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梭伦主宰政事之后通过禁止供贷以人身为担保使平民获得了自由,既在当时也延续至将来,他还制定了法律,取消了一应私人与公众的债务...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梭伦主宰政事之后通过禁止供贷以人身为担保使平民获得了自由,既在当时也延续至将来,他还制定了法律,取消了一应私人与公众的债务,这一举措被称为“卸担”,意即卸去人们身上沉重的负担。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三 除将军可无限期连选连任,五百人议事会议员可连任二年外,所有公职任期都在一年以内,不得连任。有的公职甚至一人一生中只能担任一次。通过这些措施,每个公民都能够参加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都有平等的机会担任公职。政治生活成了公民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1)材料一中图一、二体现了哪两种政治制度?分别反映了什么文明形态?(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二,梭伦为什么要“卸担”?又是如何“卸担”的?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局限。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影响。(5分)
答案

(1)制度:君主专制;民主政治。(2分)文明形态:大河文明;海洋文明。(2分)
(2)平民因债务奴隶制而处境悲惨。(2分)颁布解负令。(2分)影响:解除了雅典公民中平民最沉重的负担,保护了平民的基本权益;限制土地兼并;巩固了城邦体制,为民主政治奠基。(4分)
(3)特点:直接民主、主权在民、轮流执政。(2分)局限:只有成年男性公民享有民主。(2分)影响:古希腊民主政治为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2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题从图片中反映的信息“三省六部制”和“公民大会”,可分别回答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政治制度。“文明形态”可结合课本所学对东西方文明的比较以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来进行回答。第(2)题注意材料中的“借贷”“债务”“卸担”等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梭伦在经济方面的改革措施,结合所学知其在经济方面的措施是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录制,因而解负令是卸担的手段,影响可结合梭伦改革的影响来答。第(3)题依据材料中“所有公职任期都在一年以内,不得连任”“每个公民都能够参加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都有平等的机会担任公职”这些并结合所学归纳其特点,雅典民主的局限和影响可依据课本所学进行解答。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梭伦主宰政事之后通过禁止供贷以人身为担保使平民获得了自由,既在当时也延续至将来,他还制定了法律,取消了一应私人与公众的债务】;主要考察你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语出宋真宗赵恒)这首诗不能说明
A.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B.重视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
C.儒家经典成为学校教科书D.皇族考取功名后承袭恩荫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A.“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
B.“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C.“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D.“…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宜慰司以达之。”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假设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令,为治理黄河泛滥给百姓带来的灾害,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治理黄河的诏令,接下来你会怎样做          
A.交唐太宗裁定B.交门下省审议C.交兵部出兵D.交内阁处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A.“世胄嗫高位,英雄沉下僚”
B.“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C.“立嫡以长不以贤”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有位学者指出:“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职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处理国政形成所谓的“中朝”
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枢密使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D.元朝废除了尚书省和门下省,而将尚书省的六部移至中书省,并掌理一切政务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