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25分)近代以来,人类逐渐实现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对比近代中西方经济文明发展模式的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欧洲的经济发展史来看,至迟到中...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5分)近代以来,人类逐渐实现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对比近代中西方经济文明发展模式的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欧洲的经济发展史来看,至迟到中世纪的晚期,新的生产方式,如手工工场,逐渐得到了发展,商业资本也因此得到了迅猛发展。这在西方史学家眼中,被称为“前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这些东西在我国历史上也有,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这些东西都是农业社会中的,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农业仍然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经济增长的方式与工业革命以后的情形有本质的不同。
——孟彦弘《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
材料二  无论是汤因比的“突变论”,还是克拉潘的“渐进论”,至少有两大共同的“漏洞”,一是把工业革命理解为一场纯经济的变革,忽视这场变革的社会、政治、文化现象及其实质。例如“渐进论”侧重在经济领域以机器取代手工劳动,以机器生产为基础的工厂制度取代手工工场的重大变革,把工业革命的内涵局限于经济和技术发展方面……
——杨杰《英国现代化的初级阶段:工业革命》
材料三  中国所承袭的巨大的遗产中,包孕着可诱发现代社会的因素,这些积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刺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演变;但是,作为总体特征的中国前现代社会……如果没有外来刺激,即使中国社会中存在着“资本主义萌芽”,也无法出现资本主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前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特点。(5分)
(2)材料二作者认为在研究工业革命时应采取怎样的观点?(2分)请依据作者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工业革命内涵的理解。(8分)
(3)论述材料三作者关于近代中国转型的观点。(10分)
答案
(1)特点:手工工场得到发展;商业资本得到迅猛发展;雇佣劳动;生产以手工劳动为主;农业文明的产物(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5分)
(2)观点:全面的观点或现代化的观点。(2分)
内涵:经济上,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2分)
政治上,经济发展促进政治变革,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制度建立或完善;工业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社会主义运动兴起等;(2分)
思想文化上,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主张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现实主义文学兴起等;(2分)
社会生活上,工业化推动城市化;人们应用工业革命的成果,生活日渐现代化;交通工具的革新等。(2分)
(3)观点:中国本身存在着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但是在外部力量的作用下才实现社会转型的。(2分)
论证:明中叶以后,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下,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没有使中国实现向近代社会的转型。(2分)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入侵,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使中国开始采用近代机器生产,如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3分)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提出“中体西用”以及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主张,并为之先后进行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这一切都促使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3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问,本题考查材料内容整合的能力。材料中关键的词句有“新的生产方式,如手工工场、”“商业资本也因此得到了迅猛发展”、“这些东西都是农业社会中的,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农业仍然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经济增长的方式与工业革命以后的情形有本质的不同”,从这些内容中整合出正确的答案。
(2)第一问,材料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他认为汤因比的“突变论”与克拉潘的“渐进论”都有漏洞,所以体现作者的全面观点。有关于工业革命的内涵学生可依据教材的观点来分析归纳,工业革命是一场全面的社会变革,并不是仅指生产力方面的内容,所以回答时要至少从三个方面回答。
(3)第三问,材料作者认为中国前代的遗产中,具有现代社会发展的因素,但这些积极因素只有一定条件下可刺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演变,如果没有外来刺激,中国是不会产生近代化的。可依据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来分析归纳,即结合殖民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产生的影响来分析,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来归纳。
核心考点
试题【(25分)近代以来,人类逐渐实现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对比近代中西方经济文明发展模式的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欧洲的经济发展史来看,至迟到中】;主要考察你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里面认为:“在16 世纪及17 世纪间,美洲的大量贵金属流入西欧与东亚。……在中国历史上,(这推动了)明代万历至清代康熙雍正年间,相当长时期的经济持续增长。”据此分析推动当时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是
A.明清时期中国海外贸易空前兴盛
B.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贸易
C.西欧列强对亚洲的殖民侵略
D.海禁政策导致欧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材料三 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杨宁一《现代化理论》
材料四  在最近两个世纪,随着更多的国家进行工业化,工业生产的规模加大,污染量已急剧增加,而越来越多地使用复杂的人工化学品,污染也变得更加危险。污染的后果已从工厂的邻近地区,通过跨国污染如酸雨,使有毒物质扩展到世界上最遥远的地区。
——克莱夫·庞廷《绿色世界史—— 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看世界近代史,可能会对l8世纪——l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些重大事件评价较高?(4分
(2)分别按照材料一与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新航路开辟。(8分)
(3)分别以近现代英国、为例苏联,指出材料三“原发型” 与“传导型”国家开展工业化的主导力量,(4分)20世纪末,中国开展工业化有何特点?(4分)
(4)根据材料四的作者是否赞同现代化?请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说明理由。(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中学堂章程》。该章程强调中国史“当专讲历代帝王之事,陈述本朝列圣之善政德泽,暨中国百年以内之大事;次则讲古今忠良贤哲之事迹,以及学术、技艺之隆替,武备之弛张,政治之沿革,农、工、商业之进境,风俗之变迁等事”。
(1)依据材料概括《奏定中学堂章程》体现的历史教育特点。(1分)
材料二  1956年新中国颁布了《初级中学世界历史教学大纲(草案)》。大纲认为:
第一,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五种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因此,按五种社会形态划分历史发展阶段,安排章节内容。
第二,“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为此,大纲以阶级斗争的重大事件为“社会制度改变”的转折点。
第三,突出苏联的历史,其第九部分“现代——社会主义的胜利和资本主义总危机”,可以说是苏联史的缩编。
(2)新中国的历史教育体现了怎样的史观?试析新中国形成这种史观的原因。(4分)
材料三  2011年版历史课程标准在世界史部分构建了这样一个体系:
一条主线:人类历史从分散到整体发展。
两个方向:人类历史可从纵向、横向进行研究。纵向系统以时间为序,横向系统反映地域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至关重要。
三个阶段:将世界历史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勾勒从分散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3)2011年版课程标准体现了怎样的史观?据此史观,世界近代史和现代史的起点时间和代表事件应该分别是什么?简析其主要依据。(9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哥伦布到死都认为他到达的是印度,他并不知道他已经创造了历史,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他的航海规模可媲美郑和下西洋
B.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为他做了榜样
C.帮助他在茫茫大海辨别方向的是从中国传去的指南针
D.葡萄牙政府给他财政支持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如果你要亲历一下1492年哥伦布的那一段航行,应该走的航线是
A.由欧洲出发,南下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B.由欧洲出发,沿非洲西海岸到达好望角
C.由欧洲出发,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
D.由欧洲出发,经大西洋绕过美洲最南端,经太平洋到达菲律宾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