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孟子...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孟子·梁惠王上》)
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①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雠。寇雠何服之有?
(《孟子·离娄下》)
【注】①极:穷困,这里作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其处境极端困难。
小题1:下列有关上面两个选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认为,舜事尧是为臣的行为准则,尧治民是为君的行为准则。
B.孟子认为,历史榜样是人们效法和遵循的准则,不依榜样行事,就会失去规范。
C.孟子用对比的手法一正一反地告诉齐宣王如何才能让臣子在他死后为他服孝。
D.孟子用“寇雠何服之有”这个反问句向齐宣王强调了应该向臣子让步的重要性。
小题2:上面两个选段内容所体现的孟子思想有何相同之处?请简析。(3分)
答案

小题1:D
小题2:第一段文字对君臣双方各自提出了要求:无论为君为臣,都要取法尧舜,自我完善。第二段文字强调君王要视臣如手足。两段文字都体现了孟子希望君王加强自我修养,善待臣子的思想。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孟子用“寇雠何服之有”这个反问句向齐宣王强调的是要视臣子如手足的重要性。
点评:“筛选与整合”在选择题中,主要是通过对芜杂的信息材料的比较甄别,来检验阅读理解的正确与否。因此一定要把选项和原文一一比对。
小题2:
试题分析:第一段文字:“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意思是:要做国君就应尽国君之道,要做臣属就应尽臣属之道,这两者都是效法尧、舜。第二段文字:“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说的是君王要善待臣子。两段文字都体现了孟子希望君王加强自我修养,善待臣子的思想。
点评:首先要弄清选项中的“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就是要看选项中列举的作者观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桩事件的,具体在文中表现为一个语句还是一个物,一件事、一个文段,还是涉及全文。
【参考译文】
要做国君就应尽国君之道,要做臣属就应尽臣属之道,这两者都是效法尧、舜而已。不以舜事奉尧的做法来事奉君主,就是不敬奉自己的君主;不以尧治理民众的做法来治理民众,就是虐害自己的民众。
臣下有劝谏,君主接受,臣下有建议,君主听从,政治上的恩惠下达到老百姓;臣下有什么原因不得不离去,君主打发人送他出国境,并派人先到臣下要去的地方作一番安排布置;离开了三年还不回来,才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这就叫做三有礼。这样做了,臣下就会为他服孝。如今做臣下的,劝谏,君王不接受,建议,君王不听从;政治上的恩惠到不了老百姓身上;臣下有什么原因不得不离去,君主把他捆绑起来,还想方设法使他到所去的地方穷困万分;离开的当天就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这种情况叫做像对待仇敌一样对待臣下。君臣之间像仇敌一样,还有什么孝可服呢?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孟子】;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小题1: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乃《经首》之会中:合乎
B.庖丁刀对曰释:放下
C.为之踌躇满志踌躇:从容自得的样子
D.乎技矣进:进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臣神遇而不以目视故汉追及之
B.而刀刃若新发硎合《桑林》之舞
C.今臣刀十九年矣始臣解牛之时
D.庖丁文惠君解牛愿诸君快战
小题3:选出与例句句式一样的句子(2分)( )
例句:臣之所好者,道也。
A.苛政猛于虎也。
B.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赬”者也。
C.谁得而族灭也。
D.是何楚人之多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屈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默,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雎奋击,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人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惟独莒,即墨②。
(选自《战国策·燕策》)
注:①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②莒:齐邑,今山东省莒县一带。即墨:齐邑,今山东省度县东南。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卑身厚币:礼物
B.屈而事之指:心意
C.安事死马而五百金捐:捐献
D.燕王死问生吊:慰问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①卑身厚币,招贤者②作《师说》贻之
B.①人趋己趋,则己者至②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C.①死马买五百金,况生马乎②不出,火
D.①于是昭王隗筑宫而师之②吾令人望其气,皆龙虎
小题3:下列句子表达的都是郭隗进谏艺术和进谏直接结果的一项是(   )(2分)
A.①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
②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B.①臣闻古之人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②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
C.①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②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D.①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
②齐城之不下者,惟独莒、即墨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燕王即位时,燕国已残破不堪,他决心发愤图强,励精图治,复兴国家,向侵略者报仇。
B.燕王复兴国家的大业是从尊重人才、广招贤士、虚心求教开始的。
C.郭隗认为,要报仇雪恨,只有广招贤才。
D.燕王实现了富国强兵和报仇雪恨的愿望,完全是他尊重人才的结果。
小题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3分)
译文:                            
(2)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3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范增论
(宋)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增之去,当于羽***卿子冠军①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矣,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抉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选自《古文观止》,略有删改)
【注】①卿子冠军:指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范增为末将军,救赵。途中,宋义畏缩不前,羽矫诏***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间楚君臣疏:使……疏远
B.独其不早耳恨:怨恨,痛恨
C.其弑义帝,则疑增之也本:根本原因
D.而抉以为上将擢:提拔,选拔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终此失天下;其无礼于晋;
B.羽***卿子冠军也;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C.识卿子冠军稠人之中;是何异刺人而***之;
D.不合去;恩所加,思无因喜以谬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王用陈平的反间计成功离间了项羽和范增的关系,但苏轼认为,如果项羽不是自己先对范增有了猜忌之心,反间计就不会成功。
B.苏轼认为项羽怀疑范增从项羽***义帝的时候就开始了,因为项羽***义帝不但不是范增的本意,而且范增还不会听从项羽的主张,必定竭力谏诤。
C.苏轼对范增的评价是一分为二的,既认为范增没有及时离开项羽,却想依靠他来成就功业名声太浅陋了,又认为范增确实是人中豪杰。
D.苏轼认为范增应在项羽***卿子冠军时离开项羽,其主要依据是项羽要称霸天下,而且又是刚愎自用之人,必不会容纳足智多谋的范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2分)
(2)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12·1)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颜渊》12·3)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11·22)
小题1:填空:(2分,每空1分)
同样是弟子问仁,孔子的答案不相同;子路和冉有问了同一个问题,孔子也给出了不同的回答,这都体现了孔子       的教育方针。在孔子看来,像冉有那样做事畏缩不前,或者像子路那样莽撞冒进,都是不可取的。只有两者取其中才是最佳状态,这是孔子      思想的具体体现。
小题2:孔子还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3·3),请你结合选文《颜渊》(12·1),谈谈“仁”和“礼”的关系。(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帆山子传
(清)袁枚
真州有逸人曰帆山子,姓员,名燉,字周南。帆山子,其别号也。性逋宕不羁。读经书悉通晓,卒不为先儒所囿。尝曰:“汉儒泥器而忘道,宋儒舍情以言性,皆误也。或下一令曰:途遇被妹,平视者笞,受笞者必多;又下一令曰:归家能殴兄妹者赏,受赏者必少。何也? 一情中所有,一情中所无也。善为学者,务究大义而顺人情以设教。”其持论快彻,大率类是。余每至邗江,必招与俱。帆山知余之好之也,扼腕而谈,汩汩如倾河。尤长于说往事,叙先贤遗迹。凡可喜可愕,可嗢噱绝倒者,腾其口抑扬而高下之,尽态极妍。
身短而髯,圆面。终身布衣,家无担石,气象充充然,不类贫者。逡巡有耻,遇人无机心。假馆某某家,偶有不可于意,色斯举矣。居常不系袜,或戴道士冠,挂尘尾。几上罗列图书、珮环。椭狡零星,手自摹拭。见美男子则惵然意下,目往而足欲随,或尤之,笑曰:“吾何与哉?《易》称‘见金夫,不有躬’,圣人诏我矣。”其风趣如此。
论曰:庄子有“人貌而天”之说,帆山子真气盎然,盖纯乎天者也。年七十四而终。闻临终预知死期,奉其祖父木主埋先人垅中,而以所玩器物尽贻朋好,拱手而逝。自称无方之民。其信然矣。其挚友江吟香素敦风义,有友五人,哀其无后,每逢寒食,辄具鸡黍纸钱。设位,祀之于江上之延生佛舍。帆山,其一也。盖即宋玉“招魂”、圣人“于我殡”之义。呜呼,仁哉!
(选自《袁枚全集》,有删改)
注:①嗢噱(Wà jué):笑谈,笑话。   ②金夫:有钱有势的男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持论快      彻:透彻
B.叙先贤遗迹      遗迹:留下踪迹
C.圣人我矣      诏:教导
D.自称无方之民     无方:不行礼义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卒不先儒所囿     不者,吾属皆且所虏
B.一情中有       夜则以兵围寓舍
C.扼腕谈        诸君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D.祀之江上之延生佛舍  冰,水为之,而寒
小题3: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帆山子性格“不羁”的一组是(  )
①汉儒泥器而忘道,宋儒舍情以言性,皆误也 ②扼腕而谈,汩汩如倾河
③腾其口抑扬而高下之        ④逡巡有耻,遇人无机心
⑤居常不系袜,或戴道士冠,挂尘尾  ⑥椭狡零星,手自摹拭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⑥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帆山子看来,命令人在路上不直视美貌女子,或者回到家里殴打自己的兄妹,都是不合人的性情的。
B.帆山子见到美男子就心慌意乱,眼睛盯着而脚像要跟着,他却风趣幽默地解释说自己合乎圣人之道。
C.帆山子有仁爱之心,有五个朋友,故而在他死后,他的好朋友江吟香每逢寒食节就会在寺庙中设灵位祭祀他。
D.帆山子是一位隐士,为人豪放不羁而又自尊自爱,谈吐、举止都显示出他是—个“真气盎然”的人。
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读经书悉通晓,卒不为先儒所囿。(3分)
(2)善为学者,务究大义而顺人情以设教。(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