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15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这是无法抗拒的时代潮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贸易趋向统计年鉴》的两组数据第一表  1948-197...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5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这是无法抗拒的时代潮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贸易趋向统计年鉴》的两组数据
第一表  1948-1970年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

第二表   1965-1995年世界出口方向(占世界总出口百分比)统计表
年份
发达国家间贸易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
发展中国家间贸易
1965
59.0
32.5
3.8
1970
62.1
30.6
3.3
1975
46.6
38.4
7.2
1980
44.8
39.0
9.0
1985
50.8
35.3
9.0
1990
55.3
33.4
9.6
1995
47.0
37.7
14.1
(注:总数不足100归因于与经互会国家的贸易,国家未被区分,有误差。)
材料二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说:“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是人们无法否认和拒绝的事实,总的来说它有利于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仅仅依靠市场无法解决国家的消费和福利不平等加剧的问题。在一国范围内,是靠民主政治和‘福利国家’来平衡和制约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现在还没有一个类似的机制。”
材料三 中国当代学者王加丰在《反现代化——全球化思潮产生的原因》一文说:“从整体看,500多年来世界现代化——全球化高歌猛进……(但)它不是一个皆大欢喜的过程。至今,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和地区才是这个过程的佼佼者……仅从20世纪后期以来,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各种新的反现代化——全球化力量的兴起……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反现代化——全球化往往相当于反对不平等的世界分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两表,概括分析二十世纪后半期世界出口贸易发展的特点。(3分)
(2)阅读材料二、三,分析对比东西方学者对经济全球化认识的异同点。(4分)
(3)请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二战以来的历史知识,就“人类如何应对全球化”自拟观点,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章。(8分)(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表述成文。)
答案
(1)世界贸易总额不断提高;发达国家在全球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贸易额也在不断提升。(3分)
(2)相同点:都认为经济全球化大势所趋;都认为全球化存在一定的问题。
不同点:西方学者认为全球化有利于合理配置生产资源,但在分配方面缺乏全球调节机制;东方学者认为分工的前提就是不合理的。
(3)范例:
(观点:)人类应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并纠正其缺陷。
(论证:)①二战以来,各国经济迅速发展,交流频繁,贸易额不断扩大,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但是东西方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在世界生产和贸易中占据主导、优先地位,因而成为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挑战。③二战后在应对全球化方面,人类已经成立了多个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WTO等,在调节国际关系方面已经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现有的国际组织在全面平衡国际分工和分配上有待进一步发挥作用。
(结论:)全球化是人类发展的自然过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必须为全球化的健康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解析

试题分析:(1)有材料一的表一可知世界贸易总额不断提高;由表二可知发达国家间贸易额不断增长,可见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睁居于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间贸易额虽然总体上占的比例比较小,但是增长还是比较快的。
(2)两则材料都认为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也都一分为二的谈了对全球化的认识。由材料二中“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是人们无法否认和拒绝的事实,”““从整体看,500多年来世界现代化——全球化高歌猛进……(但)它不是一个皆大欢喜的过程。”可知。关于不同点,材料二中认为总的来说全球化有利于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靠民主政治和‘福利国家’来平衡和制约市场经济。材料三睁“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反现代化——全球化往往相当于反对不平等的世界分工。”可知东方学者认为分工的前提就是不合理的。
(3)首次论点要正确,人类应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并纠正其缺陷。关于论据可以从1、二战以来,各国经济迅速发展,交流频繁,贸易额不断扩大的现状谈必要性;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在世界生产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3、二战后在应对全球化方面,人类已经成立了多个国际组织的现状,在调节国际关系方面已经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现有的国际组织在全面平衡国际分工和分配上有待进一步发挥作用。
核心考点
试题【(15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这是无法抗拒的时代潮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贸易趋向统计年鉴》的两组数据第一表  1948-197】;主要考察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直到今天,这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太史公曰: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痊,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
——《史记·蒙恬列传》
材料二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
——《清圣祖实录》
材料三  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由今观之,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之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时代矣。……而当时之筑长城者,只为保其一姓之私、子孙帝皇万世之业耳,而未尝知其收效之广且远也。
——孙中山《建国方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司马迁和康熙帝批评秦始皇修筑长城所持的共同理由及其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康熙帝是如何处理与蒙古族关系、解决北方边疆问题的?(4分)
(2)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对秦始皇的评价,并结合时代背景回答其目的。(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认识历史评价需要注意哪些因素?(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充满变革的时代。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确立了符合国情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文艺方针
B.苏联虽曾重视农业领域改革,但总体成效不大
C.美国完成了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进入“黄金”时代
D.两极格局面临多种力量的冲击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据《票证旧事》记载,复旦大学研究生王春瑜决定当年结婚的因素之一是因为婚后才有副食品供应证,凭此每周才能买到几块豆腐干、半斤豆芽之类。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B.计划经济体制下仍然存在商品交易
C.节俭与奉献成为当时社会风尚的主流D.“文革”动乱导致日用生活品严重匮乏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为照顾那些仍未跟上对外政策变化的顽固分子,《纽约时报》的封面用红字印着“红色中国”,但也用小号字提到了人民共和国;封底是赖思顿(《纽约时报》副社长)和周恩来并肩而坐,正在商谈政策。这种情况最早可能发生在
A.1949年B.1971年
C.1972年D.1979年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清稗类钞·婚姻类》记述了人们称之为“文明结婚”的新风尚: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请愿于女子之父母,得其父母允准,再由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新风尚”体现在
A.婚俗已不讲究父母之命B.多数人崇尚西方新式婚姻
C.媒妁之言左右婚约缔定D.婚姻男女当事人都有发言权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