁容。恭顺侯吴瑾在旁边侍候,进谏说:“如果于谦在,一定不会让敌人这样。”皇帝无言以对。
核心考点
试题【文言文阅读(19分)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顾佐为都御史,】;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小题。
党怀英,字世杰,号竹溪。故宋太尉进十一代孙,冯翊人。父纯睦,泰安军录事参军,卒官,妻子不能归,因家焉。少颖悟,日诵千余言。与辛尚书弃疾少同舍属。师于亳州刘瞻,能诗文,时号“辛党”。金初遭乱,俱在兵间。辛一旦率数千骑南渡,显于宋;党在北方,应举不得意,遂脱略世务,放浪山水间,箪瓢屡空,晏如也。大定十年,中进士第,调莒州军事判官,累除汝阴县令、国史院编修官、应奉翰林文字、翰林待制、兼同修国史。
怀英能属文,工篆籀,当时称为第一,学者宗之。大定二十九年,与凤翔府治中郝俣充《辽史》刊修官。凡民间辽时碑铭墓志及诸家文集,或记忆辽旧事,悉上送官。怀英诗文兼擅,尤长诗。性乐山水,诗文碑记不尚虚饰,因事遣词,通达流畅,平易自然,格调冲淡。著有《竹溪集》三十卷,惜久佚。怀英工书法,世称“独步金代”,尤爱玉箸篆书。泰和四年,书“泰和重宝”,铸于钱币之上,是为“金泰和”。
是时,章宗初即位,好尚文辞,旁求文学之士以备侍从,谓宰臣曰:“翰林阙人如之何?”张汝霖奏曰:“郝俣能属文,宦业亦佳。”上曰:“近日制诏惟党怀英最善。”
明昌元年,怀英再迁国子祭酒。二年,迁侍讲学士。明年,议开边防濠堑,怀英等十六人请罢其役,诏从之。迁翰林学士,摄中书侍郎。时增修曲阜宣圣庙,敕令:“党怀英撰碑文,朕将亲行释奠之礼。”承安二年乞致仕,改泰宁军节度使,为政宽简不严,而人自服化。明年,召为翰林学士承旨。久之,致仕。大安三年九月终,年七十八,谥文献,葬于奉符西旺村。赵秉文作墓志云:“公之文似欧阳公,不为尖新奇险之语;诗似陶谢,奄有魏晋;篆籀入神,李阳冰之后,一人而已。古人各一艺,公独兼之,可谓全矣。”(选自《金史·党怀英传》,有增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与辛尚书弃疾少同属(学舍)B.著有《竹溪集》三十卷,惜久。(散失)
C.翰林人如之何?(削减)D.迁翰林学士,中书侍郎。(代理,辅助)
小题2:下列句子中,能表现党怀英 “古人各一艺,公独兼之,可谓全矣”的一组是(   )                                                       
①师于亳州刘瞻,能诗文,时号辛党     ②与凤翔府治中郝俣充《辽史》刊修官   ③怀英诗文兼擅,尤长诗      ④怀英工书法,世称“独步金代”,尤爱玉箸篆书   ⑤旁求文学之士以备侍从       ⑥为政宽简不严,而人自服化
A.①②③④B.①②⑤⑥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党怀英祖籍冯翊,因其父卒于泰安军录事参军而在泰安安家。少时聪颖,悟性极高,后师从
亳州刘瞻,诗文方面在当时与辛弃疾齐名。
B.党怀英担任《辽史》刊修官时,民间收藏的辽代碑铭墓志以及各家的文集及记述辽代史事
的文字,全部被送交到官府。
C.金章宗喜好和崇尚文辞,他认为起草诏书文字,党怀英最优秀,增修曲阜宣圣庙时,敕令
党怀英撰写碑文。
D.党怀英深受皇帝器重,屡得迁职,他文才出众,在许多方面都“独步金代”;担任泰宁军
节度使期间,治政有方,人自服化。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遂脱略世务,放浪山水间,箪瓢屡空,晏如也。(5分)
(2)承安二年乞致仕……为政宽简不严,而人自服化。(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完成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寡人(古代国君的谦称)河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
B.不(更)少弃甲曳兵(拖着兵器)而走
C.填然(敲着战鼓,动词)之兵(锋刃)既接
D.(只是、不过)不百步耳是亦(行路)也
小题2: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3分)(   )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执敲扑而鞭笞天下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题3:选出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3分)(   )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是何异于刺人而***之
D.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小题4:下面对文意的表述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孟子认为,如果想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必须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不能用得尽。
B.孟子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农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
C.对于社会混乱、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改变,却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无异于拿刀***人却归罪于兵器。
D.本段文字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
小题5:翻译句子(共10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分)
(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数罟不入洿池(数罟:密网)B.五亩之宅,之以桑(树:树木)
C.七十者帛食肉(衣:yì,穿)D.鸡豚狗之畜(豚:小猪 彘:猪)
小题2:下列划线的虚词意义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五亩宅,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
B.请以战喻斧斤时入山林
C.狗彘食人食不知检然不王者,未之有也
D.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是何异刺人而***之
小题3:下列各组最能反映孟子“王道”之成观点的句子是(   )
①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②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①②⑤   B. ③④⑥   C.①②⑦   D.③④⑦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A.“五亩之宅……可以无饥矣”这三组提出的措施,比上一段提出的措施更前进了一步。
B.最后一段孟子批评了统治者的暴政,摆出事实,揭穿谎言,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了比喻进行驳斥。
C.由“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一句可知当时年成确实不好,到了饿死人的地步。
D.结尾一句与开篇的“民不加多”照应,而且回应了梁惠王的疑问。
小题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以下问题。(7分)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 

《论语》的精髓为后人学习、借鉴,被誉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良策。对于执政者而言,应该对天下人一视同仁,而不应以是非善恶定天下,只要执政者正确地引导,天下人就会去恶向善,所以天下人不必拘泥于明确的是非善恶观念。
小题1:(1)用文中一个词概括孔子中庸之道的内涵。(1分)
(2)结合子贡和孔子的对话背景,简要分析孔子中庸思想的精神实质。(3分)
小题2: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是非善恶”观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
客指孔子曰:“彼何为者也?”子路对曰:“鲁之君子也。”客问其族。子路对曰:“族孔氏。”客曰:“孔氏者何治也?”子路未应,子贡对曰:“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又问曰:“有土之君与?”子贡曰:“非也。”“侯王之佐与?” 子贡曰:“非也。”客乃笑而还,行言曰:“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劳形以危其真。呜呼!远哉其分于道也!”
子贡还,报孔子。孔子推琴而起,曰:“其圣人与!”乃下求之,至于泽畔,方将杖拏而引其船,顾见孔子,还乡而立。孔子反走,再拜而进。
客曰:“子将何求?”孔子曰:“曩者先生有绪言而去,丘不肖,未知所谓,窃待于下风,幸闻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客曰:“嘻!甚矣,子之好学也!”孔子再拜而起,曰:“丘少而修学,以至于今,六十九岁矣,无所得闻至教,敢不虚心!”
客曰:“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吾请释吾之所有而经子之所以。子之所以者,人事也。天子、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治之美也;四者离位,而乱莫大焉。官治其职,人忧其事,乃无所陵。故田荒室露,衣食不足,征赋不属,妻妾不和,长少无序,庶人之忧也;能不胜任,官事不治,行不清白,群下荒怠,功美不有,爵禄不持,大夫之忧也;廷无忠臣,国家昏乱,工技不巧,贡职不美,春秋后伦,不顺天子,诸侯之忧也;阴阳不和,寒暑不时,以伤庶物,诸侯暴乱,擅相攘伐,以残民人,礼乐不节,财用穷匮,人伦不饬,百姓淫乱,天子有司之忧也。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
(节选自《庄子·渔父》)
小题1:下列对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仁义身:亲自B.顾见孔子,还而立乡:故乡
C.孔氏者何也治:研习D.人忧其事,乃无所陵:侵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休坐杏坛之上胡为惶惶欲何之
B.行原上,距陆而止去六月息者也
C.圣人与如土石何
D.下求之幽武置大窖中
小题3:对加点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
B.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
C.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
D.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
(2)幸闻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