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9分)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①,备匈奴,以便(biàn)宜置吏,市租皆输入幕府(衙署),为士卒费,日习射骑,厚遇战士。...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9分)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①,备匈奴,以便(biàn)宜置吏,市租皆输入幕府(衙署),为士卒费,日习射骑,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②,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之。
李牧至,如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③五万人,彀者(射手)十万人,悉令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败不胜,以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匈奴十余万骑。褴④,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城,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葸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赵葸。虏赵王迁。遂灭赵。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①代雁门:地名, 代地雁门郡。     ②收保: 进入营垒防守 。    ③百金之士:《管子》有“能破敌擒将者赏五百金”之说,这里指骁勇善战的将士。  ④襜褴,少数民族名,下文“东胡”“ 林胡”亦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王许之许:答应
B.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让:责备
C.李牧至,如故约 故:原来的
D.佯败不胜,以数千人委之数:屡次,多次
小题2:以下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现李牧用兵之道的一组是(  )(3分)
①习射骑, 厚遇战士    ②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③匈奴每入 ,辄入收保                  ④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⑤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⑥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
A.①④⑥B.②④⑤C.①③⑤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李牧守边,厚遇士卒,抚慰边民,根据需要任用官吏,利用贸易租税以充军费,使边防得以巩固.
B.李牧对匈奴采用欲擒故纵的战术,一旦时机成熟,便巧布奇阵,大败敌军,迎来了边境十几年的安宁.
C.李牧坚持固守营垒的政策,不慕虚荣,不怕撤职 ,积极备战,不愧为一代名将.
D.李牧的战略战术,麻痹了敌人,但将士们不理解,当权者也不理解,这正衬托出他的风采和品质.
小题4: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5分)
(2)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5分)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1)可是匈奴认为李牧是胆小怕事,即使是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我们的将军胆小怕事。(2)接着消灭襜褴,打败东胡,迫使林胡投降,单于逃跑。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D 项“数”是“几”的意思。
点评:对于实词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可用代入法,在理顺文章大意的时候就将这道实词题解决。每次遇到带点的实词,就将选项中的实词的含义代入,看是否通顺,这样以来,文章看完了,实词题也就解决了。
小题2:试题分析:②强调在赵王责备的情况下,李牧仍坚持自己做法;④"边士"情况,⑥李牧用兵收到的效果。
点评:做本题首先能明确各个分句里说的到底是什么。这种题型一般都会设置一些障眼法,有的是李牧的行为,却不能体现他的“用兵之道”,有的可能能体现“用兵之道”,却是别人的行为。所以做这类题一定要细心。
小题3:试题分析:A.文中无"抚慰边民"的意思。
点评:这类题是对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涵盖广泛,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意,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要求。题目所给选项特点是差别细微,似是而非,稍不留神就可能致误。做题要诀是严格比照原文,细心辨察正误。
小题4:试题分析:(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以……为”“虽”“边兵”“怯”各一分,语意完整给1分。(2)这个句子中“灭”“破”“降”“奔走”各占1分,语意完整给1分。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我们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这些都很容易被设置为得分点。
附:[参考译文 ]
李牧是赵国镇守北部边境的优秀将领.常年驻扎在代地雁门郡,防御匈奴.他有权根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城市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费用.每天教士兵射箭,骑马,优待战士.制订规章说:"匈奴如果侵入边境来抢掠,应立即进入营垒坚守,有胆敢擅自捕捉俘虏的立即处以斩刑."匈奴每次入侵,战士们随即进入营垒防守,不敢应战.这样过了好几年,可是匈奴认为李牧是胆小怕事:即使是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我们的将军胆小怕事".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仍然像以前那样.赵王发怒,调他回京,派另外的人代替他边将的职务.
一年多,匈奴每次来侵犯,新将领都领兵出战.每次出战,多是失利,伤亡损失很多,当时又请李牧出山,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于是又强迫他出任边将,派他去统帅军队.李牧说:"大王一定要任用我,要让我像以前那样做,我才敢接受命令."赵王答应了他.
牧到达边境,按照原来的法规,号令办事.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但是人们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的士兵每天(或"常常")得到奖赏却不被使用,都希望与匈奴一战.这时李牧准备了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出战马一万三千匹,还有曾经获得百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能拉硬弓的优秀射手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进行军事演习.又大力组织放牧,让人民布满山野.匈奴派出小股兵力入侵,李牧率众假装逃跑,丢下几千人给匈奴.匈奴单于听到这个消息,率领大批军队入侵.李牧大量布下灵活奇特的战阵,从左右两边包抄反击匈奴,大败匈奴,斩***匈奴十几万人马.接着消灭襜褴,打败东胡,迫使林胡投降,单于逃跑.这次战役以后的十几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上的城邑.
赵王迁七年,秦国派遣王翦攻打赵国,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用大笔金钱贿赂赵王的宠臣郭开金,施行反间计,说李牧,司马尚要谋反.赵王便派赵葸代替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赵王派人秘密逮捕了李牧,把他***死了.撒消了司马尚的职务.这以后三个月,王剪乘势急速攻打赵国,大败赵葸的军队,***了赵葸,俘虏了赵王赵迁,终于消灭了赵国.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9分)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①,备匈奴,以便(biàn)宜置吏,市租皆输入幕府(衙署),为士卒费,日习射骑,厚遇战士。】;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七门庙记
(宋)刘攽
嘉佑二年,予为庐州从事,始以事至舒城,观所谓七门三堰者。问其居人,其溉田几何?对曰:“凡二万余顷。”考于图书,实魏扬州刺使刘馥所造。自魏至今七百有余年矣。予于是叹美其功。
后二年,校书郎包君廓为县主簿,尝与予语及之。包君谓予曰:“馥信有功,然吾问于耆老,而得羹颉侯信焉。初,汉以龙舒之地封信为列侯。信乃为民浚畎浍以广溉浸。信为始基,至馥时废而复修耳。昔先王之典,有功及民则祀之。若信者,抑可谓有功者乎?然吾恨史策之有遗,而怜舒人之不忘其惠也。今我将为侯庙祀之,而以馥配,子幸为我记之焉!”予因曰:“诺!”
顷之,包君以书告曰:“庙谨毕事。”予曰:“昔高帝之起,宗族昆弟之有才能者,若贾以征伐显,交以出入传命谨信为功。此二人者,裂地为王,连城数十。代王喜以弃国见削,而子濞以力战王吴。独信区区仅得封侯,而能勤心于民,以兴万世之利。其惠爱岂与贾、濞相侔哉!夫攻城***,灭寇屠邑,是二三子之所谓能***人者也。夫辟地垦土,使数十万之民世世无饥馁之患,所谓养人者。于以相譬,犹天地之绝悬也。然而贾、濞以功自名,信不见录,岂***人易以快意,养人不见形象哉!周公之书曰:民功曰庸。藉使信生当周公之世,其受赏非贾、濞之所敢望也。虽然,彼贾、濞之死泯灭无闻久矣,而信,至今民犹思而记之,此所谓得乎丘民。而世之宠禄,当时则荣,没则已焉者乎。夫事有可继之道,不必肇于己,而后为功也。若刘刺史起于三国乱亡之余,蒸庶扫地,顾独以农为先,事功一立,迄今长存,虽曰修复,是可谓功矣。”予既嘉包君之能徇于民,使侯信之美不忘,及其建祀合于先王之法,于是书之,遂以为记。    (选自光绪《续修舒城县志·艺文》)
【注释】①羹颉侯信:羹颉侯刘信,刘邦长兄之子。②畎浍(quǎn kuài):田间灌溉水渠。③相侔:相等同。侔(móu),相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馥有功信:诚信。
B.然吾史策之有遗恨:遗憾。
C.而舒人之不忘其惠也怜:喜爱。
D.养人不见形象哉形象:犹“形迹”。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划线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始事至舒城②臣险衅,夙遭闵凶
B.①信为民浚畎浍以广溉浸②瞻衡宇,载欣载奔
C.①宗族昆弟有才能者②人又谁能以身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D.①没已焉者乎②于其身也,耻师焉
小题3:下列有关文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叙述并赞美了西汉羹颉侯刘信辟地垦土、勤心为民,首建舒城七门水利工程的历史功绩的同时也澄清了一个被长期误传的事实。对贪功夺美,夸大自己的贡献的魏刺史刘馥予以了揭露。
B.舒城县主簿包廓在弘扬前人的惠政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考证了七门堰的首建者,二是为刘信、刘馥建庙立祀,三是诚请作者写记永志。
C.从文中反映的信息来看,汉初四分天下是按功论封,这个功主要是征伐平定之功,而刘信在这方面功小,所以只封得列侯。但作者却从“七门三堰”对后世吏治的启迪和警示上提出了以是否惠泽人民为尺度的功劳观,这是难能可贵的。
D.本文以叙述为铺垫,以议论为主体。其叙事以作者陆续了解七门堰历史的过程为线索,语言简洁,叙事清楚;其议论,则联系汉初宗室王族作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借题发挥,以此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
第Ⅱ卷(选择题 共114分)
四、(28分)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信为始基,至馥时废而复修耳。(4分)
                                                                         
(2)代王喜以弃国见削,而子濞以力战王吴。(4分)
                                                                         
(3)夫事有可继之道,不必肇于己,而后为功也。(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监军王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已,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三十一》)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业幼倜傥任侠,骑射善:擅长
B.弱冠刘崇事:拜见
C.诸君于此步兵强弩张:埋伏
D.身数十创被:遭受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保卫指挥使遂契丹所擒
B.所获倍人帝以业老边事
C.今辽兵益盛,不可战美即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
D.徒令***伤士卒功不立反为奸臣所迫
小题3:下列能表明杨业骁勇善战或老于边事善用兵法的一项是     (3分)
①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       ②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
③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              ④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
⑤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   ⑥乃不食,三日死。
A.②③⑤B.①②⑤C.②③⑥D.③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业担心自己和太原城中的百姓的生命的安危,所以劝汉主刘继元投降北宋。
B.杨业年轻的时候就喜欢骑马射箭,谙用兵法,用鹰犬逐雉兔,所以每次畋猎所获得的猎物总要比同伴多一倍。
C.杨业败至谷口却不见埋伏的援军,自知必死无疑,却仍不投降;力战至被俘,绝食而死。
D.杨业不主张正面与辽军作战,但是王侁怀疑他另有图谋,杨业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和勇敢,决定首先出战。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我他日为将用兵,犹用鹰犬逐雉兔尔。(3分)
(2)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3分)
(3)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读下列语段,完成小题
(韩)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陈豨拜为钜鹿守,辞于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豨曰:“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
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於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①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①血食,享受后代的牺牲祭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信由此日夜怨望,埋怨,责怪
B.信尝樊将军哙过,拜访
C.人言公之畔,通“叛”,背叛,叛乱
D.举兵,吾从此助公弟,弟弟,代陈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辟左右与之步庭因击沛公
B.而天下已集,谋畔逆樊於期前曰:“为之奈何?
C.三至,必怒自将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
D.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徒因人力而敝之
小题3: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能说明韩信“伐己功,矜其能”的一组是(     )
①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②大王乃肯临臣        
③臣多多而益善耳。                ④常称病不朝从  
⑤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      ⑥吾悔不用蒯通之计
A.②⑤B.③④C.①③D.③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认为,虽然陈豨是陛下信任的臣子,但如果有人告发说他反叛,久而久之,皇上也会率兵围剿。陈豨一向知道韩信的雄才大略,对这种说法,陈豨非常相信。
B.韩信的一位家臣得罪了他,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掉他。他的弟弟上书告发,向吕后报告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
C.萧何欺骗了韩信,让韩信进宫祝贺,韩信进宫后,吕后就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把他***掉了。
D.司马迁认为,韩信还在布衣时就有野心,选择“其旁可置万家”的高地安葬他的母亲。后来他果然图谋叛乱,以至于被诛灭宗族。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2分)
                                                                      
(2)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3分)
                                                                      
(3)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  (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十室之邑①,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治长第五》)
子夏②曰:“贤贤③易④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⑤;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第一》)
[注]①邑:村子。②子夏:孔子的学生。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③贤贤:尊重贤者。④易:看轻。⑤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小题1:对上面这两个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是一个坦率直爽的人,他承认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因为即使在只有10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像他那样讲求忠信的人。
B.孔子在承认自己不具有忠信的优越性的同时,坦言自己非常好学,表明他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来自于自己的“好学”。
C.一个人虽然没有什么学问,但他却从实行重贤、忠孝和诚信等伦理道德中学习,子夏认为,这样的人就是一个知识高深的人。
D.在子夏看来,评价一个人重要的是看他的德行,而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时代儒家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小题2:孔子又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受人愚弄)。”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武昌九曲亭记
苏 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 ①子瞻:苏轼。齐安,黄州。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②陁(tuó)山冈。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
小题1:下列句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然将西山,行于松柏之间适:到
B.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游览,游玩
C.扫叶席草,浊酒相劳:劳动
D.要之一饱,而同于臭腐委:归,付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武昌诸山“萧然绝俗”的景象和苏轼“适意为悦”的心境的一组是(    )
A.①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 ②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B.①依山临壑,隐蔽松枥②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
C.①风止日出,江水伏息②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D.①羊肠九曲而获少平②风云变化,林麓向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始叙述苏轼谪居齐安,好游武昌诸山,看似与九曲亭无关,实则介绍九曲亭周边的独特环境,同时写苏轼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
B.第二段叙写扩建九曲亭的过程,突出苏轼之“最乐”;第三段宕开一层,以往事印证苏轼“适意忘反”的性情,以点缀之笔走出“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的主旨。
C.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情景相融,浑然一体。全文围绕着“乐”字展开,旷达超然,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露出相知相慰的手足深情。
D.文章表面写自己与兄长游乐山水的洒脱快乐,实际是记录他们共同的坎坷人生,以乐景写哀情,抒发谪贬后愤怒感伤的情绪。
小题4: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3分)
译文:                                                                  
(2)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3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