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16分)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核心成果。古往今来,一个个法律和民主政治文献搭建起人类前进的阶梯。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夏、商、...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6分)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核心成果。古往今来,一个个法律和民主政治文献搭建起人类前进的阶梯。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到了春秋战国,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皇帝是帝国元首。……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
“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
——摘自19世纪七十年代欧洲两部重要的宪法
小题1:材料一反映先秦时期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此持什么态度?(2分)
小题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3分)
小题3:材料三中的两部宪法体现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什么特征?(2分)结合当时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分析这两部宪法问世的共同原因。(3分)
小题4:以英、美为例,简要说明立法在确立资产阶级统治中的作用。(4分)
小题5:从以上问题中,你有何认识和启示?(2分)
答案

小题1:变化:从三代的以礼治国到春秋战国时期法治的开始形成。(1分)态度:孔子持批判态度,他希望恢复西周时的礼乐制度(1分)
小题1:特点:皇权高于法律;儒家思想为法律基础;礼法并用。(3分)
小题1:特征:间接民主;议会行使立法权;分权制衡。(2分,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 
共同原因:政治上,普法战争引起两国政局变动;经济上,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上,启蒙思想的影响。(3分)
小题1: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共和政体。(2分)立法确保民主政体的建立,促进了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2分)
小题1:认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政治体制呈现多样化;法制伴随社会发展不断进步与完善;实现政治民主化、法制化是现代社会追求的目标。(2分,答出两点即可)其它言之成理者可酌情赋分。
解析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法治发展的特点和近代西方代议制的发展情况。
小题1: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并从史料得出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回答出先秦时期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的变化特点以及儒家治理国家的态度。
小题1:考查学生概括史料的能力,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概括。
小题1:考查西方代议制的特征,要求学生能够从材料中概括,并考查学生从三个方面指出法国、德国代议制形成的共同原因。
小题1:考查英、美代议制确立过程中立法的作用,要求学生能够从立法确立代议制民主政治和立法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两个角度回答。
小题1:开放性问题,考查学生对古今中外政治体制的认识。
核心考点
试题【(16分)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核心成果。古往今来,一个个法律和民主政治文献搭建起人类前进的阶梯。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夏、商、】;主要考察你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选项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
A.由“公天下”至“家天下”B.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
C.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4分)“封建-郡县”之辩是古代政论的重要命题,也是因时而异、价值多元的命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藩镇将领)而无叛州。
……及夫郡邑,可谓理且安矣。何以言之?……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夕之矣……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
——(唐)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封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然则尊令长之秩,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罢监司之任,设世官之奖,行辟属之法,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后之君苟欲厚民生,强国势,则必用吾言矣。
——顾炎武《郡县论》
小题1:材料一中“周青臣”与“淳于越”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依据材料一概括他们各自的理由。(6分)
小题2:材料二从哪些视角分析了郡县制取代“封建”制的进步之处?(4分)
小题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三中“封建之失”“郡县之失”的主要表现。对此,顾炎武在材料三中提出了怎样的改良策略,其实质是什么?(8分)
小题4:意大利学者克罗齐提出“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结合上述三则材料中秦朝、唐朝、明清之际探讨“封建制”和“郡县制”的时代背景,并谈谈你对这一命题的理解。(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8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 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
材料三 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
小题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7分)
小题2:结合材料二,说明唐代“三省体制”运作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主要意义。(7分)
小题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以后宰相制度进入衰亡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秦灭六国后,奏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   )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史记·蒙恬列传》记载:“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这里所指的是秦始皇为了稳固统治(   )
A.修筑长城B.开凿灵渠
C.开辟“五尺道”D.修筑“直道”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