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25分)历史学家黄仁宇主张把历史演变放置在一个总体性的坐标上,从小事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察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看历史事物的特殊性。阅读材料...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5分)历史学家黄仁宇主张把历史演变放置在一个总体性的坐标上,从小事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察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看历史事物的特殊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朝社会,人的思想可以自由驰骋了,中国这一思想繁荣时代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在西方那种多元社会里,各种社会力量都通过法制以获得平衡。而在古代中国,儒家开创的伦理道德传统,使中国文明比其他任何文明都更为注重伦理道德的价值。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1400年到1800年间,相比于世界其它地区,欧洲政治和军事力量获得显著发展。这基于两个原因:亚欧非大陆的科技文化创新最终传播到西欧地区;新型火药武器时代已经到来,而西欧也已准备好迎接挑战……在西欧发生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不断发展,使西欧人的思想传播至世界其他地方,并成为指导人类处理问题的各种方法。这有助于将理性科学作为衡量和解释自然世界以及人类行为的标准。
——埃德蒙《世界史:大时代》
材料三 西方文明发展史是几个民族的接力长跑,一个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后走向了衰老。一支年轻有活力的民族就接过了这个文化的接力棒,创造了又一个辉煌的文明……一棒一棒传到今天,每次毁灭都是新的契机。中华民族没有这样的接力,华夏族一直是主体,只是不断的扩大容量。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促使东西方“这一思想繁荣时代”到来的因素。(12分)
(2)依据材料二,以中国与西欧为例,说明近代历史上世界各地区文明的相互影响和促进。(8分)
(3)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三中关于西方文明“文化接力”观点的?说明理由。(5分)
答案

(1)东方:处于社会变革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井田制的瓦解,分封制的崩溃。(6分,任答两点即可)西方: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6分)
(2)中国古代发明的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传到西欧,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社会变革和文化传播。(4分)
欧洲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影响了中国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促进了工业的发展、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4分)
(3)观点:西方文明经历了阶段性毁灭和新生,西方文明的发展是不同民族主体不断传承创新的结果;(2分)希腊民主的泛滥最终导致希腊的衰落,但罗马帝国把希腊的人文主义关怀与自身的法律理性结合起来,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中世纪欧洲的长期黑暗不仅没有毁灭西方文明,反而呼唤文艺复兴时代的到来;新航路开辟后,随着商路中心的转移,意大利的地位日益下降,但取而代之的是西欧各国在思想和政治上的解放。(任举一例3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这一思想繁荣时代”是什么时期,根据材料可以判断“这一思想繁荣时代”是公元前5世纪左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西方思想繁荣的到来的原因。
(2)从古代史来说,中国科技领先于西方,四大发明辗转传至欧洲。影响到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航路开辟等等。题目第一段,明确说到“亚欧非科技文化创新”以及“火药武器”;而近代以来,17世纪科学革命和18世纪启蒙思想又会影响到中国的近代化历程。题目第二段,明确说到“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这些关键词都需要在答案中体现出来。
(3)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主题,注意观点要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要注意史论结合,逻辑要严密。西方文明经历了阶段性毁灭和新生,西方文明的发展是不同民族主体不断传承创新的结果,可以从这些方面总结叙述。
核心考点
试题【(25分)历史学家黄仁宇主张把历史演变放置在一个总体性的坐标上,从小事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察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看历史事物的特殊性。阅读材料】;主要考察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下图为世界财富“500强”跨国公司的变化,其信息反映的实质是
国家/年份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美国
167
157
159
153
175
欧盟
128
134
126
148
155
日本
111
119
135
141
112
中国
0
0
0
2
4
其他
47
48
41
14
10
A.跨国公司是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力量  
B.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
C.美国的全球经济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D.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面临严重威胁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0年7月,在华盛顿大学的中美学术合作会议上,他(胡适)以“中国传统与未来”(Chinese Tradition and the Future)为题所作的公开演说中,最后一次试图将文艺复兴的概念,系统地应用到中国史上。他对五四之前的中国历史,总计区分出三次文艺复兴。第一次是第8与第9世纪中国文学的文艺复兴,那时白话开始出现在禅僧的诗与语录中。第二次文艺复兴出现在哲学。这里,他主要是指第11与第12世纪新儒学的崛起。第三次文艺复兴是第17与第18世纪的“学术复兴”,那时人文学者开始使用“科学方法”大规模研究古籍与史籍。
——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
材料二:《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1918年一群北京大学学生,为他们新发行的月刊型杂志所取的名称。他们是在我国旧有传统文化中,受过良好熏陶的成熟学生;他们在当时几位教授所领导的新运动里,立即察觉到它与欧洲丈艺复兴有显著的类似性。下面几个特征特别使他们回想到欧洲的文艺复兴:首先,它是一种有意识的运动,发起以人民日用语书写的新文学,取代旧式的古典文学。其次,它是有意识地反对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理念与制度的运动,也是有意识地将男女个人,从传统势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运动。它是理性对抗传统、自由对抗权威,以及颂扬生命和人的价值以对抗压迫的一种运动。最后,说来也奇怪,倡导这一运动的人了解他们的文化遗产,但试图用现代史学批评和研究的新方法来重整这一遗产。在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运动。
——胡适《中国文艺复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胡适所指的中国古代第二次“文艺复兴”运动“新儒学”指的是什么?列举其主要代表人物并说明“新儒学”出现的原因。(12分)
(2)材料二中的“新运动”指的是什么?比较该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相似性出现的原因。(1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到18世纪60年代,北美殖民地经济蒸蒸日上,呈现空前的繁荣景象。费城、波士顿和纽约发展为2—3万人口的城市,成为北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在各殖民地,以市镇为单位,年满21岁的成年男子都可以参加市镇大会,选举市镇行政委员会、其他官员、出席殖民地议会的代表。大会还提出、讨论和通过议案,处理地方重大事务。伯恩比在1759—1760年访问了北美。据他描写,弗吉尼亚人特别“高傲地珍惜自己的自由,忍受不了任何限制,几乎不能容忍任何高高在上的权力的控制,甚至有这种想法他们都受不了”。
——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近代史》(上)
材料二:现代民族国家起源于市民社会。所谓市民社会就是基于社会分工、私有制和商品的自由交换的基础上而组成的社会。非洲的市民社会是不发达的……部落体制根深蒂固,人们只有部落观念,只听部落长老的,政府和国家没有任何权威。……虽然非洲绝大多数国家独立后学习美国的政治体制,实行三权分立,但政治不稳定是独立后非洲国家最大的灾难。独立后的非洲出现了一条新的谚语:“在非洲,武装政变随着季节一起到来,有时是武装政变越过季节而来临。”非洲独立后政治上的一个重要副产品就是腐败。
——摘编自钱乘旦等编著《世界现代化进程》
(1)根据材料,分析美国资产阶级议会民主体制得以确立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非洲独立后政治体制的选择。(9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表反映了1933-1936年间中国锑锡生产和输出变化情况
年份


生产量
输出量
输出占生产%
生产量
输出量
输出占生产%
1933
11290
11170
98.9
8492
9611
113.2
1934
13833
13450
97.2
8132
6442
79.2
1935
15185
14186
93.4
11009
9180
83.3
1936
14338
13168
91.8
12954
11260
86.9
表 ——《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中国近代矿业企业以官僚资本为主
B.中国近代矿业发展服从于世界市场的需要
C.锑锡产量的逐年增加表明中国近代重工业发展迅速
D.抗日战争前的矿业生产为中国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图是一张上海版《大公报》的残片,请你根据报纸内容推断当时中国面临的外交环境是
A.苏联出兵东北,加速日本投降进程
B.国共进行内战,中共寻求苏联支持
C.美国挑起冷战,实行扶蒋反共政策
D.美国遏制中国,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