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 中国古代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泵菽粟,...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中国古代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泵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迁,多治麻丝葛,捆布参,此其分事也。
——《墨子·非乐上》
材料三:徐州古丰县,有村日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白居易《朱陈村》
请回答:
(1)材料一两幅图片反映了中国占代农业生产力面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最早始于何时?(3分)
(2)材料二、三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生产方式具有怎样的特点?(4分)
材料四: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的激烈矛盾。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并因此牵动了工业革命,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工业文明开采挖掘出地底深处的几百种矿产资源,将其转化为人类可支配使用的财富,……,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3)根据材料,人类经历了怎样的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影响文明转型的最主要的两大因素是什么?(5分)
(4)根据材料,分析归纳工业文明的形成具有怎样显著的特点?(2分)
答案
(1)使用铁农具和牛耕。(2分)。均始于春秋战国时期。(1分)
(2)生产方式:以种植业为主。(1分)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1分),男耕女织(农、业
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1分),自给自足,具有封闭性。(1分)
(3)过程:渔猎采集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3分)两大因素: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2分)
(4)特点:生产力迅速发展,伴随着对自然更大的征服和对落后农业国的征服,先进工业国家迅速积累财寓;建立了资本主义自由民主政体。(2分)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的农业,(1)本问是要求学生结合图片对铁犁牛耕这一知识点的考查,其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2)材料二中“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迁”等可以看出是对小农经济的考查,学生要求写出的是 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种植业为主等即可。(3)要求对学生对材料的归纳总结,提炼出材料的主干信息的能力,然后答出促进这一转变的因素,从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进步来考虑。(4)要求学生对以上材料的概况,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文明的进步以及文明之间的接触等角度来作答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中国古代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泵菽粟,】;主要考察你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我国古代历史上,铁制农具的逐步推广和使用始于(   )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共17分)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董猬《救活荒民书》
材料四:金宝庐舍,转瞬灰炽,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陶煦《租核.推原》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2分)
(2)材料二反映了该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发生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7分)
(3)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举例说明统治阶级试图解决该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并分析结果。(4分)
(4)材料四反映封建土地制度到明清时发生了什么变化?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光年间,山东人口突破了3000万。人口的增加使人均耕地只有3.68亩,同时,在清代的268年中,山东曾出现旱灾233年次,涝灾245年次,各种自然灾害之严重超过全国其他各省。……咸丰年间,“鲁捻”、幅军、长枪会军、文贤教军等起义烈火烧得山东“大半糜烂”,山东人的生存面临严峻的形势,到关东当“流民”就不足为奇了。
材料二 1937年七七事变后,出于扩大侵略战争的需要,殖民当局从山东等地诱骗和捕捉当地农民到东北的矿山等充当劳工,到1940年达到130余万人;1942年至1944年每年也有百万以上的华北劳工到东北。
材料三 建国初期,政府号召关内的人们主动到关外进行“垦荒建设”。据资料记载,1956年,仅山东省就组织了10余万青年开赴黑龙江。到60年代初期,山东农村又出现了一次自发的规模巨大的闯关东潮。
材料四 (山东移民的到来使关外)土宜稼穑,收获之多既倍于他省,粮价之贱亦丰于内地……山东人励精克己,商人互通缓急,恰如一大公司,其各商店则似支店,互相补给商品,以资流通。而在金钱上尤能融通自在,故虽有起而与之争者,终不足以制之也。满洲人及俄国商人固无论矣,亦退避三舍,不能与山东人抗衡。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分别概括晚清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山东人移民关东的原因。(4分)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两个时期山东人移民关东的性质有何不同?(4分)
(3)依据材料并结合历史知识,分析山东人移民关东的影响。(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相对密闭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该观点旨在强调(   )
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自然经济是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
D.乡土观念与世俗民风是宗族延续之本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国传说的“圣王”中,神农氏有显赫地位的主要原因(   )
A.创制耒耜,“能殖嘉谷”  B.使用大镰收获  
C.使用铁铧犁D.推广牛耕技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