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启蒙运动 > 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和中国儿童游戏中的“锤子、剪刀、布”同一原理,即一物降一物。此种说法你认为[     ]A.正确,讲出了三权分立的...
题目
题型:专项题难度:来源:
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和中国儿童游戏中的“锤子、剪刀、布”同一原理,即一物降一物。此种说法你认为[     ]
A.正确,讲出了三权分立的实质
B.贴切,道出了三种权利之间的关系
C.不妥,三种权利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单向制约
D.不妥,三种权利的关系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答案
C
核心考点
试题【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和中国儿童游戏中的“锤子、剪刀、布”同一原理,即一物降一物。此种说法你认为[     ]A.正确,讲出了三权分立的】;主要考察你对启蒙运动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们的传教士们告诉我们,那个幅员广漠的中华帝国的政体是可称赞的,它的政体的原则是畏惧、荣誉和品德兼而有之。……但是我不晓得,一个国家只有使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还能有什么荣誉可说呢。……加之,我们的商人从没有告诉我们教士们所谈的这种品德;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商人们所说的关于那里的官吏们的掠夺行为。…… 在那个地方的一切历史里,是连一段表现自由精神的记录都不可能找到的。那里,除了极端的奴役而外,我们将永远看不见任何其他东西。……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旅行者们,尤其是传教士们,都认为到处看到的是专制制度。这些人从表面现象判断一切:看到一些人跪拜,便认为他们是奴隶,而接受人们跪拜的那个人必定是生命财产的绝对主宰,他一人的旨意便是法律。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帝国(指中国)最早时代,便允许人们在皇宫中一张长桌上写下他们认为朝政中应受谴责之事,这个规定在公元前2世纪汉文帝时已经实行……这一重要事实推翻了《论法的精神》中对世界上这个最古老的国家提出的笼统含混的责难。……他(中国皇帝)可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哲学家,最有权威的预言者;皇帝的御旨几乎从来都是关于道德的指示和圣训。……人类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国政治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 —伏尔泰《风俗论》
材料三 伏尔泰和其他启蒙思想家视中国为开明君主制的榜样,因为中国皇帝运用儒家的理性价值观来治理国家。对一个被启蒙思想鼓励过的理想的开明君主来说,与士绅阶层一起商议国事是一个本质特征。伏尔秦相信中国儒家士大夫的文化精神可以作为欧洲社会伦理和政治的榜样。……通过伏尔泰和其他启蒙思想家的努力,中国的道德和政治取代语言和历史,开始对欧洲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美]孟德卫《1500-1800,中西方的伟大相遇》
(1)根据以上材料,分别概括孟德斯鸠、伏尔泰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孟德斯鸠、伏尔泰思想的共同之处。他们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评价不同,但其用意相同,请指出其相同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18世纪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分析孟德斯鸠、伏尔泰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德斯鸠、伏尔泰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途径。他们两人都没有到过中国,你认为哪一人的观点更贴近中国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现状?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狄更斯在小说《双城记》开篇中写道:“那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糟的年代。那是光明的时节,也是黑暗的时节。那是希望的春季,也是悲伤的冬日。那是公元1775年。”狄更斯形成上述认识的历史根源是     [     ]
A.工业革命基本完成,但环境污染严重    
B.启蒙运动开始兴起,但社会道德秩序    
C.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资产阶级统治尚未稳固    
D.社会主义运动兴起,两大对立阶级的矛盾激化
题型:河南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卢梭说:“我情愿生在这样一个国家,在那里主权者和人民只能有唯一的共同利益,因之政治机构的一切活动,永远都只是为了共同的幸福。这只有当人民和主权者是同一的时候才能做到。”这“共同的幸福”得以实现的主要前提是    [     ]
A.主权在民    
B.自由平等  
C.分权制衡    
D.以人为本
题型:河南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他(马丁?路德)写道:“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即使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罪或全部免罪。”       在加尔文看来,《圣经》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教会和国家的权威也只能来源于《圣经》。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中国,宗教的讨论已经完全停息,所有的人同时成为孔子、老子和佛陀的徒众。                       ——摘编自法?古伯察《中华帝国》
材料三  18世纪时,欧洲对中国的崇拜达到民间异乎寻常的高度,那些以耶稣会士的报告作为自己观点基础的启蒙思想家们在这方面堪称独步。伏尔泰曾把中国的政治制度誉为“人类精神所能设想出的最良好的政府”。他们对据说在中国存在的宗教宽容推崇备至。这种崇拜在英国也引起了回应和共鸣,但是其热烈程度却要低得多,而且还夹杂着一些敌视的言论。1719年,英国出版了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作者笛福就把中国人描写成是一个“可恶的民族”。 ——摘编自英?罗伯茨编著《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大致时间和文化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魏晋以来传统儒学发展的轨迹,谈谈你对材料二作者观点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伏尔泰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赞誉和宗教政策的推崇客观吗?为什么?结合时代背景,简要分析同时代的英、法两国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形成较大差异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化源于生活,文化反映生活。”试结合上述材料所提出的近代东西方对宗教文化的态度,从政治、经济方面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安徽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伏尔泰将《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视为每个人应遵守的座右铭。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罗伯斯庇尔,在起草《人权宣言》时,还将它作为自由道德的标志写入其中。伏尔泰、罗伯斯庇尔这样做的意图是[     ]
A.尊崇中国的传统文明
B.加大东西方文化交流
C.反对特权,维护人权
D.重建法国的道德伦理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