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题文】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A.汉朝的刺史B.宋朝的通判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
题目
题型:难度:来源:
【题文】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A.汉朝的刺史B.宋朝的通判
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
【答案】D
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刺史,职官,汉初,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通判是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内阁制度最早源自于中国明朝时期,由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是明代政府最高级官员代表政府各部门商议政策的组织,是皇帝顾问咨询机构,无实权。军机处掌书谕旨,参赞军国机务;工作是跪受笔录皇帝旨意,传达六部六部执行。
考点:明清时期专制政体的演变
核心考点
试题【【题文】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A.汉朝的刺史B.宋朝的通判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主要考察你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摘自《旧唐书》
材料三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 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编者注: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编自《皇明祖训》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的影响何在?(7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反映了唐末怎样的社会状况?后来宋太祖为改变这一状况采取了哪些措施?(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所实施的举措并分析其主要原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4分)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军队,处理各种军务B.参与决策,负责朝廷事务
C.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行政,安排地方事务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    (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2分)
(2)材料二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结合材料指出这一制度的局限性。(5分)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各有哪些新的变化?(4分)分别有何影响?(4分)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C.军机大臣地位高,有决策权D.加强了专制皇权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代指丞相)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史实中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①西汉设立中朝    ②文臣任知州,设通判    ③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④“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A.①②B.①④
C.②④D.①③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