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 (37分)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各国之间的联系不断扩大、日益频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37分)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各国之间的联系不断扩大、日益频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是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三阶段是美国和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面崛起,取代英国成为主导全球化大趋势的两大核心;第四阶段是从海湾战争开始,前苏联解体,美国开始独自引领全球化潮流,即开始努力构建一个美国模式的全球社会。
──自海军《火预言:2049年的世界》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货值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三 下图是反映英国1903年关税改革的漫画。(注:中间的树代表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为什么把“1492年看作是全球化的开始”?在全球化第二阶段,推动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大规模向全球殖民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发生的变化及原因。(9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进行关税改革的背景。漫画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改革主张?(8分)
(4)结合史实说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之间在经济上是怎样“相互关联和渗透”的。(12分)
答案
(1)原因:1492年哥伦布远航发现美洲,是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标志性事件;新航路开辟打破各地之间彼此隔绝的状态,使整个世界逐步连成一个整体。(4分)
动力: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4分)
(2)变化: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棉纺织品进口增加;土特产品(茶叶)出口减少。(4分)
原因:列强获得更多的特权,通商口岸数量不断增加;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国外竞争的加剧。(5分)
(3)背景:各国通过自由贸易政策从英国获取了大量好处,而英国则不能从别国获取对等利益;20世纪初英国逐渐丧失了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6分)
主张:提高关税。(2分)
(4)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相互关联和渗透:列强对亚、非、拉地区进行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冲击了当地传统经济结构,使亚、非、拉地区沦为西方的经济附庸,客观上促进了当地的近代化。(6分)
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相互关联和渗透:1921年 苏联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经验,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1933年罗斯福借鉴苏联计划经济的 成功经验,实施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6分)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37分)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各国之间的联系不断扩大、日益频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主要考察你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史书记载:“华夷秩序以慕化(慕夏)朔‘不治’为基本理念,是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条约体系’下弱肉强食的国际关系的世界秩序——包罗宇宙的普天下的秩序”。以下关于“华夷秩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华夷秩序”以和平交往为主流B.是农耕时代自然经济的产物
C.随列强入侵和日本崛起而瓦解D.中国与各国间进行平等交往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中国大门,后来又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了一个又一个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然而中国人民没有屈服。

请回答:
(1)依据上述三幅地图,写出战争最后签订的对中国社会影响重大的三个条约名称及时间?(6分)
(2)鸦片战争的实质是什么?从中日甲午战争后的条约内容看这场战争有什么新的时代特点(3分)
(3)三次侵华战争分别给中国社会性质造成了怎样的影响?(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伦敦杜沙夫人蜡像馆展出林则徐蜡像时的宣传单上写到:“对华战争的始作俑者”、“二百五十万英镑英国财产的销毁者”。其中所谓“英国财产”是指
A.英国政府财产
B.英商运到中国销售的工业品
C.英商走私到中国的鸦片
D.英商在中国掠夺的财富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马克思在1864年出版的德文版《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三章中,在谈到货币或商品流通、论述“强制流通的国家纸币”问题时,专门提到了中国理财官王茂荫及其“主张暗将官票宝钞改为可兑现的钞票”的观点,他因此事在1854年受到申斥,他也是《资本论》中惟一提到的中国人。这件事的背景不可能是()
①马克思货币理论传入中国,引起币制改革 
②鸦片大量进入,白银外流
③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军费开支浩大
④西方对华输出资本猛增,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844年《望厦条约》规定:美国兵船可到通商口岸巡查贸易,那么到1862年,美国兵船在长江沿岸最远可深入到(    )
A.南京B.镇江C.汉口D.重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