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新思想的萌发 > (18分)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与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A组:李鸿章和曾国藩   B组:梁启超和孙中山      C组...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8分)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与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A组:李鸿章和曾国藩   B组:梁启超和孙中山      C组:李大钊和陈独秀               
材料二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令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三 由《新青年》卷起的新文化运动狂飙,猛烈地冲击了千百年束缚中国人心智的道德、伦理观念及建构其上的政治意识,……其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和对西方思想的大量引入,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青年,对于民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一中A、B两组人物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4分)
(2)促使材料一中C组人物由向西方学习转变为向苏俄学习的因素有哪些?(4分)  
(3)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人渐趋觉悟的发展阶段。并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说明“道德伦理革命”出现的原因。(6分)
(4)材料三对于新文化运动作用的评价,你是否赞同?并说明你的理由。(4分)
答案

(1)A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分)B组:资产阶级思想(或维新变法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或三民主义)。(2分)
(2)西方的道路走不通(或资本主义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4分,回答出其中2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3)学术—政治—伦理(或器物—制度—思想)(3分)
资产阶级追求民主政治;尊孔复古逆流兴起;袁世凯复辟帝制;先进知识分子的倡导。(3分,回答出其中3点即可)
(4)答案一:赞同。(1分)理由:新文化运动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2分)
答案二:不赞同。(1分)理由: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种看法一直影响到后来。(2分)
答案三:不完全赞同。(1分)理由:答案一和答案二。(3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组李鸿章和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其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B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其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思想(或维新变法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或三民主义)。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和陈独秀等人由向西方学习转变为向苏俄学习的因素:西方的道路走不通(或资本主义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人渐趋觉悟的发展阶段:从“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到“其次为政治”再到“伦理的觉悟”;结合所学知识可以说明“道德伦理革命”出现的原因:资产阶级追求民主政治;尊孔复古逆流兴起;袁世凯复辟帝制;先进知识分子的倡导。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主题,注意观点要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要注意史论结合,逻辑要严密。本题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从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来概括。
核心考点
试题【(18分)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与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A组:李鸿章和曾国藩   B组:梁启超和孙中山      C组】;主要考察你对新思想的萌发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清末湖南巡抚陈宝箴原属曾国藩部下,其思想颇受曾国藩赏识并被多次向朝廷推举,后成为地方督抚中倾向维新变法的实权派风云人物。这反映出
A.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
C.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D.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有相通之处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写道:“国中有大事,王及官,民俱至巴里满衙门,公议乃行……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这一介绍反映了魏源
A.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愿望B.对西方民主的朦胧认识
C.反对当时清朝的专制制度D.向往美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850年到1899年,中国人翻译的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比例为4:1;1902年到1904年的两年中,后者却以2:1的比例超过了前者;而在1912年到1940年,得到翻译的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著作比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著作多两倍。这一现象折射出近代中国
A.重道轻器、文官治国的传统根深蒂固
B.民族工业急需的科技人才极度匮乏
C.始终没有找到符合国情的近代化模式
D.正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学习西方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6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重要环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创深病巨唤起了改革旧物的最初意识,过去久被置于眼界之外的“夷务”,在林则徐手中开始成为一门学问。由此,以儒学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为宗旨,并归宿于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之学,内容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以曾、左、李为代表的洋务派受“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既忧心清王朝衰败,也深恐中国被列
吞噬,因而力主“新政”,改弦更张以谋求“自强”。……先后设立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局、福建马尾船政局等。第二阶段办起了一些民用企业如上海轮船招商局,河北的开滦煤矿,天津等地的电报局、织布局等。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甲午战后(六年间),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中国的反应亦随之激烈。反应有两种类型,动机虽均为自救,而所循途径则大相径庭。一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已,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并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为暴力反洋运动
——郭廷以《中国近代史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40年代的经世之学与传统经世之学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种变化。(4分)
(2)材料二中“新政”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政”在中国经济工业化过程中的作用。(4分)
(3)列举材料二中“反应有两种类型”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种反应类型对于造成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挽救民族危亡途径的不同观点。(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3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纵观人类历史,海权对国家盛衰乃至文明兴替的重要影响,无论如何形容都是不过分的……整个一部近现代大国兴衰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海权更替史。
——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安全利益分析》
材料二:“欧罗巴内自明嘉靖年间,舟楫无所不至,初寻出亚默利加大地,次到五印度国,后驶至中国,……凡南洋之要津已尽为西洋之都会。”“夫制驭外夷者,……当缮舟舰,练水师,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战舰已就,则内地出洋之商,愿禀请各艘护货者听。”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三:中国近代的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兴帮(邦)张海权”的道理,孙中山说:“中国海权一日不兴,则国基一日不宁。”“争太平洋之海权,即争太平洋之门户权。人方以我为争(意为:别国以我国为争夺瓜分的对象),岂置之不知不问。”孙中山面对旧中国的形势,从民族存亡和民生的角度关注海洋,在《实业计划自序》中说:海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
——摘编自杨金森范中义《中国海防史》(下卷)
(1)请概括材料一中的核心观点,列举世界历史上至少两个史实来论证此观点。(6分)
(2)分别归纳材料二、三中魏源和孙中山的海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观点产生的原因。(16分)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海权不能得到保障的原因,并请你谈谈当代中国应如何看待海权问题。(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