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通典》记载:阳嘉元年,尚书令左雄改察举之制,待中张衡上疏曰:自初举孝廉,到今二百年,必先孝行;行有馀力,乃草文法耳。今诏书一以能诵章句、结奏案为限,虽有至孝,...
题目
题型:辽宁省期中题难度:来源:
《通典》记载:阳嘉元年,尚书令左雄改察举之制,待中张衡上疏曰:自初举孝廉,到今二百年,必先孝行;行有馀力,乃草文法耳。今诏书一以能诵章句、结奏案为限,虽有至孝,不当其料,所谓损本而求末者也。文中“损本而求末”的“本”是指

[     ]

A.孝、廉的选官标准
B.门第族望的推选依据
C.科举考试的办法
D.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答案
A
核心考点
试题【《通典》记载:阳嘉元年,尚书令左雄改察举之制,待中张衡上疏曰:自初举孝廉,到今二百年,必先孝行;行有馀力,乃草文法耳。今诏书一以能诵章句、结奏案为限,虽有至孝,】;主要考察你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丁兰,河内野王人。年十五丧母,乃刻木作母事之,供养如生。邻人有所借,木母颜和则与,不和不与。后邻人忿兰,盗斫木母,应刀血出。兰乃殡殓,报仇。……帝嘉之,拜中大夫。”该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是

[     ]

A.二十等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题型:0119 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后汉书》卷四六《邓禹传》中记载:“邓氏自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此种状况的出现与当时什么选官制度有关  [     ]
A.军功爵制
B.世袭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北京大学出台2009年自主招生政策,拒招不孝敬长辈的学生。这不禁让人们想到了古代的“孝廉”。以孝廉为标准选拔人才的制度,始于汉代,在东汉成为求仕者必由之途。这种制度是[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八股取士制
题型:云南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主要是在批评  [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题型:江苏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高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