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19分)王烈通识达道,秉义不回。以颍川陈太丘为师,二子为友。时颍川荀慈明、贾伟节、李元礼、韩元长皆就陈君学,见烈器业过人,叹服所履,亦与相亲。由是英...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文言文阅读(19分)
王烈通识达道,秉义不回。以颍川陈太丘为师,二子为友。时颍川荀慈明、贾伟节、李元礼、韩元长皆就陈君学,见烈器业过人,叹服所履,亦与相亲。由是英名著于海内。道成德立,还归旧庐,遂遭父丧,泣泪三年。遇岁饥馑,路有饿殍,烈乃分釜庾之储,以救邑里之命。是以宗族称孝,乡党归仁。以典籍娱心,育人为务,遂建学校,敦崇庠序。其诱人也,皆因其性气,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益者不自觉,而大化隆行,皆成宝器。门人出入,容止可观,时在市井,行步有异,人皆别之。州闾成风,咸竞为善。
时国中有盗牛者,牛主得之。盗者曰:“我邂逅迷惑,从今已后将为改过。子既已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遗之。或问:“此人既为盗,畏君闻之,反与之布,何也?”烈曰:“昔秦穆公,人盗其骏马食之,乃赐之酒。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之难。今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劝为善也。”间年之中,行路老父担重,人代担数十里,欲至家,置而去,问姓名,不以告。顷之,老父复行,失剑于路,有人行而遇之,欲置而去,惧后人得之,剑主于是永失,欲取而购募,或恐差错,遂守之。至暮,剑主还见之。前者代担人也。老父揽其袂,问曰:“子前者代吾担,不得姓名,今子复守吾剑于路,未有若子之仁,请子告吾姓名,吾将以告王烈。”乃语之而去。老父以告烈,烈曰:“世有仁人,吾未之见。”遂使人推之,乃昔时盗牛人也。遂使国人表其闾而异之。
时人或讼曲直,将质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闻之。时国主皆亲骖乘适烈私馆,畴谘政令。察孝廉,三府并辟,皆不就。会董卓作乱,避地辽东,躬秉农器,编于四民,布衣蔬食,不改其乐。东域之人,奉之若君。
以建安二十三年寝疾,年七十八而终。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叹服所,亦与相亲履:经历
B.遂建学校,敦崇庠序敦崇:重视
C.盗者不其死,以救穆公之难爱:爱护
D.遂使国人其闾而异之表:表彰,彰显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明王烈“秉义不回”的一组是(3分)(   )
①遇岁饥馑,路有饿殍,烈乃分釜庾之储,以救邑里之命
②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
③子既已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
④察孝廉,三府并辟,皆不就
⑤遂使国人表其闾而异之
⑥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劝为善也
A.①⑤④B.②③⑥C.②③⑤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烈为父亲守丧三年,终日以泪洗面,遭遇荒年,王烈拿出自己的粮食分送给乡亲 活命,所以本族人称赞他“孝”。乡亲们称赞他“仁”。
B.王烈非常重视道德教化,既兴办学校,也非常讲究教化方式方法,他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甚至能使盗贼改恶向善,最终成为道德榜样。
C.王烈名望极高,地方最高官员亲自乘坐马车到王烈家中咨询政事;王烈淡于名利,朝廷多次征召他去做官,他都没去就任。
D.当时有人为争长短,要到王烈那里去评判对错,因王烈忙于教学、公务,有的人中途而返,有的人远远看见王烈的房子掉头而回。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道成德立,还归旧庐,遂遭父丧,泣泪三年。(4分)
(2)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之难。今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6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1)学问道德达到很高的境界之后,王烈返回家乡,赶上父亲去世,他守孝三年,终日以泪洗面。(2)盗马的人不吝惜自己的生命,奋力去解救危难中的秦穆公。现在这个偷牛的人能够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惧怕我知道这件事,这说明他懂得羞耻。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 项解释不正确,根据文意,“爱”在这里应是“吝惜”的意思。所以选C。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可先疏通选项句意,然后根据文意及句意来判断是否直接表明王烈“秉义不回”。③说的是王烈对他人道德上的感召,间接上说明王烈“秉持仁义不回头”;④表明王烈淡于功名利禄,和“秉义不回”无关。所以选D。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D“因王烈忙于教学、公务,有的人中途而返”的表述不合愿意,原文最后说的是“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闻之”。所以选D。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道、遭、其、定语后置句“穆公之难”,知。
核心考点
试题【文言文阅读(19分)王烈通识达道,秉义不回。以颍川陈太丘为师,二子为友。时颍川荀慈明、贾伟节、李元礼、韩元长皆就陈君学,见烈器业过人,叹服所履,亦与相亲。由是英】;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郑侠,字介夫,福州福清人。治平中,随父官江宁,闭户苦学。王安石知其名,邀与相见,称奖之。进士高第,调光州司法参军。安石居政府,凡所施行,民间不以为便。光有疑狱,侠议传奏,安石悉如其请。侠感为知己,思欲尽忠。
秩满,径入都。时初行试法之令,选人中式者超京官,安石欲使以是进,侠以未尝习法辞。侠三往见之,问以所闻,对曰:“青苗、免役数事,与边鄙用兵,在侠心不能无区区也。”安石不答。侠退不复见,但数以书言法之为民害者。安石虽不悦,犹使其子雱来,语以试法。方置修经局,又欲辟为检讨,更命其客黎东美意。侠曰:“读书无几,不足以辱检讨。所以来,求执经相君门下耳。而相君发言持论,无非以官爵为先,所以待士者亦浅矣。果欲援侠而成就之,取其所献利民便物之事,行其一二,使进而无愧,不亦善乎?”
是时,自熙宁六年七月不雨,至于七年之三月,人无生意。东北流民,扶携塞道,羸瘠愁苦,身无完衣。城民至负瓦楬木,卖以偿官,累累不绝。侠知安石不可谏,悉绘所见为图,奏疏诣阁门,不纳。乃假称密急,发马递上之银台司。疏奏,神宗反覆观图,长吁数四,袖以入。是夕,寝不能寐。翌日,命开封体放免行钱,司农发常平仓。青苗、免役权追呼,方田、保甲并罢,凡十有八事,民间欢叫相贺。
安石去,惠卿执政,侠又上疏论之。在位之臣,各以其类,复为书献之。惠卿奏为谤讪,编管汀州。御史台吏杨忠信谒之,惠卿暴其事,嗾御史张琥并劾为党与。侠行至太康,还对狱,狱成,惠卿议致之死。帝曰:“侠所言非为身也,忠诚亦可嘉,岂宜深?”但徙英州。既至,得僧屋将压者居之,英人无贫富贵贱皆加敬,争遣子弟从学,为筑室以迁。
(删节自《宋史·郑侠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侠议传奏谳:审判定罪
B.更命其客黎东美意谕:明白
C.青苗、免役权追呼息:停止
D.忠诚亦可嘉,岂宜深罪:加罪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郑侠耿介不阿的一组是(3分)
①感为知己,思欲尽忠       ②在侠心不能无区区也
③但数以书言法之为民害者   ④所以待士者亦浅矣
⑤命开封体放免行钱         ⑥所言非为身也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侠才华出众,深受赏识。凡郑侠审讯上报的疑案,王安石都按其要求给予批复;郑侠也把王安石当作知己,欲竭智尽忠,报答知遇之恩。
B.郑侠深知时弊,数次谏言。他多次谒见王安石,表达对新法的看法,得不到回应后,又屡次寄信给王安石,直陈新法施行给人民造成的扰害。
C.郑侠生性忠耿,百折不回。郑侠把新法实施后的情形绘成图上奏,不被接纳,便假称紧急密报直送银台司,神宗览图,废除部分新法,百姓欢呼。
D.郑侠忠于职守,屡遭弹劾。吕惠卿执政,他上疏抨击,并把朝臣分类,被以朋党之罪编管汀州,神宗皇帝认为他忠诚可嘉,只将他流放到英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疏奏,神宗反覆观图,长吁数四,袖以入。
(2)英人无贫富贵贱皆加敬,争遣子弟从学,为筑室以迁。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张邦昌,字子能,永静军东光人也。
钦宗即位,拜少宰。金人犯京师,朝廷议割三镇,俾邦昌为于金以求成。邦昌力主和议,不意身自为质,及行,乃钦宗署御批无变割地议,不许。明年春,金营文书来,令推异姓堪为人主者从军前备礼册命。留守孙傅等表请立赵氏。金人怒,劫傅等召百官杂议,众莫敢出声,相视久之,乃曰:“今日当勉强应命,举在军前者一人。”尚书员外郎宋齐愈书“张邦昌”三字示之,遂定议。王时雍时为留守,再集百官诣秘书省,至即闭省门,以兵环之,谕众以立邦昌,众意唯唯。邦昌始欲引决,或曰:“相公不前死城外,今欲涂炭一城耶?”邦昌北向拜舞受册,即伪位,僭号大楚。时雍率百官遽拜,邦昌但东面拱立。是日,风霾,日晕无光。百官惨沮,邦昌亦变色。见百官称“予”,手诏曰“手书”。独时雍每言事邦昌前,辄称“臣启陛下”,邦昌斥之。
金人将退师,邦昌诣金营祖别,起居悉如常仪,士庶观者无不感怆。金师既还,邦昌降手书赦天下。吕好问谓邦昌曰:“人情归公者,劫于金人之威耳,金人既去,能复有今日乎?康王居外久,众所归心,曷不推戴之?”邦昌从之,乃遣蒋师愈赍书于康王自陈:“所以勉循金人推戴者,欲权宜一时以纾国难也,敢有他乎?”王询师愈等,具知所由,乃报书邦昌。书既下,中外大说。
王即皇帝位,相李纲。纲上书极论:“国破而之以为利,君辱而攘之以为荣。建邦四十余日,逮金人之既退,方降赦以收恩。是宜诸市朝,以为乱臣贼子之戒。”又力言:“邦昌已僭逆,岂可留之朝廷,使道路目为故天子哉?”高宗乃诏数邦昌罪,赐死潭州。  
(删节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三十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俾邦昌为于金以求成质:人质。
B.乃钦宗署御批无变割地议要:请求。
C.国破而之以为利资:借助。
D.是宜诸市朝肆:陈列。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邦昌“僭逆”的一组是(3分)
①不意身自为质                     ②邦昌但东面拱立
③谕众以立邦昌                     ④见百官称“予”
⑤邦昌降手书赦天下                 ⑥使道路目为故天子哉
A.①②⑥B.①③④
C.②④⑤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人要求推举张邦昌为新君主时,百官想法不同。留守孙傅等人想立姓赵的人,其他人则想从战场上举荐一人敷衍了事。
B.张邦昌即伪位也有不得已的苦衷。一开始他还想以死抗争,但后来在别人劝说下为了保全一城人的性命而被迫服从即位。
C.金人退兵时,张邦昌做出了令很多人感慨悲伤的事情。他到金人营中举行了祭祀路神的送别仪式,还按照天子礼仪行事。
D.李纲的进言对宋高宗处死张邦昌起了重要作用。李纲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张邦昌行事的性质和危害,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人情归公者,劫于金人之威耳,金人既去,能复有今日乎?(5分)
(2)所以勉循金人推戴者,欲权宜一时以纾国难也,敢有他乎?(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6分,每小题3分)
养 晦 堂 记
曾国藩
凡民有血气之性,翘然而思有以上人。恶卑而就高,恶贫而富,恶寂寂而思赫赫之名。此世人之恒情。而凡民之中有君子人,率常终身幽默,暗然退藏。彼岂与人异性?诚见乎其大,而知众人所争者之不足深较也。
盖《论语》载,齐景公有马千驷,曾不得与首阳饿莩挈论短长矣。余尝即其说推之,自秦汉以来,迄于今日,达官贵人,何可胜数?当其高据势要,雍容进止,自以为材智人万万。及夫身没观之,彼与当日之厮役贱卒,污行贾竖,营营而生,草草而死者,无以异也。而其间又有功业文学猎取浮名者,自以为材智加人万万。及夫身没观之,彼与当日之厮役贱卒,污行贾竖,营营而生,草草而死者,亦无以甚异也。然则今日之处高位而获浮名者,自谓辞晦而居显,泰然自处于高明。曾不知其与眼前之厮役贱卒、污行贾竖之营营者将同归于澌尽,而毫毛无以少异。岂不哀哉!
吾友刘君孟容,湛默而严恭,好道而寡欲。自其壮岁则已泊然而外富贵矣。既而察物观变,又能外乎名誉。于是名其所居曰“养晦堂”,而以书抵国藩之记。
昔周之末世,庄生闵天下之士湛于势利,汩于毁誉,故为书戒人以暗默自藏,如所称董梧、宜僚、壶子之伦,三致意焉。而扬雄亦称:“炎炎者灭,隆隆者绝。高明之家,鬼瞰其室。”君子之道,自得于中,而外无所求。饥冻不足于事畜而无怨;举世不见知而无闷。自以为晦,天下之至光明也。若夫奔命于烜赫之途,一旦事尽意索,求如寻常穷约之人而不可得,乌睹可谓焜耀者哉?余为陈所以,坚孟容之志;后之君子,亦观省焉。
【注】①翘然:翘,音qiáo,翘然,意气饱满的样子。②厮役贱卒、污行贾竖:现犹称奴仆、差役、贪(坏)官、奸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恶贫而富觊:希望得到。
B.自以为材智人万万加:多。
C.将同归于澌尽行:将要。
D.余为陈所以备:详尽。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翘然而思有以上人抢榆枋而止,时不至
B.而凡民之中有君子人太子及宾客知其事
C.而以书抵国藩之记于是秦王不怿,一击缶
D.坚孟容之志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小题3:把第一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诚见乎其大,而知众人所争者之不足深较也。(4分)
(2)饥冻不足于事畜而无怨;举世不见知而无闷。(4分)
小题4:第一卷文言文中,作者曾国藩对后代的君子在为人处世方面有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第后面题(22分)
范雍,字伯纯,世家太原。雍中进士第,为洛阳县主簿。累官殿中丞。环、原州属羌扰边,以雍安抚使。建言:“属羌因罪罚羊者,旧输钱,而比年责使出羊,羌人颇以为患。请输钱如旧,罪轻者以汉法赎金。”从之。迁右谏议大夫。
雍在京东时,平滑州水患。以劳加龙图阁直学士。明年,拜枢密副使。丁母忧,起复,迁给事中。玉清昭应宫灾,章献太后泣对大臣曰:“先帝竭力成此宫,一夕延燎几尽,惟一二小殿存尔。”雍抗言曰:“不若悉之也。先朝此竭天下之力,为灰烬,非出人意;如因其所存,又将葺之,则民不堪命,非所以畏天戒也。”时王曾亦止之,遂诏勿葺。迁尚书礼部侍郎。
太后崩,罢为户部侍郎。陈安边六事,又请于天雄军聚甲兵以备河北,于永兴军、河中府益募土兵备陕西,即泾原、环庆有警,河中援之。
既而元昊反,拜振武军节度使。因言:“延州最当贼冲,地阔而砦栅疏,近者百里,远者二百里,土兵寡弱,又无宿将为用,而贼出入此,请益师。”不报。元昊先遣人通款雍,雍信之,不设备。一日,引兵数万破金明砦,乘胜至城下。大将石元孙领兵出境,守城者才数百人。雍召刘平于庆州,平帅师来援,合元孙兵与贼夜战三川口,大败,平、元孙皆贼所执。雍闭门坚守,会夜大雪,贼解去,城得不陷。左迁户部侍郎。居一岁,复吏部侍郎。
雍为治尚恕,好谋少成。在陕西,尝请于商、虢置监铸铁钱,后不可行;又括诸路牛以兴营田,亦随废。颇知人,喜荐士,后多至公卿者。狄青为小校时,坐法当斩,雍贷之。
初完永兴城或言其非便诏止其役雍匿诏而趣成之。明年,贼犯定川,邠、岐之间皆恐,永兴独不忧寇。又迁礼部尚书,卒。赠太子太师,谥忠献。
(选自《宋史》卷二百八十八列传第四十七,有删节)
注:①土兵,宋代设于西北边境及广南两路的地方性兵种,亦称土军。
②砦同“寨”。守卫用的栅栏、营垒。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不若悉之也焚烧
B.为灰烬迅速
C.又无宿将为用经验丰富的老将
D.大将石元孙领兵出境会合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先朝此竭天下之力河中府益募土兵备陕西
B.好谋少成永兴独不忧寇
C.以雍安抚使平、元孙皆贼所执
D.而贼出入此元昊先遣人通款
小题3: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完永兴城/或言其非便/诏止其役/雍匿诏而趣成之
B.初/完永兴城/或言其非/便诏止其役/雍匿诏而趣成之。
C.初完永兴城/或言其非/便诏止其役/雍匿诏而趣/成之。
D.初完永兴城/或言其非便/诏止其役/雍匿诏而趣/成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雍历任多个官职,从属于环州、原州两地的羌人侵扰边境,范雍找到问题的所在,朝廷也听从了他的建议,后来他还消除了滑州水涝的灾害。
B.玉清昭应宫遭遇火灾,章献太后很伤心,有心想重新修葺宫殿,但遭到了范雍的反对,当时丞相王曾也制止修葺,于是皇帝下诏不要修葺。
C.范雍能鉴察人,喜欢推荐贤士。他曾建议聚集铠甲兵械和增加招募土兵来增强抵御力,但没被朝廷重视。曾经请求商、虢两地置监铸造铁钱也没有执行下去。
D.李元昊谋反,先派遣人和范雍通和言好,范雍相信他,不设防备,后来李元昊突然攻破金明砦,范雍向刘平求救,虽遭受惨重的失败,但城池并没有被攻陷。
小题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翻译下列句子。(7分)
①丁母忧,起复,迁给事中。(3分)
②狄青为小校时,坐法当斩,雍贷之。(4分)
(2)从文中找出两个能表现范雍有预见性的例子。(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一)《论语·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注】①孟武伯:鲁国当政大夫孟懿子之子,“武”是他的谥号。谥号是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
(二)孟子曰:“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小题1:第一则材料,画线句中的“其”字,一般解释为“子女”;而在当代学者徐志刚的《论语通译》中,则将“其”解释为“父母”,将句读标点为:“父母,唯其疾之忧。”据此,分别解说画线句的不同意思。并请解读第二则材料中孟子有关“孝”的观点(6分)
第一则材料的两种理解(4分):
                                                            
                                                            
对第二则材料的解读(2分):
                                                                
小题2:按要求完成微写作。
请关联材料中孔子有关孝的解读的第一种理解与孟子对孝的解读,结合当前生活实际谈你对孝的认识。要求:中心明确,结构相对完整,层次分明,语言简洁、生动、形象;③不超过150字。(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