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当一个拥有非武装与武装的舰船的国家,让其船只离开本土,远航于他乡,不久就会感觉到船只依赖于和平贸易、避难场所和供给...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一个拥有非武装与武装的舰船的国家,让其船只离开本土,远航于他乡,不久就会感觉到船只依赖于和平贸易、避难场所和供给的观点是有必要的。在今天,虽然陌生但不失友好的港口在世界各地随处可见,只要世界和平得以延续,它们所获得的保护就是足够的。然而,事情并非永远如此,和平也不会长久存在。
——马汉《海权论》(1890-1905)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权理论产生的背景。(8分)
材料二 海权论的引入对晚清海防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03年,梁启超发表了《论太平洋海权及中国前途》一文。他说:“今日之世界,生计竞争之世界也。所谓帝国主义者,语其实则商国主义者。而商务势力之消长,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故。欲伸国力与世界,必以争海权为第一义。此自昔所已然。而今日其尤亟者也。故太平洋海权问题,实为二十世纪第一大问题。今后百年间惊天动地之剧战,今始开幕。交绥其优胜劣败之结局,未知若何。观其起点,亦发人深省之一要端也。……海军者,所以保护旅外之国民,保护殖民地保护商业保护商船也。
——摘编自周益锋《海权论的传入和晚晴的海权思想》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防工业体系快速建成,海防从“岸上防御”、“近岸防御”进而发展到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近海防御”,海防的核心任务仍是保卫领海区域和防止外部势力从海上的军事入侵……中国工业布局是“内向型”,以自给自足为目标,在资金、技术提升、产品和市场等方面不依赖外部世界,所以,虽然进入了工业化阶段,但工业布局的思维仍然是传统农业社会型的小农思维,从小而全发展到大而全,因此,防止来自海上的军事入侵对这种“内向型经济结构”的破坏是海洋安全的核心所在。
——倪乐雄《中国海权战略的困境》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指出材料一、二对西方海权的认识,并予以评析。(17分)
答案
(1)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2分)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进一步推动人类走向海洋,(2分)国家进行海外贸易、开拓殖民地等等的需要,对海洋的依赖加深(2分),国家之间的竞争导致海洋上的竞争。(2分)(答满4点即可得满分8分)
(2)态度:欢迎引进并且积极宣传。(2分)
评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促进了知识界对海权以及海军的认识的改变(2分);提升国防实力、抵抗外国侵略的需要(2分);发展远洋运输、保护海上生命线的需要;(2分)保护海外华人及商业利益的需要;(2分)。
态度:中国不可能成为海权国家。(2分)
国防方针制约着中国海权的形成;(2分)内向型的工业布局决定了中国对海权的使用;(2分);传统农业社会型的小农思维使海洋国土观念的淡漠(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第一问,其实不只是海权是世界联系加强的产物就是领土主权的概念也是世界联系加强的产物,所以回答时要注意这个点需要突出出来。也正是由于人类征服自然界的能力不断的提高所以海洋的资源也为人类所认识,才有了海权之争,海权观念出现的背景要围绕这个历史原则来回答。
(2)第二问,有关态度问题,梁启超的观点是“必以争海权为第一义”,材料一中的“观其起点,亦发人深省之一要端也。……海军者,所以保护旅外之国民,保护殖民地保护商业保护商船也。”可以得出材料一对海权的观点。这种观点是近代中国遭受侵略的结果。材料二中的观点可以由材料中的“海防从“岸上防御”、“近岸防御”进而发展到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近海防御”,海防的核心任务仍是保卫领海区域和防止外部势力从海上的军事入侵”来分析,这段话表明新中国至80年代开放初期仍然把海权当成是防止外敌入侵的一种方式,这种观点是中国小农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这个评述在材料中有明确的表述,只要归纳出来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25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当一个拥有非武装与武装的舰船的国家,让其船只离开本土,远航于他乡,不久就会感觉到船只依赖于和平贸易、避难场所和供给】;主要考察你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战争给中国的傲慢和自满以毁灭性的打击。这个大帝国在受轻视的、配备以现代战争武器的邻国面前显得十分无能。……在朝鲜战胜中国、确立了自己的优势,接着又完全吞并了这个国家。”这场战争是指
A.甲午中日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
C.九一八事变D.卢沟桥事变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历史学家陈旭麓曾说过:“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华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材料中所说的“觉醒开始”的具体表现是
A.洋务派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B.维新派政治改良潮流的兴起
C.义和团运动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D.资产阶级革命派要求推翻清朝统治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计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二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百余年间,英、法、日、俄、美、德等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84次,入侵舰艇达1860多艘,入侵兵力达47万人。外敌的海上入侵,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大劫难的直接根源。
材料三  “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离。”                                                  
——《清史稿》
材料四  2011年2月21日,由中国导弹护卫舰“温州”舰、“马鞍山”舰组成的海军第八批护航编队从浙江舟山起航,奔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自 2008年12月26日以来,中国海军已先后派出20艘次舰艇、18架次飞机、6 700多名官兵执行护航任务,共为3 400余艘中外船舶实施了安全护航,并多次圆满完成与外军联合护航、联合演习,以及友好访问等任务,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述当时清政府出现的现象。(3分)材料一、二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请简要说明。(3分)
(2)结合有关史实分析材料二,甲午一役,中国新式海军竟惨败于日本,其根本原因何在?(2分)这场战争对中国带来了哪些严重危害?(3分)
(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能得到什么认识?(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14年是甲午年,在最近的两个甲午年(1894、1954年)中所发生的一些大事及其影响,
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转折性的。下列对这两个甲午时期的概括最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中国签订首个资本输出条约;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出席国际会议
B.中国政治民主探索开始;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C.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初具规模
D.中国救亡探索模式转型;中国社会主义法制道路探索的开始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日《马关条约》与中英《南京条约》相比,其内容上的不同之处是
A.赔款B.割地
C.开通商口岸D.开设工厂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