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地理试题 >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 A县位于我国中部的安徽省西部地区,人口65万,土地面积3667平方千米,土层厚度约0.1米~0.8米之间,2009年粮食产量约56万吨。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A县位于我国中部的安徽省西部地区,人口65万,土地面积3667平方千米,土层厚度约0.1米~0.8米之间,2009年粮食产量约56万吨。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材料一:安徽省省区及周边范围图(图10)。
材料二:见图11、图12。

(1)比较淮河以南和以北自然条件与农业生产的差异。每空一项,填写字母(12分)
 
以北地区
以南地区
气候类型
 
 
地形类型
 
 
耕作制度
 
 
        A.温带季风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平原  E.高原
F.平原、丘陵    G.两年三熟  H.一年两熟  I.一年一熟
(2)A县海拔500米以上的区域占全区面积的比重约为         ,旱地的坡度    
(填大于或小于)水田。该县农村生活能源构成的特点是             。(6分)
(3)结合材料分析,A县可能出现           生态问题,该生态问题可能造成的危害有哪些?(6分)
(4)试对A县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建议。(6分)
答案
(1)(每空2分,满分12分)
 
以北地区
以南地区
气候类型
A(温带季风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形类型
D(平原)
F(平原、丘陵)
耕作制度
G(两年三熟)
H(一年两熟)
(2)92.6﹪  大于  以生物能源为主(或以秸秆、薪柴为主) (每空2分)
(3)水土流失(2分)  危害:①土壤肥力下降,土层变薄,山地石质容易裸露,土壤恢复困难;②降低土地单产,造成粮食生产损失大;③加剧当地人多地少的矛盾;④下游河道淤塞,河流下游地区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影响其经济社会发展。(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
(4)①发展多种经营,走立体农业道路;②系列开发优势资源;③退耕还林(封山育林);④发展薪炭林和沼气等,多途径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写出3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秦岭—淮河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为华北平原,故地形类型以平原为主;华北平原的熟制为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秦岭-淮河以南为江淮地区,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熟制为一年三熟或一年两熟。(2)根据图示“A县土地垂直分布与土地利用状况图”可直接计算;并结合该县的农村生活用能结构直接判断,该县的能源消费以秸秆、薪柴为主。(3)由于A县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位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多暴雨;且该县的农村生活用能以秸秆、薪柴为主,反映植被破坏严重,故判断该县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主要的危害主要从对土地、河流、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4)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从该地区第一、二、三产业的合理发展,优势资源的综合开发和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属于区域地理的基础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掌握我国的区域差异和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并结合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综合分析,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区域常规考点的归纳,学会知识迁移和应用。
核心考点
试题【A县位于我国中部的安徽省西部地区,人口65万,土地面积3667平方千米,土层厚度约0.1米~0.8米之间,2009年粮食产量约56万吨。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主要考察你对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读右图,完成题。

小题1:制约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B.水资源分布及数量
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D.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
小题2:图示区域内,与古代相比,当代 (  )
A.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B.河流水量更大
C.交通线离山地更远D.山地森林覆盖率更低
小题3:图示区域城镇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
A.森林破坏B.地面沉降C.水土流失D.土地荒漠化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图22是我国沿113°E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

(1)A地形区是        ,此地区常发生的灾害是                          ,近年来该地区国土整治中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是                     。(3分)
(2)B地形区是          ,目前,该地区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2分)
(3)C地形区是         ,该处具有特色的混合农业是              ,近十几年来,这类特色农业生产规模不断         ,其原因是:                            。(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资料:不同区域的地理位置、影响因素不同,导致区域特征具有较大的差异。读图,回答题。

小题1:与丙省相比,丁省具有的特点是                   
A.劳动力资源丰富B.陆地交通便捷C.第三产业比重小D.服务业较发达
小题2:导致甲区域和乙区域年平均气温差异明显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位置的差异B.海陆位置的差异C.地势高低的不同D.植被条件的差异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05年11月26日8时49分,我国27.9N、115.7E,发生了里氏5.7级地震,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等地均有震感,美国地质调查局估计此次地震震源深度约为10千米。回答题。
小题1:有关此次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北京和当地测到该次地震的震级不同
B.地处人口密集地区,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C.属于深源地震,破坏性大
D.此次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它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带上
小题2:关于此次地震震中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附近近几年湖泊蓄水能力降低,是围湖造田的结果
B.距离北京大约1300多千米
C.土质疏松是造成该地区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
D.位于地势第二级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区位指数是综合了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交通、能源、劳动力、经济、科技、政府管理等多项自然、社会指标的量化参数。读“我国区位指数分布图”,回答问题。

小题1:关于我国区位指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区位指数由南部向北部递减
B.东部沿海省份区位指数较高的主要原因是资源丰富
C.乙地的区位指数小于10 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恶劣
D.丙地区位指数较低,其主要原因是交通闭塞
小题2:甲地区的区位指数大于40,其中关于其优势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交通便利 ②老工业基地,经济基础好
③矿产资源丰富④毗邻港澳,便于引进资金、技术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