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新思想的萌发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序》
材料二 “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 “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青年杂志》
材料四 (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
“试看环球的未来,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庶民的胜利》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在认识近代中国所面临形势的问题上,二者有何不同?(2分)
(2)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进步在哪里?(2分)
(3)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1分)
(4)以上4人所代表的群体对中国近代社会进步各产生过那些影响?(12分)
答案

(1)材料一认为外来侵略是中国面临的大祸;(1分)
材料二则认为中国的大祸是国内的“民权之说”。(1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根本上都是维护封建统治;(1分)
而材料三是要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1分)
(3)材料四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1分)
(4)①魏源是近代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
他们引导当时人民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3分)
②张之洞是近代洋务派的代表;
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3分)
③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了中国封建思想,使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3分)
④李大钊是中国近代马克思主义者代表;
他们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3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从材料中,“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由此可见魏源认为,中国最大的祸患在于外来的侵略;从材料二中,“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可知,张之洞认为中国面临的最大祸患是国内的民权之说。第(2)问,材料三中“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与旧制度、旧思想彻底决裂,而材料一和材料二代表的都是地主阶级的利用,他们要维护旧制度。第(3)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到了后期主要是宣传马克思主义,所以说材料四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的结果。第(4)问,联系史实可知,魏源是近代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
他们引导当时人民关注世界形势;张之洞是近代洋务派的代表,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使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李大钊是中国近代马克思主义者代表;他们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点评: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潮流的特点:1、背景:伴随民族危机加深、经济结构变化而不断深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2、主体从地主阶级到到资产阶级;3、内容:由浅入深;由学习科技、器物层次深入到学习政治制度层面;4、目的:为救亡图存、民族崛起而学习。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主要考察你对新思想的萌发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之“新”的主要含义是
A.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B.批判程朱理学,提倡“经世致用”
C.抛弃“天朝上国”梦幻,放眼看世界D.“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这种思想是谁在什么书中最早提出来的?
A.魏源《海国图志》B.洪仁玕《资政新篇》
C.张之洞《中体西用论》D.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睁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为一股社会思潮的原因不包括
A.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
B.中西方之间的联系加强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先进分子研究并介绍世界知识所致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奕驳斥倭仁反对增设天文算馆,称:“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犹目为东来法。特其人情性缜密,善于运思,遂能推陈出新,擅各海外耳。其实法固中国之法也。天文算术如此,中国创其法,西人袭之。”因此并非“舍中法而从西人。”朝廷采纳奕意见。颁布上谕,表示:“西法者,不过借西法以印证中法,并非舍圣道而入歧途,何至有碍于人心士习耶?”
材料二 严复曾多次将中学与西学作比较:“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 
材料三  1896年,孙中山言其革命“拟驱除残贼,再造中华,以复三代之规,而步泰西之法,使万姓超苏,庶物昌运,此则应天顺人之作也”。“人或云共和政体不适支那之野蛮国,此不谅情势之言耳。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
材料四 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这样做法,方才可以免除种种阶级冲突,阶级竞争的苦恼……
——1919年间孙中山和戴季陶一次谈话
材料五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奕的基本主张及其主要意图。(4分)
(2)严复认为中学和西学有何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这种认识的原因。(8分)
(3)材料三中孙中山认为共和政体适合于我国的理由是什么? 材料一至材料三表明中国近代化发展到了哪一层面?(6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指出他对中国革命的设想有何特点。(4分)
(5)与材料四相比,材料五在发展经济的思路上有了新的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发展经济的宗旨。指出其变化之处,分析其不变的宗旨。(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林则徐和魏源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贡献是:
A.翻译了外国书籍B.提出了建立新式海军的主张
C.启迪人们去认识世界形势,探索救国之路D.主张仿行西方的民主制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