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 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1842年8月29日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1842年8月29日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1895年4月17日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1901年9月7日
请回答:
(1)指出三则材料各出自哪一条约? (3分)
(2)比较材料一、二所反映条约内容的异同。(6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4分)
答案

(1)《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3分)
(2)同:外国人寄居通商口岸;开埠通商。(4分)异:材料一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材料二中规定可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反映了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2分)
(3)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驻兵北京至山海关沿线各地,列强已经武装控制清政府;清政府保证镇压反帝官吏和人民,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结合所学内容可直接判断三则材料分别是:材料一中“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应该出自《南京条约》;材料二中“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出自《马关条约》;材料三“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应出自《辛丑条约》。(2)对比材料一二的内容不难找出他们的异同,即同:外国人寄居通商口岸;开埠通商;异:材料一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材料二中规定可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反映了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3)根据材料三《辛丑条约》的内容和所学知识可以直接得出其影响的具体表现,即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驻兵北京至山海关沿线各地,列强已经武装控制清政府;清政府保证镇压反帝官吏和人民,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核心考点
试题【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1842年8月29日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主要考察你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摄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来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
C.认为自由贸易的原则不可侵犯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这说明
A.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有限
B.闭关锁国体制对不平等条约有抵制作用
C.清政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
D.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政治公正透明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话语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三种:
模式
将中国近代史看作
①“冲击—反应”模式
是在西方的冲击下开始近代化进程的历史
②“侵略—革命”模式
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起而反抗的革命史
③“早期启蒙”模式
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具有近代人文主义性质的启蒙思潮发生与发展的历史
其中话语模式存在根本对立的是
A.①和③        B.①和②        C.②和③        D.①和②③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18分)
材料一 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计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二 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
——摘自《清史稿》
材料三 发展“蓝水”海军,作为中国海权战略的第一步,已使这种令国人尴尬的情况有所改变,中国海军编队多次出访太平洋彼岸的国家,展示了步入现代化行列的中国海军新姿,但与大国掌控海权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一段距离。因此,北京决定打造航母战斗群,并将之部署在南中国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这条中国经济生命线,靠自己的海上军事实力来保护自己的海上供应线,也成了当务之急。
(1)概括材料一所述现象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分析“甲午一役”对清政府的海防和日本侵华战争分别产生了何种影响?(6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在海军建设上的主要思路。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近现代中国海防建设的主要不同。(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