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化学试题 >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 某学生为了探究锌与盐酸反应过程中速率变化.在100mL稀盐酸中加入足量的锌粉,标准状况下测得数据累计值如下:时间(min)12345氢气体积(mL)501202...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某学生为了探究锌与盐酸反应过程中速率变化.在100mL稀盐酸中加入足量的锌粉,标准状况下测得数据累计值如下:
答案
核心考点
试题【某学生为了探究锌与盐酸反应过程中速率变化.在100mL稀盐酸中加入足量的锌粉,标准状况下测得数据累计值如下:时间(min)12345氢气体积(mL)501202】;主要考察你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时间(min)12345
氢气体积(mL)50120232290310
(1)在0~1、1~2、2~3、3~4、4~5min时间段中,产生气体的体积分别为50mL、70mL、112mL、68mL、20mL,由此可知反应速率最大的时间段为2~3 min,因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增大,反应速率最小的时间段是4~5min时间段,此时温度虽然较高,但H+浓度小,
故答案为:2~3 min;因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此时温度高;4~5 min;因为此时H+浓度小;
(2)在2~3min时间段内,n(H2)=
0.112L
22.4L/mol
=0.005mol,根据2HCl~H2,计算消耗盐酸的物质的量为0.01mol,
则υ(HCl)=
0.01mol
0.1L
1min
=0.1 mol/(L?min),
故答案为:υ(HCl)=0.1 mol/(L?min);
(3)A.加入蒸馏水,H+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小且不减少产生氢气的量,故A正确;  
B.加入Na2SO4溶液,H+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小且不减少产生氢气的量,故B正确;  
C.加入NaNO3溶液,生成NO气体,影响生成氢气的量,故C错误;  
D.加入CuSO4溶液,Zn置换出Cu反应速度增大,但影响生成氢气的量,故D错误;
 E.加入Na2CO3溶液,消耗H+,H+浓度减小,影响生成氢气的量,故E错误.
故答案为:A、B.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升高温度和加入催化剂都可以改变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B.有效碰撞是指反应物活化分子间的碰撞
C.增大压强,可以使单位体积内气体的活化分子数增多,有效碰撞几率增大
D.焓就是指反应热
2007年2月,中国首条“生态马路”在上海复兴路隧道建成,它运用了“光触媒”技术,在路面涂上一种光催化剂涂料,可将汽车尾气中45%的NO和CO转化成N2和CO2.下列对此反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使用光催化剂不改变反应速率
B.使用光催化剂能增大NO的转化率
C.升高温度能加快反应速率
D.改变压强对反应速率无影响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参加反应物质的性质是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B.光是影响某些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之一
C.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浓度
D.增加反应物的用量一定能增大反应速率
科学研究表明,不少化学反应都具有可逆性,即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都能同时进行.
(1)一定条件下,当可逆反应的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______时,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______,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种状态叫化学平衡状态.
(2)外界条件的变化有可能破坏原有的平衡状态,并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平衡,可逆反应中旧平衡破坏和新平衡建立的过程叫化学平衡的移动.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由条件改变时正反应速率[v(正)]和逆反应速率[v(逆)]的相对大小决定.当v(正)>v(逆)时,平衡向右(正反应方向)移动,当v(正)<v(逆)时,平衡向左(逆反应方向)移动,当v(正)=v(逆)时,平衡不移动.勒夏特列从大量实验事实中总结出平衡移动的规律(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就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2A(g)+B(s) 
魔方格
2C(g);△H<0达到平衡.现只改变下列一个条件时,试依据勒夏特列原理,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填向左移动、向右移动、不移动)
1增大C的浓度______  ②减小A的浓度______③增大压强______
(3)已知使用催化剂不能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试从反应速率的角度说明催化剂不能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的原因______.
镁粉与一定量盐酸反应时,速率太快,为了减缓反应速率又不影响产生氢气的总量,可以加入的物质是(  )
A.H2OB.Na2CO3C.NaOHD.CH3COO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