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 宪政建设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和保障。某学习小组就中国近现代宪政发展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了以下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
题目
题型:专项题难度:来源:
宪政建设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和保障。某学习小组就中国近现代宪政发展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了以下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认为,“兴民权、开议院”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是“治国之大经,为政之公理”,实行了君主立宪,“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康、梁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实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二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2)结合史实说明20世纪初中国是如何建立“美同政体的仿制品”的?怎样理解“失败的并不足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三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足如何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该小组通过以上材料的研究学习,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主张:君主立宪(或:实行君主立宪是国家富强的根本)。实践: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或:百日维新) 
(2)史实: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体现三权分立的《临时约法》。理解:该政体在美国获得成功,在中国因革命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而失败。可见失败的不是政体本身,而是中国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     
(3)颁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追求民主宪政首先必须实现民族独立;中国的宪政建设必须符合中国国情,不必照搬西方模式;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和完善人民民主政治。
核心考点
试题【宪政建设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和保障。某学习小组就中国近现代宪政发展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了以下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主要考察你对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 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学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   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学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白寿彝《中国通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戊戌变法后,康有为“八年于外,列国周游……熟考中外之故,明辨欧华之风,鉴观得失之由,讲求变革之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而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若吾中国,自黄帝时即已征服而统一之,泱泱大国,比于全欧,假令立民主乎,则中国反不能强,不能安,而为人所弱,或分乱久矣。……全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英国之政,是自然积化,非仿效而得。病症不同,不能用一方。材料二:凡万国政俗之初更,志士学人阅历必浅,既寡书传,又未亲游,但愤于积弊,耻于国弱,发愤太过,张脉怒兴,故未及深思,轻为举发。故皆先行破坏而后徐图建设之功。……忧虑强邻四逼,不能容我从容图治也……破坏甚易,建设甚难,大火随风不知所底,其不至亡国者幸耳。材料三:欧美新世界,固非一人之功,然华忒(瓦特)之力,实可谓八九分也。电尤物质之至精新者,精于电者尤强。科学实为救国之第一事,宁百事不办,此必不可缺者也。……今为物质之世界,精于物质者强。……方今新世界之争胜,非以其哲学也,以其物质也。物质大盛者强,物质不强者弱,故我国之专门工学尤要矣。材料四:物质学者在理财,理财之本,又在官制,官制之本,在人民自治。……此为今日救中国第一政。——上述材料均选自《康有为遗稿》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康有为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四,康有为反思后提出了哪些救国的新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907年,梁启超在日本组织立宪团体致闻社,创办《政论》杂志,发表了致闻社宣言书,其中提出,“无国会之国,则责任政府终古不成立;责任政府不成立,则政体终古不脱于专制”。鉴于目前的政治状况,“君主代政府负责任之结果,一方面使政府有所诿卸,而政治未从改良;一方面使君主丛怨于人民,而国本将生摇动”。——摘编自《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
材料二 各省谘议员多数北上,集议如何进行立宪之法……其第三次请愿书中,措词则甚激昂……系谓政府如再不允所请,则吾辈将倡革命矣。更不料清延因此震怒,立下明谕,勒令代表等出京还里。各代表闻此乱命,亦极愤怒,即夕约集报馆中,秘议“同人各返本省,向谘议局报告清延政治绝望,吾辈公决秘谋革命,并即以各谘议局中之同志为革命之干部人员。若日后遇有可以发难之问题,则各省同志即竭力响应援助起义独立”。——摘自丁文江编《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立宪派的政治主张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立宪派在推翻清朝统治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若强中御外之策,惟有忠义号召天下之心,以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乃天经地义之道,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机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材料二 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斯强矣。  材料三 革命的目的是为民谋幸福,囚不满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善至美的国家。  材料四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请回答:(1)指出上述材料代表了近代哪些政治力量和派别的观点?从作用或影响方面说明上述观点代表的近代不同阶段历史进步的方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简要概括这一系列思想变化给后人的深刻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0103 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