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化学试题 > 磷及其化合物 > 下图表示NH4NO3和D物质为初始反应物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其中,在常温下B为液态,F为不溶于水但可溶于酸的白色固体,G与I为无色气体,G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下图表示NH4NO3和D物质为初始反应物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其中,在常温下B为液态,F为不溶于水但可溶于酸的白色固体,G与I为无色气体,G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1)D和H的化学式:D_____________,H_____________,G与E的电子式:G_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的方程式:反应①_____________;反应②_____________。
答案
(1)Mg(1分)  Mg(NO3)2(1分)
(2分)
Mg2+Mg2+Mg2+(2分)
(2)①5NH4NO32HNO3+4N2↑+9H2O(2分)
②Mg3N2+6H2O====3Mg(OH)2↓+2NH3↑(2分)
解析
由题意可写出NH4NO3受热分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5NH4NO32HNO3+4N2↑+9H2O,A为HNO3,B为H2O。因为G为无色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G为NH3。E与水反应生成NH3和不溶于水可溶于酸的白色固体F,E应为Mg3N2,F为Mg(OH)2,D为Mg。根据题目条件进行验证,分析推测符合题意。
核心考点
试题【下图表示NH4NO3和D物质为初始反应物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其中,在常温下B为液态,F为不溶于水但可溶于酸的白色固体,G与I为无色气体,G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主要考察你对磷及其化合物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根据图8-8装置进行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1)在受热的试管A中Na2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8-8
(2)被加热的铂丝处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中出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烧杯C中发生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B管、烧杯C中可能发生的主要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碳酸铵〔(NH42CO3·H2O〕是一种白色晶体,在空气中逐渐失氨而成碳酸氢铵,在58 ℃时分解为NH3、CO2和H2O。
现有一包碳酸铵样品,为确定它的成分,进行以下实验:①取样品27.2 g加热,样品全部分解为气体A;②将气体A通过盛有100 mL浓H2SO4的洗气瓶,由洗气瓶导出的气体再通过装有足量Na2O2的干燥管,从干燥管中导出的气体体积为3.36 L(标准状况);③取洗气瓶中的溶液1/10与足量的浓NaOH溶液混合并加热,能生成0.896 L(标准状况)气体。
根据以上实验数据分析、计算、推断:
(1)样品的成分。
(2)样品的含氮量。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实验用错试剂的是(   )
A.加浓硫酸蒸馏浓缩硝酸
B.用氨水清洗试管内壁附着的银
C.用碱石灰吸收氨气中的水蒸气
D.用热碱溶液除去待镀铁件表面的油污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亚硝酸钠俗称“工业盐”,有很强的毒性,因外观、口感与食盐相似,而常常被误用、误食,为了区分亚硝酸钠与食盐,某研究性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后得知:亚硝酸钠具有强氧化性,可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产生沉淀,亚硝酸是一种弱酸,不稳定,易分解为两种气体,据此设计了如下方案,①分别向盛有两种溶液的试管中加入稀硫酸,如试管中有红棕色气体产生的为亚硝酸钠;②用洁净的玻璃棒分别蘸取两种无色溶液滴在淀粉碘化钾试纸上,出现蓝色的是亚硝酸钠;③向两支盛有硫酸亚铁溶液的试管中分别加入氯化钠和亚硝酸钠,溶液变棕黄色的是亚硝酸钠;④分别向盛有两种溶液的试管中加入硝酸银,有白色沉淀产生的是氯化钠,另一支试管内是亚硝酸钠。其中能够区分亚硝酸钠与食盐的操作及结论正确是(   )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①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标准状况下,将22.4 L NO2通入过量的NaHCO3溶液中,再使逸出的气体通过装有足量Na2O2颗粒的干燥管,最后收集到的气体是(    )
A.O2B.CO2和O2C.NO2和O2D.NO2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