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孔子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材料二 “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今省徭赋,不夺其...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孔子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材料二 “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
——《贞观政要》
材料三 土地若归少数富人者之所有,则可以地价及所有权之故,而妨碍公共之建设,平民将永无立锥之地矣。苟土地及大经营皆归国有,则其所得,仍可为人民之公有。盖国家之设施,利益所及,仍为国民福利,非如少数人之垄断,徒增长私人之经济,而贫民之苦日甚也。
——孙中山《上海南京路同盟会机关的演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三位东西方先哲,就建设和谐社会各提出了什么主张?(3分)
(2)依据材料二回答唐太宗关注民本的主要措施有哪些?其出发点是什么?(答题不得照抄原文)(4分)
(3)材料三反映了孙中山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担忧?为此他提出了什么设想?谈谈你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认识?(7分)
答案
(1) ①孔子,提出"仁""礼""中庸"的主张,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柏拉图,提出理想国的主张,认为"哲学王"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亚里士多德,提出"中庸之道"的主张,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人生境界。(3分)
(2)措施:轻徭薄赋,用儒家的“礼”进行教化目的(2分)
出发点:维持民众基本生活,稳定社会秩序(2分)
(3)担忧:社会资源分配不公;贫富分化加剧。(2分)
设想:提出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节制资本。(2分)
认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但不是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未能满足农民的土地婴求。(3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孔子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材料二 “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今省徭赋,不夺其】;主要考察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1958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体制。这种体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D.工业化的基础增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96年,联合国大会终于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对此的正确说明不包括
A.国际裁军和军备控制取得重大进展B.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C.美国操纵联合国的做法失败  D.国际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二战”后,反战和平运动呈现出新的特点,其中不正确的是
A.在内容上以反核运动为中心
B.在范围上遍及世界各大洲,具有真正的全球性质
C.在组织上由分散走向统一,由国内走向跨国行动
D.在方式上只限于游行示威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90年,海峡两岸分别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这表明两岸
A.达成了“一个中国”的共识B.直接“二通”的局面终于形成
C.关系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D.政府间形成了直接对话机制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民以食为天”出处于《汉书·郦食其传》。古人的“食”,多指“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粮食之意,而世人更愿意诠释为“吃”。下列对改革开放后,“吃”的变化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已经彻底得到了解决
B.吃讲究营养均衡,精细搭配
C.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D.野菜、粗粮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