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 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议约”和“疾愚暴之无知”是指A.《南京条约...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议约”和“疾愚暴之无知”是指
A.《南京条约》 三元里人民抗英
B.《北京条约》 大沽保卫战
C.《马关条约》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辛丑条约》 义和团运动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不割我土地”才是本题的题眼,必须知道“不割我土地”的确是《辛丑条约》的一个显著特征,《辛丑条约》没有割地的内容,文中“议约”只能是指《辛丑条约》,“疾愚暴之无知”当然是指反帝的义和团运动。所以本题答案是D.《辛丑条约》 义和团运动。另外,这不过是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
核心考点
试题【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议约”和“疾愚暴之无知”是指A.《南京条约】;主要考察你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下图是《时报》在1907年8月26日刊登的漫画。图画中间的长柄勺代表官员,他们从代表民众的坛子里舀出资源,再将它经过政府这一漏斗,注入外国人的茶壶中去。这主要说明了
A.清政府已成为列强侵华工具B.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加剧
C.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D.清末“新政”收效甚微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李鸿章1895年3月19日在日本马关指出:“此次战争,实获两个良好结果。第一,日本利用欧洲式之海陆军组织,取得显著成功,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第二,由于此次战争,中国侥幸得以从长夜之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奋图强。日本有不弱于欧洲各国之学术知识,中国有天然不竭之富源,如两国将来能相互合作,则对抗欧洲列强亦非至难之事。”
——《蹇蹇录》中译本,第131~132页
材料二 尽管中国的抗日战争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后已成为世界大战的一部分,但国共军队牵制了100万日本军队的事实并没有在后来的历史记录中得到充分重视。……(但)没有中国的抗日战争,二战在欧洲战场的战事会更加扑朔迷离,出现其他变数。
——《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专家米德博士评价中国抗日战争》
材料三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谓“日蒋条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应予废除。)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
——1972年9月29日《中日建交联合声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鸿章对甲午中日战争结果的认识并简要评述。(10分)
(2)指出材料二中欧洲学者对中国抗日战争地位看法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认识变化的依据。(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72年9月中日正式建交的主要原因。(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国人民是富于反抗精神的,然而又是缺乏建设性的。……他们无法逾越时代的界限和站在更高的历史高度作回顾和前瞻,因而无法真正完成民族的独立。”以下运动最符合题意的是
A.维新变法运动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学者的依据是
A.日本战前长期的精心准备B.清政府的全国战争总动员
C.大清国海军的出场与角逐D.陆军广大将士的拼死抵抗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